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散文单元过关综合检测卷(含解析)粤教版必修1_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9 08:52:04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散文单元过关综合检测卷(含解析)粤教版必修1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金版学案】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散文单元过关综合检测卷(含解析)粤教版必修1

(测试时间:150分钟 评价分值:150分)

一、本大题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踟躇(zhí)漪沦(yī)..青荇(xìng)挥斥方遒(yóu)

..

B.佝偻(gōu)跫音(qióng)..慰藉(jí)蓊蓊郁郁(wěng)..

C.召唤(zhào)气馁(něi).. 砥砺(dǐ)迥然不同(jiǒng)..

D.颓圮(pǐ)汲取(jí)..宁谧(bì)苦思冥想(mín)..

解析:A.踟chí躇,挥斥方遒qiú;B.慰藉jiè;D.宁谧mì,苦思冥míng想。答案:C

2.下列词组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炫耀 稠怅 如愿以尝 可歌可泣 B.袅娜 奚落 怅惘低徊 洞查其中 C.飘缈 恪守 赏心悦目 专心至志 D.斑斓 雕琢 义愤填膺 毕恭毕敬

解析:A.稠怅—惆怅,如愿以尝—如愿以偿;B.洞查其中—洞察其中; C.专心至志—专心致志。

答案:D

3.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公安部第123号令规定“闯黄灯”也要被罚款扣分。此新规一出台便引起轩然大波。这条新规实施前没有广泛征求意见,涉及的问题在闭门造车中被掩盖,争议和置疑都被推到了 1 实施之后,使得此法规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黄灯”对我们的改革也有着深刻的隐喻,我们生活中处处都有规则,如何划定合法与非法的界限,这一次的争论是很生动的一课。

A.轩然大波 B.闭门造车 C.置疑 D.进退维谷

解析:C.置疑:怀疑(多用于否定式)。此处应该用“质疑”。质疑:提出疑问,如“质疑问难”。A.轩然:高高涌起的样子。轩然大波:高高涌起的波涛。比喻大的纠纷或乱子,指不好的影响。B.闭门造车:关上门造车,比喻只凭主观办事,不管客观实际。D.进退维谷:进退两难。谷,比喻困难的境地。

答案:C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在我的小说第一次获奖,是多么地希望我的母亲还活着,多么希望她能听到这消息。B.阅读散文,仿佛是聆听一位在人生途中奔波跋涉的旅者,在讲述其见闻感受。C.我梦想有一天,这个国家会站立起来,能够真正达到人人生而平等的权利。D.当代中国的广大青年,要继续发扬和继承五四运动的光荣传统,努力创造出优秀的业绩。

解析:A.成分残缺,在获奖后应加“的时候”,同时在“是”前加主语“我”。C.动宾搭配不当,“达到”不能搭配“权利”。D.语序不当,“发扬和继承”应改为“继承和发扬”。

答案:B

5.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爬上山腰我们驻足休息,极目远望。________。筏上游客各色艳丽的太阳伞,仿佛盛开在碧水上的朵朵鲜花。

A.蜿蜒在崇山峻岭间的是一条玉带似的溪流,有许多竹筏在溪流上漂着 B.一条玉带似的溪流蜿蜒在崇山峻岭间,有许多竹筏在溪流上漂着 C.蜿蜒在崇山峻岭间的是一条玉带似的溪流,溪上漂着许多竹筏 D.一条玉带似的溪流蜿蜒在崇山峻岭间,溪上漂着许多竹筏

解析:从描写对象的一致性、先后顺序的合理性考虑。答案:D 6.下列各句中,语气最委婉的一句是()A.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他们的心理健康,这是不是应该引起我们认真思考呢? B.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他们的心理健康,这难道不应该引起我们认真思考吗? C.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他们的心理健康,这无疑应该引起我们认真思考的。D.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他们的心理健康,这恐怕不能不引起我们认真思考了。

解析:A.句子为疑问句式,用的是询问的、商量的语气,很委婉。B.反问句式,加强质疑效果。C.肯定句式,“无疑”直截了当地陈述事实。D.双重否定句式,语气强烈。

答案:A

二、本大题10小题,共4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7~10题。(16分)

失去风景的时代

曹文轩

我们不无悲哀地看到:现代小说却已经不再注目风景。当年,川端康成称他与自然的关系是“幸运的邂逅”。他在谈到《伊豆的舞女》时,惟一的遗憾是觉得风景描写还是少了些。从前的小说家,虽然没有太多的人去自觉地谈论风景的意义,但在实际写作中,风景始终是他们的小说的重要元素。他们的写作,几乎形成一个定论:风景描写是小说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元素。

然而现代小说就是抛却了这一元素。

人类进入现代之后,对自然实际上已经失去崇拜之心。与并不总是喋喋不休地谈论自然的古人相比,现代人对自然的亲近未免有点矫揉造作。现代人更多是出于功利之心来关心自然的,因为自然直接关系到他们的生存。古人对自然有崇拜之心——甚至有敬畏心。“自然”是与“天”相等的概念,它具有至高无上的神性。古人面对自然,是一种宗教的姿态,他们虔诚静听与默察,是要在万籁俱寂中读出其奥义。因此,自然对他们来说不能有须臾的分开。而现代人尽管作出各种各样亲近自然的样子,并有许多赞美之词,但骨子里,现代人还是只相信自己。自然已不再具有神性,它只不过是物质,是被看的。

小说也就可以不必在意自然了。

工业文明、人口难以抑制的增长而不断加大的消耗,使自然在退却与贫化。工业文明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物质享受的同时,废气、废水也在日甚一日地污染风景。然而我们还在日甚一日地挤压风景,似乎要将它直挤到天边。

现代,有越来越多的人生活在失去风景的空间里。有些人,从一出生,就是在一片缺乏绿色、缺乏蝉声与鸟鸣的水泥钢筋的世界里生活。他们的肉体与灵魂从一开始就缺乏自然所给予的灵气与湿润。他们的记忆里没有什么像样的风景,更没有对风景的深刻感受。

因此,小说也就没有了风景。

然而,最根本的原因,却在于现代人的审美趣味、审美意识的历史性变异。

现代之文学艺术,新生了许多特质,但同时也丢失了许多特质,比如意境、诗性等。在现实生活与现代哲学思潮的双重作用下,现代文学艺术将更多的心思用在了对深刻思想的追求上。文学艺术从来没有像今天的文学艺术这样酷爱思想。现代哲学的发达并由此带来的思想观念的众声喧哗,使文学艺术陷入一个庞杂无绪的思想大网之中而不可自拔。追求思想的新颖,直至追求思想的乖戾,已成时尚与习惯。在经过相当长的时间后,一些现代的文学艺术家们在冥冥之中达成一个共识,这就是:思想的深刻只能寄希望于对丑的审视中,而不能寄希望于对美的审视上;美是虚弱的,苍白而脆弱的,甚至是矫情的,美的浅薄决定了它不可能蕴藏什么深刻的思想,就更说不上蕴藏什么惊世骇俗的思想了;而丑却是沉重的、无底的、可被无穷解读的,那些非同寻常的思想恰恰藏匿于其背后。因此,在现代艺术家那里,思想的挖掘,也就是在丑之上的挖掘,丑成了思想的矿脉。丑的物象(比如溃烂的脓疮,比如苍蝇),丑的人性(比如窥阴癖,比如自虐狂),纷纷涌入文学艺术家的视野。现代文学艺术家就这样与荒诞、怪僻、邪恶、阴鸷、猥琐等联系在一起了。这虽然并非是现代文学艺术的全部,但却是现代文学艺术的主流——至少是它留给人们的主要印象。

作为人们追求雅致、雅趣、雅兴的文学艺术,现在背离的恰恰正是这一切。现代文学艺术正是将粗俗、丑陋、阴沉、冷漠的事物作为自己观照的对象。但,因为它要保持所谓的中立、零度,没有显示批判的姿态,它在效果上,在给阅读者的感觉上,就是如此。我们已经开始习惯这一切,并也已经能够驾轻就熟地来领会它的“深刻”之处了。

这里,我们没有义务去论证文学是否真的有必要将全部心思用在思想的深刻上,美本身的价值是否比思想弱小,美是否也蕴藏着深刻的思想。我们只想通过这一切描述,给小说为什么失去风景这一状况找到最根本的解释:风景的被注意,是与雅致、雅趣、雅兴联系在一起的,既然雅致、雅趣、雅兴已被冷淡与放弃,风景也就自然消失了。

恶心的感觉、阴冷的感觉,不可能来自冬日的太阳、月下的清泉、雨中的草莓。现代小说因为缺乏古典小说中的树木、草原、河流、小溪、露珠与青草,使人感到焦灼、枯涩,怎么说也是缺憾。

(选自曹文轩《小说门》,作家出版社

2003年1月版,有删节)

7.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A.自然直接关系到现代人的生存,所以,现代人都会用功利之心来关心自然。B.现代文学艺术与古代文学艺术相比,最大区别就在于现代文学艺术将心思用在对深刻思想的追求上,而古代文学则相反。C.作者认为思想的深刻只能寄希望于对丑的审视中,而不能寄希望于对美的审视上。D.人们往往将现代文学艺术家与荒诞、怪僻、邪恶、阴鸷、猥琐等词汇联系在一起。E.“但却是现代文学艺术的主流——至少是它留给人们的主要印象”一句中的破折号,其作用是补充说明。

解析:A.错在“现代人都会用功利之心来关心自然”,以偏概全。原文的表述为“现代人更多是出于功利之心来关心自然”。B.错在“而古代文学则相反”,无中生有,于原文没有依据。C.错在“作者认为”,张冠李戴。“思想的深刻„„对美的审视上”是“一些现代艺术家”的观点。

答案:DE

8.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丑到极致便是美到极致。(贾平凹)B.一切艺术、宗教都不过是自然的附属物。(亚里士多德)C.风景的发现恰恰是更重要的发现。(里克尔)D.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与大自然是一致的。(梵高)答案:A

9.请结合上下文解释“丑成了思想的矿脉”这句话的含义。(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丑的物象、人性经审视(挖掘、解读)(2分),可以寻找到蕴藏其背后的非同寻常的(深刻的、丰富的、惊世骇俗、可无穷解读的)思想。(2分)

10.请结合全文概括“现代小说却已经不再注目风景”的原因。(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人类进入现代之后,对自然失去崇拜之心(或“在现代人眼中,自然不再具有神性,只是物质,是被看的”)。

②越来越多的现代人生活在失去风景的空间里(或“越来越多的现代人缺乏自然给予的灵气与湿润,记忆里没有像样的风景,缺乏对风景的深刻感受”)。

③现代人的审美趣味、审美意识发生历史性变异,认为深刻的思想只能寄希望于对丑的审视中(或“现代文学艺术冷淡、放弃了雅致、雅趣、雅兴”)。(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11~13题。(15分)

湘 西 路

①中国有不少特殊的地方,湘西就是其中之一。湘西有与众不同的山、水、树、雾、习俗风情,还有石板路。我早就想写写石板路,可是湘西的石板路太长、太远、太崎岖,轻易写不得。

②我客居湘西也有数次,但见识湘西之前毕竟二十多年生长在豫西的濯濯黄土上,因而每一次都感到新鲜、好奇。武陵山脉峭峭叠叠地垒砌起来,粗放狂悍中透露着娟秀妩媚。近看,不时有一株幼杉或一本芭蕉给刚刚过去的雨雾洗得莹莹逗人;远瞧,一座座庞大的墨绿色绒团涌动着,涌动着,绒团间的沟壑偶有颜色,每每又见宽宽窄窄节节级级的瀑布披挂其上,泻落下来的水波流进河里,载起许多渔舟和许多“武陵人捕鱼为业”„„ 在这样一派湘西独有的风景中,藏着古老的城镇、古老的乡村和数不清走不尽的古老的石板路。

③湘西的每座城镇里都有石板路。主要街道铺了水泥和沥青,铺出了些现代化气息,但其两侧往往仍由早就踩踏光滑了的石板拼剪着,小巷更不用说了,脚步可及之处无不由石板铺成。走着这些石板道,本地人可能习以为常,而雨中雾里上上下下的外地人却不禁油然产生许多新奇微妙的感觉。

④乡村尤其是石板造就的世界了,从河水里铺起,两个小码头的中间,一层层缓缓相叠、上升,之后从从容容地延伸,联结着分列处处的吊脚楼、大木屋,零散片片的晒谷坪、小菜园,凡是人要走到的地方,石板就先走到了。

⑤晴天,石板路两旁婆娑着绿树,翩跹着竹影。雨日,石板路被洗得玻璃一样亮丽,倒映出走过它的斗笠和蓑衣。偶尔经过一位手擎薄伞的苗家少女,袅袅婷婷,宁馨安谧,整个乡村瞬间便成了诗中画和画中诗,美妙绝伦的意境,令人神摇心驰。

⑥乡村与乡村之间的路是怎样的呢?那么远的距离、那么高峻的山上该不会铺着石板的吧?我曾经带着这个疑问走过一个又一个乡村、一个又一个山寨,疲劳了,也叹服了。无论多么遥远的路,无论多么难越的山,你只要有力气走去,前边总有石板路早已为你铺好。遇山,它变成无数级石梯;遇水,它变成一座石板的桥。你的目光朝远方探询,它没有尽处,但是你若累了,石板路上肯定有座为你搭建的凉亭,蓝瓦红梁,供你小憩。小憩在这里的山民会向你致以淳朴的问候,小憩之后,淳朴的山民或会替你背起行李,让你别太怪怨无穷无尽的石板路。

⑦是的,无穷无尽。湘西的石板路也许从洪荒的年代就铺起了呢,因而才这样长、这样远、这样崎岖、这样缠绵、这样历史、这样沧桑。每忆起,我就影影绰绰看见无数的湘西先民在搬动石块,号子声声,热汗滴滴,我就会轻轻地感叹一句:湘西路,湘西路,多少功夫铺得成啊!

(本文节选自作家后山的《精美散文》,有删改)

11.文章第①段写道:“我早就想写写石板路,可是湘西的石板路太长、太远、太崎岖,轻易写不得”,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点题,点出湘西有与众不同的风土人情,但作者最想写的是湘西的石板路;(2分)②“可是湘西的石板路,轻易写不得”,又有欲扬先抑的效果,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为下文赞美湘西石板路做铺垫。(2分)

12.作者笔下的湘西石板路有哪些特点?请根据全文内容分条写出。(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藏于古老的城镇、乡村。②崎岖、蜿蜒,数不清,走不尽。③被踩踏得很光滑。

④石板路两边树影婆娑,如诗如画。⑤历史久远,饱经沧桑。

13.本文通过写湘西的石板路来表现湘西风情,请结合文本探究作者的情感取向。(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与现代化的水泥路、沥青路相比,石板路让人充满新奇微妙的感觉;(1分)石板路旁婆娑着绿树,一个袅袅婷婷的美丽的苗家少女走在石板路上,如诗如画的意境,让人神摇心驰;(1分)多远的山寨都有石板路,会遇见淳朴的山民向你问侯,会替你背行李;(1分)湘西石板路无穷无尽,始于洪荒,历史悠久,见证沧桑。(1分)所有这些,都表达了作者对先民的景仰对湘西石板路、风俗人情的喜爱。(2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14~16题。(15分)

原始胡杨林 周 涛

进入到这一大片原始胡杨林里——哪怕是仅只涉足于它的边缘,也是相当费力的一件事。它具有所有的原始事物共有的那种远避、拒绝的特性。它不想见谁,更不想被人探访和宣传,结果,这些特性反而加强了它的神秘感和诱惑力。

有四台经过长距离奔波的汽车已经出现在它的一侧。那些汽车风尘仆仆,披满了大戈壁的干燥的沙尘。车上的人已经看见了这一片胡杨林,而且感到很近。

沿着汽车行来的方向,整片胡杨林的形势和布局可以看得很清楚——这片坐落于北塔山一侧戈壁深处的原始自然林,呈现出大面积的深褐、暗红、灰黄、浅绿的颜色。它的生态形势正与北塔山每年春夏雪水漫流而成的沟道相呼应,原因和结果就这样清晰地写在北塔山下,证明着世间没有什么奇迹会无缘无故地发生。

在戈壁上,孤立的胡杨往往会成为一种景观,似乎隐藏着某种含意、寓意或天意。百里空旷的大戈壁上,突兀地出现这样一个存在,而且往往特别高大,周围连一棵矮树都不长,这很容易引起人的敬畏,仿佛它不是一棵树,而是伟大和孤独。

但是要是不只是一棵树,而是片林子;不只是一片一般的林子,而是漫进戈壁深处、接连远处地平线的大片原始胡杨林生长区域的话,它给人带来的就不仅仅是敬畏了。

那是宇宙洪荒的感觉,或许还应该是太空人初次踏上月球的感觉。

非常陌生,十分寂静,仿佛进入了一个你不应该进入的领域,你觉得你在冒犯什么,随时都可能会有意料不到的奇怪事物发生。你将怯怯地不敢放下第二步,当你听见了第一步空寥的回声。

然后,你会很快发现“感到很近”是一种错觉。汽车在接近这片胡杨林的时候,并不如想象得那么容易。它看起来的确很近,近在眼前,但是走过去很费力。汽车从几十公分厚的浮土之上开过去,浮土虚尘里掺杂了枯枝败叶。灌木根系在下面纵横交错,汽车轮下不断发出压断枯树的脆响。秋黄的茅草凄然摇曳,芦苇丛丛或片片出现,红柳茂盛,有时拥簇成阵,显示着荒原上独有的明艳和旺盛。

终于,四辆汽车进入了胡杨林边缘。要想进入它的腹地似乎是不可能了,不过它的边缘已经足够让人领略。巨大的、苍迈的、奇形怪状的各种形态,使无语的胡杨仿佛有形有灵,仿佛这些千年、百年的原始胡杨除了不能移动、不能开口说话之外,一切都了然于心。千年的修炼果然能使树木成精怪么?不然为什么分明在树身之外已然具有了别的生灵的样子?像龙蛇盘踞的,似鹰鹤独立的;还有的像狗熊的背影,有的像骏马的惊立,有的干脆就是一只恐龙、一只海龟、一只鳄鱼、一只巨蜥„„当然,还像人,像僧侣入定,像剑客远行,像几个人在一处密谋。

它给我们提供了想象的空间,给了我们相当广泛的猜测可能性,实际上它仍然是胡杨,只不过是“巨大的、苍迈的,奇形怪状的”胡杨。

是流水无形也无心造就的生命。是漠风有声也有意雕镂的塑像。

这些巨大的胡杨正在这片无人问津的荒原上空度岁月,纵有千姿百态,无人观赏。时光的足迹留在它们身上,树皮上的皱褶翘起来,有人的一掌厚;树皮还是尘土已分辨不清,酥松如泥土了。不少高大的胡杨中心已成空洞,但伸展向四方的枝叶依然绿意蓬勃。

它死了,它活着。

在它一身之上也许叠合了祖孙数十代,它这样延续,它这样存在,它这样与漫长的时间对抗,以求不朽。

在处处衰朽的外貌下顽强地活着,在种种艰苦的压迫下扭曲地活着,在时时寂寞的荒凉下勇敢地活着,最终,获得不朽,获得奇迹般的伟大群体。

这,就是原始胡杨林。按《水浒传》里的话说,就是“前面兀地现出一片猛恶林子”。

(选自《十月》,1999年第4期)

14.文中的“原始胡杨林”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胡杨的外形是“巨大的、苍迈的,奇形怪状的”。②原始胡杨是顽强、坚守、不屈的生命的象征。③作为群体的原始胡杨林,是群体力量的象征。

④原始胡杨林是“伟大和孤独”的。(答对两点给3分,三点给4分)

15.第10自然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描写胡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运用设问、比喻修辞手法来写原始胡杨林。(2分)通过设问,可以引发读者的思考和阅读兴趣,加深对原始胡杨林的理解。(1分)通过比喻手法,形象地写出原始胡杨林的原始形状,突出胡杨仿佛有形有灵的特征。(1分)多种手法的运用,表达了对胡杨林的赞美和敬畏之情。(1分)

16.请说说文中的“原始胡杨林”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原始胡杨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为人们展示了生命的不屈,作者讴歌胡杨林,也讴歌生命的伟大。

②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敬畏与热爱。

③呼唤人们要追求生命的不朽,而不是空有活着的躯壳。④歌颂甘于寂寞,勇敢生存的精神。(答对一点得2分)

三、本大题3小题,共20分。

17.学校举行“我最喜欢的一篇高中语文课文”的推荐活动,请你推荐一篇课文并写出推荐理由。要求表述简明连贯,突出课文特点。(6分)课文题目:__________________(2分)推荐理由(不超过50个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答案:(示例)荷塘月色(2分)虽为散文,却可作诗来读。那“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那“荷塘上的月色,月色下的荷塘”,构成了一种精雅和谐的诗的意境。(4分)

18.下面的材料中,听众的短信和主持人的话都有失得体,请你为他们写出得体的话语,分别不超过30字和45字。(8分)上海某电视台早间节目直播中,主持人在播放音乐的间隙,用上海话聊天逗听众。一名听众给节目热线发了一条短信:“求你们不要说上海话了,我讨厌你们上海人!”

主持人语调认真地说:“这位听众,请你以一种团成一个团的姿势,再以比较圆滑的方式,离开这座让你讨厌的城市和这里让你讨厌的人。”

(1)听众的短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主持人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1)我们听上海话很吃力,你们使用普通话有利于我们融入本地生活。(4分)

(2)您如果抱着欣赏的态度去听上海话,会发现上海话也很动听;您能听懂上海话,在这里生活会更方便。(4分)

19.“光盘”,就是吃光盘中的食物,不浪费粮食。本校即将开展“光盘行动”,现请你为宣传此次活动用的明信片写上一段文字。要求:语言鲜明生动,连贯得体,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少于40字。(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让我们每个人都加入光盘行动。从今天开始,吃光盘中的食物,向浪费说“不”。节约一粒米,救助千百人。[得分点:点出“光盘”;(1分)扣紧节约主题;(1分)语言连贯;(2分)修辞手法(2分)]

四、本大题1小题,共60分。20.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2012年6月9日上海发生的一件事引发了一场关于规则与人情的争议。一名参加高考的学生,因为自行车坏了,结果迟到了2分钟。考场工作人员按照有关规定,拒绝考生进入考场。考生的妈妈先求情,后下跪,工作人员仍然不允许考生进场。这名考生因为心急,想要翻墙入场,后被工作人员制止,最终未能参加考试。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定文体。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

阅读完材料,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角度立意: ①规则至上,人情不能动摇规则。②严守规则,彰显公平是最大的人情。③人情可以完善或改变不合理的规则。④规则中应该蕴含人情味。⑤不违规则,不失人情。12

第三单元过关检测卷

第三单元过关检测卷一、认真审题,细心计算。(每题10分,共20分)1.直接写得数。52+38=  29+45=  62-27=  80-43= 690-40=15+26=18+100=700-260=420+360=236+59≈2.算一算,填一填。2米-8分米=()分......

高中语文必修1单元综合检测1

第一单元综合检测测试时间:__120分钟__ 试卷满分:__150分__ 老师评分:__________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A.峥嵘愤世嫉俗灰烬豆寇年华 B.......

高中政治必修四第三单元过关检测卷

必修四第三单元过关检测卷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50分钟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4分,共48分) 1......

第1单元过关检测卷

第1单元过关检测卷一、认真读题,专心填写。(每空2分,共22分)1.下面的三个图形分别是从什么方向看到的?(填“上”“正”或“左”)2.下面是用小正方体搭建的一些几何体。(1)(   ......

第一单元过关检测卷

第一单元过关检测卷一、填一填。(每空1分,共24分)1.在数位顺序表中,从右边起第(  )位是亿位,与它相邻的两个数位分别是(    )位和(    )位。2.90060450这个数包括(  ......

下载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散文单元过关综合检测卷(含解析)粤教版必修1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散文单元过关综合检测卷(含解析)粤教版必修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