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拿来主义》备课教案设计
《拿来主义》备课教案设计
《拿来主义》备课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课文,学习文章主要采用的两种论证方法:因果论证、比喻论证。
2、赏析鲁迅先生幽默讽刺的文风。
教学方式:教师讲授分析与引导提问相结合,层层深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教学辅助手段:用PowerPoint等软件制作课件,在多媒体课室通过PowerPoint演示(第二课时)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总:通读全文,划分段落,概括段意,使学生对课文结构内容比较熟悉,并初步思考文章思想内容。初步分析因果论证的方法。
方式:提出思考练习题,学生自己阅读、预习、解答问题为主,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并为第二课时的学习打好基础。
全文结构:
课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4):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
2段是揭露xx政府在学艺(文艺)上奉行“送去主义”的xx求辱和欺世惑众的可耻行为,主张必须针锋相对,实行“拿来主义”
3、4段是尖锐地指出“送去主义”的自欺欺人的实质,它必然导致亡国灭种的惨重后果。
第二部分(5-9):阐明“拿来主义”的内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
第5段,承上启下,提出“拿来主义”。
第6段,揭示“送去主义”的危害性,揭示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性。
第七段,揭示“拿来主义”的含义就是“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第八段是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
第九段是阐明实行“拿来主义”应怎样区别对待文化遗产种的精华和糟粕。
第三部分(10):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
1、朗读课文。
让学生阅读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提问分析全文结构。
提出问题,让学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找出答案。
问题:什么是“送去主义”?其具体表现是什么?
分析课文第一部分,提问解答问题。
带着问题阅读5、6、7自然段。
问题:“送来主义”和“拿来主义”的含义。
分析“送来主义”和“拿来主义”的含义。
总结分析三种主义,讲解先破后立的因果论证方法。(重点)
小结第一课时内容,提出课后思考题。
思考题:1)完成课后练习第四题,思考第三题。
2)预习后面的'课文,思考比喻论证的运用。
板书设计:
破棗送去:主动送去,xx求荣,自欺欺人
送来:被动接受,没有选择,大受祸害
立棗拿来:主动挑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因为送去、送来都不好,所以要拿来。(因果论证)
第二课时
总:复习巩固上一课时学习的因果论证方法,继续学习比喻论证的运用。通过教师讲解引导,多媒体课件演示,提问,学生表演等方式让学生理解比喻论证的妙处。最后结合课后练习,分析课文字词运用的精彩之处,总结全文。
方式:通过多媒体演示,形象生动地说明比喻的用法,通过学生自己表演加深对字词的理解。
教学过程:
1、总结上一课时内容。
2、听第8自然段课文朗读录音并看动画。(演示课件1)
3、提问并分析比喻的用法。(演示课件2)
4、分析比喻论证。
5、分析第9自然段,进一步深入分析比喻论证。
6、分析第10自然段,总结全文。
7、解决课后习题。
8、结束课文学习。
第2篇:拿来主义教案设计
拿来主义教案设计
拿来主义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及文章写作背景。
能力目标:体会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学习并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手法。
情感目标:领会“拿来主义”的真正含义,学会用“拿来主义”的态度正确对待文化遗产。
教学重点:
理清思路;学习掌握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并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
提问式教法、课堂讨论法、诱导研读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介绍鲁迅的创作与作品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二、简介本文的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在6月7日《中华时报》副刊《》上,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本文写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而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
为了维护反动统治,蒋介石提倡以“四维”(礼、义、廉、耻)和“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内容的所谓“新生活运动”。于是文化界的反动文人随之叫嚷“发扬国光”,掀起一股复古主义的逆流,以此来对抗革命文化的传播和发展。由此可见,“”与“复古”二者紧密配合是反动政权和一些反动文人的基本特点。
而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作“洋奴”和“西崽”,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 为了促进革命文化的健康发展,1934年前后在左翼文艺队伍中进行了对文艺大众化和文艺新旧形式等问题的讨论。在讨论中,有些同志受“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影响,认为“采用旧形式”就是“机会主义”,“类似投降”。根据文章内容来看,当时一些青年看到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文化侵略,出于爱国主义热情和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关心,对一切外国的东西部有一种恐惧心理。
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糊涂观念。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为了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拿来主义》(板书标题),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正确主张。文章中着重谈的是如何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但鲁迅先生提出的主张也足以批驳那些对本国文化的错误观点。因此,“拿来主义”完全适用于对待一切文化遗产。
三、本杂文中作者提到了几个“主义”?作者对此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明确:①闭关主义 ②送去主义 ③送来主义 ④自己来拿。
1.分析“闭关主义”
问:什么是“闭关主义”呢?作者是怎么对待它的?
明确:“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就是“闭关主义”。作者用“给枪炮打破了大门”“又碰了一串钉子”予以否定闭关主义。
2.分析“送去主义”
问:“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作者这样说有依据吗?作者是何态度。
明确:有。“先是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
送古董 求荣
送去主义 送画 衣钵相传
送活人 落后反动
3.第3段是难点,它的论证过程比较复杂。本段用了类比的方法。请将类比的'内容填上:
尼采:自诩是太阳 中国: —— 自诩地大物博
光热无穷 —— 煤矿丰富
只是给予,不想取得 —— 只送去,不拿来
他发疯而死 —— 亡国灭种
答案是:自诩地大物博;崛起地下的煤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只送去,不拿来;子孙沦为乞丐(亡国灭种)。(一、二没有现成的句子,但自己可以概括出来)“送---”的危害性不是很可怕吗?
问:这是例证法。那么是怎样否定“送去主义”的呢?
明确::通过与尼采的类比,作者指出“送去主义”的危害——“当佳节大典之际”,我们的子孙“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也就是必沦为乞丐。
——否定送去主义。
4.分析“送来主义”
问:“送来”的都是些什么东西?
明确:送来的“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
问:这种“送来”的本质是什么呢?
明确:倾销商品和文化侵略。
——否定送去主义。
5.总结:
闭关主义,实行不通。
送去主义,沦为乞丐。
送来主义,大受其害。
所以,我们要——自己来拿。
由此看来,1—7段论证的是什么问题?——明确:论证为什么要“拿来”。
只是“送去”,有往而无来——有悖于交往原则,
(破) 只是“送去”,必沦为乞丐——要正视历史逻辑
听凭“送来”,大受其祸害——应吸取现实教训
错误的做法(破)
(立)
正确的做法(立)
先破后立
承递
1—7段论证的是为什么要“拿来”,照此思路,那么,8—8节论证的是——怎么拿来。
四、布置作业。
完成课下练习题。
第 二 课 时
教学过程:
一、分析比喻论证
体会本部分写作特色
1.“大宅子”比喻什么?对待“大宅子”的态度和方法,文章摆出了哪几种?
明确:(1)“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
(2)对待“大宅子”的态度和方法有:
①孱头——徘徊不敢走进门
②昏蛋——放一把火烧光
③废物——欣欣然接受一切
④拿来主义——占有,挑选
孱头:比喻懦弱无能、害怕继承、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者。(十足的懦夫)
浑蛋:比喻割断历史、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者和貌似彻底革命的“左”派幼稚病患者。 (左得出奇)
废物:比喻崇洋、主张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者。(右倾投降主义者)
显然,作者对这三类人是持批判否定的态度。本段末句中的“全不”,足见作者的态度。那么,真正的拿来主义者应当是怎样的呢?
三种人 想法 行动 实质 共同点
孱头 怕给污染 徘徊不敢走进 拒绝继承(逃避主义) 不
保存清白 放火烧光 盲目排斥( 虚无主义) 加
废物 羡慕 欣欣然蹩进 全盘接受 (投降主义 ) 挑
2、真正的怎样?
——“占有,挑选”。先占有,后挑选。占有是为了挑选。占有重要,挑选更重要。(怎样挑选?),所以作者又通过大量比喻,具体形象地分析了文化遗产中的成分,列举了相应的几种正确的做法。
完成表格
喻体事物 态度 本体事物 态度
鱼翅 吃掉 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 吸收(使用)
送药房供治病 精华和糟粕并存的部分 趋利避还(使用)
烟-- 略 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 作为史料、反面教材(存放)
(如八股文等无用的历史垃圾)
姨太太 略 只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
腐朽糜的东西(色情文化等) 剔除(毁灭)
所有这些比喻,就将怎样“挑选”说的既清楚透彻,又具体形象。
此外,作者还用“抛在……化”,表现所谓“平民化”的虚伪;用“当……里”状写所谓彻底革命的极“左”面目;用“背着……世界”,讽刺以“国粹”炫耀于人的可笑。用“像萝卜一样的吃掉”说明吸取精华应该有利于“大众化”,用“不用……宾”比喻不能只供少数人享有。虽然有毒,但可用,然而又不可以因其有用而故弄玄虚,招摇撞骗。所有这些,都将如何挑选讲得浅显易懂。
可认设置问题
3.拿来主义究竟怎么“占有,挑选”?根据上面的分析,用精练的语言加以概括。
明确: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即批判地继承。这种态度和方法同样适合于本国的文化遗产。
——拿来主义
二、最后一节总结全文
阅读第10段,想一想这段的五句话分别能回答什么问题 ,训练概括能力,和理解能力
(我们究竟应当怎样对待文化遗产呢?)总之,我们要拿来。
(拿来之后应当怎样区别对待呢?)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作用?)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怎样才能做到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辩别,不自私。(实行“拿来主义”有什么重要性和迫切性?)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板书:
8、拿 来 主 义
鲁 迅
孱头 使用 鱼翅
昏蛋 (破)(立) 存放 烟枪 烟灯 (占有 挑选)
废物 毁灭 烟枪 焑灯 姨太太
三、布置作业。
完成课下作业。
第 三 课 时
教学过程:
一、简介背景,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讽刺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在6月7日《中华时报》副刊《》上,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本文写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而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
为了维护反动统治,蒋介石提倡以“四维”(礼、义、廉、耻)和“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内容的所谓“新生活运动”。于是文化界的反动文人随之叫嚷“发扬国光”,掀起一股复古主义的逆流,以此来对抗革命文化的传播和发展。由此可见,“”与“复古”二者紧密配合是反动政权和一些反动文人的基本特点。
而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作“洋奴”和“西崽”,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
为了促进革命文化的健康发展,1934年前后在左翼文艺队伍中进行了对文艺大众化和文艺新旧形式等问题的讨论。在讨论中,有些同志受“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影响,认为“采用旧形式”就是“机会主义”,“类似投降”。根据文章内容来看,当时一些青年看到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文化侵略,出于爱国主义热情和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关心,对一切外国的东西部有一种恐惧心理。
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糊涂观念。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为了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拿来主义》(板书标题),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正确主张。文章中着重谈的是如何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但鲁迅先生提出的主张也足以批驳那些对本国文化的错误观点。因此,“拿来主义”完全适用于对待一切文化遗产。
二、体味文中词语的讽刺、幽默的效果。
读课文每一节 ,体会语言特色
鲁迅的杂文“嘻笑怒骂皆成文章”,语言风格:犀利、幽默、讽刺。
请学生找出文中有关例句,具体体味。
1、 例:捧着“几张古画”“一路的挂过去”
明确:“捧”刻画恭敬的媚态,
“几张”显得相当贫乏,却一路张扬,见得多么寒伧可怜,可鄙可笑。
2、“活人替代了古董”,“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明确:反语。求荣又出新的花招,愈演愈烈,讽刺强烈。
3、“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明确:“丰富”“大度”应加双引号,反语讽刺其不自量力。
4、学生质疑,讨论、进一步品味先生用词的犀利、讽刺的效果。
三、归纳本文中心
1、“拿来主义”的含义
它是鲁迅先生的创见,是一种形象的说法,即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吸取精华,剔除糟粕。与同志倡导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精神完全一致。
2、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本文中心包含四个要点:
①批判反动政府的卖国政策,
②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
③阐明对文化遗产的正确主张,
④指出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必要性。
四、总结本文的论证艺术。
1.比喻论证(8、9段)------用有相似点的事物打比方。
2.类比论证(第3段)------用同类事物相比较。
3.对比论证(8、9段)------用性质相反事物作比较。
五、拓展延伸
如何看待我国每年引进外国大片这一现象。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下练习题。
第3篇:《拿来主义》教案设计
《拿来主义》教案设计
《拿来主义》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课文,学习文章主要采用的两种论证方法:因果论证、比喻论证,《拿来主义》教案。
2、赏析鲁迅先生幽默讽刺的文风。
教学方式:教师讲授分析与引导提问相结合,层层深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教学辅助手段:用Author?/FONT>ware、Photo?/FONT>shop和PowerPoint等软件制作课件,在多媒体课室通过PowerPoint演示(第二课时)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总:通读全文,划分段落,概括段意,使学生对课文结构内容比较熟悉,并初步思考文章思想内容。初步分析因果论证的方法。
方式:提出思考练习题,学生自己阅读、预习、解答问题为主,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并为第二课时的学习打好基础。
全文结构:
课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FONT
第4篇:《拿来主义》备课教案
《拿来主义》备课教案
《拿来主义》备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等方法把深奥的抽象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论证艺术;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特点。
2、学习本文,认清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批判地继承,并能运用正确的观点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3、学习形象化说理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理解当今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性。
2、学会分析当今中外文化交流的现象。
三、教学课时: 2课时(总第课时)
四、教学日期:
第一课时
一、导入:介绍鲁迅的创作与作品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
第5篇:拿来主义公开课教案设计
拿来主义公开课教案设计
导语:语文课《拿来主义》的教学方案没头绪?让我来拉你一把。本文为品才网为网友精心准备几篇教学方案,欢迎浏览
拿来主义公开课教案设计范文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这篇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
2、学习文章主要采用的两种论证方法:因果论证、比喻论证。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二)、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议论文写作能力。
(三)、德育目标
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教学重点:
比喻论证。
教学设想:
课文内容丰富,含义深刻,教学时注意设计富有启发性的思考题,引导学生讨论,重要语段加强朗读训练,以加深对文章主要观点和语言特点的理解。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著名作家冯骥才,前几年赴法国访问时,遇到了这样一件事
第6篇:《拿来主义》语文教案设计
《拿来主义》语文教案设计
《拿来主义》语文教案设计
拿来主义教案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在熟读课文、理清思路的基础上,理解作者关于继承文化遗产问题的精辟论述。
[教学过程]
一、诵读鉴赏第8、9段
1.指定一名学生朗读。
2.提问:作者是如何形象地揭示“拿来主义”的具体涵义的?
学生讨论。
明确:作者形象地把文化遗产比喻成某穷青年偶得的一所大宅子,以对宅子处理的不同态度来形象说明什么是“拿来主义”。作者旗帜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首先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这是批判继承的先决条件和必备的态度。然后剖析三种错误态度:“孱头”式,“昏蛋”式,“废物”式。作者在否定了这三种错误态度之后,再从正面论述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即占有、挑选。(加点字板书)
3.结合语境,揣摩“孱头”“昏蛋”“废物”的含义。
明确:“孱头”
第7篇:拿来主义(人教版必修教案设计)
拿来主义(人教版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和鲁迅关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观点,了解杂文的文体特征。
2、把握文中的比喻、讽刺、反语和特定语境中词语的含义。
3、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论证法。
4、联系实际,深入理解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透过词语表面,分析其深刻内涵。
2、联系历史背景,揣摩语言的感情色彩。
教学方法:
讨论法、品读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20世纪30年代,当时的国民党政府奉行卖国主义政策,对外屈膝投降,对内采取高压政策,进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一时封建复古主义和主张“全盘西化”的错误思潮甚嚣尘上。其中,在左翼文艺队伍中一些主张革新、要求创新的进步人物认为不向文化遗产拿点东西,照样可以创造出新文化、新文艺来,仿佛革新与继承是没有什
第8篇:拿来主义教案设计(精选13篇)
教案的编写过程需要认真思考和不断修改,力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教案的编写需要根据学生的前置知识和学习能力来确定内容和难度。教师编写教案时还可以与学科组或同事进行交流和讨论,共同提高教学水平和教案的质量。
拿来主义教案设计篇一
2、品味、学习形象生动的语言。
第一课时。
理清思路,总体把握文章内容和结构。
夏天,气温高,蚊子多,晚上很难睡着。有人打开窗子,好不好?(不好)那么将窗子关得严严的,行不行?(不行)但是,天下之大,什么人都有。有的人怕热而打开窗子,更有人怕蚊子关死窗子。为此,鲁迅先生写下了《拿来主义》。
讨论:
1、文章总的论题是什么?
2、作者在哪一段提出拿来主义的内涵?
3、作者为什么要提倡拿来主义?请从文中归纳几个原因。
4、文章8、9段的内容是什么?
明确:
1、文章总的论题是什么?
(这实际上涉及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