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农产品绿色生产技术 制约因素分析与研究推广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农作物生产技术答案”。
食用农产品绿色生产技术制约因素分析与研究推广
王本明1郑德文 2 刘志国1
(1.山东省潍坊市农业科学院,潍坊 261061;2.山东省潍坊职业学院,潍坊 261031)摘要:食用农产品绿色生产技术是根本解决农产品质量和和生产环境安全的关键,但在实践中推广缓慢,制约因素很多,但主要的是技术本身不够成熟、投入大、劳动者素质限制、转化差等,应针对食用农产品的特点重点突破,加强绿色种养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生产资料研制、相关配套技术、以及标准规范的研究,并通过整合力量攻关、改革指导方式、强化制度支撑、教育引导、政府扶持等措施加强研究推广的力度。
关键词:食用农产品 绿色技术 制约因素 研究 推广
Green Production of Edible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 Analysis of the
Constraints and Developments
Benming Wang, Dewen Zheng
(Shandong Weifa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Weifang 261061,China;Shandong Weifang
Vocational College,Weifang 261031 China)
Abstract: Green production of edible agricultural products is crucial for solving problems in the
quality control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the safety of producing environment.However, it is
applied rather slowly in practice due to numerous constraining factors, which primarily are the
immaturity of technology, high cost, restrictive quality of labor, and difficulty of pattern
transformation.This paper suggests more concentrated goals in policy making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such as enhancing the development of researches of green
agriculture, pest control, producing equipments, supporting technology, and relative standards, and
strengthen the researching and spreading by integrating powers to focus, reforming supervision,consolidating supporting institutions, enhancing education and utilizing help from government.Key wordsEdible agricultural product;Green technology;Constraint;Development
绿色农业生产技术(下简称绿色技术)是相对于传统农业生产技术而言的,不同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的“绿色革命”技术,也不同于现在的绿色农产品生产技术,它是一系列安全、无公害、可持续农业生产技术的统称。食用农产品是相对一般农产品而言,指以供人类食用为最终目的农业产品。绿色技术适应于各种农业生产,但对食用农产品生产意义尤其重大。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阶段性靠行业管理、靠体制机制,但最终最根本的要靠绿色农业生产技术的应用。本文主要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角度对绿色技术的问题与发展加以探讨。食用农产品生产技术应用现状
现行的农业生产技术是由传统技术发展而来的,是世界“绿色革命”的产物,整体上是短缺经济条件下的数量目标型农业技术。
1.1以传统技术为主导,农业技术良莠不齐。开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实现农业生产组织变革的同时,完成了我国农业生产真正意义上的“绿色革命”,农业化学品大量投入,与之配套的良种新技术广泛应用,农产品产量大幅度提升。在温饱问题解决之后,与农产品质量与安全要求相适应,农业上推出了大量新成果、新资料、新技术,许多领域还涌现出了资本、技术、劳动密集型规模化基地,有的还采取了工厂化的生产方式,其产品甚至达到了绿色有机的标准。但从全局来看,主要的还是以数量效益为目标的改良技术,兼顾环境污染和产品质量安全目标的农业生产技术还没有广泛接受运用。即使在食用农产品生产领域,化学品的使用几乎没有什么顾忌,技术单一简便,方式方法几十年一贯制。从两者的差别看,主要差在绿色新技术的使用上。特别近几年,随着农村的老龄化、农业的副业化趋势加重,这种差别越显明显。
1.2 有毒有害药物添加剂屡禁不止。动植物保护技术是农业技术的重点,而化学品的使用是关键。长期以
来,农业生产的用药是没有禁忌的,随着认识的深入我国逐步淘汰了多批次农药、兽药、助剂、生长调节剂,像有机氯类农药、除草醚、氯霉素等。近几年又在蔬菜水果茶叶等农产品生产中规定了更多禁用药物,然而,违禁药物在农业生产中却长期禁而不止,有的改头换面重新上市,有的复混到“新”药中借壳登场,还有的流入黑市地下交易使用。更有一些像三聚氰胺、苏丹红、瘦肉精等严重危害食品质量安全的“新品新药”,以科学技术新成果的名义坑农害农,也给许多农产品加工贸易企业带来了巨大损失。
1.3食用农产品生产呈自由放任状态。在我们国家农业生产尚没有食品非食品之别,与生产经营自主权相适应,生产者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什么人生产完全放开;对生产环境的要求、对生产资料的要求、对生产过程中农产品质量的要求也只是写在纸上,实践中并没有认真贯彻落实。包括食用农产品生产在内的农业成了所有行业门槛最低、使用最差、生产最粗放的产业。因而出现了内销与外销、销售与自食两块地、两种方式、两个标准的“一家两制”现象。
1.4技术规程标准多,执行差。标准的多体现在制定者多、总量多、层次多、项目多,从标准类别看,有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且彼此差别很大;从物种方面看每个物种都有不同方面的多个标准,基本做到了标准规范全覆盖。执行差体现在标准的质量差,虚拟化、理想化、八股化,有些标准概念模糊(像蔬菜、果品等)、界定笼统,实践中难以操作运用,除出口产品外,出现了有标不依、执不执行一个样的现象。
1.5农产品技术含量低、比较经济效益不高。从技术的角度看,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有一定的差距,但不是很大,有些方面我们已经达到了世界的领先水平。许多世界先进技术、新型农资我国也已经引进。但在生产实践上我们的利用率很低,以质量环境安全为目标的绿色技术利用率更低,产品质量和销售转化受到了很大限制,经济效益很低。即使在规模化经营的“三品”(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出口农产品生产基地,尽管绿色技术广泛应用,产品质量、市场运营也都很好,但由于生产成本、产量和价格的制约,纯生产领域经济效益普遍一般。
2制约绿色技术推广应用的主要因素
2.1 技术自身因素的制约。技术成果本身的局限性是影响普及的根本原因。食用农产品绿色生产技术发展起步较晚,技术成熟度本身就比较差,效果受气候、地区的影响较大;有的还要一定的保存和使用的光热水气条件;有的用工多,劳动强度大,效率低,耗时耗力农民嫌麻烦;像生物制剂还有货架期短、成分不稳定、广谱性差、药效慢等特点;灯光诱杀、释放天敌灭虫、传染病防疫等还有规模的要求。这些都不便于在我国农村一家一户中广泛使用。
2.2经济因素的制约。投入大、成本高是制约绿色技术广泛应用的又一重要因素。首先是经济成本高。像生物农药其价格是普通农药的几倍,低毒低残留药物受其药效和使用量的影响投入也要明显高于普通农药,绿色技术对设施和器械的特殊要求要一定的投资。其次是劳动力成本高。像物理技术、生物技术都需要较多的劳动投入,在目前农村劳动力匮乏、价格高涨的形势下是不便实施的。而从事食品农产品生产的经营者绝大多数是财富弱者,很难满足绿色技术长周期广泛运用的大量资金需要。
2.3生产者素质的制约。目前农村劳动力文化、科技、身体素质普遍不高也是制约某些技术使用的重要因素。绿色技术主要是高新农业科技,对劳动者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而目前农村空心化、老龄化日趋严重,青壮有文化的人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很少,老年人受年龄和文化科技素质的影响理解接受能力较弱,操作能力也相对较差,难以适应多方面的要求。
2.4传统习惯的制约。农民对于某些绿色技术的抵触是受传统习惯的影响。如动植物保护,传统观念认为:种庄稼养牲畜就不能长虫子生病,无事不管不顾,见了病虫就要用药。农民一般评价一个药品好与不好是看其能否迅速全面彻底地杀得死虫子治得了病,效果要立竿见影。而从绿色生产来看,药物使用越少越好,除非达到一定的程度是不能用药的,而适度的虫口密度和轻度病害是不影响产品数量质量的。防治措施也未必越速效越好,在合理时限内即可,要看综合效果。
2.5 技术转化的制约。技术成果从研发到应用存在着若干个瓶颈。我国农业,一方面生产技术十分落后,先进适用经济的绿色技术十分缺乏,另一方面许多成果长期搁置于研究部门和业务部门而不能得以推广和转化;一些新技术,如多数生物制剂产品从研究角度已经很成熟,在发达国家应用得已经十分普遍,而我们国家
许多仅限于部分高效产业、高端农产品生产,还没有走进“寻常百姓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有效的成果与农资、技术与生产、农资与应用的沟通和转化的渠道和手段。
3影响绿色技术应用的原因
3.1 思想认识的误区。从政府方面看,一是对食用农产品生产的特殊性认识不够,将食用农产品的生产等同于一般农产品;二是对绿色技术的公益性基础性认识不够,在技术转化过程中走了一条示范推广的常规路径,过于注重“三品一标”生产而忽略了大众产品;三是对绿色技术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的意义认识不够,重管理执法轻服务改进,只堵不疏,不能形成长效机制。从生产者方面看,无视食用农产品的特殊性和错误生产方式的危害性,过于注重经济利益,化学投入品使用上的广谱、速效性和习惯、便利、省事,在义利观和社会责任感方面也有待进一步端正和加强。
3.2技术路径不够科学。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民众多,生产多样,技术复杂,在大农业中走一条“因地制宜、高端突破、示范带动”的技术提升路径是必要的。但在食用农产品生产上这一路径不完全合适,特别在中国。食用农产品生产,应把安全目标放在首位,把全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作为立足点,更加注重底线而不是精度高度,更加注重产品的不合格率而不是优良率。这就要求在技术路径上走一条“适度的大众路线”或者是“中端路线”,使之更加符合中国国情,更加适应农民的承受能力和操作能力。国家应把这类技术及其相关产品作为支持的重点,纳入公益事业、民生产业予以扶持。“三品一标”产品、出口农产品等高端产品坚持市场化发展的路子,国家按扶持企业的方式给予支持。而对于不合格食用农产品生产应坚决予以取缔、淘汰。
3.3 研发动力不足。受政策性因素制约,公共研发机构尚未把绿色技术研发列入工作的重点,缺乏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撑这类技术的攻关,国家也没有整体的中长期规划开展这方面工作。技术和新型生产资料的引进转化也缺乏明确的方向。企业和社会性研发也缺乏足够的动力。农业技术由于研发周期长、前期投入大、回报率低,以及目前技术市场、生产资料市场的复杂性,企业对市场开发和投入回报缺乏足够的信心,常规性绿色技术的研发对企业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3.4 利益引力不够。一是市场回报低。自由的食用农产品市场,宽松的质量管理,为不合格农产品提供了充足的流通空间,使得主流农产品市场优劣难分,良莠同价,良好农产品失去了寻租变现的机会,绿色技术使用者的高投入不能得到市场的正常回报。二是政府缺少政策。绿色技术具有生态效益、社会效益高、经济效益低的特点,国家理应负担超额支出,但目前国家既没有绿色生产资料的补贴,也缺少优质优价的实质性政策,生产者成了绿色生产的唯一承担者。这势必打击生产者绿色技术投入的积极性。
3.5推广措施乏力。传统势力(习惯)是新生事物羁绊。新技术的应用也是一样,只有克服了旧习惯才能应用新方法,但这是个痛苦的过程,需要一定的措施。但在实践上现在缺少了计划经济时期实行“双百斤”(化肥使用量)、“几统一”(品种、规格、时间等)的强力手段,也没有了从国家到生产大队的技术支撑体系。反观现在的农技推广体系,“板烂了(培训阵地没了)、线断了(联系断了)、人散了(队伍撤销了)”,科技服务镇村出现了“断层”,村级出现了“真空”,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停在了“最后几公里”外。这为社会传播、功利性服务留下了空间,伪科学假技术流行便成了自然的事。
4研究推广的重点绿色技术
4.1病虫害防治技术
4.1.1病虫害预报预防技术。搞好病虫预报预防,是减少药物投放、提高病虫控制效果的最好手段。要加强队伍和能力建设,注重现代化手段的应用,改进和完善病虫预防预报措施,提高预防预报效率和精度。加强预报预防成果的应用,通过多种渠道把病虫发生发展的信息传递到广大农户。做到有针对性达标防治,没有达到病虫害防治指标的不得使用化学农药,以减少使用农药次数和使用量;达到病虫害防治指标的要及时科学防治,以利提高防效 4.1.2绿色病虫控治技术。一是物理防治技术。主要是通过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降低劳动强度,提高防治效率和效果。二是生物防治技术。要着重解决产品质量稳定性和使用成本问题,注重新型生物种群的研究与开发,逐步使生物防治成为食用农产品病虫防治的主要技术手段。三是新型化学防治技术。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品种,遵循“严格、准确、适量”的原则 严格执行农药安全间隔期限、适合期限对症下药,根据
田间病虫的分布状况,准确选择施药方式、剂量和次数,禁止盲目加大农药的浓度和用量。有条件的地区推广专业组织统一施治
4.1.3 抗病良种的选育应用。选择适合当地生产的高产、抗病虫、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少施药或不施药,是防病增产经济有效的方法。要注重乡土种质资源的利用,做好引进良种的比较试验,使病虫抗性与环境适应性、其他抗逆性、良种品质特性相兼顾。
4.1.4 加强转基因技术的研究。转基因技术作为现代农业最新前沿高端技术,在许多领域许多方面已经产生了重大影响,特别在增强生物抗逆性方面更表现出了积极的作用,这在减轻生物病虫害、减少药物使用方面具有特殊意义。由于食用农产品的特殊性,在生产中既要持慎重态度,又要积极研究,准确运用,使这一技术成果更好地为人类健康造福。4.2绿色生产资料的研制
4.2.1绿色肥料、饲料的研制。绿色肥料饲料要既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生物生长的需要,又不给生物和环境安全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危害。绿色肥料的研制不仅包括生物有机肥料,也包括科学组配的复混肥料、适应作物生长需要的缓释肥料、以及方便高效的高浓缩肥料等。绿色饲料研制要更加注重新型饲料开发利用,进一步发现和扩大饲料来源,提高饲料利用率和转化效率。
4.2.2绿色药物。泛指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各类农兽药。其中尤其要注重新型生物及生物源类药物的研发,优化新型化学合成类药物的构成。要在加强控制类药物研发的同时,注重和加强预防类药物的研发,减少治疗类药物使用量,提高治病防虫的效率。
4.2.3绿色农用器械。包括物理防治设施、生物及化学防治器具、隔离与保护设备等,要着力在便捷高效、降低劳动强度、延长使用寿命上加大研发。要尤其注重开发适合家庭规模和小型专业服务队使用的中小型器具。
4.3绿色种养技术
4.3.1设施基础改良。良好的种养条件可以减轻病虫发作、减少药物使用。种植业主要是进行土壤改良和耕翻,改善水肥条件和灌溉方式,减少水土流失,有条件的地区发展设施农业。养殖业主要是按照现代畜牧业的要求进行现代化改造,提高养殖场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综合利用代谢排放物。
4.3.2实用常规技术。像种衣剂技术,嫁接技术,适期或错期播种技术,畜禽种苗接种防疫技术,消毒隔离技术等都是很好的绿色技术,有必要加以发扬光大。
4.3.3生态种养技术。充分利用生物技术、智能技术的新成果,提高生态种养的水平和范围;认真探索生态种养的新方法、新模式,延长和完善生态链条,提高产业链条能量循环与转化的效率和效益。
4.3.4轮换和立体种养技术。单作单养和连作连养不利于养分的均衡利用,容易使病虫害加重,药物使用量增加。通过轮作换养、立体种养等技术手段可以有效地在较大范围内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蔓延。在水产养殖中还可以大幅度提高饲料和水体利用效率。要大胆探索现代条件下的种养模式,将间作套种引入到设施农业,将生物技术开发与养殖业结合起来,实现技术效益的最大化。
4.4相关配套技术。
4.4.1精准化检测技术。包括精量检测技术和快速测量技术,两项技术各有特点,优势互补,要同步发展。检测项目包括农产品检测、生产资料检测、环境监测等,这是推行绿色技术不可缺少的手段。目前尤其要加快开发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等有毒有害物质快速、准确检测的仪器设备、试剂和方法,使精细检测与国际接轨。快速检测要突出其方便、快捷的特点,便于基层农技人员和市场管理人员掌握使用,为准确掌握农产品和环境农残动态,为科学喂养和管理以及准确执法及时提供帮助。
4.4.2遥感和自动化技术。农业主要是在大自然中作业的产业,推广和利用遥感和自动化技术意义重大。当前,要着重探索病虫害预报、动植物观测、环境监测、产品质量动态、生产过程监管等项目的遥感和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提高科研和生产管理的能力和效率。
4.4.3信息技术。在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广泛渗透入到各个领域,绿色技术也不例外。要大力研究信息技术在涉及绿色技术的农产品质量、病虫害动态、生产资料鉴别、市场动态、技术培训、行业管理等方面的应用,逐步实现网络互通、信息公开、资源共享。
4.5标准规范修订。标准规范是技术的高级形式,要解决当前商业性标准多生产性标准少、产品类标准多技术类标准少、结果标准多过程标准少的问题。
4.5.1实行标准分类。把食用农产品生产相关标准专门制定,从严限定化学投入品、生产环境条件指标。将给农产品和生态环境安全带来显著好处和产生不利影响的规程技术,如传染疾病、迁徙性害虫的防治,药物剂量浓度和弥漫性药械的使用等,列入强制性标准,由相关部门监督严格落实执行。
4.5.2完善标准内容,提高标准质量。对已有操作技术规程、农产品安全、环境条件标准进行补充完善的同时,着重加强食用农产品生产从业者(组织)标准、化学投入品标准、食用农产品生产环境标准、成品半成品质量标准的研究制定。广泛学习借鉴,深入调查研究,提高标准的科学性、针对性、可操作性。
4.5.3细化标准课目。由于一类生物生长期和食用部位的不同,对条件的要求差别很大。因此,在标准课目上,避免使用蔬菜类、水果类、畜禽类等这一类概念。即使一类生物,如蛋用鸡与肉食鸡,早熟苹果与晚熟苹果也应加以区分。
5加强绿色技术研究推广的措施
5.1整合力量开展重点技术攻关。要组织农业方面的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利用现有的科研力量,开展绿色技术攻关,特别是对一些关键技术,要在人员、经费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充分调动社会科研力量和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以寻求绿色农业技术研究的突破。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安全,抓好新品种、新技术、新农资的研发、相关技术标准体系的修订完善以及强制性技术及相关生产资料目录制定等。国家在宏观层面加强指导规划,加强中心实验室建设,设立科研专项,对重点课题适度区域分工,对科研力量适度跨部门整合调度,以减少重复研究,提高科研效率。同时加强引进集成研究,试验引进发达国家绿色技术方面的新产品、新设备、新技术、新经验,尽快实现技术、产品、标准的全方面接轨。
5.2改革食用农产品绿色技术的推广方式途径。切实解决基层农技推广的真空和断层问题,建立以经济组织为支撑的地域性基本技术强制性标准推广体系。改革食用农产品生产技术指导培训、示范引导、采用自由的推广方式和政府包揽、一竿到底的推广体制,把一线技术人员设在基层涉农经济组织上,把责任落到具体人员身上,政府农技推广侧重宏观指导培训,逐级实行指导、考核、评价,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农技推广体系。
5.3 强化措施,加大绿色农业技术标准的执行力度。一方面加强农业执法,完善执法内容。依法淘汰高毒高残化学品及其相关技术,强化食用农产品各环节的检测检查,强力纠正影响农产品和环境安全的行为和技术。另一方面提升技术标准,完善标准分类。就是根据食用农产品的特点从严控制农业化学投入品,适当增加强制性标准的范围和比例,完善推荐性标准的项目和内容,同时制定配套落实措施。再者适应食品农产品需要,修改完善涉农法律。既要修订完善现有涉农法规中不能满足食用农产品安全要求的规定措施,又要补充增加如强制性标准等内容的制度要求与推进措施。建议将食用农产品生产从一般农产品(如饲用、原料用等)中分离出来,单独立法控制。5.4 实行食用农产品组织化生产销售。首要的是以组织形式进入。解决农产品质量与生态安全问题,必须改革目前食品农产品生产的散乱状态和放任状态,实行食用农产品生产领域有条件进入。凡从事食用农产品生产的,除对生产者身体健康、拥有土地等基本要求外,还应要求其组织性。组织要依法成立,具备基本的生产条件。组织内必须至少有一名国家承认的相关行业的技术人员。组织内的各农户可以以组织的名义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但同时接受组织的管理。组织对内部所有农户的生产经营负责。现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完全可以发展成这样的组织。
5.5教育引导。加强绿色农业技术的宣传培训,要利用多种宣传媒体、多种形式开展绿色生产技术的宣传活动,让人们充分认识到实行绿色生产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增强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培育人们绿色消费观念,创造一个有利于绿色技术推广的外部环境。培育新型的职业农民和专业技术队伍,走绿色农业产业化规模经营之路。通过职业培训教育等,让专业队员掌握各种绿色农业和绿色农产品生产标准技术,同时具有监管和执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法律规章的能力。广泛开展技术培训与科技示范,加大培训力度,培训一大批绿色技术带头户和农民专业组织,让广大农民实实在在地感受到运用绿色农业技术致富的甜头,用典型的事例、现实的成效打动广大农民,加速绿色技术的推广应用。
5.6 建立政府为主导的支持体系。推广绿色技术,属于社会公益事业,应是一项政府行为,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促进其更快发展。在加大对公共科研攻关支持的同时,要转变政府扶持农业的方式途径,把笼统生资补贴变为绿色生资补贴,并不断加大补贴比例,减少农民绿色技术支出,降低安全农产品生产成本。鼓励企业开展绿色生产资料的研发推广,加大对绿色专利技术、产品品牌的保护力度,通过税收、金融等政策为绿色生产资料的经营推广提供支持帮助。
作者简介:王本明(1962—),党委副书记,长期在县镇政府工作,现从事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E-mail:wfnkwbm@qq.com。
参考文献
【1】 洪渡等.农技推广在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中的作用探讨.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2(5):60-62
【2】 刘洪明,万述伟.青岛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成就、问题与对策.山东农业科学,2012(10):130-136
【3】 楼栋,林光杰,林宇洁.农民专业合作社对社员安全生产的控制机制与效果研究.农产品质量与安
全,2012(5)51-53
摘 要 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做了了解和分析,找出了当前高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对策。关键词 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 阅读能力......
浅析开展小额人身保险的制约因素摘 要随着经济发展的步伐加大,人们的保险意识也在不断加强。人身风险的需求不断增加,人身保险以它特有的分散风险、经济补偿及给付功能,越来越......
村民自治的制约因素分析摘要:村民自治是广大农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一项基层民主制度,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创新。新......
制约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因素分析发布时间:2011-6-26信息来源: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摘要:电子商务自99年底开始,IT业陷入了相对趋缓的发展阶段,许多的网站及经营公司纷纷出现困境,......
自 考 本 科 生 毕 业 论 文论文题目村民自治的制约因素分析 作者姓名专 业 名 称行政管理学准 考 证 号指 导 教 师2016 年 10月26 日村民自治的制约因素分析摘要 村民自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