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史(推荐)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当代文学史答案”。
上编 50-70年代的文学
第一章 文学的“转折”
1.1945年10月,由中共领导的中华全国文艺界康帝协会改名为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第二年,以张道藩为首的、与国民党政府有密切关系的作家,组织了中华全国文艺作家协会。两个协会的存在,宣告了战争期间文艺界“团结”的结束。P7
2.1949年7月2日到19日,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以后通称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在北平召开。第一次文代会成立的全国性的文艺界组织是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1953年改名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他是国家和执政党对作家、艺术家进行控制和组织领导的机构。全国文联的下属的各协会,也都相继成立。这些协会中最重要的是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1953年9月改名为中国作家协会)。P16
3.全国文联机关刊物:《文艺报》中国作协机关刊物:《人民文学》 P16
第二章 文学环境与文学规范
4.50-70年代对文学的重评范围:中国古典文学、外国文学、“五四”以来的新文学等。P17
5.50年代以后,文学期刊的数量有了很大增加,其中最重要的是中国文联和作协主办的那些“机关刊物”,尤其是《文艺报》和《人民文学》。《人民文学》,尤其是《文艺报》,是发布文艺政策,推进文学运动,举荐优秀作品的“阵地”。P23
第三章 矛盾和冲突
6.50-70年代发生在中国大陆文学(文艺)界的全国性规模的批判运动有:
①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1950-1951)
②对萧也牧等的创作的批评(1951)
③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和对胡适的批判(1954-1955)
④对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批判(1955)
⑤文艺界的反右派运动,和对丁玲、冯雪峰“反党集团”的批判(1957)
⑥1962年9月,毛泽东在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上提出“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从1963年开始,在哲学、是学、经济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开展全面的批判运动。P32-35
第四章 隐失的诗人和诗派
7.1981年出版的诗集《白色花》,收入被称为“七月派”诗人的作品。P54
第五章 诗歌体式和诗歌事件
8.50年代值得关注的诗歌“事件”:一是1956-1957的“百花时代”诗歌的变革及其受挫;二是发生于1958-1959年的“新民歌运动”和新诗道路的讨论。P64
9.“政治抒情诗”是50-70年代政治与文学特殊关系的产物。它表现了作者关注政治事件、社会运动的热情,和以诗作为“武器”介入现实政治的追求。P68
第六章 小说的题材和形态
10.五六十年代小说题材:①题材是被严格分类的。主要题材集中在“历史题材”和“农村题材”方面。②不同的题材类别被赋予不同的价值等级,即指认它们之间的优劣、主次、高低的区分。类别的严格区分,与等级上的清楚排列紧密关联。P75
11.五六十年代小说样式(体裁):有重视“两极”的趋向。短篇和长篇的数量、质量都较突出,而中篇小说的成绩却相当有限。P76
12.五六十年代小说类型趋向:单一化。(体现对“最积极”的生活现象,如英雄人物、先进
事迹等,写英雄典型、写矛盾冲突、设计有波澜起伏情节线索)P79-80
第七章 农村题材小说
13.赵树理等山西作家共同性:①作品多写山西农村生活,山西乡村的民情风俗参与了他们小说素质的构成。②写作与农村“实际工作”关系紧密。③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来写的“写实”风格。④重视故事性和语言的通俗,以便能让识字不多的乡村读者能听懂、读懂。P85-86
14.赵树理:短篇《登记》《“锻炼锻炼”》,长篇《三里湾》P86
15.赵树理的评价史:40年代最早而且系统地评述赵树理小说,并给予很高评价;进入50年代以后,文学界对于赵树理的评价犹豫不定;50年代后期这种评价上的犹豫和矛盾再一次突出;60年代初,政治、经济、文化的“浪漫主义”开始退潮,赵树理的“价值”被提倡人物多样化和“现实主义深化”者所重新发掘;*前夕文学界对他的评价发生逆转;90年代在“新时期”现代性视野的反省中,赵树理的重要性又被发掘,他的文学经验重新得到重视P88-90
第八章 对历史的叙述
16.革命历史小说,三红一创一歌:《红岩》(罗广斌、杨益言,1961)、《红日》(吴强,1957)、《红旗谱》(梁斌,1957)、《创业史》(柳青,1959)、《青春之歌》(杨沫,1958)P94
17.在革命历史题材的长篇中,杜鹏程的《保卫延安》是“当代”最早被评论家从“史诗”的角度评论的作品。P96
第十一章 散文
18.60年代初“散文复兴”中的散文三大家:杨朔(《雪浪花》、《荔枝蜜》、《茶花赋》)、刘白羽(《日出》、《灯火》、《长江三日》、《樱花漫记》)、秦牧(《土地》、《花城》、《古战场春晓》、《社稷坛抒情》)P138
第十二章 话剧
19.写于1957年的三幕话剧《茶馆》是老舍在当代的最重要的作品。借北京城里一家名为裕泰的茶馆在三个时期(清末1898年初秋;袁世凯死后军阀混战的民国初年;40年代抗战结束、内战爆发前夕)的变化,来表现19世纪末以后半个世纪中国的历史变迁。P148
20.五六十年代历史剧的创作,涉及话剧、京剧、昆曲等多种戏剧样式。作者主要是老一代的剧作家,如郭沫若(《蔡文姬》、《武则天》)、田汉(《朝鲜风云》、《关汉卿》、《文成公主》、《白蛇传》、《十三陵水库畅想曲》)、曹禺(《胆剑篇》、《明朗的天》)P149
第十三章 走向“*文学”
21.1958年,毛泽东发表了一系列有关文艺的主张。其中最主要的是两项:一是大力搜集民歌,一是提出了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这为一种新的文艺的构建,提供了理论、方法的基本依据,在1958年,这种新的文艺形态在开始的一段时间里,被称为“共产主义的文学艺术”。P157
22.毛泽东“两结合”: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的典型的结合。P157
23.60年代(尤其长篇小说),多以集体创作为主,集体创作的方式有多样,其中的一种是“三结合”创作小组,“三结合”指党的领导、工农群众和专业文艺工作者。P164
24.“三突出”创作原则: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来,在正面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来,在主要英雄人物中突出中心人物来(江青)//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
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姚文元改定)P167
“三突出”对于激进的文学思潮来说,既是一种结构原则和叙事方法,一种人物安排规则,但也是社会政治等级在文艺形式上的体现。P177
25.*期间,戏剧在文艺诸样式中居于中心地位。
第十四章 重新构造“经典”
26.八个革命样板戏: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海港》、《沙家浜》、《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后被再次列入“革命样板戏”名单的有:钢琴伴唱《红灯记》,钢琴协奏曲《黄河》,京剧《龙江颂》、《红色娘子军》、《平原作战》、《杜鹃山》,舞剧《沂蒙颂》、《草原儿女》,交响音乐《智取威虎山》。P1701
27.“样板戏”的创作,在“*”期间,被描述为是与“旧文艺”决裂的产物,强调它们开创“文艺新纪元”的意义。P172
第十五章 分裂的文学世界
28.地下诗歌创作的作家:①在“*”期间,有一些受到迫害、失去写作权利的诗人,曾写下他们当时的体验,如胡风、牛汉、蔡其矫、昌耀、公刘(《仙人掌·后记》、流沙河(《锯齿啮痕录》)、穆旦等。②“上山下乡”中的“知青”,如北岛、舒婷、顾城、江河、芒克(《十月的献诗·诗》)等。P181-182
29.“手抄本小说”以张扬的长篇《第二次握手》最为出名,还有《波动》、《公开的情书》、《晚霞消失的时候》。P183
下编 80-90年代的文学
第十六章 文学“新时期”的想象
30.1978年,受中国作协委托,《人民文学》编辑部举办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评选,是“当代”首次举办的文学评奖活动。P191
31.90年代由中国作协主办的全国性重要文学奖项,一是1981年设立茅盾文学奖,另一是90年代设立的鲁迅文学奖。P192
32.80年代作家的“主体”,主要由两部分人组成。一是在50年代因政治或艺术原因受挫者,在80年代他们被称为“复出作家”(或“归来作家”),如艾青、汪曾祺、蔡其矫、牛汉绿源、王蒙、张贤亮、公刘、邵燕祥等。另一重要构成是“知青”的一群,如韩少功、张承志、史铁生、贾平凹、王安忆、张辛欣、张抗抗、铁凝、叶欣等。除上述两大作家群外,一些*后已届中年才进入写作活跃期的作家,也是“新时期文学”的不容忽视的力量,如张洁、冯骥才、高行健、戴厚英、刘心武等。P193-194
第十七章 80年代文学概况
33.1985年被称为文艺学的“方法年”。P202
34.在文学上提出“主体论”的是批评家刘再复。“主体论”在赋予“主体”以超越具体时空,拥有无限可能性这一点上,当时和后来也受到批评。P205-206
35.重新建构文学史书写的理论依据和评价标准,是历史“重写”最重要的工作。启蒙主义、现代化成为取代阶级论的标准。P207
36.“重写文学史”活动的开展:陈思和《新文学研究的整体观》刊于《复旦学报》,随后出版《中国新文学整体观》。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的《论“20世纪中国文学”》刊于《文学评论》,并在这一年的《读书》上连续就“20世纪中国文学”的话题发表“三人谈”。论
文和对话编为《20世纪中国文学三人谈》。陈思和、王晓明在《上海文论》主持“重写文学史”专栏。专栏发表的文章对现当代文学一些重要作家、作品、流派进行重新叙述和评价。P208
37.报告文学在80年代,曾有两次“高潮”。一是“*”结束后不久,另一次是80年代末。P212
第十九章 新诗潮
38.“三崛起”:谢冕《在新的崛起面前》、徐敬亚《崛起的诗群》、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P237
39.“新生代”(“第三诗代”)采取组织是个社团、发表宣言的“运动”方式开展。其参与者的集结地,主要分布在南方的四川、上海、南京一带。P241
第二十章 历史创伤的记忆
40.1978年8月,上海《文汇报》刊发的短篇小说《伤痕》(卢新华)在读者中引起轰动。在此之前,同样产生热烈反响的短篇是刘心武的《班主任》。接着,以揭发“*”造成的肉体、灵魂伤害为主旨的作品大量涌现,“伤痕文学”的称谓正与这些作品的出现有关。P257
41.*反思的三部中篇小说:中篇《波动》(赵振开)、《公开的情书》(靳凡)、《晚霞消失的时候》(礼平)P260
第二十二章 80年代中后期的小说
(二)42.“先锋小说”:马原是这一“小说革命”的始作俑者。他发表于1984年的《拉萨河的女神》,是当代第一部将叙述置于重要地位的小说。他的小说所显示的“叙述圈套”在那个时间成为文学创新者的热门话题。后来又陆续发表《冈底斯的诱惑》、《虚构》、《错误》等。P293-294
43.重视叙述,是“先锋小说”开始引人注目的共通点,他们关心的是故事的“形式”,把叙事本身看作审美对象。“虚构”与“真实”在作品中有意混淆、拼接,吧构思、写作过程直接写进作品,参与文本的构成。P294
第二十三章 女作家的小说
44.王安忆“三恋”:《小城之恋》、《荒山之恋》、《锦绣谷之恋》。P310
第二十四章 散文
45.90年代散文作家构成:老作家、学者作家、美文作家等。P318-323
46.“新历史小说”是陈晓明、陈思和等批评家提出的概念,用来概括自莫言的《红高粱》、格非的《大年》等以来某些表现“历史”的小说。P333
1 《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作者王蒙在理想主义的陶醉中敏锐而朦胧地感受到一种潜藏在社会心脏部分的不和谐性。 一篇旨在揭露和批判社会主义条件下官僚主义作风的小说。刘世......
当代文学史一、填空题1.1949年7月在北平召开的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至今的中国文学。2.《相信未来》的作者是食指 3.《一代人》的作者是顾城4."黑夜给了我......
【名词解释汇总】绪论1、“当代文学”1962年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当代文学史稿》,“当代文学”最早的正式命名2、当代文学史的分期起点是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毛泽东《在......
当代文学1、“朦胧诗”——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文坛上涌动着一股崭新的诗潮,因章明发表《令人气闷的“朦胧”》一文而得名。其成员包括北岛、顾城、舒婷、杨炼、江河、芒......
1,新文化运动:20世纪初中国进步知识分子进行的一场批判封建传统的思想革命运动。是这些知识分子在经历了戊戌维新、辛亥革命的失败后认识到批判封建传统思想重要性的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