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堂教学的人文性论文

精品范文 时间:2022-10-23 11:40:58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体育课堂教学的人文性论文

体育课堂教学的人文性论文

内容提要:

“以人为本”的理念应通过体育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环境等途径始终贯穿于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和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是体育教学人文性的主要内容。如何利用人文性的体育教学做到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塑造学生积极健康的人格精神是本文的一个思考点。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方法,探讨体育教学人文性的内涵和时代意义及人文性体育教学的主要表现,使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快乐成长。

关键词:

体育教学教育人文性

一、体育教学人文性的内涵

人文,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从一般的意义上讲,《辞海》中就这样写道:“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从概念上讲,可以这样认为,人文就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其集中体现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简而言之,人文,即重视人的文化。

教育更需要人文,作为教师应该打造人文教育。所谓人文教育,是指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养的教育,人文教育的核心是人文精神,人文教育是人文精神在教育中的渗透和体现。当代人文主义教育从传统人文主义教育的立足个人,逐渐转变为既关心个人,又关心他人、集体乃至整个人类。它所强调的核心内容主要有:人的尊严、理解与宽容、自由与责任、对人类和自然都怀有关怀、慈爱之心。为此,当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强调,加强文学、哲学、艺术、伦理、社会、历史、地理等人文学科的教学;把价值教育放在整个教育的首要地位;将个性教育贯穿于全部过程中,使整个教育人文化。因此,对于体育教学来说,人文性也同等重要。

体育教学人文性,强调体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身和心两方面的和谐发展。体育教学不仅要塑造学生强壮、匀称的体魄、优雅的姿态;还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品德及责任感;更重要的是通过身体的活动进行体质与健康、生理与心理、休闲与生活、安全与生存等文化知识的传授,不断向学生表达一种关爱和珍惜生命的信息,并将这种关爱由自我扩大到家庭、社会、国家及世界。身和心的和谐发展是体育教学的教学内容之一。

二、体育教学人文性的时代意义

我国的教育,由于专业分得太细,太早;急于培养有用之材,忽视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加之传授为主,内化不足,所以,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知识,技术或艺术,但往往知识狭窄,能力畸形,缺乏较深厚的素养,特别是作为现代人的综合素养。

体育作为“德、智、体”三育之一,在人的教育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体育教学贯穿于青少年身心成长发育的整个教育过程。体育教学是人的一种特定的再社会教化,它有特定的教学内容——身体技术;特定的教学手段——身体练习;特定的教育功能——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而人文性的体育教学不仅更能发展学生身体精神,在一次次的运动体验中,他们身体中原始的本能和反应被激活了,进而催生了强烈的探索自身生物潜力的欲望和激情,学生经历的不只是身体的磨练,还有精神的欢愉和灵魂的升华,更重要的是它唤醒了学生对生命和人生意义的严肃思考,从而在精神、意识和行为上接受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完善和塑造人的综合素养,达到人的全面发展,更能满足这一时代的需求。

三、体育教育中人文性的主要表现

1、体育教材的人文性

素质教育的首要目标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在现代人文教育思想的影响下,现代学校体育,必须从单纯的健身与单纯的传技中解放出来,突出其人文性。学校体育作为身体文化和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修身养性、育德教化方面具有特殊的功能,比其它学科更具有直接性和亲身体验感。

体育教材内容丰富,项目繁多,不同的内容蕴含着不同的教育因素。如接力跑、篮球、排球等集体项目,需要人们有良好的协作精神,是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的好教材。跳箱、单杠、双杠等项目,非常需要有自信,果断、勇敢、不怕失败等品质。在此类项目的教学中,往往还需要同伴的保护和帮助,就需要“保护者”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对同伴的安全负责。耐久跑是最枯燥、体力消耗最大、需要克服生理极限的运动项目之一,完成此类项目的学习,对学生的身心、恒心、毅力等都是一种极好的考验。我们在理解教材时,不仅只考虑教材的动作本身,还要考虑动作背后,教材所具有的特性和内涵,注重各类教材所特有的教育功能。根据不同的体育项目,根据不同的教材开拓其中的教育内容。根据学生实际,适时的进行有关方面的教育,使体育教学起到更好的育人作用。

2、体育教学内容与方法的人文性

选择体育教学的内容时应该体现人文性,多重视学生的参与面和选择面。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之一是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确保每一位学生受益。所以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另外,还要考虑到教学内容本身的科学性。在不同的水平阶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体育活动有不同的需求。学生只有对所学的内容产生兴趣,才能全身心地投入练习,对运动的爱好和自主锻炼的习惯才能逐渐形成。所以体育教学方法要因材施教。即便是同一个教学班里,也存在年龄、身心发展水平、个性特征的差异。所以体育教学内容选择应从尊重每一个学生个体的角度出发,让不同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内容和方法。同时也提出不同的要求,从而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最佳的发展,享受平等教育的权利。例如对胖一点的同学可以举行拔河或者掰手腕比赛;对于瘦小的同学可以举行钻圈或跳绳等比赛。这样可以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积极地投入到体育锻炼的队伍中去。

3、教学环境的人文性

好奇心是青少年学生的特点之一。客观世界的丰富多彩,千姿百态,使学生感到陌生,新鲜好奇。体育教学环境是一种体现教学场景的人文性,它能给学生以情绪感染的体验,进而产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因此,体育教师要特别注意创设合理的、和谐的、温暖的、富有挑战性的,能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体验的情景。如根据体育课的内容在课前精心设计布局场地,合理安置各种锻炼活动的.器材,让学生产生新、奇、异的心理活动,积极诱导学生萌发参与活动的强烈欲望,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

4、教学过程的人文性

体育教学的过程应该体现人文性,体育教学过程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求教师变换角色。在教学过程中,变“包揽”为“主导”,变“管理”为“协调”。比如,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采用“踢球”策略,教师只作简单讲述,把问题还给学生,甚至再多设一、两个问题,让学生学会遇见问题懂得分析,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自学,学会相互指导、相互学习及学会自我评价等。真正促进教学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方法体系,促进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把握学生情感的细微变化,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和理解学生,对学生实施人文化的关怀。如“当学生精神不振时,你能否使他们振奋?当学生过度兴奋时,你能否使他们归于平静?当学生茫无头绪时,你能否给予启迪?当学生没有信心时,你能否唤起他的力量?你能否从学生的眼睛里读出愿望?你能否听出学生回答中的创造?你能否觉察出学生细微的进步和变化?你能否让学生自己明白错误?你能否用不同的语言方式让学生感受关注?你能否让学生觉得你的脉搏与他们一起欢跳?你能否让学生的争论擦出思维的火花?你能否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合作,感受和谐的欢愉、发现的惊喜?等等”。这些融情感、激情、意志、关爱的人文性要体现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5、教师具有的人文性

体育教学不仅仅是身体活动也是智力活动,它贯穿于体育知识的掌握和技能形成的全过程。所以,体育教师在进行身体教育的同时,更要注意教师情绪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和作用。教师无论在课外受到多大的刺激,在课堂上都不能把消极的情绪感染给学生。教师的情绪对学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教师心平气和,学生则情绪稳定,教师情绪高涨,学生则情绪饱满,便能形成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教师应善于激发学生积极健康的情绪,使学生在体育教学特有的鲜明、强烈、复杂多样的情绪体验中受到熏陶和教育,使学生的思维在极为活跃的状态下来支配与调节自己的体育知识技术和健身行为,自觉地发展个性与体育能力、增强体力和智力。这一点是体育教学中营造适合学生发展的人文环境的基本条件。

6、课堂评价的人文性

体育教学评价方法也应体现出人文性。教学评价做为教学方法的一个手段,应该重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不要过分追求评价结果的绝对客观性和数量化。应该把绝对评价和相对评价,终结评价和过程评价有机结合起来。不要过于注重学生的结果,应多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努力程度。注重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不怕困难和失败的顽强品质及乐观向上的人文观、价值观。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关注评价的激励作用。在学生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在小群体中交流,通过与同伴交流、学习、比较的过程,让学生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评价他人,从而不断提高和发展自己的鉴赏力和判断力。要有心捕捉“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对一些不尽人意的环节,则采取适时引导,婉转处理的方式,帮其树立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同学们运球都很不错,但与姚明相比还相差一点距离!刻苦练习一定会很快赶上明星的”。通过学生自评、师生评价、学生互评等多种评价方式,促进学生主体人格的塑造,体现体育的人文精神。

7、教学情景的人文性

体育课堂教学的人文性还体现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边活动的情景教学中。德国的戈特弗里德·海纳特指出:“教师凡欲促进他的学生的创新力,就必须在他的班上倡导一种合作……这也有利于集体创新力的发挥。”可以说,“有效的合作”是学生创新能力形成的“气候”和“土壤”。以《小猴学艺——前滚翻》为例,在情景中“能者为师”环节中,我让做得不错的学生帮助不太熟练的学生,让他们互相帮助,我也加入其中进行指导、示范、协同。这些合作表现为师生之间人文性的协调,形成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质疑问难的“师生场”。教师要以启发式教学思想为指导,尝试运用发现法、探究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运用变式教学,发挥教师的向导作用,创造性地运用提问技巧,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教学情景成为有利于学生各方面都发展的过程。

当然,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教师还要在充分研究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运用讨论法、研究法等鼓励学生相互探讨、争论动作的要领,相互启迪,使学生的思维由发散而集中,由集中而发散。这种合作的情景必须是在人人平等参与的基础上进行,每个人都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审视教学中提出的种种问题,使课堂呈现出“不同的声音”,尽管有些“声音”还很“稚嫩”,但只要我们友好地“倾听”,积极地肯定与鼓励,这种“稚嫩的声音”终究会变成一种富有独创性的、铿锵有力的“呐喊”。同时,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学生选择恰当的合作方式,使合作过程成为一个愉快、欢乐和充满智慧挑战的课堂情景,使课堂进入更理想的人文境界。

8、考评机制的人文性

要想使学生对体育运动产生浓厚兴趣,引导其自觉锻炼和主动参与意识。就要有合理的、恰如其分的评价与考核制度,这更需要人文性,没有人文性的课堂会使学生失去对运动的乐趣,因此适合《课程》目标的体育考核与评价应该体现对学生的激励作用及关怀作用。

现行的体育考核,只重视结果,不重视过程,以分数为衡量学生成绩的唯一标准,“一刀切”的终极评价方法。致使一些学生认真学习,刻苦锻炼却难以获得较好成绩。这种以运动成绩为中心的传统评价模式,否定了学生个体的先天差异,影响了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忽视了因材施教和学生个性爱好特长的发展,不利于课堂教学向课外活动的延伸,不利于学生锻炼习惯的形成。体育从它诞生之日起就充满了对人文精神的不懈追求和人性的张扬。不断丧失人文性的体育教学,宛如缺乏阳光和水的花朵,它会慢慢枯萎、直至凋落。人文性既是时代赋予的重任,更是学校体育教育自身不断深入发展的内在要求。

符合课程目标达成的考核评价体系应该是由锻炼习惯评价、日常体育行为评价,体育技术、技能评价及基础知识评价与体质状况评价构成。并把过程与终极相结合、教师与学生结合、学生自评与互评结合、体育技术与运动技能结合、纵向评价与横向对比结合、体质状况与心理素质水平结合的多维的评价体系。并应同时建立学生“体育与健康”情况档案,录入学籍登记表,为跟踪目标达成结果提供可靠资料,这样的评价才是一分为二的人文评价、才是最合理的评价。

四、结束语

阳光雨露禾苗壮,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是我们课改的最终目的。通过知识之间的渗透与联系,不断地寻求和探索更好、更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摒弃“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思想,大胆放手,使课堂教学充满人文性,从而让学生“乐学、会学、活学”。只要思想不滑坡,方法总比困难多,在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做个有心人就能走进学生的心,春风化雨,丝丝入扣,不信东风唤不归。让我们真正扬起体育教学的“人文”风帆,在体育教学中转变观念,开阔视野,多角度、多渠道地引导学生关注“人文”,走近“人文”,去迎接体育教学的真正春天!

参考文献

1、徐隆瑞·梁向阳:体育社会学,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年

2、汪孝英:体育教学过程中如何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论,

浙江体育科学,2001年5月

3、司云杰,文化社会学,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

4、周登,体育教学人文性的思考,体育科学。2002年5月

第2篇:西南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人文性论文

西南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人文性论文

摘要:

我国西南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不仅是为了单纯的竞技游艺活动,而且是伴随着该民族的人文意识不断形成,并在发展中吸收和融合了各种文化因素。这些人文因素涉及到艺术、生产、历史、生命思考、宗教意识、民族节庆等诸多方面,体现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人文价值。因此,参与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活动,既能锻炼人的体魄意志,又能培养人的艺术修养和思想情操。可以说,丰富的人文精神是西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一个鲜明特征。

关键词:民族体育;人文因素;内涵意蕴

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既是体育活动,又是文化形态,是各民族心灵智慧的结晶,它集养生、健身、娱乐为一体,将舞蹈、民俗、军事、宗教、生产等融汇在一起,文化内涵极其深厚。审视我国西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民族的心理气质、哲学思想、伦理道德、艺术情趣、精神价值等蕴藏于本民族的体育活动之中,是在各历史时期伴随社会生产生活发展丰富起来而形成的人文价值体系体现。人们在健身竞技、娱乐的同时,也能感受其中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人文精神。自古以来,人们正是通过健身、竞技、舞蹈等人体运动来传授生产生活技能,掌握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社会道德规范的。少数民族体育活动中的跳、跑、舞等身体运动,不仅有强身健体的作用,而且能愉悦人的身心,促使人与人之间和谐睦宁。

一、音乐舞蹈的自然表现

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项目,本身来自该民族群体的娱乐、祭祀、寻偶等活动,与原始的舞蹈、原始的艺术、巫觋祭神、傩技表演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很难进行严格的划分。典型的如云南、贵州、四川等地苗、彝、佤、傈僳、拉祜、哈尼等民族都喜欢跳葫芦笙。这种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活动,原本就是用芦笙管状乐器吹奏伴舞,它的音斗部分状如葫芦。除了用来吹奏表演外,还有芦笙舞蹈。南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周去非的《岭外代答》均对这种乐器和表演有所记录。关于跳芦笙,明倪格《南诏野史》亦曰:苗族“每岁孟春跳月,男吹芦笙,女振铃唱和,并肩舞蹈,终日不倦”,[1]对芦笙的吹奏和舞蹈作了描述。芦笙舞,是在吹芦笙的同时,用下肢的胯、膝、踝进行灵活舞动,是西南少数民族最喜欢的一种娱乐活动。云贵一带的苗族芦笙舞最有特色,几乎家家都爱跳芦笙,人人都爱吹芦笙,舞蹈动作有走、移、跨、转、立、踢、别、勾、翻等,比傣族的孔雀舞更具广泛性,只要芦笙响就要跳芦笙舞。

二、劳动生活的微妙再现

在劳动生产过程中孕育了体育运动,劳动生活产生了体育,体育与劳动有相似之处,都是一种肢体活动,不同点在于体育有健身性、娱乐性、文化性,还具有运动性和重复性等特色。通过体育活动,人的身体可以得到协调、完善、全面的发展。体育运动是由那些有助于人身心健康发展的生产技能和动作分化提炼出来的。

采集果实的攀爬、捕鱼游泳、投掷矛或射箭捕捉野兽,这些为了生存的活动,可以锻炼人的身体,增强体质,跑、跳、投、攀、爬等劳动动作正是体育活动的前身。西南少数民族的体育文化项目,源于人们对生活的寻求。这些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活动与人的生活相关相联,凝聚着生长地的泥土和气息,他们用生产的土器械,用于娱乐的土乐器,给人愉悦,带来健康,提高能力,启发心智。盛于滇南、滇东北一带的苗族爬花杆,是当地苗族在花山节举行的体育竞赛运动。该项运动举行的时间是农历初三至初七,在场地上立高二三丈的木柱,柱顶放着猪头,栗子、酒之类奖励品,用来奖励获胜的表演者。这种体育竞技表演是表演之人双脚缠绕花杆向上爬行,头朝地面吹芦笙,然后猛腾上身,作180度翻转,头变为朝天空吹芦笙。这样不断循环直到柱顶,便用脚趾将猪头夹住,再双脚朝柱外亮相。

之后,又用脚趾夹栗子似蛇行下到距地面数尺处,再跃起翻筋斗落地,而芦声始终不断。这项体育文化娱乐运动,正是古代生活于密林高山上的民族爬树采摘果实的艺术再现。盛行于云南德昂、傣、基诺等少数民族的篾弹弓,又称为泥弹弓,是早期人们投掷杀猪场而衍化出来的一种射击工具,与一般射箭的弓相似,用篾制作而成,弹丸用粘土做成圆球形状。虽然射出的只是粗制泥丸,但比投掷增加了准确度和臂力的力度。当地民族随身携带,用来获取果实,猎杀鸟雀、蛙、蛇等小动物。篾弹弓还是这些民族节假日比赛的娱乐工具,竞赛的方式有跪姿、立姿、障碍、速射四种,可以进行单项赛,也可任由个人参加全能赛。立姿、跪姿为20米射程,速射为15米射程,障碍射为10米射程。比赛中,有的射手还可做高难度的造型表演,风姿卓越,射艺高超。这类体育文化项目显然也是源于人们生产生活需要而演进来的。

三、生命意识感的渗透融汇

有史以来,对于生命现象人们都在不断探索和诠释,热爱生命,求取生存发展是人类各民族不断进步的能动力。正因为如此,伴随人类生存发展起来的体育文化娱乐活动,也体现出了生命意识感。人类的生老病死,生存消亡贯注于体育活动中,通过体育健康,能够使人的生命得到释放,由此而达到生命个体的极致。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中的生命意识感,自体育文化产生开始就相伴其间,是人们生命渴求的写照和寄托。藏族赛马、赛牦牛,侗族、苗族、彝族斗牛,就寄寓着一种顽强的生命意识和勇于进取的精神。早在150年之前,藏族雅袭在“望果节”就要举行赛马、角力、摔跤等体育竞技活动,以此来欢庆丰收。节日期间,巫师要主持祭祀活动,表达人们祈求万物生长不息的愿望。藏族的赛马还寄托当地民族对英雄的崇拜,格萨尔王每次出征均要举行跑马射箭的比赛,他本人也是因赛马获胜被拥戴为王。马是藏族人民的生命,格萨尔王是藏族人民心目中的英雄,赛马这种竞技活动体现男人价值的力量、勇敢、智慧,形成了藏族人民剽悍勇敢坚强的性格。赛牦牛是康巴地区藏民的一种体育竞技活动。牦牛生性耐寒,体型庞大,毛长浓厚,擅长于在雪地或陡滑的高山跋涉,兼有黄牛的实在和水牛力大负重的特点,被称为“高原之舟”。在祭“咢博”、婚嫁等场合,当地藏民均要进行这种竞技活动。

相传唐代吐番王松赞干布在玉树用黑、白、花等的牦牛为文成公主和送亲大臣李道宗举行比赛活动,极有情趣,以此排解了文成公主的乡愁。宋朝时,藏族首领口角厮罗将牦牛绑上利刃冲杀西夏王元昊的军队,使西夏兵溃败逃亡。后来赛牦牛的活动就流传了下来。此项活动一般是在藏历六月底到七月初进行,赛手要将参赛的牦牛洗刷干净,在牛头上放一簇红缨,牛角挂各色彩绸,牛耳上挂鲜艳的条饰,牛尾系上扇形藏绘。赛手戴礼帽,穿藏袍,系红带,着皮靴,显得十分精悍有神采。参赛者大多为十四、五岁的英姿少年,他们纷纷驱牛疾驰,受惊的牦牛狂奔乱颠,骑手则极力驭制,纵然未能夺冠,但人人乐在其中,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顽强生命力的礼赞。此外,贵州黔东南苗族的斗牛也十分著名,大多数苗族过的节日都离不开斗牛的比赛活动。这种活动与农业耕作关系密切,通过牛与牛两角碰抵拼斗,可以比试出耕牛的威猛与健壮,从而择取优良品种,促进物种进化,推动耕作技术发展,创造更多财富。

斗牛的文化心态建立在苗族人民娱乐,祈求吉祥,比斗牛壮实的心理基础上,同时斗牛具有较强的刺激性,通过竞技,表现出苗族人民强悍勇敢,粗犷豪爽的性格和拼搏进取的挑战精神。以上的体育竞技活动,揭示了我国西南少数民族积极抗争、坚忍不拔的美学品质,象征和唤起人们努力生存奋斗的激情,在生存发展中,人的生命本质就是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为生存去努力繁衍和进化。

四、宗教意识的潜移滋生

宗教意识是人们思维发展,力图解释自然和社会现象,消除恐惧,战胜灾厉,祈求福祐等精神活动中的一种意识形态方式。原始的宗教和民俗信仰在客观上对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常常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有许多民族传统的体育文化活动往往渗透着宗教活动的内存因素,既是一种体育娱乐,也是一种宗教实践活动。原始的体育文化活动和原始宗教一样,都是对原始思维的自然外化。原始阶段的古人类对自己生活的世界充满神秘感,为了达到人与神的和谐,根据自己的想象尽可能将掌握的一切活动用来取悦神灵,由此就将原始的体育活动与娱神慰神的宗教活动联系到了一起。我国西南地区的彝族祭祖先的“火把节”伴随摔跤、斗牛、赛马等盛大活动进行,将祭祀田公地祖和驱除鬼邪的宗教仪式贯注于其间。云南纳西族的“东巴跳”既是一种集体演练武艺的体育活动,又是祭礼婚丧中奉祭始祖丁巴什罗的祭祀活动。云南彝族中的撒尼人和阿细人的摔跤活动,不仅用来娱乐健康,而且用来祈雨禳灾。路南的内彝村,让少女赤脚赤臂在烈日下摔跤,以图阴气压倒阳气,使苍天降下甘霖,与巫觋相似。彝族进行摔跤活动时先要请巫师毕摩祭祀火神,让人与神得以沟通,而获得福泽。云南傣族的泼水赛龙舟,先让祭师杀鸡焚香祭龙王,求得风平浪静,竞赛平安。由于宗教的渗透,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往往讲究繁琐的仪式,深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宗教意识也在体育娱乐中得以继续发展。

五、社会历史的宛曲浓缩

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对所经历各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反映,折射了当时的社会变迁,在它的萌发、流传、演变等过程中,对民族社会历史加以浓缩,并通过体育娱乐唤起人们的记忆。瑶族的打陀螺活动,就源于南丹白裤瑶的“打土司”。瑶族人民为纪念被土司残害的瑶王,用石头打“土司头”进行泄愤,由此演化成了打陀螺的娱乐活动。这种体育娱乐活动将瑶族的历史和瑶族人民的抗争精神注入当中,体现了瑶族人民的理想与追求,反映他们占胜邪恶势力的愿望和憧憬美好自由生活的意愿。舞毛龙是仡佬族传统的一种体育文化活动,竹是制作毛龙的主要材料,源于仡佬族对竹子崇拜的习俗。一般是两条主龙、两条附龙、一个龙宝组成一支毛龙队。队员身体强壮,表演时龙身、龙头、龙尾动作协调,在敲锣打鼓、鞭炮齐鸣、黄烟缭绕中时隐时现。舞毛龙寄寓着仡佬族对龙神的信仰和竹图腾、盘瓠图腾的崇拜,是持续千年以上的体育文化娱乐活动。黔东南地区苗族盛行的“踩鼓舞”,是一种具有民俗特色的体育乐舞,主要流行于黔东南的台江、剑河、施秉等县,在姊妹节、春节、苗年和一些大型活动中,苗族妇女在木鼓敲击的音乐节奏下,边跳边舞。这种体育文化娱乐活动在苗族社会中历史悠久,是苗族世代相传的一种习俗,明清以前就已经在当地流行,有对祖先回忆的《迁徙舞》,有模拟斑鸠、鱼虾等动物的《动物快乐舞》,有表现打猎的'《狩猎舞》,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是苗族社会生活的折射。

“鼓”是“踩鼓舞”的中心,表演者的动作,象征的文化意象、表演的主旨都必须以“鼓”这一文化象征物为中心进行。苗族社会形成的父系血缘家族圈就是以“鼓”为中心联在一起的。在苗族迁徙的历史中,木鼓是家族圈的联络工具,失散的成员听闻鼓声回到家族圈中。因此,“鼓”成为了苗族家庭和苗族社会保持完整性的媒介。苗族进行“踩鼓舞”的娱乐活动,可以起协调婚姻关系,促进苗族家庭与社会组织之间的联系,以及帮助苗族家族圈经济互补,从而达到苗族家族圈和苗族社会成员之间的平衡和谐。

六、民族节日的相映生辉

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与传统民族节日大多是人类最初文化意识的产物,都存在着朦胧性,而且互相联系,没有绝对的界限和严格区分。在民族节日活动中常常要开展民族体育文化活动,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不仅得以展示,而且得以传承、提炼、升华,可以说民族节日是锤炼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熔炉,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是民族节日活动丰富多彩不可缺少的内容。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民族节日与民族体育文化得以丰富文化内涵,通过相互依托映趣生辉。由于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的地域广阔,所占面积有全国总面积的60%左右,生活习惯、风俗、祭祀仪式、宗教信仰,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别,因而所形成的节日活动和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根据民族节日的需要,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活动有的用于岁首年节,有的用于宗教节日,有的用于农事节日,有的用于娱乐节日,有的用于商贸节日,而有的由于多样性、灵活性、普适性则可以在不同的节日中举行。

西南的许多少数民族都有自己民族的历法的年节,典型的有藏历年、开斋节、傣族的泼水节、哈尼族的十月年节。如哈尼族和彝族的十月年节,都要举行荡秋千、摔跤比赛,彝族还进行斗牛、扭扁担打磨秋等体育活动,傣族在傣历的新年“泼水节”,进行龙舟竞渡、放高升等活动。除了体育竞技游艺外,还有各种歌舞表演,如土家族的“摆手舞”,参与表演少则数十人,多则几百上千人,表演者围圈歌舞,用以娱神祈年;彝族在年节跳左脚舞,以月琴芦笙弹吹相和,用以接祖祀祖,气氛十分热闹,缤纷多彩。少数民族祭祀性节日活动产生较早,与原始宗教、图腾崇拜、祖先敬奉相关,由宗教活动发展成了宗教节日。

[2]如水族端节,来源于原始宗教祭祀祖先的活动,节庆时,要进行赛马、跳铜鼓舞等竞技娱乐表演;藏族雪顿节,属于藏传佛教节日,庆祝节日时,要举行跑马射箭、大象拔河(称为押加)、跳锅庄、赛马等竞技游艺。久而久之,宗教性质淡化而体育娱乐的气氛增加。有的少数民族体育活动来源农业生产,常常在农事节日中进行,如藏族的“转山节”是庄稼即将成熟的7月15日,烧香祭山神祈求丰收,同时进行赛马、射箭等竞技娱乐;仡佬族在庄稼成熟后的“吃新节”,在尝新同时,用竹制道具进行篾鸡蛋、推屎粑、护蛋等体育活动,以此欢庆丰收。“赶秋节”是贵州一些地区苗族庆丰收的节日,在立秋的这天,男子敲打锣鼓,舞着龙灯狮子灯前往“秋场”,姑娘们穿着节日的盛装边歌边舞,还进行拳击、荡秋千等体育表演。相对而言,大多数少数民族体育文化项目与娱乐节日相关联,如布依族的“跳花会”节,于每年正月初一至二十一举行,青年男女在草坝上伴随悦耳的鼓声铙声边歌边舞,恋人们则弹月琴、吹木叶私定终身。此外,有的体育文化项目与商贸节日有关,主要在经济发达的民族中进行。大理白族的“三月街”闻名遐迩,不仅进行商贸交易,还要赛马,玩龙舞狮。丽江纳西族的“骡马会”,在三月、七月进行。这种与商贸联系的体育文化娱乐活动,不仅反映了少数民族经济意识逐渐加强,而且也表现出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内涵的不断变迁现象。

七、结语

西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人文性特征,在产生的初期就包孕其间,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竞技活动中得以不断凸显,并越来越符合人们的文化审美需要。在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中,那些与人文社会科学相关联的因素十分明显,有歌舞艺术的展示,有劳动生活的表现,有对生命哲学的思考,有宗教意识的折射,有社会历史的反映,有民族节日的映衬,涉及到了人文社会的许多方面。通过体育文化的竞技活动,可以感悟本民族的人文精神,了解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体验本民族的歌舞艺术,在本民族共同的宗教信仰下达到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在共同欢度民族节日的喜庆中,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自豪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人文性,不是一种孤立现象,是与本民族血肉相连的文化精神交融而体现出来的人文价值取向,长期以来在本民族的生存发展中,随着所开展的体育文化竞技活动而得以高扬。因此传承好我国的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对于弘扬民族精神,践行优秀的人文价值观,推进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共进,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见邓钓.苗族芦笙的应用传统及其文化内涵[J].中国音乐学,1999,(3):118.

[2]王子华.云南民族节日[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302.

第3篇:体育课堂教学激励性评价分析论文

体育课堂教学激励性评价分析论文

一、教学方法与策略的评价

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只重视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情感和体验,最终导致许多学生不喜欢体育课。因而,选择多样性和可行性的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教学策略,将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吸引学生上好每一堂体育课,形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为此应着重从如下三方面进行激励性评价。1.教师能否根据教学实践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创造性地开展工作。2.能否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对学习活动的理解并积极参与。3.能否恰当并适时地指导学生的学习,提供有针对性的学习方法与策略供学生参考。如在耐久跑教学中,为了克服学生惧怕、厌倦的心理,教师可走跑交替、越野跑、定时不定距跑、变速跑等形式让学生进行练习。为了避免枯燥无味的重复跑,可引导学生进行追逐跑、让距离跑、伴随跑、接力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体育课堂教学激励性评价分析论文

体育课堂教学激励性评价分析论文(推荐20篇)由网友 “流水线工人” 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体育课堂教学激励性评价分析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篇1:体育课堂教学激励性评价分析论文

体育课堂教学激励性评价分析论文

一、教学方法与策略的评价

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只重视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情感和体验,最终导致许多学生不喜欢体育课。因而,选择多样性和可行性的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教学策略,将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吸引学生上好每一堂体育课,形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为此应着重从如下三方面进行激励性评价。1.教师能否根据教学实践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创造性地开展工作。2.能否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对学习活动的理解并积极参与。3.能否恰当并适时地指导学生的学习,提供有针对性的学习方法与策略供学生参考。如在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人文性

也谈语文教学人文性与工具性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在注重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的同时,还必须明确在关于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的具体教学活动中,不是单纯的有关语言文字的教学,还要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文章中所包含的思想,情感,态度等人文性的内涵.另一方面,语文的人文性不能脱离语文的工具性,不能脱离语文的知识与能力的教学而单独进行,语文的人文性是以语文的工具性为载体的.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发掘人文性的内涵必须紧紧围绕文本,不能脱离语言文字直接讨论作品的思想内涵.否则对文章的理解就成了“空中楼阁”,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水之源”.在阅读教学中,由于学生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家庭环境,知识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必然的会对课文中所包含的思想情感产生不同的理解,如果不从具体的语言文字出发,就会形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作文教学的人文性论文

【内容摘要】:作文教学应关注学生的生存状态,激发学生强烈的作文动机,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探索自然、感悟生活、体验人生,关注人生,关注生命——浅谈作文教学的人文性。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他们在自觉自愿的情况下说写“自己”的话,并创造情境,使学生的活动丰富多样,认识独到,情感丰富。

【关键字】: 人文性 激发动机 做中练 “写” 真实

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一切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出发点,要改变传统教学以知识为本位的价值取向。那么,在新形式下的作文教学应怎样实现“以人为本”呢?笔者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首先,应从理念上弄清作文教学的“人文性”。

作为人的一种精神活动的作文教学应关注人的生存状,以生活为本位,以学生的生活需要和身心发展需要为出发点。以往的作文教学往往注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小学语文课堂人文性研究论文

小学语文课堂人文性研究论文

一、教师及时转变教学观念,提高人文素养

在小学阶段,语文教师扮演着重要的启蒙者角色,影响着学生的终身发展,因此,要想在小学语文课堂呼唤人文性的回归,必须从教师转变观念做起。传统的应试教育中,小学语文片面重视工具性的实现,教师很少关注人文性的渗透。语文教师应当从两方面着手,其一,更新教学观念,认识到渗入人文性的重要作用。这要求教师从应试教育的藩篱中走出来,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而不是一架架学习的机器。教师应当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塑造健康的价值观与人生观,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独立的个性与健全的人格。其二,教师要重视自身修养,提高人文素养,从而起到感染学生的效果。语文教师在小学阶段扮演着重要角色,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可能成为学生的模仿对象,因此

未完,继续阅读 >

第8篇:小学语文课堂人文性研究论文

“三松無鶴”为你分享13篇“ 小学语文课堂人文性研究论文 ”,经本站小编整理后发布,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篇1:小学语文课堂人文性研究论文

小学语文课堂人文性研究论文

一、教师及时转变教学观念,提高人文素养

在小学阶段,语文教师扮演着重要的启蒙者角色,影响着学生的终身发展,因此,要想在小学语文课堂呼唤人文性的回归,必须从教师转变观念做起。传统的应试教育中,小学语文片面重视工具性的实现,教师很少关注人文性的渗透。语文教师应当从两方面着手,其一,更新教学观念,认识到渗入人文性的重要作用。这要求教师从应试教育的藩篱中走出来,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而不是一架架学习的机器。教师应当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塑造健康的价值观与人生观,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独立的个性与健全的人格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体育课堂教学的人文性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体育课堂教学的人文性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