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古诗文单元知识点集中营: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古诗文单元知识点集中营:
通假字
何谓“通假”
通是通用,假是借用(“假”是“借”的意思)。所谓通假,就是两字通用,或这个字借用为那个字。例如:
司马迁《史记鸿门宴》:①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早晨)
②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1.第14课《诗经·静女》
(1)爱而不见..,搔首踟蹰(爱:通“薆(ài)”隐藏,遮掩。见:通“现”,出现。一说是看见。)
(2)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说怿(yuè yì):喜爱。说,通“悦”,和“怿”一样,都..
是喜爱的意思。女(rǔ):通“汝”,你。这里指代“彤管”。)
(3)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归荑(kuì tí):赠送荑草。归,通“馈”,赠送。).
(4)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匪女:不是你(荑草)。匪,通“非”。女(rǔ):通..
“汝”,你。)
2.第14课《诗经·氓》
(1)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蚩蚩(chī):忠厚的样子。一说,通“嗤嗤”,笑嘻嘻的样子。)
(2)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匪:通“非”,不是。)
(3)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匪:通“非”,不是。)
(4)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无:通“毋”,不要)
(5)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于:通“吁”,感叹词。)
(6)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说:通“脱”,摆脱、解脱。)
(7)淇则有岸,隰(xi第二声)则有泮.。(泮:通“畔”,边,岸。)
3.第15课《离骚》节选(屈原)
(1)肇锡余以嘉名(“锡”通“赐”,赐给)
(2)扈江离与辟芷(“辟”通“僻”,幽僻).
(3)来吾道.乎先路(“道”通“导”,引导)
(4)指九天以为正.兮(“正”通“证”,证明。)
4.第16课《孔雀东南飞》(并序)
(1)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取”通“娶”,娶妻。)..
(2)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帘”通“奁”,古代妇女梳妆用的镜匣。).
(3)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纫”通“韧”,柔韧牢固。)
(4)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丁宁”通“叮咛”,嘱咐。)..
(5)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奄奄”通“晻晻,日色昏暗无光的样子。)..
(6)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一说“傍'喂通假字,通”旁“,旁边;一说”傍“不是通.
假字,译为”靠近“、“临近”。)
5.第17课《短歌行》(曹操)
(1)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掇”通“辍”,停止。一说音读duo,拾取。)
(2)契阔谈讌,心念救恩。(“讌”通”宴“,宴會)...
6.第18课《饮马长城窟行》
他乡各异县,展转不可见(“展”通“辗”)..
文言词语
※文言文中的词语大体上和现代汉语相同: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五类)
文言词语
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兼词七类)实词:意义比较具体的词。虚词:没有完整的词汇意义,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的词。代词在现代汉语中属实词,而在文言文中属虚词。
文言实词
(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
※ 方法: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积累掌握相当数量的文言实词,了解它的丰富含义以及发展变
化的情况,同时了解一些有关知识,掌握规律,举一反三,是非常重要的。
学习文言实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文言实词专题第一讲:古今异义
(一)古今词义的变化
1.古今词义的比较
(1)古今词义相同的有少量的词,几千年来,词义没有什么变化。例如:人、树、牛、山、水、云、石头、土、星星、房子等。
(2)古今词义不同的大多数的词义已发生了变化;,如:
① 让
古义:责备。司马迁《史记·魏公子列传》“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公子曰。”今义:.
礼让。
② 去
古义:离开。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今义:离开所在的地..
方到别处
③ 亲戚
古义:指父母兄弟,统指家里亲人。今义: 常指旁系亲属,即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成员。
④ 牺牲
古义:祭祀用的牛、羊、猪等。《曹刿论战》:“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
今义:为了正义的目的而舍弃生命。
2.古今词义的发展变化
(1)词义扩大(特点:今义大于古义,古义包括在今义之中。)如:
皮原指兽皮,后扩大到指动物体表面一层组织,以及包在外面的东西。如“树皮”、“封皮”等。
江、河古代专指长江和黄河,后来扩大到河流的通名。
中国原指中原地区,现在指全中国。
(2)词义缩小如:
饿古义:指严重的饥饿,已达到受死亡威胁的程度。《孟子》:“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今义:指一般的肚子饿。
丈夫古义:是男子的通称。《触龙说赵太后》:“丈夫亦爱怜其子乎?”这里指成年男子。《勾践栖会稽》:“生丈夫,二壶酒,一犬。”这里指小男孩。今义:专指“妻”的配偶。
(3)词义转移如:
币古义指礼物,《苏武》:“置币遗单于。”今义已转移为“钱”的意思。
涕古义指眼泪,《促织》:“儿涕而去。”今义一般作“鼻涕”解。
(4)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如:
爪牙原指勇士、武将,现指帮凶、狗腿子一类的坏人。
乖古义指偏执、不驯顺,《林黛玉进贾府》:“行为偏执性乖张。”今义是“听话、安顺”的意思,如:“这孩子真乖”。
祥古义指预兆(有吉有凶),《左转》:“是何祥也,吉凶焉在。”今义多指吉兆,如“吉祥”。
(5)名称说法改变如“目”改称“眼睛”,“日”改称“太阳”。
(6)单音词变为复音词如“前”变为“前面”,“敌”变为“敌人”。
由于语言在发展中,词义或扩大,或缩小,或转移,因此我们阅读文言文时,必须注意古今异义的词。
1.第14课《诗经·氓》
(1)氓.之蚩蚩(古义:指民众,百姓;男子,文中指“民”。今义:道德败坏之人,音mang)
(2)至.于.顿丘(古义:到,到达。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
(3)子.无良媒(古义: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相当于“您”或“你”。今义:儿子。)
(4)秋以为..期(古义:把„„当作„„今义:认为)
(5)泣涕.连连(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6)体.无咎言(古义:指卦象,即占卦的结果。今义:身体。)
(7)士贰.其行(古义:不专一,指变了心。今义:数词“二”的大写。)
(8)士也罔极.(古义:准则。今义:程度副词。)
(9)总角之宴.(古义:欢乐。今义;宴会。)
2.第15课《离骚》(节选)
(1)纫秋兰以为佩(古义:把„当作„今义:认为。)..
(2)日月忽其不淹兮(古义:久留。今义:淹没。).
(3)恐美人之迟暮(古义:代指有才德和有作为的人。一说指楚怀王。今义:美貌的女..
子。)
(4)路幽昧以险隘(古义:这里比喻国家的前途。今义:道路。).
3.第16课《孔雀东南飞》
(1)为仲卿母所遣(古义:女子出嫁后被夫家休弃回娘家。今义:派,派遣。).
(2)便可白公姆(古义:告诉,禀告。今义:多指一种颜色。).
(3)汝岂得自由(古义:自作主张。今义:不受拘束,不受限制。)..
(4)可怜体无比(古义:可爱。今义:值得怜悯,值得同情。)..
(5)槌床便大怒(古义:古代的一种坐具。今义:供人睡觉用的家具。).
(6)逆以煎我怀(古义:逆料,想到将来。今义:与“顺”相对。.
(7)阿母大悲摧(古义:悲伤。今义:破坏、折断).
(8)便可断来信(古义:使者,指媒人。今义:多指书信。).
(9)便言多令.才(古义:美好。今义:常用为命令、使。)
(10)恐此事非奇(古义:宜,适宜。今义:特殊的、惊异的、稀奇的。).
(11)否泰如天地(古义:否(pi),坏运气;泰,好运气。如:否极泰来..
今义:否,多指否定;泰,多指平安、安定。如:国泰民安 泰然处之)
(12)渠会永无缘(古义:他。今义:常指人工开凿的河道。).
(13)蹑履相逢迎(古义:迎接。今义:常用为阿谀奉承、拍马屁。)..
(14)生人作死别(古义:活着的人。今义:陌生人、不认识的人。)..
(15)汝是大家..子(古义:大户人家。今义:常指一定范围内所有的人。)
(16)庭吏再拜还(古义;两次。今义:又,副词。).
(17)叶叶相交通(古义:交错,这里指挨在一起。今义:现指运输事业。)..
(18)多谢后世人(古义:告诉。今义:多指感谢。).
4.第17课《迢迢牵牛星》
(1)泣涕零如雨(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零:古义:落下。今义:数的零头或空位。)
(2)相去复几许(古义:距离。今义:动词,到。)
5.第17课《短歌行》
(1)人生几何(古义:多少。今义:指几何学。)..
(2)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古义:满足。今义:讨厌。)..
文言实词专题第二讲:一词多义
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一般地说,一词多义的各个义项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在一个句子里,怎样确定一个词究竟用的是多义中的哪一个意义呢?主要是联系上下文,认真阅读和分析,增强阅读能力。例如: 食:
①吃。柳宗元《捕蛇者说》:“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②吃的东西,食物。《曹刿论战》:“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③专指饭。诸葛亮《隆中对》:“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④读si,喂。韩愈《马说》:“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课本略)
文言实词专题第三讲: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甲类词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点,并临时作乙类词用。文言文中比较常见的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用作状语,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一、名词作动词
第15课《离骚》:
1.名余曰正则兮(取名)2.字余曰灵均(取表字)3.纫秋兰以为佩(连结)...
第16课《孔雀东南飞》
1.仕宦于台阁(当官、做官)2.头上玳瑁光(发光)..
2.槌床便大怒(原指一种用于敲打的用具,这里引申为拍、敲打。).
3.自名秦罗敷(取名)5.谢家事夫婿(侍奉、服侍)6.交广市...魼珍(买,购买)
二、形容词作动词
第一,形容词是不带宾语的,如果带了宾语,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用作一般动词。第15课《离骚》:1.杂申椒与菌桂兮(杂聚).
第二,有时,形容词后面不带宾语,也活用为一般性动词。
第16课《孔雀东南飞》:
1.千万不复全(保全)2.东家有贤女,窈窕艳城郭(长得美)..
三、动词作名词
动词活用为名词,就是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它一般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
第16课《孔雀东南飞》1.留待作遗施(遗施之物,纪念品)..
四、形容词作名词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翻译时一般要补出中心词(即名词),而以形容词作定语。
定语是名词前面的连带成分,用来修饰、限制名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数量、所属等。如:沉甸甸的稻谷三杯美酒中国的历史
第14课《诗经》两首
1.三岁食贫.(贫苦的生活)
第15课《离骚》
1.纷吾既有此内美兮(污秽的东西).兮(美好的品质)2.不抚壮而弃秽.
五、名词作状语
状语是动词或形容词前面的连带成分,用来修饰、限动词或形容词,表示动作的状态、方式、时间、处所或程度等。
第14课《诗经》两首
1.夙兴夜寐(在早晨;在夜里)2.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在早晨;在傍晚)....
第16课《孔雀东南飞》
1.孔雀东南掩口啼(用手巾)..飞(方位名词“东南”用作“飞”的状语,朝东南。)2.手巾..
3.卿当日胜贵(一天一天地)4.理实如兄言(按道理)5.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在早....
上;在晚上)
6.勤心养公姥(用心).
第17课《汉魏晋诗三首》
1.乌鹊南飞(向南,朝南).
六、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它是用动宾结构表达使令式的内容。第一,动词的使动用法
古汉语里,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
第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古汉语里,形容词也常常活用为使动,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第三,名词使动用法
A.普通名词活用为使动
B.方位名词活用为使动,是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按照这个方位名词所表示的方位行动。第14课《诗经》两首
1.士贰其行、二三...其德(名词的使动用法,使„„不专一;使„„三心二意)
第15课《孔雀东南飞》
1.足以荣汝身(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荣耀,受荣华).
2.以此下心意(名词的使动用法,使„„委屈).
3.逆以煎我怀(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像受煎熬一样).
七、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就是形容词、名词带宾语用如意动,就是“觉得宾语怎么样”,是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用如意动的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或者用如意动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代词有时也可活用为意动。动词一般不用作意动。用如意动的词可以译为“以为„„”或“认为„„是„„”或“把„„当做„„”
A.形容词意动B.名词意动
第15课《离骚》
1.既不难夫离别兮(形容词意动,把当成难事).
第16课《孔雀东南飞》
1.戒之慎勿忘(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警戒)2.便利此月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吉..
利)
第17课《汉魏晋诗三首》
去日苦多(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苦).
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单元导语必修一第一单元 认识自我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往何处去?我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我应该怎样做?„„在人的一生中,这些也许是伴随终身的叩问。尽管人们不......
必修一第二单元 4烛之武退秦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
必修一 第一单元1.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
《华罗庚》说课稿华罗庚说课稿 各位老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华罗庚》。下面我对本课题进行分析:一、说教材(地位与作用)《华罗庚》是粤教版必修教材第二单元第二篇课文。本......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新闻教案单元教学总体设计一、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目标:热爱民族脊梁,培养进取精神。2、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新闻写作常识,提高新闻读写速度,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