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教案_师说的教案

教案模板 时间:2020-02-27 11:25:40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教案模板】

师说教案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师说的教案”。

《师说》导学案 制作人:王利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知识。

(2)正确理解本文的思想观点。

(3)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4)掌握”师”、”传”等文言实词和”之”、”其”等文言虚词的意义和

用法。

2、能力目标

(1)分析评价本文的思想观点。

(2)掌握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背诵全文。

3、情感目标

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二、重点难点

1、理解文中的多义词,解释它们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2、掌握文中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能解释具体语境中意动词的含义。

3、正反对比的论证。

三、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死后谥“文”,故世人又称韩文公。少小孤苦,由兄嫂抚养长大。20岁入长安,三次考进士不中。792年,第四次参加考试,登进士第。802年任国子监四门博士,从此正式步人仕途。后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

四、关干古文运动及本文写作背景

六朝以来,骈文盛行,写文章不重视思想内容,讲求对偶声韵和词句华丽,尽管也产生了一些艺术成就很高的作品,却导致了文学创作中浮靡之风的泛滥。这种风气,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在唐代,韩愈不是第一个提倡古文的人,却是一个集大成者。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掘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本文第4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的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韩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询、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师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是他35岁时在长安任国子监博士时写的。柳宗元很推祟这篇文章,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论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 《师说》,因抗颜(端正容貌)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由此可见,《师说》是针对时弊而写,作者在文中阐述了老师的作用和标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这些精辟的见解突破了孔子学说的框框,具有进步意义。

五、解题

“说”是一种议论文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以前学过的《捕蛇者说》、《马说》等都属于这类文体。“说”古文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 “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的意思应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六、熟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归纳整理文言知识。

(一)古今异义词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学者——古:求学的人;今:有专门学问的人。

②小学而大遗 小学——古:小的方面学习;今:小学校。

③吾从而师之 从而——古:两个词,从,跟从,而,而且;今:是

一个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④师不必贤于弟子 不必——古:不一定;今:用不着,不需要。

(二)一词多义。

(1)“师”这个词在文中出现26次,请对它的意义和用法进行归纳整理。

①作名词,有两种情况: 作老师讲。例:古之学者必有师

作专门技艺人讲。例: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②作动词,有三种情况: 作学习、效法讲。例:吾师道也

作从师讲。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作以……为师讲。例:吾从而师之

(2)之字在文中出现25次,对它的用法归纳整理。

①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指代人或事物。例:择师而教之

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例: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②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例:古之学者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例: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表示宾语前置。例:句读之不知

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例: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补充]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作代词,指代自己。例:

君将哀而生之乎

作助词表定语后置。例:蚓无爪牙之利

作动词,到、往。例: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3)“其”字在文中出现17次,请归纳整理其意义和用法。

①作代词,有四种情况: 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复指,作主语。例: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作兼语。例:余嘉其能行古道

作定语。例: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

②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

表猜测。例:其皆出于此乎(大概)表感叹。例: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多么)本文中,还有几个词也是一词多义的(4)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疑难问题,名词)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糊涂,形容词)

(5)道: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名词)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名词)

余嘉其能行古道(道路,名词)

(6)无:孰能无惑(没有,动词)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无论,连词)

(7)圣、愚: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第一个圣、愚:圣人;愚人,名词

第二个圣、愚:圣明;愚蠢,形容词

(三)特殊句式。

①判断句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表判断)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表判断)

②被动句

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

③宾语前置句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④介宾短语后置句

而耻学于师

不拘于时,学于余 师不必贤于弟子

⑤省略句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⑥固定句式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庸„„乎”,表示反问,意思是“难 道„„什么吗?”)

(四)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指名词或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以形容词最常见,其次是名词。意动用法翻译成现代汉语,基本格式是:

名、形+宾=以+宾+为+名、形,例如: 吾从而师之 名词 以„„为师 渔人甚异之 形容词 以„„为奇异

第二课时

一、在上节课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清本文的层次结构。

第l段,正面阐述教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和择师标准。第2段,运用对比的方法,批判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第3段,以孔子从师的范例,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和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道理。

第2段和第3段,分别从反面和正面阐明了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中心论点。

第4段,说明作《师说》的原因。继第3段引古之圣人孔子从师的范例之后,后生晚辈从师求学的范例,对李蟠是勉励,对当时求学的人是号召。

二、研读第一自然段,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人为什么要从师?

明确:①学者必有师;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③人非生而知之者。

(2)作者认为从师的标准是什么? 明确: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这一段从正面阐明从师之道,统领全文。句中的“道”包含“仁”“义”等具体内容的儒家之道,即儒家的政治、哲学、伦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观点;“业”就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即下文所说的六艺经传;“惑”就是上述“道”和“业”中的疑难问题。

三、研读第二段

1、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这一段与第一段是怎样联系的。明确:中心句是: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这段以第一段为立论根据,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通过针砭时弊,从反面论证第一段所提出的观点,说明从师的必要性。

2、这段文字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又是怎样展开论证的? 明确:这段文字通过正反对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今之众人

古之圣人

圣益圣,愚益愚

为子择师

自身耻师

小学而大遗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士大夫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四、研读第三段

1、这一段的中心句是什么?

明确:中心句是“圣人无常师。”

2、上面第一、二段从正反两个方面阐述了要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第三段又是从什么角度来进一步阐述要从师学习的道理的呢? 明确:第三自然段是正面论证,作者举出孔子询官于郯子,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问礼于老聃的事例,并引用孔子的名言,进而推断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结论。既说明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也说明了从师学习的原则,而且为第一段“古之学者必有师”,第二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提供佐证,事例选得非常精当,是典型的举例论证方法。

五、研读第四段

1、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明确: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

2、这一段与前文有什么关系?

明确:这段点明作者作《师说》的缘由,总结全文。这段话中“不拘于时”和“能行古道”两语是点睛之笔,表示作者反对“耻学于师”的坏风尚,赞成以道为师的好风尚,分别照应了前文的第二、三段。

六、谈谈本文的语言特色。

明确:(1)排比对偶句。

韩愈的散文素以气势充沛、笔力雄放著称,这体现在多用排比和对偶句式上。他的这种风格,在本文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古之圣人……,今之众人……”这种句式的连用,形式整齐,气势飞动,增强了表现力。

(2)连珠句。

连珠,又称顶针、蝉联,即用上一句的结尾字,作下一句的开头,首尾相联,历历如贯珠。本文这样的句式很多,如开头的几句: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

这种句式的运用,加强了句子之间的连接,使论述环环相扣,严密紧凑。

(3)丰富的语气表达。

丰富的语气表达,可以增强文章的生动性,本文在这方面是相当成功的。如用嗟乎呜呼这样的语气词加强感叹。文章的第二段,一连用了三组对比揭示“耻学于师”的不明智,得出的结论是一样的,但语气却各不相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是疑问语气;“小学而大遗,吾末见其明也,”是判断语气;“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是感叹语气。这种错综变化的语句,使议论更生动,说理更深刻。总结:本文讲了许多从师的道理,哪些对我们今天有借鉴意义?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识? 明确: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师的职责,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强调学而知之,必须从师学习,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奖励后学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但作者所说的“道”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之道,所说的“业”是六艺经传,与我们所讲的道和业的内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的见识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轻视劳动人民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偏见。

师说教案

▲语言知识积累 1. 通假字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传授)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 2. 古今异义学者 古义:求学的人,读书人。如: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说》教案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师说》教案3一、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1 掌握“传、师、从”等多义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积累“也、则、于、乎、所以”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2.正确......

师说教案

师 说教学目标: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3.......

师说教案

《师说》优秀教案2008年01月15日 星期二 下午 07:19 《师说》教案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探讨认识从师的重要意义。2、领会课文正反对比、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3、掌握重要字词......

《师说》教案

《师说》 教学目标 : 1、认识从师的重要意义。2、领会课文正反对比、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3、掌握重要字词及文言现象,背诵全文。教学重点: 1、理解文中的多义词,解释它们在具......

下载师说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师说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