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诗词六首课文全解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语文版六年级下册课文”。
教学
25.诗词六首 课文全解
1、《关雎》:本诗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追求过程,写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表现了爱情追求的苦与乐。
2、《蒹葭》:这是一首情景相生的爱情诗。诗歌通过对实际情景的描写和对想像、幻想的描述,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主人公对恋人的强烈爱悦之情。
3、《黄鹤楼》:本诗抒发了诗人登临黄鹤楼所见到的情景,通过凭吊古迹,抒发了思念家乡的愁情。
4、《钱塘湖春行》:这首诗通过湖水、云脚、新燕、乱花、浅草、柳阴,展现了一幅景色明丽,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西湖早春图。抒发了诗人无比喜悦和对西湖的热爱之情。
5、《相见欢》:这首词是李煜降宋之后写的,借以表达他的亡国哀思。
6、《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借“出猎”抒发了作者保卫边疆打击敌人的报国热情。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红字注音。
雎鸠(jū jiū)
窈窕(yǎo tiǎo)
颢(hào)
裘(qiú)
荇(xìng)寤寐(wù mèi)
蒹葭(jiān jiā)
芼(mào)
萋(qī)
跻(jī)
溯洄(sù huí)
好逑(hào qiú)
晞(xī)
湄(méi)
2、形近字
┏蒹(jiān)蒹葭
┏溯(sù)上溯
┏坻(chí)水坻
┏萋(qī)萋萋
┗谦(qiān)谦虚
┗朔(shuò)朔气
┗抵(dǐ)抵挡
┗凄(qī)凄凉
多音字
┏(cī)参差
┏(cēn)参差
┏(tí)提醒
┏(qí)骑马
差┫(chà)差不多
参┫(cān)参加
提┫
骑┫
┃(chāi)出差
┗(shēn)人参
┗(dī)提防
┗(jì)铁骑
┗(chā)差别
3、词语解释
【关关雎鸠】雎鸠鸟在彼此和鸣。【
洲
】水中的陆地。【君
子】对统治者和贵族的通称。
教学
教学
【
逑
】配偶。【
流
】寻求,择取。【
悠
】思念。【
辗
】转动。【
乐
】使……快乐。【蒹
葭】蒹,获;葭,芦苇。【苍
苍】茂盛 的样子。【伊
人】那人,指所爱的人。
【溯
洄】逆流而上去寻找她。溯洄,逆流而上。洄,上水,逆流。【
游
】流,指直游的水道。【
湄
】岸边,水草交接的地方。【
跻
】登,上升。【采
采】茂盛的样子。【
右
】弯曲。【
初
】刚刚开始。【乱
花】指色彩缤纷的花朵。【
迷
】使……迷乱。【
才
】刚刚。【行 不 足】游玩不够。【
锁
】锁住,笼罩。【一
番】一种。【
聊
】聊且,姑且。【
骑
】一人一马称一骑。
【倾
城】全城的人都出来了,形容随观者之众。【胸胆尚开张】胸怀还很宽阔,胆气还很豪壮。【
会
】定将。
【空
余】只剩下,只留下。【悠
悠】闲静的样子。【历
历】分明的样子。【萋
萋】草盛的样子。
4、文学常识
(1)《黄鹤楼》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朝)诗人;中国古代的“四大名楼”是___,____,____,_____。
(2)《钱塘湖春行》作者是________,号________居士。
教学
教学
(3)《江城子.密州出猎》作者________,号________居士,为________之一。(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5)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直接描写动物(莺燕报春)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体现花草茂盛的句子:___________。
(6)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抒写人到中年的主人公,壮志未酬的感叹的诗句是:___________。抒写主人公愿意效法武将魏尚,戎边抗敌的渴望的诗句是:___________。抒发主人公杀敌为国,守卫边疆的坦荡胸怀和豪情壮志的诗句是:___________。
(7)《蒹葭》:诗中能印证“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寻找追求的诗句: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崔颢
唐
黄鹤楼
岳阳楼
鹳鹊楼
滕王阁
(2)白居易
香山
(3)苏轼
东坡
唐宋八大家(4)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5)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6)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7)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二、课文学习 《关雎》
1、《诗经》简介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首,包括风、雅、颂三部分。“风”,大部分是民间歌谣,小部分是贵族作品;“雅”,大都是贵族作品,只有小部分是民间歌谣;“颂”,都是贵族作品。《诗经》的精华是民歌部分,它鲜明地表现人民的爱憎及他们的反抗斗争,真实反映当时社会的面貌,为我国古典诗歌奠定了现实主义基础。《诗经》写法主要为“赋、比、兴”三种,三者的区别是:“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朱熹《诗经集传》)“风、雅、颂、赋、比、兴”被称为《诗经》的“六义”。
2、题目解说
《关雎》在《诗经》中位于卷首,《毛诗序》认为这首诗是赞美“后妃之德”的,以为女子只有忠贞贤淑、含蓄克制,才能够配得上王侯。因此,把这首诗放在《诗经》之教学
教学
首,以明教化。现在一般认为是一首优秀的爱情诗。“关雎”是以诗歌首句中的两个字作为题目,其他篇章也是如此。
3、整体感知(1)
文章结构图
┏ 好逑 ┓ 雎鸠 ┓
┃ 求之 ┃
┣窈窕淑女 ┫
┣ 诚挚、热烈、健康的美好感情 荇菜 ┛(起兴)┃ 友之 ┃
┗ 乐之 ┛(2)诗词赏析
诗的第一章(第一节),先用起兴开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那在水中的陆地上“关关”鸣叫的水鸟,情谊深挚,互相唱和的样子,与君子、淑女和乐恭敬地相处非常相似,写水鸟是为了引起读者的相关联想,酝酿气氛。接着就进入了正题,提出文静美丽的姑娘才是小伙子的理想配偶。
第二章(第二节),写小伙子追求心上人而未得的忧思。还是以“兴”写起,长短不齐的荇菜,就应当想尽办法在船的左右两边采择,“窈窕淑女”,就应当醒着梦着都念念不忘、执着追求。追求不到,小伙子非常忧虑,日夜思念她,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把一个深受相思之苦折磨而不能自已的人,写得非常传神。
第三章(第三节和第四节),写小伙子因苦恼而成梦,在幻想中得到了心上人,亲近她,爱慕她,为她弹琴鼓瑟,敲钟打鼓,取悦于她,欢喜之情溢于言表。
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主要表现为“兴”和“重章叠句”。在情感特质上主要体现为以礼节情。小伙子虽然非常爱慕“淑女”,但是他没有让这种爱泛滥;虽然追求不到心上人而异常痛苦,但是他又能够自我排解这种痛苦,使情感始终没有超越伦理的制约。正如孔子所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体现出健康明朗的风格。
4、诗文翻译
对对双双的鱼鹰水鸟,在那沙洲上呱呱啼叫。有位漂亮文静的姑娘,多情小伙要和她相好。长短不齐的水上荇菜,顺流水漂浮左右摇摆。有位漂亮文静的姑娘,醒来梦中都向她求爱。向她求爱得不到回应,教学
教学
日夜想念她坐卧不宁。相思情长啊夜也长啊,害得人好苦睡如翻饼。长短不齐的水上荇菜,两手不停地左右采摘。有位漂亮文静的姑娘,弹琴鼓瑟好让她喜爱。长短不齐的水上荇菜,两手不停地左右拉扯。有位漂亮文静的姑娘,敲钟打鼓好让她快乐。
《蒹葭》
1、题目解说
《蒹葭》是《诗经》中表现“朦胧美”的名篇。可能是写一个男子倾心于一个女性,表现可望而不可即的心情。这首诗和《关雎》都可以看作爱情诗,但是无论从风格上还是从表现手法上都有着很大的差别。
2、整体感知(1)文章结构图
┏ 苍苍
┏ 宛在水中央
┓ 蒹葭 ┫ 凄凄 → 起兴┫ 伊人 宛在水中坻 ┣爱悦
┗ 采采
┗ 宛在水中沚
┛(2)诗词赏析
《关雎》一诗着重于“叙事”,我们从诗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小伙子从爱上“窈窕淑女”后追求她,追求不到又在幻想中得到她这样一条线索。《蒹葭》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第一章就写到主人公隔水远望,伊人正姗姗而来,且行且望,望穿秋水,苦苦追寻,伊人仿佛就在不远处的水中陆地上,若即若离。第二章、第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突出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表现出主人公不能够走近“伊人”又永远点亮希望的情感状态。与《关雎》相比,《蒹葭》的情感韵味更浓郁。
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开头写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这正是“托象以明义”,具有“起情”的作用。因为芦苇丛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会呈现出一种迷茫的境界,这就从一个侧面显示了诗的主人公心中的那个“朦胧的爱”的境界。写主人公的形象,则着力写他的远望。一开始,他若有所思地站在水边,向对岸望去,看到他所爱慕的那个姑娘正向水边走来,教学
教学
心里很高兴;可不久,芦苇挡住了他的视线,看不到她了。他以为那姑娘正向上游走去,也就沿着河岸向上走;走了长长的一段艰难而又曲折的路,却依旧是什么也没有看见。他不灰心,又折回来去追寻她,最后终于看到她正站在河中的一个小洲上;这时他内心便充满了喜悦。十分明显,主人公跟那姑娘并无交往,甚至还不知道她的名字,但只要能够远远地望见她,便感到心满意足。这种爱是“朦胧”的,它的动人之处也正在于“朦胧”。
3、诗文翻译
深秋的芦苇啊莽苍苍,清晨的白露啊变成霜。我心中日夜思念的人啊,她正在隔水的另一方。逆流而上去寻找她,道路啊阻碍又漫长。顺流而下去寻找她,仿佛她又在那水中央。深秋的芦苇一片片啊,清晨的白露啊没晒干。我心中日夜思念的人啊,她正在隔水的那一边。逆流而上去寻找她,道路啊阻碍难登攀。顺流而下去寻找她,仿佛她又在那沙洲间。深秋的芦苇啊花灿灿,清晨的白露啊没全干。我心中日夜思念的人啊,她正在隔水的那一岸。逆流而上去寻找她,道路啊阻碍又绕弯。顺流而下去寻找她,仿佛她又在那小岛间。
《黄鹤楼》
1、作者简介
教学
教学
崔颢(?—754)唐诗人。汴州(现在河南省开封市)人。开元进士,官太仆寺丞、司勋员外郎。早期诗多写闺情,流于纤艳。后历边塞,诗风变为雄浑奔放。其《黄鹤楼》诗,相传为李白所倾服。有《崔颢诗集》。
2、题目解说
黄鹤楼是一个充满神奇,颇为迷人的地方。幸运者得道乘鹤升天,登临者借景抒情。当仕途失意,飘泊无依之际的崔颢登临此楼,自然会有一种吊古伤今,人去楼空的寂寞之感,加之神话传说触动,蓄积在胸中的诗情便喷涌而出,面对无限的时空唱出了一曲混然天成的浩歌,黄鹤楼题诗的绝唱。
3、整体感知(1)文章结构图 起 → 用典引出黄鹤楼 承 → 感慨仙人已去 转 → 描写登楼所见 合 → 抒发思乡之情(2)诗词赏析
崔颢的《黄鹤楼》一诗,被人们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颇有影响。李白所做的《鹦鹉洲》《登金陵凤凰台》两诗都明显地摹学此诗。其《鹦鹉洲》诗前四句:“鹦鹉东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与崔诗如出一辙。又据传说,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诗而作罢,感慨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辛文房《唐才子传》)历代论诗者对此诗交口称誉,如严羽认为“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沧浪诗话》)沈德潜以为“意象得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唐诗别裁》)都给此诗以高度评价。
诗的前四句从传说入笔,写由黄鹤楼而生发的联想,叙昔人黄鹤,杳然已去,给人以无限渺然的感觉,表现了人们登黄鹤楼常有的感受,气势苍莽。后四句转而实写楼上所见所感,一变为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的眼前景象,描写从楼上眺望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并由此引起的乡愁。尾联以烟波江上日暮思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的境界。前半首与后半首相互映衬而又联成一体,既烘托了登楼远眺者的愁绪,也使全诗波澜起伏而又一气贯通。这首诗意境开阔,思接千载,沟通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情味悠长,在艺术上出神入化,读后不禁令人心入其境,怅然生情,确实不愧为唐诗中的佳作。
4、课文翻译
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教学
教学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
《钱塘湖春行》
1、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后迁下(今陕西渭南县),曾官太子少傅。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白居易一生写了很多诗,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新乐府》50首和《秦中吟》10首,都很有名,其中尤以“因事立题”的新乐府最有名,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代表作。《卖炭翁》就是其中的一首。
2、背景资料
这诗是长庆三或四年春(823或824)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人们就会联想到苏轼诗中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读了白居易这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宜笑的西施的面影,更加感到东坡这比喻的确切。
乐天在杭州时,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这诗处处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恰到好处。
3、整体感知:(1)文章结构图
┏观景之所 → 孤山寺北贾亭西
┓
┃
┏ 水平云低
┣ 对西湖赞美之情 ┣所见之景 ┫ 莺争暖树 燕啄春泥
┃
┃
┗ 乱花迷人眼 浅草没马蹄
┛ ┗更胜之处 → 绿杨阴里白沙堤
(2)诗词赏析
这首歌咏西湖的诗,旨趣不在于介绍某一处名胜或某一种景物,而是要从总体着眼描绘湖上蓬蓬勃勃的春意。为此,作者采取了两种写法:
一、在行进途中展开景物描写。开始从孤山寺写到贾公亭,结尾又写到东湖白沙堤,诗人足迹遍及大半个西湖;
二、选取典型与分类排列相结合:中间四句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能体现春色的景物,莺、燕是禽鸟,属动物,花和草是植物,这样的选择组合,独具匠心。
诗人还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准确最具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诗中写水、写云,写莺、写燕,写花、写草,无不如此。试看“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中的“渐欲”“才能”两个字眼,是多么富于动态,表现着乱花和浅草的勃勃生机。
前面六句中,诗人已把西湖春色描绘得十分美好,在结尾处则说自己“最爱”湖东的白沙堤,至于这里怎样可爱,除点明是在“绿杨阴里”而外,未作任何形容,全凭读者根据前面的描写发挥联想和想象,从而取得了“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效果。诗贵含蓄。这样含蓄的结尾,更是难能可贵。
教学
教学
4、课文翻译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
《相见欢》
1、作者简介
李煜(937—978)五代时南唐国主。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世称李后主。宋兵破金陵,出降,后被毒死。能诗文、音乐、书画。尤以词著名。前期作品大都描写宫中享乐生活,风格清丽。后期则抒写对昔日生活的怀念,吟叹身世,表现了浓厚的感伤情绪;形象鲜明,语言生动,在题材与意境上也突破了晚唐五代词以写艳情为主的窠臼。原有集,已散佚。后人把他及其父(中主)的作品,合刻为《南唐二主词》。
2、背景介绍
选自《南唐二主词》(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李煜(937—978),五代时南唐国主,世称李后主,975年亡国降宋,后被毒死。煜,念yù。相见欢,词牌名,又作“乌夜啼”。这首词是李煜降宋之后写的,借以表达他的亡国哀思。
3、整体感知(1)文章结构图
寂寞 → 离愁 → 在心头 → 抒发亡国哀思(2)诗词赏析
无言独上西楼,“无言”而又“独上”,使人看到一个孑然一身、“斯人独憔悴”的孤影。“西楼”,是斯人对景伤怀之处。由“无言独上西楼”的描写,已可想见其人处境之孤寂、心境之萧索。“六字之中,已摄尽凄婉之神。”(俞平伯《读词偶得》)为整首词所写之景、所抒之情染上一层凄凉暗淡的底色。
月如钩。
点明时间是夜晚。连月也不是圆月,而是残缺之月。这是仰望之景、天空之景,是使人愁上添愁之景。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点明季节是秋天。这是俯视之景、地面之景,是使人愁而更愁之景。“寂寞”与首句的“无言”“独上”相应。“寂寞”者,非梧桐深院,乃人也;被“锁”者,非“深秋”,亦人也。人间秋色,无所不在,如何能“锁”住!这一个“锁”字,是传神之笔,是词中人“以我观物,教学
教学
故物皆着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所产生的主观印象。被锁于深院之人,悲愁无尽,只有“清秋”相对,怎能不深感寂寞。
上片三句,首句写出词中人“独上西楼”的孑然身影,二、三句摹画其人所见楼外之景。孤独的身影融于凄清的景色中,寂寞哀愁之情一句更甚一句。残月的清光照着梧桐疏影,寂寞庭院,重门紧锁,写的全是词中人的眼中之景,一切无不笼上冷落凄清的浓郁色彩,这里虽未出现“愁”字,但不言愁而愁自见,正面所要表达的离愁已呼之欲出。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因“丝”与“思”谐音,以丝喻相思、愁思在古诗中常见。这里暗用丝作喻体,却更进一步,翻出新意。这三句是说,离愁之萦绕心头,如丝之千头万绪,但丝还可以用快刀斩断,而离愁却无法割断;乱丝还可以理顺,而离愁却愈理愈乱。以千丝万缕之无法剪断、无法理出头绪,形容愁思之纷繁和难解,比单纯谐音取义更胜一筹,只有对离愁确有体验、深有感受的人,才能将离愁说得如此真切、如此深刻。
别是一般〔一般:一种〕滋味在心头。
这是一句不借助比喻的白描,似乎并没有说清离愁到底是什么滋味,却道出对“离愁”的滋味讲不出、说不清的极其复杂、极其微妙的真实感受。此句饱含辛酸,是极沉痛的伤心语。
下片四句,点破题旨,直抒离愁。
后人一般认为这首词是李煜降宋之后所作,借以表达他的亡国哀思。人们往往联系李煜身经亡国之痛的遭遇来评析这首诗。如“此词最凄婉,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黄《唐宋诸贤绝妙词选》)“下半阕,满腹离愁,无语可以形容,故朴直说出。‘别是’句尤为沉痛,盖亡国君之滋味,实尽人世悲苦之滋味无可以比者,故曰‘别是一般’。”“因不敢明抒己情,而托之闺人离思也。”(刘永济《唐五代两宋词简析》)“后主以南朝天子,而为北地幽囚;其所受之痛苦,所尝之滋味,自与常人不同。心头所交集者,不知是悔是恨,欲说则无从说起,且亦无人可说,故但云‘别是一般滋味’。”(唐圭璋《唐宋词简释》)这些评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领会这首词的内涵。
这首词之所以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是由于它对“离愁”所做的真切、深刻的描写。诗人把抽象的难以言状的“离愁”,写得很形象,道出一种非常深切的人生感受。以“剪不断,理还乱”为喻,是形象地描绘离愁的绝妙之笔。结尾一句写离愁“别是一般滋味”,也是绝妙之笔。“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即说不出是一种什么滋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而这正是真正经历离愁之苦的人最为真切的体验。这首词写情极其深切而自然,语言朴素如同白话,毫无雕琢痕迹,这既出于诗人的才能,更是其真情所致。
教学
教学
词中的语句“剪不断,理还乱”,“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常为后人所用。“剪不断,理还乱”,现在用来形容人内心的烦乱,或形容某些事难以处理解决。现在人们常说“别有滋味”“别有一番滋味”,即由“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而来,用来形容只有自己内心知晓的那种难以言说的感受。
4、课文翻译
默默无言独自走上西楼,(今晚的)月亮残缺如钩。残月的清光照着梧桐的疏影,寂寞庭院,重门紧锁。这如丝般千头万绪,但又割不断,理不顺的,就是离愁。(这时的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悄然爬上心头。
《江城子.密州出猎》
1、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进士。神宗元丰二年1079)御史李定、舒宜等摘引他的某些诗句,说他诽谤新政,被捕入狱。释出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哲宗元祐元年(1068)回京做了翰林学士等官。不久,出任杭州等州知州。绍圣元年(1094)因为“元祐党人”,先后贬至岭南的惠州(今广东省惠阳县)海南的琼州(海南岛人直至徽宗即位1100)年,才遇赦北归。次年病于常州(今江苏省常州市人 在他历任地方官时,作过一些抢救河险,兴修水利,救济灾荒等有益于人民的事情。
苏轼的创作标志着北宋诗*新运动的最高成就。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散文辨析说理,精到透辟,富有气势,后人有“韩潮苏海”之说。他的诗歌,题材广阔,风格多样,意境深邃,富有情味。他的词摆脱崎丽宛转之风,扩大了词的题材,沁人耳目,又不拘格律束缚,在词的发展史上创立了豪放一派。有(苏东坡集)传世。
2、背景介绍
苏轼在宋代熙宁四年(1071)因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政见而自请外任。朝廷派他去当杭州通判,三年任满转任密州太守。这首词是熙宁七年(1074)冬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
3、整体感知(1)文章结构图
出猎场面 → 气势盛大┓
┣ 报效国家壮志 报国之志 → 豪迈奔放┛(2)诗词赏析
词的上片记叙此次出猎的情况。苏轼此时40岁便自称“老夫”,颇有悱恻意味。开头说老夫本不该狂,而自己却聊且要发发少年人的豪情狂态。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架着苍鹰,戴上锦蒙帽,穿上貂鼠裘。率领众多的随从,纵马狂奔,飞快地越过小山冈。说教学
教学
明这是一次装备齐全、人数众多的热热闹闹的狩猎。“卷平冈”极言行走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下面一层写作者为回报人们倾城而出来观看太守狩猎的盛情,他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亲自挽弓马前射虎。孙郎即孙权,《三国志》记载在一次出行中,孙权的坐骑为虎所伤,他镇定地在马前击毙了老虎。这就在大幅度地描绘出猎的群众场面后,又特别突出地表现了作者的少年狂气。
下片以抒情为主,写作者酒酣之后胸宽胆壮,两鬓出现了一点白发又有什么关系呢!作者并不在意自己的衰老,而更在意的是希望朝廷能够重用他,给他机会去建立功业。这里作者用了一个典故,据《史记·冯唐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算差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了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魏尚。这里作者是以魏尚自喻,说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呢?最后作者表述了自己企望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说到那时我一定会把雕弓拉得满满的,向西北方的天狼星猛射过去。天狼星,据《晋书·天文志》说是“主侵掠”的,这里用以代指从西北来进扰的西夏军队。苏轼在结句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关怀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
这首词从题材、情感到艺术形象、语言风格都是粗犷、豪放的。与晏殊的《浣溪沙》格调截然不同。写此词后,苏轼曾写信给朋友说这首词“虽无柳七郎(柳永)风味,亦自是一家”(《与鲜于子骏简》),可见当时的作者已意识到词有两种不同的风格,苏轼在他的一些词作中便是自觉地在创立自己的风格。
4、翻译:
我虽年老却兴起少年打猎的热狂,左手牵着犬黄,右手托着苍鹰。戴上锦蒙帽穿好貂皮裘,率领随从千骑席卷平坦的山冈。为了报答全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意,看我亲自射杀猛虎犹如昔日的孙郎。
畅饮酒,胸怀宽广胆气壮。鬓边白发有如微霜,这又有何妨!只盼望有手持符节的来云中,但不知朝廷何时才能派遣使臣似冯唐?到那时,我定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如满月,朝着西北瞄望,箭箭射向天狼。
三、深入探究
1.理解体会下列问题:
(1)赏析“此地空余黄鹤楼”和“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诗句。析:空余:含昔日之人乘鹤已去而如今不在之意,使人想象传说中仙人在此登仙驾鹤而去的情景,令人遐想不已,心生天地悠悠、岁月不再之感。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两句诗情景交融。傍晚之时,太阳已下山,站在黄鹤楼上对着一片苍茫的暮色,全然看不到家乡在何处,望着江上弥漫的烟波,更加使人忧愁。“日暮”的苍茫、“烟波”的迷蒙,与怅然的乡愁交织,由景生情,融情于景。
(2)“剪不断,理还乱”是用什么比喻什么?现在人们运用这一比喻,有什么新意?
教学
教学
析:“剪不断,理还乱”,以丝的千头万绪比喻离愁的纷繁和难解。现在人们运用这一成语,用来形容人内心的烦乱,或形容某些事难以处理解决。
(3)苏轼《江城子》中“遣冯唐”“射天狼”两个典故分别表达什么意思? 析:“遣冯唐”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希望重新受到皇帝任用的愿望;“射天狼”表达了作者要竭尽全力抵御入侵者、为国立功的决心。
2、写作特点解析:(1)《关雎》
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主要表现为“兴”和“重章叠句”。在情感特质上主要体现为以礼节情。小伙子虽然非常爱慕“淑女”,但是他没有让这种爱泛滥;虽然追求不到心上人而异常痛苦,但是他又能够自我排解这种痛苦,使情感始终没有超越伦理的制约。正如孔子所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体现出健康明朗的风格。
(2)《蒹葭》
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开头写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这正是“托象以明义”,具有“起情”的作用。因为芦苇丛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会呈现出一种迷茫的境界,这就从一个侧面显示了诗的主人公心中的那个“朦胧的爱”的境界。写主人公的形象,则着力写他的远望。一开始,他若有所思地站在水边,向对岸望去,看到他所爱慕的那个姑娘正向水边走来,心里很高兴;可不久,芦苇挡住了他的视线,看不到她了。他以为那姑娘正向上游走去,也就沿着河岸向上走;走了长长的一段艰难而又曲折的路,却依旧是什么也没有看见。他不灰心,又折回来去追寻她,最后终于看到她正站在河中的一个小洲上;这时他内心便充满了喜悦。十分明显,主人公跟那姑娘并无交往,甚至还不知道她的名字,但只要能够远远地望见她,便感到心满意足。这种爱是“朦胧”的,它的动人之处也正在于“朦胧”。
(3)《黄鹤楼》
①这首诗意境开阔,思接千载,沟通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情味悠长,在艺术上出神入化,读后不禁令人心入其境,怅然生情,确实不愧为唐诗中的佳作。
②巧用典故,意象富于变化。(4)《钱塘湖春行》
这首七言律诗,格律严谨,对仗工整,生动自然,语气平易,体现了通俗流畅的特点。诗人从总体着眼描绘了湖上蓬蓬勃勃的春意。善于在行进途中展开景物描写。选取典型与分类排列相结合:中间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见春色的景物,动物与植物选择组合,独具匠心。还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具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
(5)《相见欢》
教学
教学
析:这首词之所以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是由于它对“离愁”所做的真切、深刻的描写。诗人把抽象的难以言状的“离愁”,写得很形象,道出一种非常深切的人生感受。以“剪不断,理还乱”为喻,是形象地描绘离愁的绝妙之笔。结尾一句写离愁“别是一般滋味”,也是绝妙之笔。“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即说不出是一种什么滋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而这正是真正经历离愁之苦的人最为真切的体验。这首词写情极其深切而自然,语言朴素如同白话,毫无雕琢痕迹,这既出于诗人的才能,更是其真情所致。
(6)《江城子.密州出猎》
①这首词从题材、情感到艺术形象、语言风格都是粗犷、豪放的。写此词后,苏轼曾写信给朋友说这首词“虽无柳七郎(柳永)风味,亦自是一家”(《与鲜于子骏简》),可见当时的作者已意识到词有两种不同的风格,苏轼在他的一些词作中便是自觉地在创立自己的风格。
②运用故,语句凝练,塑造了一个豪情洋溢,壮志冲天的将军形象。
四、课内阅读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述。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____;优哉游哉,____。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____。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窈窕淑女,琴瑟友之”与“窈窕淑女,钟鼓乐之”中有词类活用现象,请找出并加以解释。
2.把诗中空缺的诗句填全。3.本诗运用最多的修辞手法是什么? 4.给本诗划分层次,并指明层意。
5.本诗所表现的是什么内容?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 〖参考答案〗
1、友:动词,亲近、交好;
钟鼓:敲钟击鼓;
乐;动词,使…欢乐。
2.略
3.对偶
4.第一层(前4句):小伙子听到路鸠的鸣叫唤起要同漂亮姑娘结为夫妇的心思。
第二层(第5句至12句):姑娘采摘落莱刻画小伙子对姑娘的日夜追求和思恋。
第三层(第13句至20句):描写小秋子决心追求这位姑娘的欢乐热烈的情景。
5.描写青年男子对漂亮姑娘的恋慕与追求;兴。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
教学
教学
老夫聊发少年狂,在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对“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为报答太守深恩,全城百姓跟随着太守,一起看孙郎射虎。
B、满城的人都跟着我这位太守出来观看打猎,为了答谢百姓的情意,我可要像孙郎样亲手射杀猛虎,给大家看看。
C.为了报答满城的百姓,太守随百姓一起亲自射虎,同时还看孙郎射杀猛虎。
D、向满城的人报告、要跟随太守,一起观看孙郎射杀猛虎。
2.“老夫聊发少年狂”,一个“狂”字可以看出词作者什么样的个性特征? 3.这首词的上阕写了什么?下阕写了什么?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参考答案〗
1.B
2.直率、风趣。
3.上阕:描绘了一幅人物众多、场景壮阔、气氛热烈的太守出错图。
下阕:抒写自己渴望杀敌卫国的壮志豪情。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本诗点明游西湖的时间和地点的诗句为_______,________。2.《钱塘湖春行》是通过哪些景物描绘西湖风光的? 3.怎样了解“渐”“才”二词之妙用? 4.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
1.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2.通过“水面”“云脚”“早莺”“暖树”“新燕”“乱花”“浅草”“绿杨”“白沙堤”等等,描绘了西湖风光。
3.“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中的“渐”和“才”两个词为副词,在诗中既富于动态,又形象表现着乱花和浅草的勃勃生机。
4.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对春天、对西湖的喜爱之情。
教学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3篇七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全解,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3篇七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全解《纸船》,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全解《纸船》七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全解《纸船》16.《纸船》【第一部分:背景知识及相关背景】一、字音及词义:异地:他乡,指家乡以外的地方。仰望:抬头向上看。游......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4篇七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列子〉》全解,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全解合集七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全解合集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加点的字词。(1)大言数主之失。(2)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3)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解析:数,这里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