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凸透镜成像的规律_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

教案模板 时间:2020-02-27 09:53:40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教案模板】

教案: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路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难点。我认为,要突破这个难点,并不在于教师有没有讲清、讲透,而是看教师有没有引导学生参与探究过程,主动发现规律,获取知识。毕竟,你展示给他们的知识,永远不如他们通过探究活动,自己发现得出的知识掌握的牢固。所以教师应想方设法把课堂活动权交给学生,把发言权留给学生。基于此,教学中,一方面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探究,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另一方面也注意科学研究方法的渗透,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参与教学的过程,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

(1)能在探究过程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乐于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生活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2)乐于参与观察、试验等科学实践。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

难点: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从实验中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

四、教学方法

采取小组合作探究与讨论交流相结合,让学生从做中学的教学方法。

五、课型

实验探究课

六、学情分析:

1.知识储备

初中三年级的学生如果小时候没玩过放大镜,那他们对于凸透镜就不会了解多少,对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知道的就更少。第二节 “生活中的透镜”,介绍了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三种光学仪器,通过这些光学仪器的成像实例使学生建立凸透镜成像概念,同时通过前面的教学使学生明确了什么是凸透镜的焦点,焦距,凸透镜所成的像以及像有什么特点等物理概念,这就为本节的教学做好了知识上的储备。

2.技能储备

通过前面的平面镜成像实验,学生已经能区分实像和虚像,同时也具备了利用刻度尺读取数据的能力。学生对于蜡烛的使用非常熟悉,从技能上为这节课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3.学习心理

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实验和分析归纳能力,对未知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实验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最好方法,通过实验,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探究、交流和思考,完成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认识。

七、教学资源

f=10cm和f=5cm凸透镜各12个、光具座、光屏、蜡烛、火柴24套,多媒体课件。

八、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复习上节课所学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所成像的特点:

照相机→倒立、缩小、实像

投影仪→倒立、放大、实像

放大镜→正立、放大、虚像

1.学生体验一:让学生用手头凸透镜观察教材上的文字、图片,并回答:“你观察到什么?”

2.学生体验二:让学生把凸透镜放在教室窗户和光屏的中间,然后把凸透镜慢慢靠近光屏,观察光屏上有什么?

思考:同是凸透镜,甚至是同一块凸透镜,为什么会成不同的像呢?

(二)进行新课:

1.知识铺垫:

对比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成像时的情景。

让学生猜想:凸透镜所成像的大小、正倒、虚实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利用手头的凸透镜模拟演示,引导学生得出和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有关。此时引入物距和像距的概念

2.设计实验,制定实验方案

提出猜想后,在制定具体的实验方案前,考虑到学生从未接触过光具座,教师先展示器材,介绍构造(投影),再示范调节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与烛焰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在光屏上找到像;此时提出三个问题让学生思考:(1)怎样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2)怎样观察虚像?(3)如何测物距和像距?

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物、镜不动,光屏前后移动时,光屏上所成像会变模糊,通过观察学生感悟到物、镜一定时,清晰像的位置是一定的,为学生实验做好铺垫,教师再示范光屏上成清晰像的操作要领。

对于如何观察虚像,可以示范当物由远及近靠近凸透镜时,光屏无论怎样移动都不成像,这时把眼放在光屏这一侧,透过凸透镜观察蜡烛,成虚像,与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相同。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养成积极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去除实验中可能影响学生探究的干扰因素,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完成探究实验。

根据所给实验器材和相关实验操作要领,组织学生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①准备器材:凸透镜,蜡烛、光屏、光具座(带刻度尺)

②实验目的:探究物距改变时,凸透镜成像的正倒、大小、虚实特点。③实验方法:逐步减小物距,观察和记录凸透镜成像的大小、正倒、虚实和像距。

经过展示和讨论确定实验方案后,把全部学生分为两组,给两组焦距不同的透镜,学生进行实验时,观察成缩小倒立像、放大倒立像、正立放大像时的物距和像距。数据记录在下表中。

此环节的设置主要是因为学生处于实验探究的初级阶段,对于表格的设计会有一定的差异,为了后面的教学能够顺利展开,此处直接给出实验记录表格。

2.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

学生实验,记录数据,教师巡视,辅导实验。3.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实验后,各组汇报实验数据,教师将实验数据统一输入Excel表格进行多组数据的处理(投影),以几组学生实验数据为例,通过对表格中物距排序的处理,使学生很明显的发现放大、缩小的分界点及虚实像的分界点,此时教师再说出凸透镜的焦距是10厘米,让学生归纳出物在什么范围内,凸透镜成什么像,学生自然会把10厘米、20厘米作为分界点,这时实验中使用凸透镜焦距为5厘米的学生们会不认可这一结论,学生们会建议再处理另一大组的数据,结果找到的分界点是5cm和10 cm,根据数据引导学生思考,透镜不同,焦距不同,所以分界点不同,进而由学生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此环节的设计主要是因为学生虽然能够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找到两个分界点,但如何从数据中分析出成像的性质与焦距有关,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通过教师的引导对比不同大组的数据找到与焦距的关系,培养了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带给他们的成功与快乐。

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后,针对物体在一倍焦距处、物体在两倍焦距处成什么像,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推理。物距大于2f成放大的像,小于2f成缩小的像,则2f处成等大的像。然后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此环节的设计使得学生探究出的凸透镜成像规律更加完整。

(三)小结

由学生归纳小结本课学习内容。

(四)巩固拓展

动手动脑学物理:1、2、3。

拓展:分析凸透镜成像的规律1和3,思考:当凸透镜成实像时,如果将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互换,在光屏上还能得到清晰的像吗?动手试一试。

(五)作业布置

1.《做中学》上本节题目。

2.巩固性作业:《伴你学》部分完成。

(六)板书设计: 板书左边(副)

1.问题:凸透镜成像的大小、正倒、虚实与什么因素有关? 2.猜想:①与像和物的距离有关。

②与物距有关。③与像距有关。

④可能与凸透镜的焦距有关。(师告诉学生:只研究给定的凸透镜,即f一定,不同的凸透镜之间的成像差异不做探讨)

3.设计实验

①准备器材:凸透镜,蜡烛、光屏、光具座(带刻度尺)

②实验目的:探究物距改变时,凸透镜成像的大小、正倒、虚实特点。③实验方法:逐步减小物距,观察和记录凸透镜成像的大小、正倒、虚实和像距。

注意事项:在光具座中间固定凸透镜,左边放置织光屏,右边放置蜡烛,三者中心基本在同一水平直线上(三心等高)。

板书右边(主)4.记录数据,填表。凸透镜焦距(f=10m∕5cm)5.分析数据,得出规律:

⑴当u >2f 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⑵当f

⑶当u

注意: 两个特殊位置成像

当u = 2f时,成等大、倒立的实像。

当u = f 时,不成像。

(七)课后反思: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

教学课题第五章 凸透镜及其应用(一)教学 目标知识点:了解凸透镜,凸透镜成像规律,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 考点:凸透镜成像规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方法:讲授法、分析法,比较法,模拟......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5篇《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8篇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凸透镜成像规律口诀

凸透镜成像规律口诀凸透镜是根据光的折射原理制成的。凸透镜是中央较厚,边缘较薄的透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凸透镜成像规律口诀,仅供参考,欢迎阅读。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

下载教案:凸透镜成像的规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案:凸透镜成像的规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