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第10课《项链》教案_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

教案模板 时间:2020-02-29 04:30:40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教案模板】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第10课《项链》教案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

《项链》教案

教学重点:

1、理解生动细腻的人物心理活动刻画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2、通过心理描写、情节布局等分析玛蒂尔德夫人的形象,从而透视当时的社会。

3、分析小说的艺术魅力之一——精巧的构思;

教学难点:全方位的评价玛蒂尔德这一复杂人物,从而领悟小说所表现的深刻主题,探究隐藏于“项链悲剧”之后的社会根源。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 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提出一个快乐方程式:快乐=物质消费+欲望。从经济学观点看,物质消费越大欲望越小,快乐就越多,所谓知足常乐。反之,一个物质消费有限,欲望无穷大,那将怎样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莫泊桑的一篇著名的短篇小说《项链》(板书课题),从中寻找答案。

(二).速读:英语课本中也有这篇课文,译做〈首饰〉。结合课文内容,试比较一下,哪种译法好?

“首饰”包括耳环、戒指、项链等,是一个大概念。用之范围太大,指代不确。

“项链”是属概念,是具体的物,在文中是与人物命运息息相关的物件。它是本文的线索,贯穿了全文的始终。人物的命运遭遇是靠“项链”连缀在一起的。

(三).抓线索理情节以玛蒂尔德身份复述这个故事: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得知项链是假的

(开端)

(发展)(再发展)

(高潮与结局)列出情节结构。

七个“梦想

四个“陶醉”

十年青春

一个“回想”

4.边读边思:玛蒂尔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联系生活,说说女主人公十年的艰苦值不值得?对于她的遭遇,你持什么态度?作者对玛蒂尔德到底是一种什么态度?造成主人公悲剧的根源是什么呢?

过渡:.通过赏析主人公玛蒂尔德其人,引导学生积极进行理性思考。即通过作品语言领会作者的用意。作者可能“用意十分,下语三分”,读者要能将另七分用意也领悟到,不受作者创作意图束缚,不受既定结论影响,充分发挥自己的表现力和创造力,见仁见智,自由评说。

(四)问题探讨,分析人物。

一)心理描写:

1、人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这话有一定的道理,请同学们想一想玛蒂尔德的悲剧结局是由她的哪些性格决定的? ——爱慕虚荣,贪图享乐的思想。

2、课文哪些地方揭示了她爱慕虚荣、贪图享乐的思想?——课文开头整个部分都是证据。要求做新衣,伤心没有饰品也是,舞会上的陶醉也是……等等

3、开头部分的文字是从哪个角度着重介绍玛蒂尔德性格的?——心理描写。4.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是哪一个?(梦想)

5、“梦想”一词有两个义项

妄想、空想;渴望。

作者为什么用“梦想”二字,而不是用“联想”、“想象”、或者“向往”等词。——玛蒂尔德“梦想”的词义既是“空想”又是“渴望”,首先她在妄想、空想,从她的出生、地位、和家庭环境来看,想象的事情不可能实现;其次,虽然不可能实现,但她“渴望”实现。

6、“梦想”一词为什么反复使用? ———“梦想”使用达7次之多,反复使用,表明她不切实际,爱白日做梦,充分地展示了她卑俗的灵魂。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她追求享乐,爱慕虚荣的思想。预示了悲剧的必然性!

过渡:除了从心理描写的角度表现玛蒂尔德的性格特点之外,课文还从 哪 些 角 度 反映了她的这一性格?——(语言描写、动作描写)

二)语言、动作描写:

1、要让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最好让人物走到前台,直接面对观众。所以小说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最能直接地反映人物性格。同学们,让我们以“欣喜借项链”这一情节为例,来分析人物的言行,体察人物的性格。

2、请三个同学分角色演读这一部分,(课代表指定 旁白、玛、佛)(形式多样化,好)

3、莫泊桑的老师福楼拜在指导莫泊桑写作的时候说:“无论你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达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 “借项链”一节,作者描写得非常精彩,其中有很多“最准确”的句子,“最准确”的动词和形容词,请同学们找出来,仔细品味,看看他们是如何准确传神地表现玛蒂尔德的心态和性格的,然后向大家介绍你的体会。——给学生2-3分钟的时间思考品味,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学生发言谈体会。(1)、玛蒂尔德在试这些首饰的时候,“不知道该拿起哪件,放下哪件”,而且还不断地问着:“再没有别的了吗?”让读者充分感受到一个贫穷却又对珠宝情有独钟的妇女见到日思夜想的珠宝首饰时特有的激动、惊喜。(2)、当她忽然发现青缎盒子里的一挂精美钻石项链时,高兴得“心也跳起来了”,双手拿着那挂项链“发抖”。表现她的又激动又紧张的心情。激动,是因为她发现这里竟有如此精美的项链;紧张,是她很想借到却又担心对方不借给她。(3)、她把这串项链挂在脖子上,对着镜子“出神好半天”——她发现自己配上这副项链太美了,美得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了:镜中这位高雅迷人的贵妇人竟然就是自己,这不正是自己日夜梦想中的富贵形象吗?展示了她空虚爱做梦的内心世界4)、可是要开口借了,却又显得“迟疑而焦急”——担心借不到,所以“迟疑”;可又很想借到,所以又“焦急”。这种心情只有玛蒂尔德自己才能真切地体会到。5)、她的问话也特别讲究:“你能借我这件吗?我只借这一件。”这里“这件”、“只”、“这”,三个词必须重读,才能体现她此时的心情。“这件”、“这”,强调自己对这串项链情有独钟;“只”,表明自己要求不高,别无他求。她问得如此迟疑而焦急,如此讲究问话“艺术”,是担心对方不借给她。6)、对方却爽爽快快四个字:“当然可以!”她兴奋得简直要发疯了,“跳起来”,“搂住”朋友的脖子,“狂热”地亲她,接着就带着这件宝物“跑”了。这可太意外了,得到首饰的极度兴奋的心情毫不掩饰地表露出来。

总结:莫泊桑真不愧是得到老师真传的语言高手,场景不大,着墨不多,却把一个爱慕虚荣的小资产阶级妇女描绘得栩栩如生,把她的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三)玛蒂尔德的性格仅仅是“爱慕虚荣、追求享乐”吗?作者对她仅仅是讽刺吗?你能从玛蒂尔德身上看到哪些闪光点?

(学生自由发言,发表自己的看法,可让学生联系现实来谈。)例如:(1)赔项链的过程中她不说明,不拖、不逃、不赖、不买一挂假的去骗,这样做都可以逃避责任,但这样也是极其自私的,她没有这样做,表明她勇于负责、诚信的一面。2)她不通过出卖色相这条捷径来既保全美貌,又偿还掉债务。她不愿以牺牲尊严为代价去换取那种生活。可见,她对自己的人格与尊严是很爱护的。(3)她“一定得去告诉佛莱思节夫人”的心态。十年贫穷生活的磨练,不仅改变了她的容貌,更重要的是改变了她的精神。此时的她没有了十年前见佛莱思节夫人时的自悲自怨、自惭形秽和低声下气,可让学生自己概括总结)玛蒂尔德的性格具有不同的侧面,且经历了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如果说前半部分表现其“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性格,那么,后半部分这侧重于表现其“勇于负责、诚信、维护人格尊严”这一侧面,作者对她的态度也由讽刺进而变得同情、赞美。

板书:勇于负责、诚信、维护人格尊严。玛蒂尔德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观点应该是多种多样,有正面的,有反面的,有正反面兼有的。四)作者说:“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情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那么,你们认为丢项链这件事情对玛蒂尔德来说,是败坏了她,还是成全了她呢?在文中这一件“极细小的事”是什么事? 玛蒂尔德借项链的事。(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你们认为丢项链这件事情对玛蒂尔德来说,是败坏了她,还是成全了她呢?(.为偿还这些债务,路瓦栽夫妇又是怎样做的?

齐读“路瓦栽夫人懂得穷人的艰难生活了。”到“一个铜子一个铜子地节省她那艰难的钱。” 齐读“她丈夫一到晚上就给------书稿。” 此中可以看出他们作为普通人有什么可贵的地方?

诚实守信,讲信用,重承诺。

他们的经历对你有什么启示? 做人要讲诚信,讲道德,即使地位低微,也不能人格低下。面对灾难贵在一种精神,一种修养,一种奋斗的力量。怨天尤人是无济于事的。只要齐心努力,一定会度过难关。

“可以败坏你”是针对谁说的?就什么而言的?

是针对过去那个爱慕虚荣的玛蒂尔德说的。是就她的生活的今昔对比而言。昔日:有小女仆,有住所,有“好香的肉汤”

现在:一切自力自为,住在租赁的小阁楼里,生活艰难,其实被败坏的是她的生活,使她与丈夫衣食住行的水平逆转直下

“可以成全你”是就什么而言?

是就她做人而言。她由一个爱慕虚荣、奢望富贵、贪图享受的小妇人成为一个勤劳能干的大女人。她与丈夫共同努力,一起奋斗,用十年的时间挣得了两万多法郎,还清了债务,证明自己是富有责任感的人。艰难的生活也使她能面对现实,懂得了生活的艰难,并培养了她吃苦耐劳的精神,使她的人格与精神变得十分高尚和美丽,让她成熟坚强朴实能干,让她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生活,变得可敬可爱。也使她的生活和精神状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五)探究悲剧原因:

玛蒂尔德为了一夜的狂欢,换来的却是十年的辛辣,最后又得知项链是假的。那么,造成主人公悲剧的根源是什么呢?请用层层挖掘的方法找出一连串的根源,并依次排列。注意用文中的语句来印证自己的观点。讨论时以小组为单位,边讨论边找相应的语句,用层层挖掘的方法将一连串的根源逐层清理出来,以进一步理清思路,取得共识。全班同学经过讨论,取得的共识如下(教师稍加润色):造成玛蒂尔德悲剧的根源是“极细小的一件事”;这“极细小的一件事”又源于她强烈的虚荣心;强烈 的虚荣心又源于她错误的人生观——“她觉得她生来就是为着过高雅和奢华的生活”、“她觉得自己生在世上就是为了这些”;而错误的人生观又源于她生活的社会环境。在那个社会里,人们崇尚金钱,贪慕富贵(“我费了多大的力气才弄到手……你在那儿可以看到所有的官员”);而且女子是男子的附属品——“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好像由于命运的差错,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里。”言外之意,美丽动人就应该有好命运,就应该嫁个好丈夫。在晚会上,“所有的男宾都注视她,打听她的姓名,求人给介绍;部里机要处的人员都想跟她跳舞,部长也注意她了”。受到男人赏识,她就觉得是最大的幸福。可以说,主人公玛蒂尔德个人的悲剧就是法国当时社会的悲剧。

(六)、主题的探讨:

1、人应不应该追求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玛蒂尔德的追求错误吗?你怎样看待她的追求?

2、那么作者创作这个人物的意图是什么呢?小说的主题怎么归纳?

出示投影:鲁迅先生曾一针见血地说:“在女子充当男子附属品的社会里,娘儿们的颈项上、耳朵上的链儿、环儿都 是古代奴隶身 上的链铐演化来的。它们好像是富贵的象征,其实是苦难的标记。”可以说,主人公玛蒂尔德个人的悲剧就是法国当时社会的悲剧。

“项链”是文章的物线索,同时又富有深刻的内涵:爱慕虚荣,追求享乐是套在玛蒂尔德脖子上的一挂“项链”。其实,又何尝不是栓在我们人类精神上的一根“项链”或者说是一根绳索。

《项链》写的是一个小公务员的妻子马蒂尔德以十年的含辛茹苦去赔偿一条借来的假项链的悲剧故事。作者对女主人公虽有美好的姿色却无力打扮自己的无奈处境表示遗憾;对她为一条假项链差不多葬送自己及其丈夫一生的不幸遭遇表示同情和惋惜;对她和她丈夫偿还项链的诚实品德和奋斗精神进行了肯定。当然小说对女主人公的虚荣心也进行了批评。同时,对贵族阶级的穷奢极欲和不惜弄虚作假的生活方式作了抨击和暴露。

(七)体会本文精巧的构思

学生思考,自由发言: 1.本文构思非常巧妙,体现在结尾。结尾有两个特点,一是似乎在意料之外,可掩卷回思,却又发现在情理之中;二是结尾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了自由想象的空间,回味无穷。

2.《项链》中有一系列出人意料的情节。小说写女主人公一直向往上流社会,可是接到部长舞会的请帖后,却“懊恼”“发愁”。她在舞会上大获成功,眼看要时来运转,却又丢失项链。赔了项链,最后才得知项链是假的。然而这些情节看似出人意料,却是合乎情理的,这与作者作了一系列铺垫是分不开的。小说开端,作者大段大段介绍玛蒂尔德想望过上流社会生活的心理,这就为下面描写人物懊恼发愁、遭到挫折提供了依据。小说还提到女主人公与她的朋友佛来思节夫人的关系,看来无足轻重,却是下文情节发展的重要因素。女主人公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还债务、发现项链是赝品,都与此有关。

(八)布置作业:1.引导学生读《红与黑》《包法利夫人》《安娜?卡列尼娜》,把于连、爱玛、安娜同玛蒂尔德作个比较。2.展开合理的想象,续写《项链》,不少于500字。

高中语文《项链》教案3粤教版必修3

《项链》——玛蒂尔德人物形象赏析教学目标:1.关注人性:能全面客观地认识典型人物形象。2.关注古典:用诗词形式对文学人物进行二度创作。 教学重点:玛蒂尔德性格的两个层面。 教......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第10课《散文 霞》说课稿

《霞》的说课稿一、说教材《霞》是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第3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散文两篇》中的第一篇课文。首先,由于本单元都是散文,因此,鉴赏这些散文关键是要“披文以入......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第三单元第10课《奥斯维辛没什么新闻》教案

《奥斯维辛没什么新闻》教案池州八中贾再兴教学目标:1、发现作品中极具新闻价值的“反差”,挖掘本则新闻的意义。2、能够抓住看似平静的叙述语言体会作者的强烈感情和本文的写......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单元导语

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单元导语必修一第一单元 认识自我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往何处去?我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我应该怎样做?„„在人的一生中,这些也许是伴随终身的叩问。尽管人们不......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教案(优秀13篇)

编写教案需要教师对相关教材和教学资源进行研究和分析。教案的编写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有效性。教案范例中的评价方法和学生参与形式可以帮助大家拓展教学方式和......

下载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第10课《项链》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第10课《项链》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