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编写应该注重教学目标的明确和对学生发展的关注。教案的编写要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学习风格,注重因材施教,促进个性化发展。通过学习这些教案,大家可以了解到不同学科教学的方法和策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拿来主义教案设计篇一
学习目标:
2、情感态度价值观:领会“拿来主义”的含义,认清对待外来文化及本国文化遗产应持有怎样的正确态度和“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
1、把握__思路及论证方法。(重点难点)。
2、理解“拿来主义”含义。(重点)。
3、揣摩词语的讽刺意味。(难点)。
课前预习。
1、走近作者: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呐喊》《徬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鲁迅最杰出的是杂文创作。其杂文“象投枪,象匕首,直刺向黑暗势力”。他的作品是一部记录着对黑暗愤懑和对光明渴慕的民族启示录。
2、且介亭的缘起:
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的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愤懑。“且介亭”暗示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3、写作背景:
__写于一九三四年六月四日。“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把魔爪伸向华北,蒋校长反动统治集团越来越依附英美帝国主义,肆无忌惮地出卖民族利益,讨好帝国主义,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方面奉行一条彻头彻尾的卖国投降路线。英美帝国主义除了肆意践踏我国领土主权,疯狂掠夺我国经济资源外,还用腐朽没落的`西方文化腐蚀我国人民,反动政府和帝国主义互相勾结,一个“送去”,一个“送来”,中国面临着“殖民地化”的严重危机。
长期以来,由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落后,各帝国主义不断输入鸦片、枪炮、香粉、电影及各种小东西进行军事、经济、文化侵略,因而使清醒的青年们对于外来的东西“发生了恐怖”,产生了一种盲目排外的思想,不能正确对待外国的东西。当时上海《文学》月刊正在讨论如何对待“文学遗产”问题,在讨论中存在着“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两种错误倾向。鲁迅感到,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反动政府的媚外,造成了民族文化的严重危机,同时革命内部在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相当混乱的观点。针对这些情况,鲁迅写了《拿来主义》一文,批评了种种错误的思想,生动透彻地阐明了无产阶级对待外来文化及本国文化遗产应有的正确态度,指出了批判的继承和借鉴是建设新文化、塑造新人的必要条件。
1、注音。
自诩()残羹()冷炙()譬如()给与()孱头()。
蹩进()糟粕()吝啬()国粹()徘徊()。
故弄玄虚()冠冕堂皇()暴殄天物()高屋建瓴()。
2、改正别字。
辨解()残羹冷灸()礼上往来()自栩()陷井()。
针贬时弊()积重难反()暴唳恣睢()嘻笑怒骂()。
课堂探究。
第一课时。
1、理清__思路,把握__主旨。
2、学习理清议论文思路的方法。
3、领会“拿来主义”的含义,认清对待外来文化及本国文化遗产应持有怎样的正确态度。
__思路是怎样的?
如何理清一篇议论文的思路?
1、请理清下文的思路。
选择诚信。
选择诚信。因为它比机敏来得憨实。诚信好比一个乡间小伙,他每日只知弓着黝黑宽阔的脊梁在人生的沃土上默默耕耘;机敏则更像一个电脑黑客,他总是那样才思敏捷,头脑灵活,却总是不露真相叫人紧张。在人生的剧本里,一位老实踏实的演员总要比一个奸诈精怪的角儿更受观众青睐。
选择诚信。因为它比金钱更具内蕴。举着“金钱万能”旗号东奔西走的人生注定是辛苦乏味的人生,满身的铜臭最终带来的也不过是金钱堆砌而成的冰冷墓穴;而诚信,能给人生打底润色,让人生高大起来,丰满起来,它给生命灌注醉人的色泽与丰富含蕴,让生命在天地之中盈润注目,善始善终。
选择诚信。因为它比荣誉更具时效性。没有一蹴而就的业绩,没有一成不变的江山。没有人可以顶着荣誉的光环过一辈子。荣誉是短暂的,它只是人生旅途上一小片美丽的风景,它再美丽,也只是一小段的人生;但诚信是培植人生靓丽风景的种子,你一直耕耘,就会一直美丽,你将诚信的种子撒满大地,你的人生将会美丽到天长地久。
选择诚信,是正确之选。在你一一权衡过后,在你层层过滤之后,你会猛然发现,在人生面纱下最迷人的,原来是那最没有矫饰、最朴实不花哨的诚信!你会发现,没有了诚信,生活原来是那样的索然无味!
拿来主义教案设计篇二
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到法国访问,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接二连三地向他提问。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是的。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能够有助于新事物的发展,这个原则就是“拿来主义”。那么,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鲁迅先生的答案吧。
二、了解文章的背景。
自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以来,反动统治者,尤其是国民党反动派在各个方面奉行卖国政策。30年代,国民党反动派实行文化“围剿”,各种错误思潮也随之泛滥,封建的遗老遗少们叫嚷复古主义,卖国求荣的“全盘西化”论喧嚣一时。左翼文化队伍中对要不要继承文化遗产的问题也思想混乱,颇多分歧。面对如此背景,鲁迅先生写下了这篇杂文,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拿来主义”这一主张。
三、整体感知课文。
提问:“拿来”的观点是在哪一段提出来地,是从哪一段开始阐述的?(听完录音后回答)。
明确:第2段点到“拿来”后,第5、6段再次点到,直到第7段,才开始正面阐述“拿来主义”这一主张。
提问:课文前半部分主要论述什么?和“拿来主义”有什么关系?
明确:课文前半部分主要批判“送去主义”,为正面提出“拿来主义”作铺垫。
四、诵读鉴赏1~4段。
1、诵读1~4段。(指定一个学生朗读)。
2、提问:课文1~4段,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对“送去主义”进行批判的?(朗读后回答)。
明确:指出它的来源——闭关主义;表现——送古董,送画,送梅兰芳博士;实质——媚外;危害——讨残羹冷炙(经济衰败)、任凭“抛给“(丧失主权)。
3、提问:在批判“送去主义”前,为什么先谈“闭关主义”?试结合背景谈谈二者之间的关系。
明确:“闭关主义”是指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抱残守缺。而“送去主义”则是指国民党反动派的媚外求荣、欺世惑众。都是对外政策,虽形式不同,实质却相同,都不利于民族文化的创造和发展。其结果必然使中国人民陷入被侵略、被奴役的悲惨境地。
4、提问:对“送去主义”,作者进行了辛辣的讽刺,阅读课文,找出这些语句,结合语境,联系历史背景,揣摩其感情色彩。
明确:
(1)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捧”“挂”两个惟妙惟肖的动作描写,极尽奚落意味。而“发扬国光”则是反语,实为“送去”,即媚外求荣。
(2)……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反语,实为“倒退”。
(3)……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丰富”本指物品多,“大度”本指气度宽宏,毫不计较。反动政府实际并不“丰富”,也无力“大度”,这里运用反语。
5、提问:作者在提出“拿来主义”之前,还提到“抛来”“抛给”“送来”,试结合语境,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
明确:抛来——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或送人,一般不怀有不良的动机。表面上好象还维持着国际交往的样子。抛给——是磕头求赏之后的赏赐,是有目的的给予,非接受不可。送来——是“抛给”的冠冕的说法,即侵略者按其心意“送来”。
五、师生共同小结。
“抛来”的不好,“抛给”(或“送来”的,又不怀好意,什么是最好的方法呢?文章至此水到渠成,提出了自己的主张——“拿来主义”。该怎么去拿来呢?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再次欣赏作者是如何在彻底批判“送去主义”的基础上巧妙提出自己的主张的,并进而找出“送去”与“拿来”的区别。
学生朗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联系背景,深刻理解鲁迅提出“拿来主义”的意义。
2、细读课文,理清课文的思路。
拿来主义教案设计篇三
(二)从语法修辞人手仔细揣摩语言艺术。
(一)作者为什么绕一圈先淡送去主义,最后才谈拿来主义
(二)第3段的类比
(三)第4段的“抛来”“抛给”“送来”的区别。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一)导人新课(略)。多媒体展示课题和鲁迅肖像
(二)研讨新课:理清结构思路
1、从朗读理解人手
第一步:浏览全文,找出所有的“主义”,看“拿来主义”在哪里开始出现。(学生都很容易找到在第5段汗始出现 )
第三步:逐一落实上面三个问题
第五步:抽学生朗读1―4段 要求:a 划出生字新词和不理解的句子;b、概括内容要点;c 体会这一部分的作用。
第六步:逐一解决以上三个问题
2、从对比分析入手
第一步:学生讨论前后两部分论证方式有什么不同。前半部分主要是批驳错误观点,叫驳论;后半部分主要是阐明自己的主张、叫立论;这里的驳论是为立论服务的。
第二步:学生讨论前后两部分论证方法有什么不同。a、两部分部在摆事实,讲道理。但前半部分的事实是客观典 事例,( 用多媒体打出当时报纸的画)后 部分既有客观典型事例(多媒体展示英国的鸦片、德国的枪炮、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的画面),又有虚拟的比喻(多媒体展示一个穷青年得了一所大宅子,怎么办的画面):b、前半部分用类比论证,后半部分用了比喻论证具体是怎样类比、怎佯比喻的,课后预习,下节课 体研究。
(三 )总结归纳
1、概括全文内容
第一步,学生讨论问答,教师板书要点
第二步,教师归纳,为什么提出拿来主义,什么是拿来主义,怎样实行拿来主义,鲁迅先生对继承中外文化遗产的态度,与毛泽东同志的主张完全一致,那就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2、总结本堂内容
本节课,主要探讨了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结构,以及全文的主要内容,注意思路和结构的区别:思路是作者安排材料的线索,而结构则是文章写好后形成的段落层次,是思路的体现。 我们写文章要先形成思路、在头脑里勾画出蓝图,然后按图施工,完成结构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揣摩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研讨了鲁迅先生 的《拿来主义》写了什么,知道了立论性议论文应该写些什么。本堂课我们主要研讨鲁迅先生写《拿来主义》是怎样写的,哪些方法和技巧是值得我们学爿和借鉴的。
(二 )研习新课
1、鲁迅先生的杂文短小精悍,难读懂,难读透, 本文却显得深入浅出,其原因 ,除列举了大量的典型事例外、还成功运用了类比和比喻的论证方法。
(1)研讨第三段的类比论证
第一步:齐读第三段
第二步:掌握类比的`特点和格式
第三步:将本段归纳为标准的类比推理
第四步: 学生独立完成一段类比推理,如用火星与地球类比,得出结论
(2)研讨第8―9段的比喻论证
第一步:齐读这两段
第二步:掌握什么是比喻沦证、它有哪些特点和作用
第三步:找出喻体,参考课后练习题
第四步:一一推出本体
第五步: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第六步:请你用比喻沦证中小学减负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第一步、抽学生从学过的课文中举例说明鲁迅幽默讽刺的语言风格、(多媒体展示《友邦惊诧论》中的嘲讽语句)
第二步、举出本文具有幽默讽刺的句子并体会其表达效果(学生独立看书,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全班交流)
第三步、应怎样运用幽默讽刺、区别鲁迅先生生活的时代背景与今天的不同,区别敌我矛盾与人民内部矛盾的不同。
3、鲁迅先生的杂文短小精悍,与他准确的遣词造句是分不开的。
(1)辨析第四段中“抛来”、”抛给”、“送来”。
(2)体会第1段中”挂 、“捧” “送”几个动词的准确。
(3)品评第2段的” 好”、第8段的“孱头”、“昏蛋”、“废物”、第l0段的“使用” “存放”、“毁灭”等的精当这些词语,有的不可替代,有的位置不可更换,实在是恰到好处。
(4)造句更注重短句与长句、单句与复句,整句与散句合理配搭,相得益彰,读来既气势恢宏,义抑扬顿挫。
(三 )概括总结
1、教师总结本堂课内容,然后分组朗读课文。方法:全班分成两组,一组读第一部分,一组读第二部分的。要求:读出句式,读出语气,读出激情。
2、教师总结整篇课文教学后布置作文,即在研究性课题里,要有大量的事实、数据,要运用类比论证和比喻论证,适当引入新术语,新概念。
拿来主义教案设计篇四
1、学习本文运用比喻,通过细小的、人们熟悉的事物来阐明抽象的、深刻的道理的写法,《拿来主义》。
2、理解本文在批判中立论的方法,领会运用形象化的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来论证论点的写作特色。
3、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1、重点:弄清什么是“拿来主义”。
2、难点:认识“闭关主义”、“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
一课时。
预习思考题:。
1、本文议论的核心是什么?通过什么材料来阐述论点的?
2、找出本文运用的比喻论证,理解比喻论证的作用。
3、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倾向是什么?怎样批判继承文化遗产?
4、什么叫“拿来主义”?为什么对文化遗产必须采取“拿来”的态度呢?
引言:。
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同学们可能看过一些。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唐宋诗词、明清笔记小说、《西厢记》、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战争与和平》、巴尔扎克的《高老头》、雨果的《悲惨世界》……,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拿来主义》》。古代的和外国的一些文化遗产,我们在接触的时候,应采取怎样的态度才是正确的呢?学习鲁迅的《拿来主义》从中可以受到启发,得到教益。
解题:。
本文选自《鲁迅全集》第六卷的《且介亭杂文》(“且介”读作“租界”,因为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的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有很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帝国主义十分憎恨,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憎恨。“且介亭”标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统治下半殖民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创造的词语。什么叫“拿来主义”呢?为什么对文化遗产必须采取“拿来”的态度呢?这就是我们学习这篇文章要弄明白的问题。
本文写于一九三四年六月四日。“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把魔爪伸向华北,反动统治集团越来越依附英美帝国主义,肆无忌惮地出卖民族利益,讨好帝国主义,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方面奉行一条彻头彻尾的卖国投降路线。英美帝国主义除了肆意践踏我国领土主权,疯狂掠夺我国经济资源外,还用腐朽没落的西方文化腐蚀我国人民,反动政府和帝国主义互相勾结,一个“送去”,一个“送来”,中国面临着“殖民地化”的严重危机。
长期以来,由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落后,各帝国主义不断输入、枪炮、香粉、电影及各种小东西进行军事、经济、文化侵略,因而使清醒的青年们对于外来的东西“发生了恐怖”,产生了一种盲目排外的思想,不能正确对待外国的东西。当时上海《文学》月刊正在讨论如何对待“文学遗产”问题,在讨论中存在着“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两种错误倾向。鲁迅感到,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反动政府的媚外,造成了民族文化的严重危机,同时革命内部在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相当混乱的观点。针对这些情况,鲁迅写了《拿来主义》一文,揭露了帝国主义侵略政策和反动派的卖国罪行,阐明了无产阶级正确中外文化遗产的基本观点。
拿来主义教案设计篇五
2、品味、学习形象生动的语言。
第一课时。
理清思路,总体把握文章内容和结构。
夏天,气温高,蚊子多,晚上很难睡着。有人打开窗子,好不好?(不好)那么将窗子关得严严的,行不行?(不行)但是,天下之大,什么人都有。有的人怕热而打开窗子,更有人怕蚊子关死窗子。为此,鲁迅先生写下了《拿来主义》。
讨论:
1、文章总的论题是什么?
2、作者在哪一段提出拿来主义的内涵?
3、作者为什么要提倡拿来主义?请从文中归纳几个原因。
4、文章8、9段的内容是什么?
明确:
1、文章总的论题是什么?
(这实际上涉及到文章中“大宅子”的比喻内涵)目前,有着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谈的是如何对待外国文化,有人认为谈的是对待本国文化遗产,第三类人认为谈的是如何对待中外文化遗产。我认为,第一意见比较对,因为文章从“闭关主义”极其变种“送去主义”说起,都是从中国与外国关系的角度谈的`,提倡除给外国人“送去”之外,还得要从外国那里“拿来”。但是,本文论述的,通常也完全适用于对本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所以,有人干脆笼统地说,本文谈的是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
2、作者在哪一段提出拿来主义的内涵?
这是文章第7段提出来的。说得明白些,就是用自己的脑袋去分析,用自己的眼睛去鉴别,用自己的双手去拿来。如果对待文化遗产,就是要有批判地去继承。
3、作者为什么要提倡拿来主义?
(1)第1、2段所论,“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送去主义”乃是一种“有往而无来”的行经,它与“礼尚往来”的交往原则不符。
(2)第3、4段所论,“送去主义”必然要造成严重后果,“我们的子孙……讨一点残羹冷炙”,按照历史的发展,长此下去,必然让我们的子孙沦为乞丐,让我们的民族亡国灭种,让我们的人民更加陷于被侵略、受奴役的悲惨境地。用《友邦惊诧论》中话说,就是“长此以往,国将不国”。因此,我们要正视历史发展的逻辑,采取与“送去主义”针锋相对的“拿来主义”,这刻不容缓了。
(3)第6段所论是揭示“送来”的危害性。一味地听凭“送来”,必然招致帝国主义的进一步侵略,“鸦片”“香粉”等已经充斥我们的市场,使中国更加殖民地化。这样的现实教训,我们应该吸取,铭记在心。(板书有关内容)。
4、文章8、9段的内容是什么?
文章8段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第9段阐明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和方法。至于文章最后一段,是总结全文,阐述实行“拿来主义”的品质要求、和重大意义。
文章先重点批判“送去主义”,从而揭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原因;文章后半部分,着重阐明“拿来主义”。全文采用的是因果论证方法。
换一种角度看,全文采用的是破立结合的论述方法。前半部分重在“破”,后半部分重在“立”。如果进一步研究课文,我们还可以发现,这种方法实际是贯穿全文的。第1段破,第2段立;第3、4段破,5段立;第6段破,第7段立;第8段破,第9、10段立。从这具体的行文布局来看,先破后立,边破边立,一破一立,一反一正,一步一折,一折一景,相互穿插,呈s状。既相对,又错综;既整齐,又变化。这种正反流水穿插结构确实是一种创造,鲁迅先生的超群绝伦,不仅表现在他的思想深邃,也表现在他随意挥洒、不拘一格的文章艺术。这样精湛的艺术实在令人惊叹不已。
(板书)。
只是“送去”,有往而无来——有悖于交往原则,。
(破)只是“送去”,必沦为乞丐——要正视历史逻辑。
拿来主义教案设计篇六
1.了解和学习鲁迅先生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与方法,发扬“拿来主义”精神,阅读中外作品时注意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2.理解本文在批判中立论的方法,领会运用形象化的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来论证论点的写作特色。
拿来主义教案设计篇七
《拿来主义》是苏教版必修三第三专题“文明的对话”中的一篇精讲课文,也是“文明的对话”这一专题的第三板块“拿来与接纳”的第一篇课文。这个专题的文章讲的是文化的发展必须坚持对话,摒弃偏见,增进交流,只有这样,人类的文化才会共同繁荣发展,第三板块则从“继承和接受”的角度帮助学生懂得文明对话的内涵、意义和作用。《拿来主义》是鲁迅的杂文代表作之一,它从文化源头上揭露中国固有文化阻碍社会前进、蒙骗群众的成分,启示人们认识其实质。文章告诉我们,文化的交流要站在平等的立场上,对待外来文化,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这篇文章是对前几篇文章的拓展和延伸。
1、知识目标:
(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和鲁迅关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观点;
(2)体会鲁迅杂文“犀利幽默”的语言特点;
(3)把握文中的比喻、讽刺、反语和特定语境中词语的含义。
2、能力目标:
(2)把握并学习先破后立的文章结构。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认清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批判地继承,并在此基础上联系实际,深入思考。
重点:
1、正确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
2、理清文章思路;
3、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了解并学习正反论证、比喻论证的方法、类比论证等说理方法。
难点:
1、结合写作背景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
2、结合实际认清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
高一学生虽然接触过鲁迅先生的杂文,但本文所针对的事件距今时间较久,而且这篇杂文并非直接正面阐释自己的观点,学生把握起来有一定难度。所以,教学时必须介绍清楚有关的背景,在梳理出文章思路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结合当今中外文化交流的现象理解“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
1、问题导读法:通过设问和学生探讨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1、学生的学习准备:阅读课文和注解,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教师的教学准备: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1课时。
(一)检查预习、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二)情境导入、展示目标。
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到法国访问,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接二连三地向他提问。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是的,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能够有助于新事物的发展,这个原则就是“拿来主义”。那么,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呢?让我们从《拿来主义》中寻找答案吧。(板书文题)。
拿来主义教案设计篇八
理解“送去主义”“拿来主义”的含义;明白本文的主旨是针对外国文化的问题。
具体要求情感。
目标有意识的接受外国文化。
知识。
目标理解“送去主义”“拿来主义”的含义。
能力。
目标能够区分各种主义的含义及表现。
重点。
1.学习因果论证的写作方法;2.尤其学习掌握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
难点。
学习因果论证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推理的逻辑性。
教具。
教学方法启发式与讲授相结合。
学法指导。
板书设计。
鲁迅。
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否定送去主义——什么都送去,但不拿。
肯定拿来主义——不仅要送去,还要拿来。
“抛来”:无目的的。
“抛给”:有着阴险的目的。
“送来”:有目的,但态度比抛来要缓和。
教学过程:板书或札记。
一、新课导入。
1.大家现在逛街喜欢去买什么东西吃?喜欢听什么样的音乐?喜欢喝什么?
明确:喜欢吃肯德鸡,麦当劳;喜欢听流行音乐,摇滚,r&b喜欢喝可乐。
2.大家想想这些东西在新中国初期有吗?
明确:没有,都是从国外传进中国的。
二、新课讲授。
1.朗读课文,找出“送去主义”的表现。
明确: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接着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去欧洲一路挂过去。
概括起来“送去主义”是将自己国家的东西送到国外去,而在这里是指斥当时一些人不顾国情,仍以文明古国自居,自欺欺人,把送古董、国画、京剧等到国外去展览或演出说成是“发扬国光”
明确:“闭关主义”是一种闭关锁国的政策,促使了中国的落后。在鸦片战争之后,英法等国的入侵使中国的国门打开,与多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就是文中提到的“碰了一串钉子”,结果是中国将国宝送到国外,自以为物产丰富。
明确:只送不拿,只会使自己越来越穷,国家的国力越来越弱,就会落得被别国凌辱,向他人乞讨的地步了。
4.文章在第4自然段紧接着讲别人给的奖赏是怎样的奖赏?
明确:是别人“抛给”的。
明确:“抛来”是指无目的的;“抛给”有着阴险的目的;“送来”有目的,但态度比抛来要缓和。
明确:因为那些把我们下怕的东西是“送来”的,不是我们愿意想要的,是外国的糟粕,而“拿来”则是我们占主动,因此要拿来!
6.大家暂时回忆一下我们先前讲的几个主义可以大致的概括如下:
明确: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送去主义——只送不拿。
送来主义——抛给的,被动的接受的。
那么从上面的总结可以看出作者否定的是什么,提出的是什么?
明确:否定“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提倡“拿来主义”。
三、小结。
我们今天分析了课文的前面部分,主要是本文“破”的部分,课文运用了因果论证,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要实行“拿来主义”,下节课我们则看看怎样拿来。
四、作业。
完成练习册一、二、三题。
教学后记:“送去主义”的表现能找到,但“送来主义”的归纳就比较困难。
拿来主义教案设计篇九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共同来理一理作者的写作思路。请同学们朗读_自然段。
生:朗读。
师:文章一开头就谈“闭关主义”,请问同学们“闭关主义”的具体做法是什么?
生:“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师:“闭关主义”的这一做法造成了什么恶果?
生:封闭、落后。
(放映鸦片战争片断)。
师:“落后就要挨打”,于是“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有什么作法呢?
生:搞“送去主义”。
师:对!请问搞“送去主义”都送去些什么?
生1:先是送一批古董到巴黎。
生2:还有几位大师捧几张古画和新画哒到欧洲去。
生3: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
师:为什么要送?
生:还不是给外国打怕了,害怕外国。
师:送的实质是什么?
生1:媚外、讨好。
生2:投降。
师:对!讨好外国,投靠外国。
师:鲁迅先生说,由送古董到送活人,这也算是一点进步,怎样理解“进步”一词?
生:反语。
师:对!这是写作手法,它的含义是什么?
生:“进步了”就是媚外、投降加剧了,加深了。
师:很好!一个劲儿地送去,对我们的子孙后代有没有危害?用课文原话说。
生:“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生:叫化子,要饭人。
师:你给叫化子的残羹冷炙是奖赏他么?
生1:同情他。
生2:打发他。
生: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这是“抛给”的,说的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
师:“抛来”“抛给”“送来”有什么区别?
生:“抛来”是随意的,“抛给”是有意的,“送来”是特意的。
师:讲得好,谁有新的见解?
生:“抛来”是受动的,“抛给”是主动的,“送来”是有目的的。
师:讲得很好!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外国有目的地送来了什么?
生:鸦片、废枪炮、香粉,电影、小东西。
(放映鸦片战争的片断)。
师:刚才看了片断,帝国主义者送来这些东西的目的是什么?
生1:毒害中国人民。
生2:欺骗中国人民。
生3:用鸦片来换取中国的银两。
师:因此,这种送的实质是什么?
生1:毒害。
生2:欺骗。
生3:侵略。
生4:掠夺。
师:中国人民对这样“送来”的东西感到可怕、恐怖。因此,鲁迅先生提倡“拿来”,而且是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师:怎样理解“运用脑髓”?结合外国人“送来”的东西进行分析。
生:英国人送来了鸦片,鸦片要得要不得,我们就没有动脑筋去思考,以致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因此,我们对于任何东西要能独立思考,有自己的主见。
师:很好!我们又怎样理解“放出眼光”呢?
生:要有辨别能力,有鉴赏能力。
师:“自己来拿”又何理解?
生:既然是“自己来拿”,就可以分清东西的好坏,自己可以挑选吧!
师:大家理解得很透彻。
生:怕。
师:“怕”的表现?
生:徘徊不敢走进门。
师:鲁迅先生取了一个什么绰号?
生:孱头。
师:还有什么心理?表现如何?有什么绰号?
生:再一种就是“勃然大怒”,于是就放一把火把宅子烧掉,鲁迅先生称这样的人为“昏蛋”;另外一种心理就是“羡慕”,“接受一切”,“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鲁迅先生称这样的人为“废物”。
师:刚才讲了,鲁迅先生在这里是打比方,那“大宅子”是比喻什么?
(学生沉默)。
师:(引导)请看_自然段,“别的且不说,单是学艺上的东西”中的“学艺”指什么?
生:泛指学术文艺。
师:对!是文化遗产。
生:错误。
师:那有没有正确的?
生:有。占有,挑选。
师:好!请同学门朗读这一段。
生:朗读。
师:这里又拿了几样东西来打比方?分别说一说。
生1:鱼翅。
生2:鸦片。
生3:还有“烟枪和烟灯”“姨太太”。
师:对待“鱼翅”应有什么态度?
生:“像罗卜白菜一样吃掉”。
师:“鱼翅”可以“吃掉”,那它是有益的东西还是有害的东西?
生:有益。
生:有益,可以送到药房里去,供治病之用。
师:没有害?
生:当然有害,因为它毒害了中国人。
师:所以,鸦片是既有益也有害的东西。_曾经说过,要排泄其糟粕,吸取其精华。因此,我们应批判地吸收。
师:对待“烟枪和烟灯”应采取什么态度?
生:送一点进博物馆,其余毁掉。
师:送博物馆干什么?
生1:展览。
生2:当纪念品,给人以教训。
师:对!可以作为反面教材用。
师:对“姨太太”又持什么态度?
生:请她们各自走散。
师:也是应该抛弃的、排除的,是文化遗产中的糟粕。
师:从以上来看,对待文化遗产,错误的态度分析了,正确的态度有了,该是下结论的时候了。请同学们朗读第10自然段。
生:朗读。
师:找出结论性的句子。
生:“我们要拿来”。
师:鲁迅先生归纳了“拿来”的具体做法,有哪几点?
生: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生:使用的有: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存放的有:烟枪和烟灯。毁灭的有: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
师:烟枪和烟灯也可以使用?
生:不能,只能存放。
师:前面说到,对待文化遗产德才正确态度是占有、挑选。归纳起来讲应具备什么条件?
生: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师:_后,我们看看拿来的目的是什么?
生:给自己用。
师:那么,自己有的东西要不要拿来?
生:拿自己没有的。
师:自己没有的东西就是新东西,因而,拿来的目的就是创新。好!这节课就上到这里。
拿来主义教案设计篇十
1.学习本文运用比喻,通过细小的、人们熟悉的事物来阐明抽象的、深刻的道理 的写法,《拿来主义》。
2.理解本文在批判中立论的方法,领会运用形象化的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来论 证论点的写作特色。
3.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1.重点: 弄清什么是“拿来主义”。
2.难点: 认识“闭关主义”、“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
两课时
1.本文议论的核心是什么? 通过什么材料来阐述论点的?
2.找出本文运用的比喻论证,理解比喻论证的作用。
3.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倾向是什么? 怎样批判继承文化遗产?
4.什么叫“拿来主义”? 为什么对文化遗产必须采取“拿来”的态度呢?
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同学们可能看过一些。如: 《三国演义》、《水浒传》、唐宋诗词、明清笔记小说、《西厢记》、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战争与和平》、巴尔扎克的《高老头》、雨果的《悲惨世界》……,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拿来主义》》。古代的和外国的一些文化遗产,我们在接触的`时候,应采取怎样的态度才是正确的呢? 学习鲁迅的《拿来主义》从中可以受到启发,得到教益。
本文选自《鲁迅全集》第六卷的《且介亭杂文》(“且介”读作“租界”,因为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的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有很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帝国主义十分憎恨,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憎恨。“且介亭”标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统治下半殖民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创造的词语。什么叫“拿来主义”呢? 为什么对文化遗产必须采取“拿来”的态度呢? 这就是我们学习这篇文章要弄明白的问题。
本文写于一九三四年六月四日。“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把魔爪伸向华北,反动统治集团越来越依附英美帝国主义,肆无忌惮地出卖民族利益,讨好帝国主义,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方面奉行一条彻头彻尾的卖国投降路线。英美帝国主义除了肆意践踏我国领土主权,疯狂掠夺我国经济资源外,还用腐朽没落的西方文化腐蚀我国人民,反动政府和帝国主义互相勾结,一个“送去”,一个“送来”,中国面临着“殖民地化”的严重危机。
长期以来,由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落后,各帝国主义不断输入、枪炮、香粉、电影及各种小东西进行军事、经济、文化侵略,因而使清醒的青年们对于外来的东西“发生了恐怖”,产生了一种盲目排外的思想,不能正确对待外国的东西。当时上海《文学》月刊正在讨论如何对待“文学遗产”问题,在讨论中存在着“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两种错误倾向。鲁迅感到,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反动政府的媚外,造成了民族文化的严重危机,同时革命内部在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相当混乱的观点。针对这些情况,鲁迅写了《拿来主义》一文,揭露了帝国主义侵略政策和反动派的卖国罪行,阐明了无产阶级正确中外文化遗产的基本观点。
拿来主义教案设计篇十一
《拿来主义》是苏教版必修三第三专题“文明的对话”中的一篇精讲课文,也是“文明的对话”这一专题的第三板块“拿来与接纳”的第一篇课文。这个专题的文章讲的是文化的发展必须坚持对话,摒弃偏见,增进交流,只有这样,人类的文化才会共同繁荣发展,第三板块则从“继承和接受”的角度帮助学生懂得文明对话的内涵、意义和作用。《拿来主义》是鲁迅的杂文代表作之一,它从文化源头上揭露中国固有文化阻碍社会前进、蒙骗群众的成分,启示人们认识其实质。文章告诉我们,文化的交流要站在平等的立场上,对待外来文化,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这篇文章是对前几篇文章的拓展和延伸。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和鲁迅关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观点;
(2)体会鲁迅杂文“犀利幽默”的语言特点;
(3)把握文中的比喻、讽刺、反语和特定语境中词语的含义。
2、能力目标:
(2)把握并学习先破后立的文章结构。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认清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批判地继承,并在此基础上联系实际,深入思考。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正确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
2、理清文章思路;
3、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了解并学习正反论证、比喻论证的方法、类比论证等说理方法。
难点:
1、结合写作背景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
2、结合实际认清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
四、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虽然接触过鲁迅先生的杂文,但本文所针对的事件距今时间较久,而且这篇杂文并非直接正面阐释自己的观点,学生把握起来有一定难度。所以,教学时必须介绍清楚有关的背景,在梳理出文章思路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结合当今中外文化交流的现象理解“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
五、教学方法:
1、问题导读法:通过设问和学生探讨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阅读课文和注解,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教师的.教学准备: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二)情境导入、展示目标。
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到法国访问,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接二连三地向他提问。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是的,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能够有助于新事物的发展,这个原则就是“拿来主义”。那么,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呢?让我们从《拿来主义》中寻找答案吧。(板书文题)。
(三)探究合作、精讲点拨。
拿来主义教案设计篇十二
2、品味、学习形象生动的语言。
第一课时。
理清思路,总体把握文章内容和结构。
一、检查《荷塘月色》的背诵。
二、导入新课。
夏天,气温高,蚊子多,晚上很难睡着。有人打开窗子,好不好?(不好)那么将窗子关得严严的,行不行?(不行)但是,天下之大,什么人都有。有的人怕热而打开窗子,更有人怕蚊子关死窗子。为此,鲁迅先生写下了《拿来主义》。
三、朗读课文。
四、梳理思路,把握文章内容和结构。
讨论:
1、文章总的论题是什么?
2、作者在哪一段提出拿来主义的内涵?
3、作者为什么要提倡拿来主义?请从文中归纳几个原因。
4、文章8、9段的内容是什么?
明确:
1、文章总的论题是什么?
(这实际上涉及到文章中“大宅子”的比喻内涵)目前,有着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谈的是如何对待外国文化,有人认为谈的是对待本国文化遗产,第三类人认为谈的是如何对待中外文化遗产。我认为,第一意见比较对,因为文章从“闭关主义”极其变种“送去主义”说起,都是从中国与外国关系的角度谈的,提倡除给外国人“送去”之外,还得要从外国那里“拿来”。但是,本文论述的,通常也完全适用于对本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所以,有人干脆笼统地说,本文谈的是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
2、作者在哪一段提出拿来主义的内涵?
这是文章第7段提出来的。说得明白些,就是用自己的脑袋去分析,用自己的眼睛去鉴别,用自己的双手去拿来。如果对待文化遗产,就是要有批判地去继承。
3、作者为什么要提倡拿来主义?
(1)第1、2段所论,“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送去主义”乃是一种“有往而无来”的行经,它与“礼尚往来”的交往原则不符。
(2)第3、4段所论,“送去主义”必然要造成严重后果,“我们的子孙……讨一点残羹冷炙”,按照历史的发展,长此下去,必然让我们的子孙沦为乞丐,让我们的民族亡国灭种,让我们的人民更加陷于被侵略、受奴役的悲惨境地。用《友邦惊诧论》中话说,就是“长此以往,国将不国”。因此,我们要正视历史发展的逻辑,采取与“送去主义”针锋相对的“拿来主义”,这刻不容缓了。
(3)第6段所论是揭示“送来”的危害性。一味地听凭“送来”,必然招致帝国主义的进一步侵略,“鸦片”“香粉”等已经充斥我们的市场,使中国更加殖民地化。这样的现实教训,我们应该吸取,铭记在心。(板书有关内容)。
4、文章8、9段的内容是什么?
文章8段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第9段阐明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和方法。至于文章最后一段,是总结全文,阐述实行“拿来主义”的品质要求、和重大意义。
五、总结。
文章先重点批判“送去主义”,从而揭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原因;文章后半部分,着重阐明“拿来主义”。全文采用的是因果论证方法。
换一种角度看,全文采用的是破立结合的论述方法。前半部分重在“破”,后半部分重在“立”。如果进一步研究课文,我们还可以发现,这种方法实际是贯穿全文的。第1段破,第2段立;第3、4段破,5段立;第6段破,第7段立;第8段破,第9、10段立。从这具体的行文布局来看,先破后立,边破边立,一破一立,一反一正,一步一折,一折一景,相互穿插,呈s状。既相对,又错综;既整齐,又变化。这种正反流水穿插结构确实是一种创造,鲁迅先生的超群绝伦,不仅表现在他的思想深邃,也表现在他随意挥洒、不拘一格的文章艺术。这样精湛的艺术实在令人惊叹不已。
(板书)。
只是“送去”,有往而无来——有悖于交往原则,
(破)只是“送去”,必沦为乞丐——要正视历史逻辑。
拿来主义教案设计篇十三
教学目标:
2、理解“拿来主义”的含义,树立起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应有的理性态度和方法。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2、理解比喻论证、先破后立的论证方法。
教学方法:
讨论探究为主,朗读品味为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鲁迅知道多少?你对学过的鲁迅先生的课文印象比较深刻都是哪些课文?
我们每学一篇鲁迅的文章,总在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不论是散文还是小说,不论是《故乡》还是《孔乙己》不论是《祝福》还是《纪念刘和珍君》,都在我们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鲁迅先生还有一类文章也写得非常好,那就是杂文。
对于杂文写作,鲁迅怀着一种目的明确的自觉意识,其中蕴含着他的严肃、崇高而执著的思想追求和精神追求。他说过,“我早就很希望中国的青年站出来,对于中国的社会,文明,都毫无忌惮地加以批评。”(《华盖集·题记》)这种批评,正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是在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是感应的神经,是攻守的手足,”杂文有着“时代的眉目”(《且介亭杂文·序言》)是“匕首和投枪”(《南腔北调集·小品文的危机》)。我们常常以“针砭时弊”四字来概括鲁迅杂文的特点。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一篇课文《拿来主义》,看看什么是“拿来主义”,同时感受一下鲁迅先生杂文的特点。
二、感受课文“针砭时弊”的特点。
明确:1、当时中国政府在巴黎举办中国古典艺术展,2、徐悲鸿、刘海粟在西欧举办中国绘画展或个人美术作品展,3、新闻报道俄国拟邀梅兰芳前往奏艺。
请大家朗读课文第一段,感受作者对这三件事情的批判。
明确:国人对待与外国的交流问题上明显存在着“送去主义”的倾向。
提问:鲁迅先生认为一味地践行“送去主义”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请用你自己的语言一句话概括。
明确:(当佳节大典之际……)丧权辱国,仰人鼻息。
提问:当时国人在对待与外国的交流问题上还存在着哪些错误做法?
明确:闭关主义,送来主义。
提问:鲁迅先生认为践行“闭关主义”会有什么后果?
明确:(给枪炮打开大门,碰了一串钉子)落后,挨打。
提问:“送来主义”的实质是什么?
明确:遭受侵略。
小结:鲁迅先生根据当时社会几件事件看透了国人面对与外国交流问题上存在着的三种错误做法,并对他们展开批判,这三种做法很有代表性,用鲁迅先生自己的话来说:“论时事不留面子,砭锢弊常取类型”。(《伪自由书·前记》)这正是他开创了杂文典型化的特点。
明确: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占有,挑选。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筛选信息需要找准关键词语“所以”“总之”。
提问:为了把这个主张讲得更加通俗易懂,鲁迅先生运用了什么论述方法?
明确:举例论证,穷青年得了一所大宅子。
明确:穷青年指中国或中国人,大宅子指文化或遗产或传统。所以这里是举例论证更是比喻论证,是类比论证。鲁迅先生以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方式告诉我们如何对待外来文化,因为对待外来文化和对外文化遗产的态度和方法是一样的。
给出时间或结合本专题其他课文,让学生畅谈。
从文中语句的表达来看,你感受出鲁迅先生对他们的态度是怎样的?请大家发出声音自读课文第8段,感受鲁迅先生对他们的态度。
明确:鲁迅先生对三种人是充满了辛辣的讽刺的。鲁迅先生指出,讽刺的生命是写实,是对人们习见的然而又是可笑、可鄙的不合理现象,作精炼或夸张的描写,从而获得幽默的效果。
请一位同学读出这种感情来。点评,再读。
给出时间或结合本专题其他课文,让学生畅谈。
小结:看来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要真正做一个拿来主义者,没有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的品质是不行的。
提问:看来要践行拿来主义是不容易的,但是践行了拿来主义之后会有什么结果呢?
明确:人成为新主人,宅子成为新宅子,文艺成为新文艺,中国成为新中国,青年成为新青年。这正是鲁迅先生写这一篇“拿来主义”对青年的殷切期望,期望他们能成为新的主人,把我们的国家变成新的中国。
五、感受杂文的超越时空性。
提问:站在今天这个时代你如何看待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
小结:看来鲁迅先生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面对当时人们对待外来文化的问题上提出的“拿来主义”对于今天的我们也有非常强的借鉴意义。这正如钱理群先生所说的,鲁迅先生的杂文,既有具体的现实的针对性,又有超越具体对象的概括性,不仅有现实的意义,更有超越时空的意义。
主板书:杂文:
闭关主义落后挨打针砭时弊。
送去主义祸害子孙典型化。
送来主义遭受侵略讽刺幽默。
拿来主义教案设计篇十四
1、理清作品论证思路,体会本文的逻辑力量。
2、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结合现代的实际情况谈谈自已的认识。
3、学习本文的表达的技巧,了解杂文的文体特点。
4、学习作者幽默犀利的语言,体会词语的讽刺意味及比喻论证方法的运用,领会比喻句的深层含义。
学习鲁迅的论证艺术,揣摩词语的讽刺意味。
把握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
2课时。
简介本文的写作背景,理清文章思路,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
第二课时。
引导精读课文。
一、复习思考。
课文前半部分主要论述什么?和“拿来主义”有什么关系?
明确:课文前半部分主要批判“送去主义”,为正面提出“拿来主义”作铺垫。
二、初步体会文章主旨。
明确:
(1)“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
(2)对待“大宅子”的态度和方法有:
三种人想法行动实质共同点孱头怕给污染徘徊不敢走进拒绝继承(逃避主义)不混蛋保存清白放火烧光盲目排斥(虚无主义)加废物羡慕欣欣然蹩进全盘接受(投降主义)挑选显然,作者对这三类人是持批判否定的态度。本段末句中的“全不”,足见作者的态度。
2、显然,作者对这三类人是持批判否定的态度。本段末句中的“全不”,足见作者的态度。那么,真正的拿来主义者应当是怎样的呢?“占有,挑选”(运用脑髓——指用脑筋独立思考,有主见;放出眼光——指要看得清,有辨别力;自己来拿——指要有选择,自己拿。)。
3、那么,真正的拿来主义者应当是怎样的呢?“占有,挑选”。先占有,后挑选。占有是为了挑选。占有重要,挑选更重要。(怎样挑选?),所以作者又通过大量比喻,具体形象地分析了文化遗产中的成分,列举了相应的几种正确的做法。
完成表格喻体事物态度本体事物态度鱼翅吃掉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完全吸收鸦片送药房供治病精华和糟粕并存的部分批判地吸收烟展览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作为史料、反面教材(存放)如八股文等无用的历史垃圾姨太太请他们各自走散文化遗产中的糟粕坚决抛弃所有这些比喻,就将怎样“挑选”说的既清楚透彻,又具体形象。
用精练的语言加以概括就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即批判地继承。这种态度和方法同样适合于本国的文化遗产。
4、小结。文中运用“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等当时人们所熟悉的事物作比方,使如何对待文化遗产这个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道理浅显化,将怎样“挑选”说得具体形象又清楚透彻。尤其是对“孱头”、“昏蛋”、“废物”、“姨太太”等形象的勾勒,寓意丰富,耐人寻味。
5、请学生再读第八、第九两段,想想作者在这里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明确:第8、9两段使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比喻论证就是用比喻来说明道理。这种方法是用人们容易理解的、比较浅显的事物或道理来证明不容易理解的深奥的事物或道理。运用这种方法能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使人容易接受,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6、研读最后一节。阅读第10段,想一想这段的五句话分别能回答什么问题。(训练概括能力,和理解能力)(我们究竟应当怎样对待文化遗产呢?)总之,我们要拿来。(拿来之后应当怎样区别对待呢?)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作用?)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怎样才能做到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辩别,不自私。(实行“拿来主义”有什么重要性和迫切性?)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最后一句话揭示全篇的中心思想,深刻提出“拿来主义”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总结文章写作特点。
1、先破后立,思路清晰,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2、综合运用举例、类比、对比、比喻等论证手法。
3、运用比喻展开论证,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具体化。
4、语言幽默犀利,诙谐辛辣,增强了论证的力度。
四、拓展延伸。
试用“拿来主义”精神来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现象。案例有:
1.“韩流”现象;
2.法国的电影人抵制美国大片进口,我国每年引进外国大片;
3.招商引资,污染企业纷纷到乡镇设厂……。
4、讨论活动。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洋节盛行、传统节日淡化现象出现的深层原因以及我们如何运用“拿来主义”思想对待洋节,传承并发展传统节日。
对待洋节:不拒绝,不崇尚,了解洋节背后的文化内涵,探究洋节受青睐的原因以及对于振兴传统节日的可资借鉴之处,接纳而不代替传统节日。
对待传统节日:认识并理解传统节日的精神与文化内涵以及它对弘扬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意义,意识到传统节日淡化的根源在于我们对于自己的节日缺乏真正的“热爱之情”,认识到与传统节日相伴的民俗如踩高跷、耍龙灯、舞狮子、荡秋千、划龙舟、放风筝等,既有益于身心健康,同时也有与当代社会生活不相适应之处。对于传统节日,我们首先应“拿来”,然后“挑选”“区别”,在继承的前提下有所创新。
五、语言特色体会。
鲁迅处在黑暗势力统治下面,没有言论自由,所以用冷嘲热讽的杂文形式作战。——毛泽东。
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示一点进步了。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
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
文章充满了调侃和反讽的味道。“嬉笑怒骂皆是文章”
拿来主义(杂文——议论性、形象性、现实性)。
拿来主义教案设计篇十五
(一)学习鲁迅先生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树立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思想。
(二)在理清文章结构思路把握全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深入浅出的论证特点和幽默讽刺的语言风格。
(三)能针对当前的某一一社会现象或思想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
(一)从结构思路人手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二)从语法修辞人手仔细揣摩语言艺术。
(一)作者为什么绕一圈先淡送去主义,最后才谈拿来主义。
(二)第3段的类比。
(三)第4段的“抛来”“抛给”“送来”的区别。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一)导人新课(略)。多媒体展示课题和鲁迅肖像。
(二)研讨新课:理清结构思路。
1、从朗读理解人手。
第一步:浏览全文,找出所有的“主义”,看“拿来主义”在哪里开始出现。(学生都很容易找到在第5段汗始出现)。
第二步:抽学生朗读5段以的内容。要求:
a、划出生亨新词和理解的句子;
b、概括内容委点理清作者思路;
c、比较自己的思路是否与作者相似。
第三步:逐一落实上面三个问题。
第五步:抽学生朗读1—4段要求:
a、划出生字新词和不理解的句子;
b、概括内容要点;
c、体会这一部分的作用。
第六步:逐一解决以上三个问题。
2、从对比分析入手。
第一步:学生讨论前后两部分论证方式有什么不同。前半部分主要是批驳错误观点,叫驳论;后半部分主要是阐明自己的主张、叫立论;这里的驳论是为立论服务的。
第二步:学生讨论前后两部分论证方法有什么不同。
a、两部分部在摆事实,讲道理。但前半部分的事实是客观典事例,(用多媒体打出当时报纸的画)后部分既有客观典型事例(多媒体展示英国的鸦片、德国的枪炮、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的画面),又有虚拟的比喻(多媒体展示一个穷青年得了一所大宅子,怎么办的画面):
b、前半部分用类比论证,后半部分用了比喻论证具体是怎样类比、怎佯比喻的,课后预习,下节课体研究。
(三)总结归纳。
1、概括全文内容。
第一步,学生讨论问答,教师板书要点。
第二步,教师归纳,为什么提出拿来主义,什么是拿来主义,怎样实行拿来主义,鲁迅先生对继承中外文化遗产的态度,与毛泽东同志的主张完全一致,那就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2、总结本堂内容。
本节课,主要探讨了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结构,以及全文的主要内容,注意思路和结构的区别:思路是作者安排材料的线索,而结构则是文章写好后形成的段落层次,是思路的体现。我们写文章要先形成思路、在头脑里勾画出蓝图,然后按图施工,完成结构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揣摩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研讨了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写了什么,知道了立论性议论文应该写些什么。本堂课我们主要研讨鲁迅先生写《拿来主义》是怎样写的,哪些方法和技巧是值得我们学爿和借鉴的。
(二)研习新课。
1、鲁迅先生的杂文短小精悍,难读懂,难读透,本文却显得深入浅出,其原因,除列举了大量的典型事例外、还成功运用了类比和比喻的论证方法。
(1)研讨第三段的类比论证。
第一步:齐读第三段。
第二步:掌握类比的特点和格式。
第三步:将本段归纳为标准的类比推理。
第四步:学生独立完成一段类比推理,如用火星与地球类比,得出结论。
(2)研讨第8—9段的比喻论证。
第一步:齐读这两段。
第二步:掌握什么是比喻沦证、它有哪些特点和作用。
第三步:找出喻体,参考课后练习题。
第四步:一一推出本体。
第五步: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第六步:请你用比喻沦证中小学减负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第一步、抽学生从学过的课文中举例说明鲁迅幽默讽刺的语言风格、(多媒体展示《友邦惊诧论》中的嘲讽语句)。
第二步、举出本文具有幽默讽刺的句子并体会其表达效果(学生独立看书,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全班交流)。
第三步、应怎样运用幽默讽刺、区别鲁迅先生生活的时代背景与今天的不同,区别敌我矛盾与人民内部矛盾的不同。
3、鲁迅先生的杂文短小精悍,与他准确的遣词造句是分不开的。
(1)辨析第四段中“抛来”、”抛给”、“送来”。
(2)体会第1段中”挂、“捧”“送”几个动词的准确。
(3)品评第2段的”好”、第8段的“孱头”、“昏蛋”、“废物”、第l0段的“使用”“存放”、“毁灭”等的精当这些词语,有的不可替代,有的位置不可更换,实在是恰到好处。
(4)造句更注重短句与长句、单句与复句,整句与散句合理配搭,相得益彰,读来既气势恢宏,义抑扬顿挫。
(三)概括总结。
1、教师总结本堂课内容,然后分组朗读课文。方法:全班分成两组,一组读第一部分,一组读第二部分的。要求:读出句式,读出语气,读出激情。
2、教师总结整篇课文教学后布置作文,即在研究性课题里,要有大量的事实、数据,要运用类比论证和比喻论证,适当引入新术语,新概念。
拿来主义教案设计篇十六
《拿来主义》是苏教版第三册第十八课的一篇精讲课文,它也是《文明的对话》这一个单元的第四课。这个单元的文章讲的是文化的发展必须坚持对话,屏弃偏见,增进交流,只有这样,人类的文化才会共同繁荣发展。《拿来主义》是鲁迅的杂文代表作之一,它告诉我们,文化的交流要站在平等的立场上,对待外来文化,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这篇文章是对前几篇文章的拓展和延伸。
1、把握文章的思路,结构和观点。
2、体会文章幽默、犀利的语言风格。
3、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概括分析能力。
4、学习鲁迅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让学生了解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2、揣摩幽默犀利的语言,理解字词的真正含义难点:
1、问题导学法。
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后,让他们提出自己找到的问题,老师进行整和,找出有价值的和普遍有困难的问题,比如说:拿来主义的精神是什么?文中的孱头、昏蛋、废物指代什么等等,针对这些问题,师生共同深入探究。
2、小组讨论法。
针对领会拿来主义精神和理解字词的真正含义这一重点,我采取小组讨论法,四人为一组,展开讨论,限时作业,然后让小组代表起来发言,使学生能在相互交流中迅速有效的解惑,把个人钻研和小组切磋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群体教学中小组互助、优势互补的积极作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归纳法。
针对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概括分析能力这一重点,我要求学生找出本文的论点论据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并让他们思考议论文的学习方法,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口头概括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
针对这节课的教学,我采用录音机、教学磁带来辅助教学。
(一)导入:我打算带领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鲁迅的文章,如《社戏》、《祝福》等,询问学生记忆中的鲁迅是什么样的?让他们交流他们所搜集到的关于鲁迅的资料,故事,既让学生增长了知识,扩展了视野,有训练了学生动手的能力。
(二)整体感知。
首先,我放教学磁带,让学生听读,有利于进入到课堂情景中,然后让学生读课文,对文章有整体感知,可以采用多形式读书法,如:朗读、默读、速读、跳读等方法,既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有可以创造一个生动活泼的课堂。
在学生读书的过程中,教给学生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使学生对课文从质疑到理解的过程清晰可见,如果我是老师,我一定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合作探究。
通过问题导学法,我们整合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针对掌握比喻论证和因果论证的方法这一重点,我采取小组讨论法,四人一组,共同探究,在学生提出问题,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老师始终不告诉学生明确的答案,让学生在读书的基础上展开讨论,表面上看浪费了时间,实际上恰恰是在引导、组织学生进行充分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针对揣摩幽默犀利的语言,理解字词的真正含义,我采用小老师授课法,通过小老师授课的方式,让学生以主人公的心态自主学习,疏通字义、字音,锻炼胆量和口语表达能力,并养成注意倾听,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四)拓展训练。
1、寻找与课文有关的名言警句。
2、写一篇读后感。
这两项训练,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将课内外阅读结合起来,是“大语文观”的体现,也有利于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和“读思结合”的良好习惯。
(五)课堂小结。
在教学课程结束之前,我会让学生谈一下这节课的收获,让他对这节课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回顾,巩固新学到的知识。
将课后的思考与练习做完。
拿来主义教案设计篇十七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拿来主义,拿来主义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拿来主义》是鲁迅的经典杂文,为解放后各个版本教材所必选但它的思路结构在语文教学界一直没有定论,见仁见智众说纷纭而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标教材“语文4”又把它的思路结构作为教学的重点在课前的《单元提示》中要求:“阅读时不妨从文章结构入手,沿着作者的思路,看作者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怎样把观点与材料紧密结合起来”在课后的《研讨与练习》中要求:“阅读课文,理清作者思路,总体把握文意,说说‘拿来主义’的含义是什么”由此可见,理清本文结构是教学此文绕不过去的坎,所以又引起了新一轮的探讨我们打算采用问题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以求得对《拿来主义》文本思路的把握。
1.本文的题目是“拿来主义”,通读全文,请用原话回答:什么是“拿来主义”?
明确:在文章的第5段中,鲁迅有明确的表述:“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2.“拿来主义”就是主张“拿来”,对吗?
明确: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不只是主张“拿来”,同时也主张“送去”,既送出去与人交流,又拿进来学习创造,才是真正的“拿来主义”。
3.作者在第5段中说,“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请你据此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
明确:根据这一段的表述,文章自然地分为两个部分,前面论述“送去”,是破;后面论述“拿来”,是立;本段为“送去”与“拿来”中间的过渡段落。
根据文章所写的内容,前面部分论述的是“送去”的表现与危害,后面论述的是“拿来”的主张及意义这是全文总的思路。
1.前面说过,拿来主义主张“既送又拿”,请认真地阅读文章的第一段,找出“闭关主义”“送去主义”与“拿来主义”的本质区别。
学生阅读、讨论后,明确:
闭关主义:不送不拿
送去主义:只送不拿
拿来主义:既送又拿
2.认真阅读第1、2段,在文中勾画出统领这两段文字的观点句。
明确:文章的第1、2段论述了中国从“不送不拿”的闭关政策失败后,“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这句话是第1、2段的观点,而不只是第1段的观点主义是系统的主张,“送去”要上升为“送去主义”,只有第1段论述的“送去”是不够的,还必须有第2段“不拿”的支撑,只有“只送不拿”的主张和表现才是“送去主义”,否则,就只是“送去”而不是“送去主义”。
第2段表明,在送去的同时,不但没有人“拿来”,甚至还没有人说过要“拿来”,而且连“礼尚往来”的“仪节”都放弃只有加上这段论述,才是一味的“送去”,才是“送去主义”第2段实际上就是第1段的结束句,但作者为了强调没有人主张“拿来”才把它独立成段的。
明确:二者的区别在于,民国时期是只有送出去,没有拿进来我们现在在“送去”的同时,也在“拿来”,他国文化也在我国展览、传播(教学活动中,可以根据当时文化交流的情况举出一些实例)。
明确:第1段总体上运用的是例证法,用“学艺”之例来证明所有领域“都是”;用“送古董”“送古画和新画”“送活人”的例子,证明“学艺”上全是“送去”。
1.你能从文章的第1段的语言表述中读出“送去主义”的危害吗?
作者在用例子证明观点的.同时,也暗示了一味“送去”的危害从送去的时间看“先”“还有”“不远”表明一直在送从送去的内容看,“古董”代表古代最有价值的国宝,“古画”到“新画”表明实物成果没有了,代之以画,而且古画也没有了,代之以新画,甚至连新的艺术成果都没有了,代之以“活”的艺术家从送去的数量看,“一批”言其多,“几张”在减少,“一个”表明快没了“送去主义”的直接后果就是断送了我们的民族文化。
2.文章的第3、4段是怎样论述“送去主义”的危害的?
明确:用类比的方法来论述了“送去主义”的危害类比的对象是尼采和中国,类比点是“丰富”、“大度”及其“结果”在自诩“丰富”“大度”上,尼采是“光热无穷”“只给不取”;中国是“地大物博”,单“煤”就能供全世界“几百年”用在“结果”上尼采是“发了疯”,“太阳”再无光热,也无法给予中国是子孙再无可以作为“礼品”送的东西,只有国粹“磕头”,讨得“抛给”的残羹冷炙。
“拿来”的主张作者是分两个层次来阐明的作者首先阐明了什么是拿来,这是文章的第6、7段,然后用大量的篇幅论述了怎样拿来,也就是第8、9两段,几乎占全文二分之一文字,是作者观点的重要论述部分。
1.作者是怎样阐明“什么是拿来”的?
明确:文章分两个层次来阐明先是从反面说“什么不是拿来”,即第6段;然后从正面说“什么是拿来”,即第7段拿来,从字面上看,就是把国外的东西拿作我用但是,国外无用的东西已经“吓怕”了我们,英国的鸦片、法国的香粉、日本的小东西、德国的废枪炮,这些毒害我们肌体、腐蚀我们心灵、掠夺我们财富、妨害我们军力的“洋货”都使我们发生了“恐怖”,但这并不表示国外的东西不能“拿来”为我所用,根本原因在于这些东西不是我们根据需要自己“拿来”的,而是他人根据他们利益“送来”的,这是从反面揭示出“什么不是拿来”第7段从正面揭示出“什么是拿来”,就是“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2.作者认为应该“怎样拿来”?
明确:我们应该怎样“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呢?作者用设例的方法,把文化遗产比作具体、可感的“大宅子”,以小见大地阐明抽象、深刻的大道理第9段开头说“他占有,挑选”,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占有”是对第8段的总结,“挑选”是对第9段的总起,作者认为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首先要占有国外的东西,把它拿过来,然后根据东西对我们的作用进行挑选,有用的留下,没用的舍去。
3.作者认为应该“如何占有”?
明确:对如何占有,作者是从正反两个方面阐明的:主张拿来,反对不拿不拿分三类,孱头是“不敢拿”,昏蛋是“不愿拿”,废物是“不辨拿”,他们都是没有“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去拿。
4.作者认为应该“如何挑选”?
明确:对如何挑选,作者在第9段中,运用辩证的思想,根据外来文化对我们的作用分类阐述,按照精华、糟粕,部分精华、部分糟粕进行挑选,以确定其使用、存放、毁灭,使其为我所用,发展出我们的新文化。
1.第10段是怎样总结上文的?
2.作者是怎样阐明“拿来”的意义的?
明确:拿来的意义是从正反两面指出的:拿来,人成为新人,文艺成为新文艺;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3.实行“拿来”的人有什么条件?
明确:作者在第10段的中间还指出了对拿来主义者的要求: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陶建老师的《拿来主义》(鲁迅)教学设计,印象深刻的有如下几点:
其一、思路清晰,不枝不蔓解读文章犹如解剖麻雀,俗话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但教学一篇文章却不能面面俱到,否则就会淹没教学重点,各篇教学无所侧重,这是教学效率低下的一个很重要原因该教学设计从文章思路入手,不枝不蔓,一以贯之,层层剥笋。
其二、提纲挈领而不失精微论说文以逻辑力量见长,教学上提纲挈领容易做到,而往往疏于深究精微之处在这方面这个教学设计有引人瞩目之处,例如:“你能从文章第1段的语言表述中读出‘送去主义’的危害吗?”――例证不仅说明当局实行“送去主义”,例证本身也暗示了一味“送去”的危害对这段文字的分析可谓精到。
其三、板书设计复现了文章思路,浓缩了文章内容目前的语文教学,热衷于媒体手段的使用,传统板书日受冷落,教学基本功缺失像这么缜密的板书设计已经不常见了岂不知,一个好的板书设计,体现着教师对文本的把握程度和教学设计水准当然,这个板书设计再简约一些就更好了。
-->
-->
-->
-->
【本文地址:http://www.daodoc.com/zuowen/15384947.html】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6篇拿来主义教案设计,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5篇《拿来主义》教案设计,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拿来主义教案设计拿来主义教案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及文章写作背景。能力目标:体会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学习并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手法。情感目标:领会“拿来主义......
《拿来主义》教案设计《拿来主义》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分析课文,学习文章主要采用的两种论证方法:因果论证、比喻论证,《拿来主义》教案。2、赏析鲁迅先生幽默讽刺的文风。......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8篇《拿来主义》备课教案设计,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