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权主义_女权主义中国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9 01:42:47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女权主义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女权主义中国”。

女权主义批评

从两性文化的意义上说,西方的文化传统是男尊女卑的传统。女性作家和女性读者,与男性自古不同。亚里士多德声称,妇女之所以是妇女,乃因她们缺少某些品质。圣托马斯•阿吉纳斯认为,女人是“不完善的男人”。英国诗人多恩写《空气和安琪儿》时也间接提到阿吉纳斯的理论:形式是男性的,物质是女性的;优越感如神的男性理智,将它的形式压印在柔顺的、无自动力的、女性的物质上面。在孟德尔之前,男人视其精子为活动的种子,精子将形式给予等待着的卵子,卵子在接受男性的效应之前没有自己的个性特征。在埃斯库勒斯的三部曲《俄列斯特》里,雅典娜让阿波罗提出的男性的看法胜:母亲不是她孩子的双亲之一。就是说,男性理智原则的胜利,结束了肉感的、女性的复仇女神的统治,确立了男权统治的地位。

这种文化传统一直延续到今天。正是为了批判和反对这种占据主流的文化传统,女权主义才得以兴起并不断发展。

(一)女权主义、妇女和女性

特丽尔·莫伊曾说:“最近十年来,女权主义者以多种不同的方式运用‘女权主义’、‘妇女’和‘女性’等术语。„„只有清楚地了解它们之间的差别,才能说明当地女权主义

①中真正关键的政治和理论问题。”因此在论述女权主义批评之前,有必要对女权主义、妇女和女性这三个术语的概念略加说明。

女权主义(Feminism)是一种政怡观点,指赞成并支持60年代后期新妇女运动所提的目标。因此女性主义批评是一种特定的政治话语话,它赞成并支持反对男权统治和性别歧视的斗争,而不仅仅局限于文学中的性別问題。由于这种政治性质,不论什么方 法或理论,只要适合女权生义的目标,无一不可应用。换言之,一切承认是女权主义的批评和理论,必须与两性之间的权力关系联系起来。也就是与性或性别政治联系起来。因此女权主义批评的主要任务,就是揭露男人对妇女女的统治,这种统治如何构成文化中普遍存在的意识形态,以及如何提供它的最基本的权力观念。

在实现这一任务的过程中,女权主义者将现行的批评方法政治了;在此基础上,女权主义批评逐渐变成文学研究的一个新的分支。女权主义者处于与其他激进批评家相似的地位,在学术机构外围,从边缘立场讲话,强调所谓“中性”或“客观”作品中也有政治,在“批评家”一词最广泛的意义上充当文化批评家的角色。

就文学方法和理论选择而言,女权主义是多元化的。如前所说,不论什么形式,只要适用于它的政治目的,无一不为其所用。其实,既然女权主义坚持男权统治的普遍性,它必然是多元化的;因为,既然男权统治普遍存在,就不可能有纯属女权主义或妇女的空间。一切思想,包括女权主义思想,无一例外地要受男权意识形态的影响。当然,问题不在于某种思想的始源,而在于它的实际运用和效果。就是说,关键不是看一种理论或方法首先由男人或女人提出,而是看它的实际运用和效果是否具有女权主义特征,事实上,为了自己的政治目的,许多女权主义批评家都曾借用他人的思想,例如法国的埃莱娜·西苏借用了雅克•德里达的哲学;美国的桑德拉•吉尔伯特和苏珊•古芭借用了哈罗德·布鲁斯的文学理论;还有一些人借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和拉康的心理学,解释性別差异和男权社会的性别构成。

由于女权主义是政治性的,所以并非一切妇女都同意女权主义。就是说,女权主义和妇女的槪念不可混淆。妇女写的论妇女作家的著作,并不一定都反对男权思。文学中的某种妇女传统,也不一定就是女权主义传统,正如罗莎琳•考沃徳所说:““决不能说以妇女为中心的著作必然与女权主义有关。以妇女为中心的小 说决不是一种新现象。‘米尔斯和布恩’,出版的浪漫小说由妇女所写,被妇女阅读,为妇女销售,一切都是关于妇女的。然而,以性、种族和阶级服从为基础的幻想,常常构成这些小说的特征,它们最最脱离女杈主义的① 目的。”不过,确实有人将“女权主义的”文本与“妇女的”文本混为一谈。这是因为,他们设想描写专属妇女的经验本身就是一种女权主义行为。单从一方面看,这是正确的,既然男权制总是压制妇女并抹杀妇女的经验,那么使人了解并认识这种独特的经验无疑是一种反男权的策略。但另一方面看,妇女的经验也可以以异化的、欺骗的、乃至低下的方式表现出来,描写这种经验的作品并不是为了妇女的解放。因此,决不能把妇女的经验当做女权主义政治的本质。应该说,共同的妇女的经验,本身并不形成对妇女处境的女权主义分析。一个人与他人有共同的经验,并不一定就与他人结成共同的政治阵线。虽然女权主义重视反男权的妇女经验,但作为一种政治性的理论,它不可能仅仅是那种经验的反映或后果。

确实,女权主义批判大多评论妇女作家;但这只不过是一种重要的政治选择,而不是对女权主义批评的界定。女权主义批评相对统一的原因,不在于它的对象,而在于它的政治观点。女权主义批评家完全可以评论男作家的作品。事实上,不少女权主义者都这样做过,例如,凯特·米莱特在《性的政治》(1969)里就论述了诺曼·梅勒、亨利·米勒和D.H.劳伦斯等男性作家,揭露了他们作品中所表现的性别歧视。

与“女权主义”和“妇女”的概念相似,“妇女”也不可与“女性”的概念混淆。长期以来,许多女权主义者惯于用“女性”表示“社会构成”(即文化和社会标准所造成的性别特征和行为模式),用“妇女”和“男人”表示纯生物上的性别差异。就是说,“女性”表示修养,“妇女”指自然属性。“女性”是一种文化构成,是后天生成的。从这种观点出发,男权压迫包括把某些社会的女性标准强加于生物性的女人,使人相信那些女性标准是“自然的”或“天生的”,而不符合这些标准的妇女便是“非女性的”或“不自然的”。事实上,“女性”和“妇女”两个概念的混淆,恰恰是在男权制的影响下形成的。男权制要求人们相信存在某种妇女的本质——“女性”。因此,女权主义必须澄清这种混淆,明确“妇女”和“ 女性”的差异:妇女都是女的,但并不一定都有“女性”。

不过,女权主义并不想固定“女性”的含义。因为男权制已经确立了一套“女性”的特征(如温柔、怯弱、训从、谦卑等等),如果女权主义再确定一套 “女性”的特征,势必会形成二元对立中的一个方面,重新陷入男权制的陷阱--毕竟一向是男权主义者相信“女性”的品质。例如,如果女权主义者对男人说妇女女是强有力的和富于创造性的,其意识深处仍然是希望得到男人的承认。

按照以上对女权主义、妇女和女性的区分当前西方的女权主义批评理论可以分为两个主要的范畴:“妇女”批评和“女性”理论。“妇女”批评指以某种方式集中于妇女的批评,但不注重从政治上研究运女作家和作品,它本身不是女权主义的,但以妇女为其观察研究的客体。不过在男权制的社会环境里,即使对妇女作家和作品的非政治研究,也必然被客观地认为是对女权主义事业的支持,因为它毕竟使妇女受到了注意。当然,明显带有性别歧视的“妇女”批评则另当别论。“妇女”批评家不一定是女权主义批评家。

但是,在女权主义批评领域里,大多数重视“妇女”的批评 家都采取女权主义观点。因此美国女权主义批评家伊莱恩•肖华尔特提出要区分两种不同的批评:一种是“女权主义批评”,关注作为读者的妇女;另一种是“女性批评”,论述作为作家的妇女。肖华尔特认为,第一种虽然论述男性作者的作品,但在批评中仍然侧重于妇女,因为它一般要由妇女实现,以妇女的经验为依据,洞穿男性作者歧视妇女的手法。第二种完全集中于妇女的写作,以经验为根据,说明妇女写作的每一个方面,如作品的历史、题材、风格、结构、以及妇女的创作心理等,同时提供对具体作家作品的研究。对肖华尔特来说,论述妇女作家本身就是一种女权主义行为,但被论述的作家并不一定是女权主义者。在她看来,认识妇女的创造性比认识作品的政治观点更加重要。

现在再简单地看看“女性”理论。就其最简单的定义而言,它指的是关于女性构成的理论。但构成论者不一定是女权主义者。例如弗洛伊德的理论提供了性别差异的分析基础,强调性特征不是天生的、生物学的本质,而是婴儿进入人类社会过程中的文化和社会构成,但弗洛伊德非但不是女权丰义者,而且还常常受到女 权主义者的抨击。因此所谓“女性”理论实际是读者或批评家应用的一个范畴,并不是女权主义本质的东西。

1、安·杰弗逊和戴·罗比合编《现代文学理论》(第二版)(新泽西,1986),第204页。

2、伊莱恩·肖华尔特编《新女权主义批评》(纽约,1985),第230页;其中“米尔斯和布恩”为一家出版商的名称。

(二)女权主义的理论问题 在西方学术界,传统的看法认为理论是男性的。男人的严密谨慎、勇于进取和富于雄心的特征,使他们更适合于理论研究,因此女权主义者经常揭露男性科学中虚伪的客现性,回避理论的固定性和确定性,希望发展一种女性的话语,从观念上摆脱公认的、由男性产生的理论传统。

西蒙.德伏娃在《第二性》(1949)里明确提出了女权主义基本问题。她指出,如果一个妇女想说明自已,她一开始会说“我是一个女人”;但男人是不会这么说的。这个事实说明,“男性”和“女性”决不是对称的。英文“man”(男人)可以泛指所有的人,而“woman”(女人)则不可。(同样,汉语里的“他们”可以包括男和女,而“她们”则只指女人。)在西方,这种不平衡可以追溯到《旧约全书》。妇女分散在男人中间,没有独立的历史,没有自然的统一性,也没有像其他被压迫团体那样联合起来。妇女处于与男人不平等的关系之中;男人为主,女人为次,或男人第一,女人第二。男人的优势造成了妇女屈从的意识形态,立法者、牧师、哲学家、作家和科学家都试图说明妇女的从属地位乃上天的意志,因此保持这种不平等关系对人间有利。德伏娃指出,由于男人相信妇女天生低下,所以才形成妇女应受压迫的观念。虽然抽象的“平等”不绝于耳,但真正的平等却从未实现。因此只有妇女本身才能说明妇女的特征。

大多数对性别差异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生物学、经验感受、话语、无意识和社会经济条件。从生物学出发而无视社会生活的观点,主要为男人所用, 他们企图以此维持妇女所处的地位。所谓“妇女只不过是个子宫”的说法,淸楚地概括了这种态度。换言之,妇女的身体就是她的命运,如果怀疑其身体的性的作用,那就是违背自然法则。不过,有些激进的女权主义者也赞颂妇女的生物学特征,认为那是妇女优越而非低下的源泉。这种辩护常走极端,有时甚至陷入虚幻的女子沙文主义观点。

从经验感受出发,诉诸于妇女的特殊经验,认为它们是艺术和生活中女性价值的源泉,常常构成激进女权主义者的观点,她们认为,既然只有妇女才经历女人特有的生活经验,如排卵、行经、分挽等,那么也只有她们才能谈妇女的生活。她们强调,妇女有着不同的感觉和情感,妇女观察事物的方式与男人不同,对事物的感觉和看法也不同。这些差异只有在妇女著作里才真正得到体现,因此研究这些差异的文学表现应称之为“女性批评”。

话语是女权主义者最关注的一个方面。这与米歇尔•福柯的话语和权力理论的流行相关。她们认为,妇女所受的压迫基本上是一种以男性为中心的语言的压迫。因为,如果接受福柯的理论,承认“真实性”取决于对话语的控制,那么人们就有理由相信,男人对话语的支配已经使妇女陷进了男性的”真理“。从这种观点出发,女作家与男作家争夺对语言的控制便具有重要的意义。不过,有些女权主义者也采取相反的观点,如社会语言学家罗宾•拉考夫认为,妇女的语言实际是低劣的,因为它缺乏阳刚之气,包含软弱和不确定的范式,多集中于琐碎、轻浮和不严肃的事物,且过于强调个人情感反应,因此妇女如果想在社会上与男人平等,她们就应该采用男人的话语。然而大多数激进的女权主义者认为,妇女已经被强行灌输了这种男权意识形态,必须揭露、批判并与之斗争。

第四个方面无意识或无意识的过程深受雅克•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响。一些女权主义者完全脱离生物论,将”女性“与无意识过程相联系,认为那些过程会暗中破坏男性话语的权威。如她们相信,凡是有助于自由发挥意义的事物都是女性的,因为女性的性特征是革命的、破坏性的、异质的、”开放的“,既无范围限制,也无原型化的危险。所以,即使有什么女性原则,也只能由女人限定,男人是无权过问的。

最后,社会经济条件或社会学方面,相对而言比较容易理解。从社会经济条件方面考虑男女差异的形成,在英国女权主义批 中比较突出,也较为大多数普通妇女接受。一般认为,弗吉尼业·吴尔芙最早从这方面对妇女的作品进行了分析。自她以后,一些女权主义者,尤其马克思化义女权主义批评家,一直努力把不断变化的社会经济状况与两性间的权力关系联系起來,不承认存在什么普遍的女性。

上述五个方面侧重点各不相同,但仍然同属女权主义批评的范畴。因为它们都有一种三重性的信念:揭露男权制的前提和偏见,推进对妇女作家作品的发现和重新评价,详细研究妇女文学和批评的社会文化语境。当然,五个方面”三重性“的比例也各不相同。一般说,女权主义的文学批评多注意属性而非性别,多 集中于社会和心理因素而非生物学因素。

与三重性的信念相呼应,女权主义批评在第一阶段主要坪击男性的性别歧视,在第二阶段主要研究妇女作家及其著作,在第三阶段则集中于文学的、批评的、心理社会的和文化的理论。

从70年代初到80年代末,女权主义在政治和方法论上都表现出巨大的差异或分歧。就文学领域而言,一般认为有以下主要类型:

1.社会女权主义,其兴趣在于妇女的社会作用,主张研究文学作品中描写或表现妇女的方式,注重妇女的形象。

2.符号女权主义,其出发点是符号理论,主张研究表示女性的代码及其分类,通过符号的表达来确定妇女在文学社会中的 作用。这实质上也是一种语言学的方法。

3.心理学女权主义,由弗洛伊德和拉康的理论发展而来,强调一种不受男性标准和范畴限制的女性性征,考察文学作品中女性欲望的无意识表现,探索女性欲望受压制的情况。

4.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从社会经济地位出发,分析妇女受压迫的情形,强调社会经济条件的决定作用,对文学作品中妇女人物的分析类似对工人的阶级分析。5.女性同性爱的女权主义,提倡一种”肉体的“写作理论,探索性特征与文本特征之间的关系,甚至以阴唇为独特的女性写作 的源泉,反对以男性生殖器为中心的写作神话。

6.黑人女权主义。黑人妇女受多重压迫:在白人至上的社会里受白人压迫,在家族社会里受男人压迫,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作 为工人受资本家压迫„„。她们对只关心中产阶级白人妇女的女权主义不满,提出以黑人妇女为出发点的理论设想和审美观念。这种女权主义在美国日益受到重视。综上所述,女权主义不是一个慨念统一的学派,而是一次比较松散的运动,明显具有多样化的特征。

(三)政治·妇女写作和女作批评

在女权主义早期,其文学批评一般都侧重于政治,表达对不公正的愤怒,力图提高妇女对男人压迫的政治意识。这种女权主义与其他政治上的激进主义颇有相似之处。例如,妇女作为被被压迫的社会群体,可以与工人阶级相提并论,也可以与黑人相提并论。妇女虽然不像工人阶级那样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也不像黑人那样是外来的少数民族;但就受压迫而言,他们却可以归为同一个范畴。因此有人说,在西方社会里,最受压迫的就是黑人、工人阶级和妇女。此外,对上述三个被压迫群体的论证,一般也都采取类似的方式。压迫者通过意识形态,如种族歧视、资产阶级思想和父权制,极力有意识地维护其压迫的地位;而每一个被压迫的群体,则千方百计地进行某种政治斗争,以便提高被压迫者的觉悟,进而争取使压迫者和被压迫者之间的权力关系发生根本变化。因此在文学作品里,每一个被压迫群体都竭力防止其成员的形象受到歪曲。

按照这种政治理论,意识形态完全变成了一种单方面的治工具。因此凯特•米莱特认为,意识形态是万能的阴茎棒,各个阶级的男人都用它来敲打妇女;在男人的心目中,妇女只能是软弱的、性受虐狂的。这种肴法有其正确的一面,指出了男女不平等的现象;但它忽视了“性”形成当中的无意识心理过程,忽视了造成成妇女受压迫的社会和经济原因。

那么,这种所谓的‘性政治’如何影响文学呢?按照早期女权主义的观点,文学价值和文学常规已经由男人决定,因此妇女常常以不适宜的形式,勉强表达自己关心的问题。例如在叙事作中,从文学常规看,关于冒险和爱情的发展,一般都有某种“男性的”动力和目的性。另外,男性作家心目中的读者似乎总是男人,至少是以男性为中心的读者。这在大众文化乃至日常生活里很容易找到明显相似的例子。例如我们电视上关于淋浴电热器的广告,常常是一个漂亮的妇女,撩人地脱落浴巾,刚好让观众瞥见她裸露的躯体。不管广告制作者是否有意识,这显然主要是吸引男性,把女性观众徘斥在外。不过,女性观众很可能以“合作“的态度徘斥女性,她们也会像男人那样看这则广告。如果把电视广告改为文学作品,可以说文学作品也排斥女性读者,但女性读者也会以“合作”的方式无意识地被迫像男人那样阅读。

根据这种理解,早期女权主义者强调反对大男子主义和性的暴力。她们从女性读者的观点出发,揭露在男性小说的性描写里,男性统治的情况无处不在。她们似乎认为,男性作家因为自己的性别,必然在小说中再现生活中压迫性的性政治。毫无疑问,这种观点有力地批判了男权文化,但并不完全正确。因为它把性别歧视这一局部的意识形态现象,当成了普遍适用的总体意识形态,仿佛所有男性作家无一例外地都推行对女性的压迫。或者说,它把男性统治当成了基本的压迫形式,以性别代替了阶级,或认为性别压迫独立于其他社会和经济形式的压迫。这显然是把一个复杂的过程简单化了。它忽视了以家庭为单位的经济组织和与之相应的家庭意识形态,忽视了经济体制和劳动分工,忽视了教育制度和文化发展,一句话,忽视了男权制和资本主义的本质。

针对早期女权主义的片面性,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者提出了一种唯物主义观点。她们指出,男人和妇女写作的物质条件不同,这必然影响他们写作的形式和内容;因为关于性别程式的问题,不可避免地与它们的历史物质条件相关;所谓妇女解放,不可能单靠文化中的某些变化。她们认为,“性”的意识形态既影响对男、女著作的阅读方式,也影响判断著作的标准;女权主义批评必须考虑文学的虚构性,不能简单地把性别歧视通通归罪于男性作家。在她们看来,文学作品没有固定的意义,解释依赖于读者所处的情境,依赖于他们的社会地位和意识形态,也就是依赖于他们本身的物质条件。不过她们承认,妇女不仅可以从文化上界定的描写“|性”的独特方式,而且应该尽可能保持她们的影响。

从早期女权主义到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女权主义批评与传统批评的争论焦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1.传统批评未能将女性作家作为作家来讨论而不考虑她们的性别;2.传统批评忽视了大量存在的女性作家:3.传统批评倾向于以男性经验为基础作普遍性的阐述。

美国著名女权主义批评家伊莱恩•肖华尔特在她的《她们自己的一种文学》(A Literature of Their Own,1977)里,从妇女经验论的观点出发,通过考察自勃朗特姊妹以来的英国小说家,打破了传统的文学分期,勾勒了妇女文学历史发展的三个阶段。1840至1880年为“女性阶段”,这一阶段妇女作家多模仿男性作家,模仿主流文学的小说传统,将居支配地位的文学和社会标准或男性 美学标准内在化。1880至1920年为“女权主义阶段”,这一阶段开始对主流文学方式提出异议,为女作家的价值和权利进行辩护。1920年以后为“妇女阶段”,其标志是转向内心世界,寻求个性,减少对对立面的依赖。按照肖华尔特的观点,”当我们观察妇女作家群体时,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富于想象力的连续统一的整体,某些形式、主题、问题和形象一代接一代反复出现。”(3)这就是说,妇女有她们自己的文学,这文学有其独特的历史和传统;以往的文学史忽视妇女作家及其作品,有着严重的局限。

按照肖华尔特的看法,真正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家是弗吉尼亚•吴尔芙。她写了大量关于妇女著作的文章,可以说是现代女权主义批评的先驱。虽然她从未采取女权主义的态度,但却—直考察妇女作家面临的问题。她认为,妇女或者像男人那样写作,或者根据男人对她们的期望写作:“在第一种情况下,她们创作出灵巧地模仿男性风格的作品,但不可能与原风格的作品相提并论;在另一种情况下,她们调制出一种矫揉造作的女性风格,而这只不过是迎合那些认为妇女低下的人的偏见。“(4)妇女要实现自己的文学抱负,总会遇到社会和经济的障碍。例如关于妇女多写”流行“作品的看法,有可能长期存在。因为客观的、超性别的批评 主张实际上无法达到,所以妇女便转而争取商业上的成功。在19世纪,小说写作是妇女可以供养自己的少有的方式之一。当时,由萨缪尔•理查逊的《帕美勒》和《克拉丽莎》所引起的感伤文学有很大市场,但这种文学未能经受住持久价值的考验。评述这种文学的文学史学家没有注意到当时妇女的经济条件,因而很容易认为感伤是女性作家的一种自然而然的特征,甚至在当代文学中还继续寻求这种特征,仍然期望着它的出现。

在吴尔芙论妇女作家的著作中,《妇女的职业》一文相当重要。她根据自己的经验认为,妇女作家受到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像许多19世纪作家那样,她们受到妇女意识形态的束缚:”屋里的安琪儿“的理想,要求妇女楚楚迷人,毫不自私,纯洁无瑕,富于同情;妇女要创造写作的时间和空间,必须运用女性的欺骗和谄媚。另一方面,对表达女性情感的忌讳,又妨碍她们如实倾诉自己的经验,尤其是作为一个血肉之躯的经验。这种对女性欲望的压抑,不论在作品还是在生活中都不曾克服。实际上吴尔芙并不相信什么女权主义意识,她认为妇女写作之所以不同,并非因为她们的心理上与男人不同。而是因为她们的社会经验不同,她自已努力写妇女的经验验有意识的,其目的是要找出某种语言方式,描写受限制的妇女生活。吴尔芙相信,一旦妇女在社会,政治和经济上与男人平等,她们的文学拖负就不再遇到障碍——她们可以自由地发展自己的艺术才能。换言之,她认为精神或心理上的雌堆同体不仅仅是一种理想,只要同时用”脑子的女性一边和男性一边来写作“(5),雌雄同体的理想就可以实现;只要去掉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上的限制,就可以回到一种自然状态。但是,她最后的自杀表明,她无法实现自已的欲望,这种超越性特征的努力仍然以失败告终。

究其原因,雌雄同体的理想脱离了具体的社会现实。因此马克思主义的女权主义分析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丽莲•罗宾逊在她编的《性别、阶级和文化》(1978)一书中指出,文学形式、文学风格和文学史,无一能独立于内容、意识形态和政治;不存在辨断文学作品的客观的审美标准,也不存在孤立的观念领域;形式 主义的观念服务于统治阶级,高级文化系统地排除了妇女、非白人群体和工人阶级;因此女权主义批评必须从更广泛的社会领域研究文学,包括性别、种族和阶级压迫。”女权主义批评„„是有目标的批评,是进行参与的批评。„„它必须是意识形态的和道德的批评;它必须是革命性的。”(6)丽莲·罗宾逊认为,自由主义的女权主义者鼓吹理论上的多元论;激进的女权主义者强调孤立的意识形态批评;只有社会主义女权主义者才要求关注性别,阶级和种族的参与性的政治批评。

综上所述,女权主义批评的目标大体上可归纳为三点:1反对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父权制偏见;2探索妇女文字;3考察意识形态、语言、心理、社会、历史和政治的力量如何影响生活、文学和批评。肖华尔特把第一点称之为“女权主义的批判”,第二点称之为“女性批评”,第三点称之为“文化批评”。女权主义者普遍认为,这三点以辩证的方式彼此关联。

(四)经验论与理念论

一般说,英美女权主义批评强调妇女的经验和历史,而法国女权主义批评则注重语言、哲学、心理分析和其他话语系统中“女性”的构成。由于后结构主义的影响,尤其是拉康著作的影响,法国一些女权主义者将“女性写作”理论化了,从而打破了西方话语中语言学和形而上学的传统。由于“女性写作”与女性心理的特殊力量相关,所以它还打破了由男性性征体系造成的沉默,以一种激进的“差异”形式呈现出来。因此有些法国女权主义者的风格,常常带有超现实主义的色彩。正如伊莱恩•肖华尔特所指出的,“法国女权主义批评实质上是心理分析式的,强调压抑;美国女权主义批评是文本式的,强调表达。”(5)

按照艾丽丝•贾黛恩的看法,美国和法国的女权主义批评有三大区别:1.美国女权主义批评家重视作者的性别;而法国女权主义批评家则强调“女性写作”,她们追随后结构主义的“自我消亡”,认为以经验为根据的作者只是进行探索的一个所在,因而既不重视作者更不重视其性别。2.美国女权主义批评家注重研究妇女的形象、性别原型和小说的人物,注重文学模仿的诸种因素;而法国女权主义者则是分析型的,她们摒弃模仿论,认为形象、原型和人物只不过是语言的转义或产生的效果。3.美国女权主义批评家从文学作品本身或其背景寻求她们的“真理”;而法国女权王义者则认为真实与虚构间的关系无法确定,所谓人义主义的真理追求只不过是一种幻觉,换言之,他们认为历史上表示“其他性”的“女性”与分裂的写作一致,而不是与女性的人一致。(有人认为这种女权主义者是“反女权主义者”,因为女权主义的基本前提依赖于性别特征的区分,即男性和女性的二元对立。)

70年代后期,随着后结构主义在美国盛行,许多美国女权主义批评家对法国女权主义批评表现出越来越浓的兴趣,逐渐形成了理念论的一极,与原来的经验论并行不悖。概略地说,女权主义的经验论强调性别对立所造成的女性的特殊经验感受;理念论则追求一种两性融合的形而上的思想。前者政治意图强烈,认为只有修正男性历史的主观意识,才能保障女性意识的存在;后者则要求超越性别经验的藩篱,达致一种无性别意识差异的乌托邦。

经验论的女权主义批评主要批判男权与男性神话,推翻正统基督教的男性创造说,消除弗洛伊德俄狄浦斯情结的男性中心论。经验论者桑德拉•吉尔伯特和苏珊•古芭在她们合写的《阁楼里的疯女人》的绪言里,从语言的发展对男权与男性性征进行了论证。她们认为,自从维多利亚时期以来,父系的文学创作理论依附于基督教的创世说,神化了男性作者。她们从”作者“(author)一词的词源追溯男权传统所带来的性别歧视。“作者”一词衍生出“权威””(authority),根据牛津英文辞典的解释,兼有“创始”、“增殖“、”对子嗣的控制“和”传权不辍“等意义。(6)由于男性观点一直统治着文学,所以”笔“(pen)可以视为男性生殖器”阴基“(penis)的象征,”男性性征„„实际上是文学权力的本质。诗人之笔在某种意义上(甚至不只在比喻的意义上)就是一个男性生殖器。“(7)。这就暗含着笔为男性所独有,文学是父系的统治。她们认为,自亚里士多德以来,西方的文学传统强调模仿,仿佛文学创作者是人间的半神,模仿天神的创造行为,以其作品为一个镜中的宇宙,或者像浪漫主义诗人所说的那样,作品是万能上帝永恒创造的回音。因此,如果创作是男性的行为,那么男女两性的主、客体地位也就确定:男性是积极的、主动的,女性是被动的、接受的。于是,文学创作便被认为是男性居主动地位的文字性行为。

在这种解释当中,创作的作品不仅是作品的实体,而且还是权力的象征,代表着神授的主权和父权。作者(男性)是文学家族中的族长,女性是这个家族的从属,是作者塑造的雕像。正如诺曼•布朗所评论的,“诗是创造的行为,是生命的行为,是基型的性行为。性的特征就是诗。美女是我们的创造物,或者是皮格马利翁的雕像。美女是诗;(佩脱拉克的)劳拉确实就是诗。”(8)按照这种意象,女性被剥夺了行为的能力,同时被赋予了双重的意义:她是性的产物,也是性爱的对象;她是阿拉伯数字中的”0“, 没有内容,没有生命,对人生也没有大的影响。这种看法显然涉及到弗洛伊德的男性中心的看法,就是说,在俄狄浦斯情结时期,女性缺少男性的生理特征,因此没有创造的能力。

吉尔伯特和古芭认为,自古以来,权力和享受是两性性行为对立的原则,分别为男性和女性所有,然而既然男性已经垄断了权力,必然会进一步淫没女性拥有享受原则的生理事实,在文明社会中则会剥夺女性创作的自我。因此女权主义批评要求还女性以本来的面貌,既拒绝被视为妖女,也拒绝被视为天使。丑化与美化都是脱离经验的玄想,因此应该回到不容否认的与自然的联系。(9)这种联系就是她们的生理、家庭与社会的经验,是她们作为女性所特有的自我。乔叟笔下巴斯夫人的”经验就是权威“的观 ,可以说是女权主义经验论者的宗旨。她们主张女性独有的经验是他们自己的躯体,是她们讲述的故事,也是他们创作的题材。他们主张重视性别经验的差异,希望以此使女性读者和作者产生共同的认识,,从而伸张长期遭受压制的女性的权利。

女性主义经验论者常常沿用社会文化批评的概念和术语,主张建立一种被压迫阶级的文化。女权主义者玛丽·戴莉称女权主义批评方法是一种”解放“,并提出要争取”正名“的权力:女性的命名权横遭践踏。我们一直受到限制,不能以自己的力量为自己、为世界、为上帝命名。古老的命名法不是对话的结果—— 《创世记》故事中的亚当为动物及女人命名,已经在无意中承认了这个事实。女人正逐渐认识到,由男人为天下万物命名是欺人之举,因为这有失公正。”(10)戴莉认为,各种事物的特性都是男人命名的结果,都是男人强加的解释,因此女权主义批评的主要目的就是修正这种父系传统中的谬误,消除其中的性别歧视,恢复有血有肉的女性的经验,然后从女性的经验出发,解释传统赋予女性的形象,求取女性的真正自我。换言之,原先父系文化的镜子里映出的女性,不是妖女便是天使,现在必须用真正的血肉之躯来取代。女性要走出《白雪公主》童话中的魔镜,扬弃邪恶的继母和天真的公主这种两极的形象,追求实际经验世界中的真正的女性。

经验论基本上是进取性的,志在破除男权的偏执。理念论则主要是防御和改革,希冀艺术能脱离政治,两性能和平共处,携手跨入乌托邦的文明世界。理念论也从权力和性征两方面入手。为肯定女性。理念论者借犹太神秘教对《创世记》作另一种解释。《创世纪》第一章第27节说:“上帝就照着自己的形象造人,就是照着他的形象造男造女。”犹太神秘教认为,既然男女的原型都是上帝的形象,上帝便兼具雌雄两性,因此雌雄同体方为伊甸园中完美人性的特质。后来这种解释演变为雅各布•波希姆的神秘说,最后又并入保罗《加拉太人书》的第三章第28节所说的情形:“并不分„„或男或女,因为你们在基督身上,都成为一体。”(11)雌雄同体不仅在神秘宗教中被视为理想,而且在人类学研究中还被推崇为一种形而上的理念。卡洛林•黑尔布伦在她的《走向一种雌雄同体的认识》(1973)中,以这种神话为女权主义理念论的基础引用了俄国神学家伯捷耶夫的论述:“按照人的理念,按照上帝对人的构想,人是完整的、男性化的女性的存在,是太阳的也是地球的,是理念的同时也是宇宙的„„原罪的第一个后果就是两性的分离和雌雄同体人的堕落。”(12)女权主义理念论也谈“解放”,但指的是打破性别的分离和对立,达到男女心智的解放。理念论强调心智和精神,“我相信我们未来的救赎,在于规避两性的对立和性别的束缚,在于走向一个能自由选择个人的角色和行为类型的世界。我认为我们应该追求的理想,最好的解释语就是‘雌雄同体'„„男女的性别特征和男女作为人的行为本能,都不应僵硬地进行分派。”③女权主义理念论者认为,男性的勇敢、主动、理性和女性的温柔、内向、感性等可以互相交融,男性可以温柔,女性也可以刚强。一些激进的女权主义者甚至认为,男性主恶,女性主善,只有互相交融才能达致人的完美。这颇像藏传佛教中欢喜佛的象征意义:男主恶,女主善,男女交合,化恶为善。

女权主义理念论者还强调对权力的分享,对性征的讨论限于抽象的层次,因而不争辩实际生理的异同。她们的目标是女性可以分享男权,可以自由地从事文艺创作活动。由此延伸,将女性本质注入父系文明,使其发生质的变化,才是保证人类文明生生不息的唯一方式。或者说,男女要共同创造文化,共同分享权力,就必须改变男女两性的对立,废止男性单方面的统治,建立一种新的、超越矛盾的、中性的和谐。

不论女权主义的经验论还是理念论,在实际批评运作中都注意权力与性的关系,但前者强调权力与性征同历史、社会和文化的关系,而后者则铺陈“同性生殖”的意象,强调不假外求的理念。当然,两者都强调了西方社会中男女不平等的理象。由于女权主义理念论常常被怀疑脱离实际,被怀疑有沦为女性自造“天使”形象的危险,所以总的看来经验论比理念论的声势更大一些。

纵观女权主义批评的演变发展,可以明显看出它与妇女运动的联系。60年代中后期,西方出现了日益高涨的妇女解放运动,提出了十分激进的主张,要求彻底改变现存的世界,被称为“激进 的女权主义”。后来,尤其到了70年代中期,其主张发生了重大变化,开始与文化和意识形态联系起来,逐渐形成了 “文化的女权主义”,波及到各个文化领域,当然也涉及到文学和文学抵评。“激进的女权主义”提出男女平等和妇女解放,把性别问题视为社会政治问题,导致了妇女意识的改变,激发了妇女的社会热情。“文化的女权主义”强调把妇女从”男性价值“的压迫下解故出来。根据”女性价值“创造一种替代性的文化,其本质是一种道德的、反主流文化的运动,其目的则是改变妇女的形象。女权主义批评虽然受到”激进女权主义“的影响,但更多的是从”文化女权主义"发展而来。它是一个复杂的现象,呈现出多元的面貌。

(3)伊莱恩?肖华尔特《她们自己的一种文学》(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l977),第 11页

(4)赫伯特?马德《女权主义与艺术:论弗吉尼亚?吴尔芙》(芝加哥,1968),第121页

(5)伊莱恩?肖华尔特《新女权主义批评》(纽约,1985),第249页。(6)参见《阁楼里的疯女人》。(耶鲁大学出版社。1979。)第4页。作者引用。爱德华·赛义德《开始:意图和方法》。(纽约1975)。第83页的论述并延伸其意

(7)

桑德拉·吉尔伯特《文学的父系》载当代文学批评。(纽约1986)第189页(8)诺曼·O布朗《爱之躯体》(纽约,1968),第134页。

(9)参见《阁楼里的疯女人》,第15页。

(10)玛丽·戴莉《超越上帝父亲:走向一种妇女解放的哲学》(波士顿,1973)第8页

(11)参见卡洛林·黑尔布伦《走向一种雌雄同体的认识》(纽约,1973),第17页

(12)同上书

(13)同上书,第25页

女权主义

女权主义,源自西方,以女性经验为来源与动机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 女性主义一词,最早出现在法国,意味着妇女解放,后传到英美,逐渐流行起来。以现代的哲学与社会运动的观点来看,女......

女权主义~

Women throughout the ages have protested the limitations imposed on their lives by social, political, and religious institutions.In the fifth century, Hypatia,......

中国女权主义

中国的女权主义摘要:人类文明几千年历史的长河之中,绝大部分的社会都是一种崇尚男权的社会,在这种社会体制下,相当于男性,女性享有更少的权利,位于被支配的社会地位。这种情况在古......

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

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摘要:本文对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做了较系统的考察。早期的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者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导致妇女受压迫、受剥削的根本原因,在抽象意......

女权主义法理学

1983年麦金侬的两篇不同凡响的文章-----《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秩序与国家:走向女性主义法学》(Feminist,Marxism,Method and the State:Toward Feminist Jurisprudence)及《女......

下载女权主义word格式文档
下载女权主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