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全文)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把握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教学时,只有将二者的教学合二为一,有机结合,才能有效地整合教育资源,体现教育与教学的双重作用。但我们发现,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常常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割裂开来,不能有效地溶于教学的每个环节。或过于突出基本功的训练,忽视人文性。亦或过于突出人文性,出现“泛语文”的现象,从而使教学显得生硬和僵化,缺少语文课应有的光彩。那么,究竟如何将二者做到有效的统一呢?通过自己的课堂教学实际和参加课堂教学活动所得,我有以下几方面粗浅的认识。
一、根据课文特点,把握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度”
崔峦老师说:“语文课程贵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难也难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在回答凤凰语文网友提问时说到:“语文教学如何将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起来,这的确很难,关键是个度的问题,所以我强调的是平衡.人文性与工具性要合二为一,浑然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对两位专家的话感触颇深,犹如茅塞顿开.这使我很自然地联想到,语文就像是一个富有生命力的人,人文性就是这个人的思想、情感、气质、品味、修养等精神层面的东西,工具性就是这个人的高矮、胖瘦、体质等具有生物性特性的身体,它们当然有机融合在一个生命体之中的。如列夫.托尔斯泰的《穷人》这篇课文,老师就可以通过对课文中环境描写和桑娜心理描写的语言文字的理解,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尽而感受到渔夫夫妇的善良,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完美结合,二、多层次的读与悟彼此促进
当前,在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读书不充分的现象.学生读了书,但并没有时间将课文所表达的形象、意象、情境、意境在头脑里“活”起来,没有足够的时间“过电影”,更没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静下来涵泳品味,就匆匆让学生去谈感受.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首先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只有通过充分的读,学生才能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对话,从而理解文本内容,感悟文本思想,体会文本情感,认识文本所描述的事物和所阐述的道理.因为读是对文本情感体验和表达的最直接手段,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形象最具活力的方法.有感情的朗读能最有效地促进理解,促进感悟,并反之以有感情的朗读这一形式把这种理解和感悟表达出来.例如我在教学《青山不老》一课时,我力求通过朗读训练的层次性来引导学生来体会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首先我让学生通过自读体会老人创造的“奇迹”,进而让学生找出相关的语句“15年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等。再读文本体会一下,怎样才能读出“奇迹”呢?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后,学生朗读效果有了很大的改善。这时,我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了那一座座青山,绿意盎然的图片,创设了情景,学生被老人用生命创造的奇迹所震撼了,此时,引导他们再次走进文本,学生的朗读更准确,更深情。其次,教师要培养学生对文本的感悟能力,要长文短教,抓住重点段落,找准生发感受的语言点,这需要老师有较高的语文素养,抓住这个语言点就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体验情感,实现学生心灵与文本的深入对话,学生既掌握了学习方法,又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如《青山不老》一课,我抓住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真正是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引导学生感悟出老人用有限的生命创造出无限了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的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青山永远不老。激发学生美化家园,爱护环境的强烈情感。有层次的读与悟彼此促进,使得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教学得到较为巧妙的融合,自感效果较好。
三、注重读写结合写的训练应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切入写的训练,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也是一个值得我们探究的问题。通过观摩其他教师的课堂教学,我感到,如果将读文与写作适时结合,不仅能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能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训练时,老师们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相机的写的训练,或仿写,或续写,或记录点滴感受,形式多样。例如我在教学《穷人》一文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主旨,在教学最后让学生《以桑娜收养西蒙的孩子后……》为题展开合理的想像进行续写。这种训练既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了文章的主旨,也训练了学生写的能力。在教学《别让那匹马饿坏了》时,“我”推开了木板房的门,真相终于大白。“我”站在那一堆枯黄的马草前,脑海中也许会浮现出一幕幕往事;耳畔也许还会回响着守摊的残疾青年说过的每一句话;也许„ „ “我”在这一刻都会想些什么呢?请发挥你的想象,把它写下来吧。要求学生写下来,学生兴致盎然,纷纷写下了自己的想法。学生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了“我“对那位残疾青年的感激之情,语言是那么丰富,感情是那么真挚。《课标》说:“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说简单一点,这句话就是说:“要在语文实践的过程中培养语文实践的能力.”指导学生读写看起来工具性的训练,(如果硬把工具性与人文性分开来说),但学生在一次比一次写得更好的同时,就一次比一次更好地阐发和接受了所读文章的人文因素。”这一论断的自我实践.用这种训练意识来引导学生,犹如天街小雨般的感觉.真正做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语文教育既要突显出人文性,培育学生的心灵,关怀学生的生命成长和发展,对学生进行浸染熏陶,以夯实学生的人性根基,丰厚学生的人性积淀,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给学生一个亮丽的精神底色;又要注重其工具性,对学生进行扎实有效的训练,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获得终身所需的听说读写等各种能力。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有机融合。是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和谐美的极致。
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起来文金平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工具性是其本质属性,语文学科的教学目的就是叫学生“学习语言”,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语言这一工具的能力。但是,如果在......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之统一铜陵县东联乡西埂小学范美景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阅读理解与表达......
课堂教学如何体现语文课程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一、从品词析句入手品词析句是语文教学的本色。我们都知......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左权县示范小学 李丽霞《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
语文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之我见大悟县实验小学 李文娟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