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市农业局工作总结_县农业局工作总结

其他工作总结 时间:2020-02-27 19:09:40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工作总结】

泸州市农业局工作总结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县农业局工作总结”。

泸州市农业局2008年度工作总结

2008年,我局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好中央、省一号文件和各级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工作,始终把改善民生、富民惠民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现代农业要求,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以“一村一品”为抓手,大力发展水果、蔬菜、专用粮食等三大特色优势产业,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切实抓好两大民生工程,创新工作方法,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克服了雨雪冰冻灾害、农资价格上涨等不利因素影响,促进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泸州农业工作面貌焕然一新。

一、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一)粮油作物

全市粮食播种面积571.37万亩,较上年增加3.84万亩,增0.68%;总产量203.35万吨,较上年增加9.46万吨,增长4.88%。其中小春粮食播种面积152.62万亩,总产27.34万吨,分别较上年增加0.72万亩,1.04万吨;油菜播栽24.15万亩,较上年增加2.25万亩,增长10.3%;总产2.59万吨,较上年增加0.29万吨,增长12.61%。大春粮食播栽面积418.75万亩,比上年增加3.12万亩,增长0.75%;总产176.01万吨,比上年增加8.24万吨,增长4.91%。

全市高粱种植面积21.39万亩,总产5.73万吨。

(二)经济作物

1.蔬菜:新发展蔬菜基地7000亩。全市蔬菜种植面积76.02万亩,产量150.28万吨,产值15.8亿元,面积、产量、产值分别比上年同期增加0.72万亩、10.68万吨、3.1亿元,增幅分别为1%、7.65%、24.4%。

2.水果:全市发展水果面积2.35万亩,其中:甜橙1.75万亩,龙眼0.31万亩、荔枝0.425万亩,全市果树面积达到84.39万亩,水果总产量13.38万吨,比上年增产2.09万吨,增18.51%,产值3.57亿元,较去年增加0.61亿元,增20.61%。

3.茶叶:全市发展茶叶面积0.56万亩,全市茶园面积达到11.98万亩,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7.08万亩,占总面积59.1%。茶叶产量3179吨,较去年减产143吨,减4.3 %,名优茶产量1276吨,占茶叶总产量的40.14%,全市茶叶总产值9312万元,较去年增收4451万元,增加91.51%。

(三)民生工程

1.沼气建设:截至12月23日,全市新增农村沼气池24950口(其中2008年新增项目450口),完成省政府下达目标任务的111.4%。新增城镇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138处,容积10415立方米;大中型沼气工程1处,容积840立方米;建设生态家园模式户 8377户。

2.农民工培训:截止12月16日统计,全市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8868人,占总任务的110.85%。新型农民科技培训4362人,占总任务的167.8%,带动农户6.285万人,占总任务的142.8%。实用技术培训158.7494万人,占总任务的122.1%。

(四)其它

全年实现病虫防治面积1126.37万亩次,草害防治面积252.67万亩次,鼠害防治面积171.19万亩。共挽回粮食损失42万吨(约占全年粮食总产量的20.3%),病虫危害损失率为2.28%;改造中低产田9..62万亩,超计划20.25%;完成测土配方施肥面积269.4万亩,超额77.3%;全年发放蚕种23776张,产茧808685公斤,栽桑6500亩。规范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6个。

二、主要成效

——粮食生产再创新高。通过认真落实惠农政策,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稳定粮食面积;依靠科技,大力推广先进种植技术和高效种植模式,提高粮食单产;以项目为载体,打造粮食生产亮点;扎实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加强病虫害防控等措施,粮食面积稳步增长、单产稳步提高、总产稳步增加,实现了连续五年增产,全年粮食总产量203.35万吨,为泸州历史上第二个最高年。

——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一是超额完成甜橙新基地发展任务。在泸县、合江、江阳、叙永、古蔺5个区县新发展甜橙1.75万亩,完成省财政厅、农业厅下达我市计划任务的175%。二是南亚热带名优水果快速发展。全市新发展优质晚熟荔枝0.425万亩,优质龙眼0.31万亩。三是蔬菜产业发展优势凸现。完成了蔬菜产业发展规划,围绕市场需求,突出特色,优化区域布局,建设六大绿色蔬菜生产基地,新发展蔬菜基地1.5万亩。四是茶叶基地扩大,产业化发展得到进一步加强。全市新发展茶叶面积0.56万亩。纳溪区引进业主冯朝文,投资250万元,成立泸州市纳溪区天绿茶厂,在护国镇伏金村建成年产400吨茶叶加工厂;业主朱毅,成立泸州市沁宏茶叶有限公司,在天仙镇建成年产300吨出口绿茶加工厂。两个加工厂于今年上半年已投入使用,为茶叶产业化开发,提供了加工保障。五是粮食内部结构优化。高粱、脱毒红薯、脱毒马铃薯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六是品种优质率进一步提高。全市优质稻154.3万亩、优质专用玉米40.5万亩、优质专用小麦43.1万亩、优质专用大豆13.8万亩、“双低”油菜14.4万亩、无性系良种茶园7.08万亩、无公害蔬菜19.4万亩,分别占水稻、玉米、小麦、大豆、油菜、茶叶、蔬菜种植面积的71.2%、49.1%、50.9%、61.6%、59.8%、59.1 %和25.5%。

——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新进展。一是农民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全市新建农民专业合作社54个,其中规范建设26个。截至11月3日统计,全市依法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229个,成员3694个。二是龙头企业培育取得突破。泸州老窖集团有限公司成为我市第一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目前,全市拥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家、省级9家,市级龙头企业达到53家。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日益加强。如泸州老窖集团公司在龙马潭区金龙乡发展有机高粱基地,按照高于市场收购价50%的价格收购农民种植的有机高粱,使种植有机高粱的农民亩平增收超过1000元。三是标准化生产继续推进。组织实施优质甜橙、荔枝标准化生产12万亩;古蔺县500亩“蔺春牌”牛皮茶系列、泸州老窖集团公司申报的2.68万亩有机原粮基地,通过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检查评估,获得有机转换产品认证证书。古蔺县10万亩小麦获全国绿色食品标准化示范基地。结合古蔺县绿色食品基地申报、认证,在古蔺县实施小麦绿色食品示范基地1.5万亩。四是区域化布局基本形成,为产业化经营提供了重要支撑。全市优质稻产业带、优质甜橙产业带、优质荔枝、龙眼、青果产业带、蔬菜菜篮子基地、加工蔬菜基地、外销蔬菜基地初步建成,并形成一定规模。五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扎实推进。全市土地流转面积31.7万亩,占承包地面积10.5%。流转农户占承包农户的7.5%。

——民生工程扎实推进。一是省级农村沼气建设项目,在省上每户补助300元的基础上,市财政配套300元,区县配套200元,每户补助达到800元,江阳区补助达到1000元,经济较好的乡镇也配套补助不等的资金,有效地调动了广大建池农户的积极性。启动了建后管理服务体系建设,按照每个区县今年至少建立10个村级服务网点要求,采取以区县协会+乡镇分会+村级网点和区县物管总站+乡镇分站+重点村级网站的形式,物管费采取政府部门出一点、群众出一点的模式,稳定物管队伍。由沼气生产工为基本队伍,组建沼气建后服务企业,开展建后服务。其中,纳溪区、叙永县和合江县区县级服务企业已经组建,大部分乡镇已经完成“骨架”的搭建,逐步开始进入正常运行,收到显著成效。市政府安排出专项经费11万元,对已经建立起服务网点的区县,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给予扶持物管站,鼓励企业参与到建后管理工作中。二是通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推广了一大批新品种、新技术,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培育了一批新型农民,增加了农民收入,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示范园区建设取得新突破。围绕我市优势特色效益农业蔬菜、甜橙、荔枝、龙眼、茶叶、高粱等重点产业,按照“业主(企业)+基地+专业合作社+科技推广”的产业化运作模式,年初提出建设10个农业创业园区。现已形成以荔枝为支柱产业的合江农业科技创业园区,完成新发展荔枝5860亩,其中集中连片4060亩,补植连片1800亩,在合江镇完成5160亩,建成7250亩荔枝连片产业带;大桥镇完成700亩,形成1400亩连片规模,并带动了区内甜橙、花卉、真龙柚、梨桃等多种水果的发展,在两大园区高换优质晚熟品种示范1460株,带动农户自发高换6600株,优质晚熟品种比例达到10%。以蔬菜为支柱产业的江阳区黄舣镇罗湾村农民创业园区,面积达1100亩,进住了农民业主23户,每户平均种植面积达50亩,主要以种植早春蔬菜为主,今年,亩产值达6000多元。纳溪区护国镇伏金村茶业创业园区,形成了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7000亩,人均2.67 亩,茶叶加工厂8个,茶业产值800万元,比上年增收300多万元,其中茶农鲜叶收入600万元。全村人均茶业收入3058元,人均增收1146元。形成了集茶苗繁育、名优茶加工、茶叶种植于一体的产业模式,茶产业已成为全村的支柱产业。伏金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茶叶专业村、富裕村和文明村。龙马潭区魏园生姜产业示范园区等。

——机关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围绕行政效能建设,制定了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等9项制度,修订了《农业局工作制度》、《农业局财务管理制度》等14项制度,按照“两集中、两到位”要求,精简和调整了行政审批事项,制定和修订了《泸州市农业局政府信息主动公开制度》等6项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和《泸州市农业局计算机保密管理制度》等12项保密工作制度,圆满地解决了职工购房遗留问题。科技“三下乡”、“法制宣传”、“行风政风热线”,目标管理,机关内部管理、行政效能建设等有新推进,爱卫、双拥、无偿献血、妇女儿童、老龄、群团、维稳、信访、计划生育、计生“三结合”、应急处理等工作有新的进展。顺利通过了文明单位验收和工会职工之家验收。

三、主要工作措施

(一)抓灾后农业恢复重建

全市共筹集雨雪冰冻灾后农业恢复重建资金1988.8万元,其中上级资金1195万元,市、区县、乡镇资金793.8万元。改种补种面积27.2万亩,其中洋芋5.9万亩、蔬菜17.6万亩。栽果树苗1.1万亩。补栽茶苗0.35万亩。增种大春作物16.1万亩,其中蔬菜4.1万亩、高粱9.2万亩。修复受损的蔬菜大棚等农业设施4552个。

(二)抓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

1.抓粮食高产创建。按照省农业厅“七个一”的要求,开展好粮油高产创建活动。市、县财政落实高产创建资金405万元,组织1046名农技干部进村入户,在全市42个乡镇落实大春粮油高产创建活动面积27.26万亩、万亩粮油高产示范点20个。特别是在泸县境内省道219线、万得公路沿线和合江县泸合路、佛九路沿线打造水稻超高产“三围”立体强化栽培技术推广“百里长廊”,做到核心示范区良种100%、水稻旱育秧90%以上、水稻强化栽培95%以上。

2.抓高粱产业化运作。重点抓20万亩高粱基地建设。我市把发展高粱产业作为助推酒业经济的重要抓手,作为现代农业的支柱产业之一。今年,通过狠抓规划、种子、面积、政策、技术、订单等的落实,全市高粱种植面积达到21.39万亩,比2007年增加15.51万亩。市级财政投入了200万元资金予以扶持;订单比例达到72.3%;在全市建立示范片3.07万亩。开展高粱高产创建活动,杂交高粱“百亩攻关田”平均亩产551公斤,比大面积亩产263.8公斤亩增287.2公斤,增产108.9%;正季杂交高粱+再生高粱亩产达到1014.3公斤。“千亩展示区”亩产486公斤,比大面积增产222.2公斤,增产84.2%。“正季杂交高粱+再生高粱”大面积亩产达到700公斤以上,亩产值达到3000元左右。

3.大力发展蔬菜。积极实施四川省的“4415”蔬菜助农增收工程,充分发挥我市“春 提早”和“秋延后”这“一早一晚”和立体气候的优势,抓好蔬菜基地建设。引进珍稀食用菌、荷兰瑞克斯旺公司的番茄、黄瓜、台湾碧秀苦瓜嫁接苗、太空豇豆、广西的荔浦芋等蔬菜新品种60余个,进行品比推广试验。特别是在古蔺护家乡等地姜种基地的试种成功,解决了制约我市生姜发展瓶颈,为我市大力发展生姜产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引进宜宾市竹海高科集团,与江阳区业主签定80亩珍稀食用菌竹荪试验生产订单合同,进行试验种植。亩收鲜品竹荪1480斤,鲜竹荪送餐厅每斤达25-35元,烘烤成干制品135斤,竹海高科集团按每斤干制品60元收回,亩产值达8100元,除去生产成本,亩纯收入3700元以上,试验生产过程和效益都获得成功。竹荪产业的发展,有望成为我市新农村建设、“一村一品”的开发的又一骨干产业。

各级政府加大资金投入,整合涉农项目,引进业主经营,蔬菜产业发展呈现出三大亮点:一是财政投入增加。仅江阳区财政在今年蔬菜基地建设上就将投入资金上千万元。二是引进和培育了一批业主。在龙马潭区、纳溪区、古蔺县和叙永县等区县,已引进和培育了一批业主,有力地提升了蔬菜产业化经营水平。在江阳区黄舣镇罗湾村,通过政府扶持,业主投入,吸收失地农民、下岗职工参与,采用客土等办法培肥地力,分期投入修建大棚等办法,把2000亩沿江长期荒芜的河滩地建成了优质蔬菜基地。三是保护地蔬菜面积日益扩大。仅江阳区大棚蔬菜就达到1.5万亩,地膜加小拱棚面积2.5万亩,遮阳网面积5000亩,地膜覆盖面积6万亩,防虫网面积250亩。

4.继续抓好特色水果产业。着力打造沿泸隆高速公路甜橙产业带、赤水河甜橙鲜食精品果产业带,长江及沱江沿岸龙眼、荔枝产业带。按照“建管并举,注重管理”的原则,突出抓好甜橙已建果园的管理,结合甜橙专合组织建设,重点打造江阳区通滩镇国光果园、合江县大桥镇黄包山果园、叙永县水潦乡海涯果园、古蔺县马蹄乡马岭果园等10个甜橙重点示范果园和甜橙专业合作组织。实施农业部荔枝“948”项目,进行了特晚熟鲜食型荔枝优质、稳产、丰产、安全生产技术的研究。引进优良品种,优化品种结构,组织实施荔枝标准化生产,唱响荔枝奥运果品品牌,使我市合江荔枝成为全省唯一北京奥运指定供果果品。

5.狠抓晚秋生产。按照“突出一个重点,闯出一条路子,抓好一块收入,新兴一个产业”的思路,早谋划、早安排、早落实,坚决打好今年粮食生产的最后一仗。一是强力发展再生稻。全力打造22万亩高产再生稻示范片新亮点。二是狠抓高粱“杂交品种+再生高粱”技术攻关。实现了杂交高粱两季亩产超1000公斤的目标,亩平收入超过4000元,闯出了一条我市农民增收的新路子。三是全力抓好秋菜种植。四是大力发展红苕产业。实现2万亩酿酒用脱毒秋红苕平均亩产超4000公斤,亩平收入2000元以上,推动晚秋粮食产业化发展。

(三)抓农业保障体系建设

1.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我市乡镇农技体系改革工作全面结束,居全省领先。按 照“一乡一站”的原则,经过改革我市乡镇农技推广机构仍为133个,编制数由501人增加为611人;实有人数由537人增至559人。改变了我市农技推广体系“线断、网破、人散”的状况。

2.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争取项目资金。江阳区先行一步,由政府出资投资1000万成立了我市第一个现代农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搭建农业投融资平台,将有力地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我市筹建农业发展投资公司工作正有序推进。

认真研究部、省农业发展方向和有关政策投向,编制项目规划和项目储备库。争取到部、省的项目近亿元,其中水稻、玉米、小麦良种补贴近4000多万元,农村沼气项目1300多万元,“阳光工程”培训项目近300万元,测土配方施肥项目400多万元,甜橙项目90万元,标准粮田项目1050万元等;争取到救灾资金1205万元。国家和省级资金的投入,为我市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

3.农资市场监管。全市累计出动农资打假执法人员3336人次,印发农资打假宣传资料19.49万余份,检查企业2946个次,整顿市场1151个次,检查生产经营网点5621个。查获农资产品 52005公斤,价值52.47万元,挽回经济损失399.5万元。通过开展农资打假专项集中整治行动,整顿和规范了农资市场秩序,切实维护了广大农民群众和生产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4.政府性农业项目资金整合。我局围绕粮食、水果、蔬菜、茶叶等产业发展,一是整合农业局内部良种展示、测土配方施肥、绿色防控、沼气建设、农民科技培训、农民专合组织建设等项目和内容,打造龙马潭区金龙乡高粱、特兴镇魏园村生姜、江阳区华阳乡白湾蔬菜、纳溪区大渡镇甜橙、合江县合江镇荔枝、叙永县红岩村茶叶等10个农业综合示范片;二是整合各部门间国土整理、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等政府性项目资金4133.67万元,集中力量打造泸州农业新亮点。如叙永县将部级小麦良繁基地建设项目和国土部门的省级土地整理项目整合,打捆投资2018万元,其中小麦良繁项目620万元,土地整理项目1398万元。新建成小麦良繁基地2万亩,每年可生产优质小麦种子600万公斤。龙马潭区在金龙乡将有机高粱和无公害高粱基地建设、绿色防控、沼液综合利用相整合,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降低了生产成本,成为我市高粱生产新亮点。

5.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一是深入开展农业投入品监管,控制源头污染。二是积极推行农药进销台帐档案管理制度试点。全市完成35个乡镇的试点工作。三是继续开展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008年全市新申报无公害农产品基地7个,面积近2万亩,新申报无公害农产品8个;新申报无公害农产品整体认证一个区,面积近34.5万亩。四是加强抗震救灾期间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五是加强对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市场的长效监管。按照省农业厅的统一安排部署,完成对巴中、达州两市生产基地、批发市场、超市、农贸市场农产品质量例行抽检3次,检测6大类蔬菜、食用菌样品500个;完成对市内蔬菜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蔬菜生产基地例行抽检13次,检测蔬菜、水果、粮食、食用菌等样品260个(含已认证无公害农产品)。全年共检测各类样品1213个。

(四)抓农业基础建设

1.病虫防治体系。以绿色防控为先导,以统防统治为基础,以村级植保专业队为重点,以病虫监测体系为依托,抓好全市农业生产病虫防控工作。目前已成立村级植保专合组织157个,实现水稻带药移栽比例达85%、螟虫统防统治比例达85%,绿色防控面积达12万亩,杂交高粱全面做到统一进行病虫害绿色防控,小麦病虫防治面积64.69万亩次。

2.测土配方施肥。实施测土配方施肥215.4万亩,完成计划的143.6%,其中布置田间小区试验60个,肥效校正试验58个;培训农民4.01万人次,发放资料8.85万份;配肥卡发放53.5万户;施用配方肥农户46.4万户、149.6万亩。

3.农业污染源普查。完成农业污染源普查的野外调查以及数据录入与上报工作,全市普查农户9979户, 录入表格30066张,并于2008年5月31日前将基础数据直报国家污普办,11月5日顺利通过国家数据录入质量验收。我市农业污染源普查工作多次受到省污普办农业组的表扬。

4.改造中低产田土。改造中低产田土9.62万亩,完成计划任务的120.25%。

(四)抓现代农业亮点建设

1.创业园区建设。2008年,重点在蔬菜、水果等优势产业上,以“业主(企业)+基地+专业合作社+科技推广”的产业化运作模式和规模化、标准化的方式,建设10个1000亩以上的农业创业园区,推动泸州优势产业的快速发展。主要有龙马潭区特兴镇魏园、古蔺大寨乡蔬菜创业园区、纳溪区护国镇伏金茶叶创业园区、叙永县石坝乡大地甜橙创业园区、合江县荔枝创业园区、江阳区弥陀镇罗湾蔬菜创业园区等。

2.龙头企业和专合组织建设。围绕优势效益产业,大力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全市新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54个,其中规范建设26个。到目前为止,全市有各类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580个,成员14.2万个,带动农民40.3万人。已依法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社有138个,其中种植业73个。

3.“一村一品”建设。今年规划建设100个“一村一品”示范村,推进区域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积极配合市委农工办在市委党校举办全市性一村一品培训班,派出专家培训了水果、蔬菜等生产技术。在江阳区通滩镇国光村、况场镇盘湾村、纳溪区大渡口镇民强村、泸县牛滩镇八甲村,古蔺县马蹄乡马岭村等地建设甜橙专业村,在合江县合江镇魏家祠村建设荔枝专业村,在龙马潭区特兴镇魏园村、江阳区华阳乡白湾村等地建设蔬菜专业村。

4.品牌创建。重点选择甜橙、荔枝、龙眼、加工蔬菜等优势农产品,整合、培育或创立农产品著名品牌。特别在唱响奥运荔枝品牌,带动泸州荔枝产业及相关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方面,迈出了重大步伐。在去年合江荔枝成功入选奥运水果、“带绿”获得“中华 名果”殊荣的基础上,今年突出抓好商业开发,一是取得了“合江荔枝”域名商标,二是与北京市农产品中央批发市场等多家大型农产品企业联姻,开辟荔枝营销业务,三是与作为奥运水果主要供果商的北京百果神农果品公司签订供果协议,正式进入奥运水果供应市场。目前供果区域、供果时间、品种、数量、包装运输方式、质量安全监管检测方式均已确定,确保满足奥运荔枝供应需要。

(五)抓农业品种技术引进试验示范

1.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一是在粮油作物上引进试验水稻新品种10个、玉米新品种32个、高粱新品种12个、脱毒红苕新品种7个、洋芋新品种7个、小麦新品种18个。二是在蔬菜生产上引进荷兰瑞克斯旺公司的番茄、黄瓜、广西的荔浦芋、台湾碧秀苦瓜嫁接苗、太空豇豆等蔬菜新品种60余个,进行品比试验。三是在合江县大桥、甘雨等地建荔枝母本园600亩,主攻优质特晚熟品种。四是引进福鼎大柏茶、福云系列、乌牛早、平阳特早、福选9号、元宵绿、清心乌龙、名山

311、名山131、梅占等27个茶树新品种,为茶叶产业发展提供品种保障。五是在纳溪区建立省级新蚕品种试验基地,引进新品种6个。

2.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一是试点示范水稻机械化插秧工作,为减少水稻种植劳力投入作好技术储备,加快应用步伐。二是探索高粱生产“杂交品种+再生技术”两季平衡增产技术体系研究。三是开展稻田养鸭绿色防控技术试验示范,采用稻鸭共栖除草灭螺控害施肥、保护青蛙和稻田蜘蛛、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控害使用技术,实施后田间福寿螺、杂草和一代螟虫危害明显降低。四是搞好“3414”土壤肥料田间试验以及对比试验的调查记录及试验分析,开展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测产及效益调查。五是在纳溪区进行全市沼气综合利用的试验示范,主要进行沼液浸种、茶叶喷施、沼液病虫防治等试验、示范工作。六是按照“单产高、质量高、效益高”的三高蚕业要求,示范蚕业科技“六化”技术标准,即桑园建设标准化、小蚕饲养共育化、大蚕室外蚕台省力化、簇具使用方格簇化、消毒防病统一化、桑蚕品种优良化。

(六)抓机关建设

1.开展思想大解放讨论。我局认真开展“思想大解放,推动大发展”活动,先后组织了3次思想大解放座谈会,由局领导、中层干部、中级职称以上专业人员、部分离退休老同志参加,按照结合现代农业建设、结合自身工作实际的要求,做到领导干部畅所欲言、中层干部畅所欲言、农业专家畅所欲言,共收集到研讨文章17篇,有31位职工就泸州农业发展在会上作专题发言,为我市粮食安全和现代农业建设出谋划策。

2.加强机关效能建设。一是完善了值班制度,制定了工作意见,修订了内部管理制度,制定了首问负责制等相关制度,理顺了行政审批事项,完善了政务公开管理制度,抓好政务公开工作。二是处理好信访工作,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对来人来访都是热情接待、仔细询问、如实记录、认真回复信访人的诉求。全年接待上访群众共45批67人 次,其中重复访20批22人次、集体访2批12人次;收到信访件26件,其中省农业厅信访处转交件4件、市委群众工作局转交件10件、市级部门转交件4件、群众信访件8件,并积极处理市领导包案,着重解决邓正仪、夏永权、李祥渊三人反映的问题。三是加强了效能建设,机关上下班纪律严明,做到任务及时落实、材料按照报送。四是加强了综治管理,认真开展了综治暨平安创建工作宣传月活动,做到全年无一起治安问题发生,得到社区的认可和好评。

3.加大宣传工作力度。一是加强了信息报送工作,编印《农业信息》36期、《简报》83期、《农业经济》13期,向省厅、市委市政府报送政务信息400多条,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专题调研文章2篇,省级以上媒体宣传报道近20篇。二是广泛开展农业调研。全局领导、职工共完成调研文章40余篇。三是改版了农业局门户网站,修改原有栏目,增加新栏目,全年网站登载消息2000多条。

4.积极参与救灾工作。一是年初雨雪冰冻灾害发生后,局领导及时奔赴灾区指导救灾,并抽调技术人员50名,积极投入救灾工作,抓好灾区农业恢复重建工作。二是在“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发生后,局领导带领农业专家亲赴灾区帮助恢复农业生产,同时全局职工积极参加捐款捐物活动。全局职工为地震灾区群众捐款共计九万余元,捐书上千册。我局先后抽调3名同志赴灾区工作,受到灾区干部群众的好评。宋其龙同志还被评为全省抗震救灾先进个人。

四、存在问题

一是农业基础差,抵制自然灾害的能力还十分脆弱,特别是在大的自然灾害面前尤为显现,与当前农业经济发展极不适应,与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差距更远。

二是农业产业化水平低,主导产业尚未形成,龙头企业少,实力弱,带动农民作用不强,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发展滞后,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

三是农业投入不足,农业投入资金少而分散,特别是在一些重点项目上明显不足,农业与农业、农业与非农业项目资金整合没在行成,应当成立专门部门来协调。

四是农业生产成本持续增加,化肥、农药等主要农资产品的持续高价位上涨,农业病虫害危害有进一步加重的趋势,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积极性和农产品经济效益的体现面临更大的挑战。

五是农业科技推广难度大,主要表现在农村社会劳动力结构的变化,导致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整体文化素质不升反而有下降的趋势,加上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的弱化,基本工作经费得不到保障,农经、农技服务体系的作用发挥得不够,严重制约了农业科技推广。

农业局工作总结

长农业字„2010‟82号 签发人:XXX县农业局关于2010年农业工作情况及2011年主要工作安排的报告县委、县人民政府:今年以来,我局深入贯彻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中央、省、......

农业局工作总结

xxxx年我局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开展“科技促进年”活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紧扣县委中心任务,以“科技进村入户、助力增产增收......

农业局工作总结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6篇农业局工作总结,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农业局工作总结

几年来,市农业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主管部门具体指导和支持下,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揽全局,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全国、盛市农业和农村工作会议精神......

农业局工作总结

农业局工作总结一、任务目标完成情况(一)生产指标1.粮食生产。粮食播面**万亩,同比减少*万亩,总产196.04万吨,同比增加11.32万吨。其中冬小麦*万亩,同比减少17.27万亩,总产44.71万......

下载泸州市农业局工作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泸州市农业局工作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