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语文人文性之我见(网友来稿)
杜传强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那么,何谓人文性?笔者认为,人文性不是文学性,不是文化性,也不是人的自然性,它应该是三者有机融合而折射出的人之为人的东西,是一切有利于人“健康”(身心健康、情感健康、道德健康等)发展的东西。就语文教育而言,谈人文性,离不开教材、教师和学生。
语文人文性的内涵之一:提供自由的文本,关注生命个体,尊重个性差异。
教育的对象是人,是一个个鲜活的、有着不同思维和情感特征的生命个体。为此,作为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文化中介”--语文教材,它必须具备文学性、开放性、时代性、灵活性等特点。
所谓文学性,是相对于政治性、知识性而言。教材不是道德说教,不是政治观念的诠释,把语文学科的性质定义在“读经讲经”或“加强政治思想教育”上,这是对语文人文性的一种践踏,是对生命个体的一种漠视、扼杀;同样,教材也不单是学科知识体系的浓缩和再现,不单是学科知识的载体。“教材即知识”的“学科中心”或“学术中心”的教材观,也势必会让教育远离生命个体,蚕食学生发挥的空间和研讨的余地。因此,语文教材的建设应立足于学生生命个体的发展,选文生动形象,“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①。
所谓开放性,是相对于保守性、单一性而言。语文教材不是什么“长官意志”,不是部分人的利益体现,它是具有重大社会意义的精神产品,是培养与造就一代甚至几代人的文化食量。随着素质教育战略的推进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着眼于学生自主发展的长远需求,传统的中小学教材的编写、出版、发行的垄断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一纲多本”乃大势所趋,教材多样已是社会必然。不同版本的教材让学生拥有了自主选择教材的权利,使用教材时的主体地位也得到了具体保障;同样,教材的灵活多样(诸如图书教材、视听教材、电子教材、生活教材等),也更具人性化,更接近了学生健康发展的实际需求。
所谓时代性,是相对于陈旧性、僵化性而言。20世纪90年代末,《北京文学》率先推出的3篇有关语文教育问题的文章--《女儿的作业》、《文学教育的悲哀》、《中学语文教学手记》引起了世纪之交的语文教育大讨论,其中语文教育指导思想僵化,缺乏时代精神,固守极左时代遗留下来的陈旧思想,用统一的思维模式扼杀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的发展问题;现行教材、教学参考书的内容陈旧落后,不适应时代要求问题首当其冲。教材选文时代性不强,缺少“源头活水”,就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不能激发学生研读文本的兴趣,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也只能是纸上谈兵。一个突出的现象是,学生上课不喜欢课本,却非常喜欢《读者文摘》、《中华活页文选》、《青年博览》等杂志,原因就在于这部分杂志的选文精美、时代性强。因此,教材选文必须与时俱进,联系生活,关注人的发展,去触动生命个体发展中的敏感神经。
所谓灵活性,是相对于教材编写的体例、形式而言的。最易于学生接受、最有益于学生发展的教材就是最灵活的教材。教材“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注重情感态度、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体例和呈现方式应灵活多样”②。教材编订应在重视选文的基础上,重视活动设计,鼓励学生探究创造。语文教材应从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出发,精心创设问题的情境、说法、事例,以及丰富多彩的探索性活动(如演讲、辩论、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等),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同时教材的编写应思考教材的形式美以及呈现形式对学生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的激励作用。传统的教材形式单一,版面单调,学生的主体活动空间得不到体现,板着面孔迎接学生,难以引起学生的认同感。
语文人文性的内涵之二:更新教学的理念,强化个性解读,挖掘人文底蕴。
语文人文性的解读,固然离不开文本,但教师人文素养的高低,却直接影响着生命个体的发展。误尽苍生的不是语文,而是教师。语文课人文精神消遁的重要原因,是语文教师自身的素养问题。教师人文情怀的干瘪,知识底蕴的虚空,个性语言的萎缩,造成人文精神难以走进课堂。相当多的教师不读书,不研究社会,教学理念模糊,以致人文精神难以走进课堂。这一点上,优秀教师的例子可以说明一切:于漪老师的“语文教学的综合效应”改革实验,以学生为本,抓住“新”“趣”“情”“思”四个字,讲究教文育人的整体性,开拓课外语文天地;钱梦龙老师的“语文导读法”改革实验,注重教学的人道化--学生的独立人格受到尊重,注重教学的民主化--强调学生的参与;魏书生老师的“六步教学法”改革实验,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强化个体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所有这些,证明了一点,语文课要构建学生精神世界,首先要构建教师的精神世界,教师理念的更新,个性的张扬,人文精神的丰厚,才是学生自主发展、持续发展、健康发展的最大保证。
语文人文性的内涵之三:承认个性的差异,立足健康发展,构建平等平台。
就语文教育而言,谈人文性离不开教材、教师和学生,而其最终归宿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关注生命个体,关注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天性,发展学生的个性,启迪学生的灵性,诱发学生的悟性,促进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积极的情感态度,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语文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要顺应和充分体现学习者的人性的需求,把一个“自然人”培养成一个“社会人”,学生的健康发展乃人文性最根本、最彻底、最成功的体现。因此,站在学生健康发展的高度,教师应努力搭建民主、科学、平等的平台,为学生而教,为学生的发展而教,依照学生的学习规律设计教学,为生命个体的发展撑起一片自由、和谐、明朗而多彩的天空。
参考资料:①②《语文课程标准》2003年版 作者邮箱: duchuanqiang@sina.com
第2篇: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之我见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之统一
铜陵县东联乡西埂小学
范美景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而语文正为培养这些能力发挥重要作用。《语文课程标准》中也强调“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这里的语文素养既包括语文的工具性,也包括语文的人文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一、语文是一门基础工具学科
语文的工具性是说语文是一门基础工具学科,它是其它学科的基础,只有学会了识字,才能进行阅读理解,语言又是交际的工具,是表达思想感情、传递文化的工具。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教会学生识字本领教会学生使用语言表达意思进而达到正确理解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在教学中就要教授学生基本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因此,教学中我们仍然重视识字、组词、造句等能力训练,要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意思句子意思,能给课文分段,归纳中心。不能一味追求课堂气氛,情感的调动而忽略文本知识的训练。我们只有紧紧依靠文本教学,让学生有了字词句段篇的积累,才能培养学生语感,思维品质,学习语文习惯和方法,有了一定的基本知识学生才能正确听说读写。
二、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
新课程标准中语文教育的人文性,我认为主要是讲在教学中要以人为本,突出文化性。主要体现在尊重个性的健康发展,情感熏陶,内心的体验,着重想像、直觉和创造性。我国语文教育就是母语教育,语言文字间蕴含人文性。教材中一篇篇情文并茂文章,一首首精美诗句无不凝聚了作者的心血,寄寓着作者的情感,体现了作者的人生态度、价值观。语文教学中只要我们注意呼唤学生的主体精神,尊重学生独特性和差异性,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发挥学生创造才能,真正落实学生是学习主人。学生只要真正理解了文本就能与作者同呼吸共命运。而语文又是一种文化,是和人的生命、心灵、生活密不可分的文化,在教学活动中只要我们牢牢把握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师生的对话、生生的对话,就能激活学生生活的积累,情感的体验,语文教学就不难体现人文性。
三、教学中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工具性是语文的根本性,人文性是语文的重要属性,两者缺一不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基本特点”在语文教学中如果只重视工具性,会使课堂沉闷乏味,丢掉了工具性,人文性成了无源之水,昙花一现。所以我们要让学生在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给学生以智慧启迪的同时,也要让学生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教学中如何实现二者的和谐统一?其实我们在制定每一课的教学目标时就已经注意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每一课的教学目标设计都是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而设计,前两个方面就体现工具性,后一个方面就体现人文性。例如我在教学《钓鱼的启示》一文时,通过让学生反复感情朗读理解作者怎样对钓来的大鲈鱼爱不释手。为了调动学生的情感,我就充当课文中的“我”自言自语说着鱼的美,学生很自然用赞美、喜爱语气读出鲈鱼之美语句,之后我又说:“这么大而美的鲈鱼带回家会怎样?”学生根据自己的想像说:“让妈妈高兴”。“红烧、炖汤”。“一家人吃的多快活呀!”有的甚至咂巴小嘴。正当孩子们想入非非时我又扮演文章中父亲的角色严肃地说:“把鱼放回水里。”孩子们立刻用文中“我”的语调喊出来:“为什么?”,此时学生的情感与文中人物已融为一体,他们就不难理解文中“我”情感变化了。随后我就出示填空题,还有后面几句难理解的句子。生活中的“鱼”。我说:“作者后来又碰到大鲈鱼吗?这里‘鱼’指什么?”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回答:钱财、物、地位、名誉等。有人回答“美女”,班内立刻大笑,而我肯定说“对”。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哪些东西对你诱惑大,而面对这些诱惑人的东西,没有一定的勇气和力量能拒绝吗?学生回答“不能”,从而学生理解了“道德实践起来需要勇气和力量”这句话的含义。这里学生不但明白了“引号”的作用,不仅用于引用别人的话,还有特殊意思作用,在这里学生经验、情感调动,帮助他们理解语言文字,但他们理解 了课文中的语言文字的同时又形成了价值观,明白了在生活中要有拒绝诱惑的勇气,这样才能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虽然有的同学在课堂让一时不能感悟这句话的含义,但通过相互交流对话增强了感悟能力,帮助他们建构意义。这段阅读教学我认为让学生朗读理解词义、句子含义包括引号的用法,就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而在朗读理解的过程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以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融洽谈话,体现了人文性,教学中实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我想只要我们教师立足于语文是交际工具根本,充分发掘教材中人文因素,透过语言文字的表层去体会语言的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一定做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第3篇:人文性
也谈语文教学人文性与工具性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在注重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的同时,还必须明确在关于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的具体教学活动中,不是单纯的有关语言文字的教学,还要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文章中所包含的思想,情感,态度等人文性的内涵.另一方面,语文的人文性不能脱离语文的工具性,不能脱离语文的知识与能力的教学而单独进行,语文的人文性是以语文的工具性为载体的.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发掘人文性的内涵必须紧紧围绕文本,不能脱离语言文字直接讨论作品的思想内涵.否则对文章的理解就成了“空中楼阁”,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水之源”.在阅读教学中,由于学生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家庭环境,知识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必然的会对课文中所包含的思想情感产生不同的理解,如果不从具体的语言文字出发,就会形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