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法律常识教案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法律常识教案”。
法 制 教 案
第三中心小学三年级
2013.3
课程名称: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法律概说 教学内容:
一、什么是法
二、依法治国
三、做守法公民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教学,让劳教人员了解法律的重要意义,掌握法律的主要内容,端正对本课学习的思想认识。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重点:
法律的概念;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法治社会的基本形态;违法与守法的行为界限。教学难点:
1、请联系实际谈谈怎样做个守法公民?
2、什么是法律?
3、法律与道德有哪些联系和区别?
4、如何理解法律的社会作用? 课时:9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 教学过程:
第一课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法律概说
第一节 什么是法
一、法律的概念: 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以规定权利义务为内容,具有国家强制性和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它是掌握国家政权的人们治理国家的工具。
1、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国家制定法律,是指国家的立法机关依照一定的立法程序直接创制法律。
2、法律是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
法律与其他行为规范不同,它是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所谓国家强制力,主要是指国家暴力,即军队警察法庭和监狱等。事实说明,依靠国家强制力对触犯法律的人予以制裁,是实施法律的必要措施和重要保证。同时,也只有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才能有效地解决纠纷,有效地解决社会成员之间基于各种原因产生地矛盾,从而维护法律的尊严和社会的稳定。
3、法律是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
这种普遍约束力主要体现在:第一,任何人不论职位高低,功劳大小,都必须严格遵守法律,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我国绝不允许不受法律约束的特权阶层存在。第二,任何人不论职位高低功劳大小,一旦触犯了国家法律,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不允许任何人超越法律之上。
二、法律与党的政策
法具有国家意志性,这是法的本质特征。党的政策一旦成为了国家意志性的法律,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遵守和执行,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享有超越其规定的权利。
三、法律与道德规范
道德规范是从人们社会生活习惯中形成并依靠人的信念和社会舆论维系的价值标准。在社会的秩序系统中,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最为密切,两者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年个补充。
法律与道德规范的相互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我国法律体现并维护社会主义道德
2、社会主义道德补充着我国法律的不足,支持促进法律的贯彻实施。
四、法律的社会作用
1、法律对社会政治秩序的作用
政治的核心是权力,政治秩序实际上是公共权力的配置 结构体制和运行方式问题。
2、法律对社会经济秩序的作用
社会主义市场应当是法治经济,依赖法律规范调整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之间的利益冲突,维护竞争条件下的经济秩序。
3、法律对社会文明的作用
社会文明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法制文明是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物质文明为基础,又是建设精神文明的重要保障。
4、法律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涉及对环境的保护对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人的生活,就业等的基本保障。任何社会任何国家都要维护基本的自然生态环境以保护人类生存。因此,合理开发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防止环境污染,就成为法律规范的重要内容。
第二节 依法治国
一、法治与依法治国
法治作为一种政治理念,是以民主为基础的运用法律来进行国家和社会管理的手段方式和结果的总称。
二、依法治国的基本条件
1、加强立法工作,形成完备统一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2、坚持依法行政,构建服务型的责任政府
3、健全司法制度,维护司法公正
4、加强法制宣传,形成全社会的守法风尚
第三节 做守法公民
一、守法与违法
法律对人们行为的指引与规范,主要通过授权性规范和义务性规范加以体现。授权性规范指引人们行为的条件和范围,规定哪些行为可以做能够做;义务性规范通过命令性和禁止性的规定指引人们履行义务的方式,规定哪些行为应当做或必须做,那些行为不得做或禁止做,违反相关的义务性法律规范就构成违法。在我国,违法行为主要有四类:违反宪法的违法行为;民事经济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即犯罪。
二、遵守社会秩序与公德
道德是法治的社会伦理基石,它对于人们的社会行为是否正当提供了一种判断标准,在社会公共秩序下,人们应当做什么,不应做什么,有一种大家普遍认同的行为准则,这就是社会公德。社会公德是人们在社会公共中处理公众利益关系维护公共秩序保护公共资源的行为准则。
三、进行有责任感的行为选择
人们所作的行为都是有目的的,但要实现这种目的就必须选择恰当合理的行为方式。如果以是否会损害他人以及社会的利益作为自己的行为选择标准,那么其行为往往是对个人有益,同时也是正当的;若选择了危害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在承受内心的不安舆论的谴责是,也必然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后果。
四、养成自觉守法的意识与习惯 复习题
1、什么是法律?
2、什么是依法治国?
课程名称: 治国安邦的根本法——宪法 教学内容:
一、什么是宪法
二、我国的基本制度
三、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四、国家机构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教学,让劳教人员了解宪法的重要意义,掌握宪法的主要内容,端正对本课学习的思想认识。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重点:
宪法的概念,宪法与普通法的区别;我国的基本国家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国家机构。教学难点:
1、什么是宪法?宪法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2、根据宪法规定,我国公民有哪些基本权利和义务?
3、什么是平等权,平等权的内涵是什么?
4、什么事宗教信仰自由?宗教信仰自由的内容是什么?
5、什么是国家机构?我国的中央国家机关由哪些部门组成? 课时:12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 教学过程:
第一节 什么是宪法
宪法和刑法民法等一样都是国家的法律,那么为什么说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呢?还要从宪法的三个特征说起
1、宪法规定一国的根本制度
宪法是国家的总章程。宪法规定了国家基本制度和社会制度的基本原则和主要问题,为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总体运行提供规范和约束。我们通常将宪法称作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或根本大法。
2、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宪法在国家的法律体系中居于最高地位,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宪法的效力与普通法律不同是由宪法内容的重要性和权威性所决定的。正因为宪法是国家的总章程和根本法,才必须赋予其最高的法律效力,使其取得大家都能遵循的效力,达到规范社会生活和国家生活的目的。宪法是制定其他普通法律的依据,宪法是“母法”,其他法律是“子法”。其他法律不能和宪法相抵触,否则该规定就是无效的。
3、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要比普通法律严格
宪法是国家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集中规定了国家的根本任务和根本制度,如社会制度国家制度的基本原则和国家政权组织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等内容。宪法是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法 律 常 识 课程名称: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法律概说 教学内容:一、什么是法二、依法治国三、做守法公民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让劳教人员了解法律的重要意义,掌握法律的主......
法律常识教案三年级下册学校: 班级: 姓名:课程名称: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法律概说 教学内容:一、什么是法二、依法治国三、做守法公民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让劳教人员了解法......
一、婚假婚假天数:通常按3天计算[1980]劳总薪字29号规定:婚丧假1-3天,结婚双方不在一地的另外给予路程假,此文件当时针对国营企业。通常我们都按最长3天计算。 晚婚假天数:各地晚......
【不当得利】① 双方当事人必须一方为受益人,他方为受害人。②受益人取得利益与受害人遭受损害之间必须有因果关系。③受益人取得利益没有合法根据,即既没有法律上、也没有合......
误工费(1)定义:指赔偿义务人应当向赔偿权利人支付的受害人从遭受伤害到完全治愈这一期间(误工时间)内,因无法从事正常工作而实际减少的收入。 (2)特点1.受害人的收入能力和水平差异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