完成:语文教案古诗词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语文古诗词教案”。
古诗词部分
学习目标:
1.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现手法 2.评价古诗歌的思想内容
一、古诗词语言的鉴赏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代诗歌语言尤其具有精练、浓缩、跳跃、抒情等特点。阅读古诗词一定要抓住语言的这些特点,以诗歌的字词为抓手,把握情感,领会意蕴。我们尤其要关注古诗词中的动词、形容词、数词、副词等词汇,这些字词往往就会成为所谓的“诗眼”“词眼”,常常“一字递情,千古传诵”。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主要是把握其运用语言的艺术,领会其语言的风格特征。
黑龙江医药卫生职业学校 地址:哈尔滨市南岗区哈平路166号 电话:0451-55679333
(一)赏析生动传神的词语
诗词的语言讲究准确、传神、言简意丰,每一个字词的使用都费尽心血,“推敲”的美谈正基于此。“炼字”的目的就是在于选用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这样的字词一般多为动词、形容词,也有数词、量词等。在诗词的关键处,一个巧妙的字眼,可以使作品平中见奇。如:“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
1.【命题形式】
这首诗中某个字,你认为用得好不好?
②同一诗句在不同版本中某个字不同,你认为(某个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③某联或某句子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④品味作品某字,并简要分析。2.【解题技巧】
①准确解释该字在诗句中的意思。②指出该字所使用的描写手法或修辞手法。③明确表达效果或作用。3.【答题模式】
词语含义+手法+表达效果或作用。4.【经典例题】 骤 雨
华 岳
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西北。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
——据文渊阁《四库全书》
第三、四句“卷”“吼”两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简析。(2分)
【解析】本题要求解简析诗中炼字的表达效果。这是一首写景诗,描写是最重要的手法。题干中要求对两个动词“卷”“吼”的表达效果进行简析。根据“词不离句”的原则和题干的“结合诗句”的答题要求,我们既要有“点”的挖掘,还要有“面”的拓展。可联想“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卷起千堆雪”等诗句来分析。
【解题思路】词语含义+描写手法+表达效果或作用。
参考答案:“卷”有“席卷”之义(含义),从视觉角度(手法),写出了骤雨袭来时的迅猛态势(表达效果)。“吼”有“吼叫”之义(含义),从听觉角度(手法),写出骤雨声势之大(表达效果)。
黑龙江医药卫生职业学校 地址:哈尔滨市南岗区哈平路166号 电话:0451-55679333
(二)鉴赏诗中某一名句
需要赏析的诗句,往往是诗中的名句,或以意胜,或以情胜,或以韵胜,或以意象发人之思,或以境界动人之情。尤其是对一些没有提出具体的要求的题目,我们考生可从内容、形式等方面对诗句进行鉴赏。既要指出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又要明确所采用的表现手法,还要指出该诗句的语言特色,特别要抓住那些表现力强的词语。
1.【命题形式】
①请对这首诗某一联(句)进行赏析。
②请从某某角度对某一联(句)进行赏析。
③请从某某关系对本诗进行赏析。2.【解题技巧】
①表达的内容及抒发的感情。
②运用的手法。
③达到什么样的效果、起到什么作用。
④指出该句的语言特色。3.【答题模式】
表达的内容及抒发的感情+采用手法及效果+语言特色。4.【经典例题】
怀天经、智老,因访之
陈与义 今年二月冻初融,睡起苕溪绿向东。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西庵禅伯还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忽忆轻舟寻二子,纶巾鹤氅试春风。
(选自《陈与义集校笺》)【注】天经,姓叶,名德;智老,即大圆洪智和尚。诗中“禅伯”指大圆洪智,“儒先”指叶天经。
请对这首诗第二联进行赏析。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对诗歌第二联的内容和表达技巧的鉴赏。首先要概括诗句的内涵,其次要指出该处的表达技巧,接着要明确起到什么作用,最后谈一下语言的特色。
【解题思路】概述内容+明确手法及效果+总说语言特色及表达的情感。
参考答案:诗人客居外地,以诗自娱,观赏杏花,此种生活是苦是乐,是喜是悲,诗中并未直接道出,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概述内容)。“客子”对“杏花”,“诗卷”对“雨声”,融情于景(表现手法及效果),以自然清新的笔调表达了诗人的平淡闲适之情(表达情感)。
(三)鉴赏诗歌整体的语言风格
语言特色及风格主要是指作品中所反映出的语言特点,语言风格主要有委婉含蓄、慷慨悲壮、哀怨凄婉、雄浑奔放、绮丽香艳、清新自然和瑰丽奇特等。每个诗人都有自己的诗风、词风,如说到杜甫,往往是沉郁顿挫;说到王维,往往是清新自然。但是,在具体考题中,我们应该从诗词本身来看,避免“刻舟求剑”式的刻板对答。
1.【命题形式】
①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②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
③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2.【解题技巧】
①先用两个形容词准确概括诗歌的语言特色;如: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委婉含蓄、简练生动、明白晓畅、辞藻华丽„„ ②用有关诗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及效果。
③写出这样的语言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3.【答题模式】
语言特点+举例分析+表达情感
4.【经典例题】 春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解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的巧妙运用,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如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
【解题思路】语言特色(整体风格)+风格的内涵(举例+分析)+表达效果。总之,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炼句,讲究以少胜多、一字传神。所以“推敲”会成为诗坛的不朽佳话。我们要透过语言这一“窗口”,体会丰富复杂的思想意蕴,从而领略古诗词无穷无尽的玄妙。
参考答案: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整体风格),“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举例+分析)。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表达效果)。
二、古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
诗歌的表达技巧往往表现在三大方面: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1、表达方式是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常见的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其中抒情表现得尤其突出,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抒发了女词人慷慨激昂的人生理想,含蓄地批判了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偏安江南的懦弱行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抒发了文天祥精忠报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英雄气概。
间接抒情常见的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顾名思义就是借助景物来抒发情感,《忆江南》中诗人白居易借助于“红胜火”的“江花”和“绿如蓝”的“江水”表达出对江南水乡的魂牵梦绕、久久不忘。《如梦令》中李清照对春光的留念 4 惜别之情,正是借助于海棠花一夜之间已是“绿肥红瘦”的景象来抒发的。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的区别
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2、表现手法又叫艺术手法,是指诗歌的章法和技巧,(1)渲染。
渲染就是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绘形容,以突出形象,增强艺术效果。
比如“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中“家家雨”、“处处蛙”就渲染出约客时的环境气氛,突出诗人心中的孤寂落寞。再比如杜甫的《登高》中“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就渲染出深秋江边的萧条、冷落的气氛,与诗人悲凉、伤感的人生感慨相吻合。
(2)衬托。
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借描绘别的事物以突出主要对象。
可以是人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是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更多的是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的心情。
可以动静结合艺术创作中离不开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一动一静,相辅相成。前者属于烘托手法。
也可以是喜景衬喜情,哀景衬哀情
“情乐则景乐,情哀则景哀”,诗人的高妙之处就是把情融入景中,通过景传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做到情景的交融。
或喜景衬哀情。以乐景写哀,更见其哀。(3)对比。
对比的目的是为了突出诗人某一方面的思想情感。
请看朱淑真的《生查子•元夕》: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上阕写去年元夜时的幸福欢乐,下阕写今年元夜时的苦闷伤感,对比鲜明,突出景物依旧而人事已非的悲伤情怀。
(4)用典。
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等,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雍陶《题君山》中“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诗人巧用典故,把倒映湖中的君山比作舜的妃子梳洗时青黛色的螺髻,形象生动而又贴切。
(5)象征。
象征是一种托物寓志的表现手法,在特定的事物中,寄托某种精神品质或抽象事理,由于长期使用,已被人们普遍接受。
比如,梅花象征坚贞,兰花象征高洁,牡丹象征富贵,竹子象征气节,红豆象征相思,浮云象征游子,秋扇象征弃妇,子规象征悲愁。
(6)移情。
移情就是将人的情感转移到事物身上,使外物与人同喜同悲。
比如杜牧的“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诗人没有说怎样惜别,却把这种感情转移到蜡烛身上,蜡烛无情,尚且替人垂泪,何况人乎?《扬州慢》也有“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之句,乔木尚且厌恶战争,何况扬州百姓呢?
(7)虚实相生。“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上片除“念-阔”外,写的都是眼前的实景实事,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离又不得不分离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8)抑扬。
指欲抑先扬或欲扬先抑。
比如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诗人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上翠搂”,后面才写她忽见柳色而“悔恨”不已,形象地刻画出少妇情绪的微妙变化,表现出 6 她的感伤和哀怨。
3、修辞手法的运用。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借代、夸张、排比、用典、设问、反问)采用比喻、比拟、象征、起兴等手法使描写的事物更为形象生动; 采用夸张、对比、设问、反问等手法来突出诗的主旨;
采用通感、借代、双关、叠字、对偶、反复等手法使诗中字句更为精巧。
(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2)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4)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5)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6)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7)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元曲小令,阿鲁威作)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8)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9)起兴,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李商隐的《锦瑟》)首联用瑟这种乐器起兴,由此而思及“华年”。
4.【命题题形式】
(1)这首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现技巧)?是怎样抒发诗人情感的?有什么作用?
5.【题目解读】古典诗歌十分讲究表达技巧。它是诗人用来抒发感情、表达主题的一种手段。常见的表达技巧有:
(1)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而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借物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托物寓理等。
(2)表现手法:小中见大,化虚为实,虚实结合,托物寓理,以动写静,声色结合,多角度描写,以乐写哀,对比映衬等。
(3)修辞手法:如对偶、比兴、拟人、夸张、双关等。
当然,分析技巧时我们要综合分析诗中修辞手法的含义及作用,分析诗歌的表达方式,如写景方法,抒情方法,借物咏怀,象征手法等等。
6.【答题要点】
(1)准确指出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
(2).要结合诗句和具体的词语作分析。
(3)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样的内容和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或揭示了什么 样的道理。
【题型示例】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诗人笔下的江南春景鲜明、生动、形象,请问:这种效果,是通过哪些写作手法产生的?
答:动静结合,视觉听觉多角度描写(或声色结合),点面结合等多种方法。
(2明朝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谈到这首诗。认为“千里”的“千”字应改为“十”。理由是:“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此言遭到不少学者反驳。你认为杨慎的观点错在何处?
答:错在不懂得“千里”是虚写而非实写。既然写江南春景,以“千里”概之亦扣题目。
三、古诗歌形象的鉴赏
(一)鉴赏意象
1.【考点解读】
意象是诗歌艺术中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基本单位。“意”即主观情感,“象”即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等),意象即为融入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就是含有“意”的“象”,就是“意象”。
意象是诗歌艺术构思的形象元件,诗歌的意义就是由若干意象的内蕴所组成的。只有抓住作品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鉴赏古代的诗词作品。
鉴赏具体作品的时候,不仅要着眼于它们所描写的客观物象,还应透过它们的外表,看到其中注入的意念和感情;注意主客观两方面融合的程度。
2.【常见题型】
(1)这首诗以什么为诗歌的主要意象(刻画了什么形象),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
(2)本诗通过哪些意象(景物),表达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例:(2008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画堂春
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①捻(niǎn):持取,捻弄
上阙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4分)
3.【解题秘笈】
答案组织可分为三个部分:
(1)塑造的什么形象(意象)。如:梅花的傲霜斗雪、不畏权贵,大雁的春秋迁徙、游子怀乡,杨柳的缠绵悱恻、惜别怀远,流水的时光易逝、怀古思念等。本词上阙的景物有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
(2)结合诗句分析形象(意象)的特征。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这些景象皆为残春之景。
(3)总结形象意义。就是分析形象中诗人所寄寓的思想感情或蕴涵的哲理。可用一句话概括总述。这首词应是一首伤春之作,写他落第后的不快心情。词的上片写残春之景,其无可奈何之情,已在描写中得到充分表现。
参考答案:
上阙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残春景象,表现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
实践课
仔细体味《登金陵凤凰台》一诗,回答诗后的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曲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1)前两联主要抒发了怎么样的感慨?你还能举出一些表达类似思想的古代诗句吗?
(2)是分析第三联(及颈联)景物描写和前两联所抒发的感慨的内在联系
活动课
整理以前学过的诗歌中的意象。常见意象特征
(1)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2)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3)以折柳表惜别,“柳”,“留”的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故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因此“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4)以蝉喻品行高洁。古人认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5)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6)菊花,坚贞高洁的品质。
(7)梅花,傲霜斗雪,不怕打击挫折,纯净洁白。(8)松,坚贞高洁。
(9)莲,“莲”与“怜”音同,借以表达爱情。(10)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
(11)鹃鸟,凄凉哀伤的象征,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
(12)鹧鸪鸟,离愁别绪。
(13)鸿雁,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竞赛课
说出诗歌中的意象,抢答具有哪些特征。
冰雪、月、折柳、蝉、草木繁盛、菊花、梅花、松、莲、梧桐、鹃鸟、鹧鸪鸟、鸿雁
(二)鉴赏意境
1.【考点解读】
意境是诗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意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所描绘的艺术图景。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2.【常见题型】
(1)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例:(2008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5分)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3.【解题秘笈】
答案组织可分为三个部分:
(1)分析形象含义、描摹诗歌图景。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写的意象、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大部分的、主要的景物,可以利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适当加以创造,语言力求优美。《山居即事》后四句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
(2)概括意境特点。在描摹出图景后,结合主旨分析为什么要写这一形象,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或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雄浑壮阔、高阔远深,或恬静优美、或萧瑟凄凉、或生机勃勃、或孤寂冷清„„准确体现其特点和情调。而《山居即事》中山居所见,皆幽寂澄淡之景。(3)剖析作者思想。根据诗歌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一般可表述为:离愁别绪、羁旅情愁、思乡怀远、闲适恬淡、乐山好水、感时伤世、吊古伤今、忧国忧民、言志抒怀、叹惋讽谏等。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哀伤的情怀”是不够的,还应答出为什么而“哀伤”。
《山居即事》一诗根据诗歌幽寂澄淡的意境及诗人的风格可以体会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简而言之,三步可概括为九个字:描图景+点氛围+析感情。
参考答案: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四、评价古代诗歌思想内容 1.【命题形式】
请分析某句诗的思想感情或内涵,评价诗作的思想感情,概括诗歌的主题思想,归纳诗句的思想内容,阐述诗歌所表达的观点、态度、主张等。
2.【解题秘笈】
评价思想内容,首先必须明确诗歌的表层意思与深刻意义,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思想倾向。要立足于对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赏析之上,做到全面、准确、深入、客观、恰如其分地进行分析评价。不要犯“拔高”或“套用”的毛病,更不要出现言不及意,似是而非的问题,努力忠于原诗,做到言之成理,言之有据。3.【答题要点】
答题要点应包括三点:一是塑造的形象,二是作者的情感,三是作品的思想意义。在具体操作中,我们往往用“描绘了„„的景物,塑造了„„的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歌颂了„„的品质,批判了„„的观点等句式。
4.【经典例题】
下面这首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和矛盾的心理?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参考答案]这首诗描绘了落木萧萧,鸿雁南飞,北风呼啸,江上寒气袭人的景象,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及隐居与从政的矛盾心理。也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其中“遥隔楚云端”“孤帆天际看”两句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而“迷津欲有问”一句借用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表明了隐居与从政的矛盾心理。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8篇古诗词语文教案,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写作部分学习目标:1.掌握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和常用应用文(通知、申请书、感谢信、求职信、启事)的写作要求和基本表达方式。2.根据试题的要求把握题意,会写思想健康、中心明......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案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语文古......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8篇《古诗词》四年级语文教案,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6篇小学语文古诗词教案,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