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权主义讲稿_女权主义的演讲稿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6 22:14:21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女权主义讲稿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女权主义的演讲稿”。

法国女权主义介绍

在60~70年代,是法国一个「知识典范的转移」的时期。而「知识典范的转移」就是主流的思潮即以沙特为主的人文主义受到结构主义一个很大的冲击。结构主义的范围很广,包含了语言学,精神分析,人类学„等。而结构主义一个很明显的特徵是对于人的定义,将人的意识转变到语言。而从女性主义的发展,则拿西蒙波娃和克丽丝缇娃来当例子。从「人文主义」的西蒙波娃到「结构主义」的克丽丝缇娃亦是一种「现代性」转移。

镜像理论是由雅克·拉康(Jacques Lacan,1901-1981)提出的。拉康是一名法国的精神医生,也是最富有争议的欧洲精神分析学家,被称为法国的“弗洛伊德”。

拉康认为,意识的确立发生在婴儿的前语言期的一个神秘瞬间,此即为“镜像阶段”,之后才进入弗洛伊德所说的俄狄浦斯阶段。儿童的自我和他完整的自我意识由此开始出现。其对镜像阶段的思考基本上是建立在生理事实上的。当一个6-18个月的婴儿在镜中认出自己的影像时,婴儿尚不能控制自己的身体动作,还需要旁人的关照与扶持。然而,它却能够认出自己在镜中的影像,意识到自己身体的完整性。

其具体过程是,刚开始,婴儿认为镜子里的是他人,后来才认识到镜子里的就是自己,在这个阶段,婴儿首次充分认识到自我。而在此之前,婴儿还没有确立一个“自我”意识。从镜像阶段开始,婴儿就确立了“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对立。换句话说,婴儿只有通过镜子认识到了“他人是谁”,才能够意识到“自己是谁”。“他人”的目光也是婴儿认识“自我”的一面镜子,“他人”不断地向“自我”发出约束信号。在他人的目光中,婴儿将镜像内化成为“自我”。

拉康的镜像阶段从婴儿照镜子出发,将一切混淆了现实与想象的情景都称为镜像体验。

西蒙波娃

法国著名存在主义作家,女权运动的创始人之一,萨特的终身伴侣。又译做西蒙·波娃。波伏娃全名为西蒙·露茜-厄尔奈斯丁-玛丽-波特朗·德·波伏娃,出生于巴黎,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院,1929年通过考试,取得哲学教师资格,并从此成为萨特的终身伴侣。父母均是天主教徒,但她从小就拒绝父母对她事业和婚姻的安排,具有很强的独立性。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父亲的律师工作受到影响,全家生活困顿。因此,波伏娃的少女时代是在枯燥闭锁的家庭环境中度过的。波伏娃酷爱读书,性格沉稳,14岁时突然对神失去了虔诚的信仰。波伏娃生活和创作的核心建立在令人惊骇的反叛性上。波伏娃头脑明晰、意志坚强,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强烈的好奇心。当她还是名不见经传的穷教师时就开始写作,决心成为名作家。由此她终身不断努力,勇往直前,沿着成功之路成为了20世纪思想界的巨星。

西蒙娜.德.伏娃一生写了许多作品,如:《第二性》是她获得世界性成功的一部巨著,是有史以来讨论妇女的最健全、最理智、最充满意志、智慧的一本书,被誉为女人的“圣经”,成为西方女人必读之书。西蒙娜。德。伏娃的《第二性》是人类求索中的女性哲学,向所有的读者,无论男性还是女性,提示了当代妇女面临的问题:生命的自由、坠胎、卖淫和两性平等。既是当代妇女问题的探寻,也是历史与永恒的品味。波伏娃还将自己作为 “一种特殊的女性状态 ”,在四卷本回忆录中 “暴露给世人 ”。她用卢梭《忏悔录》式的笔调坦诚率真地剖析自己。尽管《第二性》曾经使她遭受到恶毒狂怒的攻击,而诸如 “性贪婪 ”、“性冷淡 ”、“淫妇 ”、“慕雄狂患者 ”、“女同性恋者 ”等恶骂之声仍不绝于耳。但是,这一切不能阻止她将自身作为反传统、追求个体独立的典范,不加粉饰和修改地奉献出来。1955年9月,也就是波伏娃47岁的时候,她和萨特接受中国政府的邀请,联袂来到中国访问了两个月,两年后发表了《长征》一书。波伏娃最重要的作品是她的《第二性》。此书被誉为 “有史以来讨论妇女的最健全、最理智、最充满智慧的一本书 ”,甚至被尊为西方妇女的 “圣经”。她以涵盖哲学、历史、文学、生物学、古代神话和风俗的文化内容为背景,纵论了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历史演变中,妇女的处境、地位和权利的实际情况,探讨了女性个体发展史所显示的性别差异。《第二性》实可堪称为一部俯瞰整个女性世界的百科全书,她揭开了妇女文化运动向久远的性别歧视开战的序幕。波伏娃指出,除了天生的生理性别,女性的所有“女性”特征都是社会造成的。男性亦然。这是她这本书的最重要的观点。她在书中提出女人因为体力较差,当生活需要体力时,女人自觉是弱者,对自由感觉恐惧,男人用法律形式把女人的低等地位固定下来,而女人还是甘心服从。她不同意恩格斯所说的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过度是男人重新获取权力,认为历史上女人从没有得到过权力,即使是在母系氏族社会。她认为妇女真正的解放必须获得自由选择生育的权力,并向中性化过度。她这本书的英文译本在美国极度畅销,对造成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女权运动起了很大的作用。1952年《第二性》译成英文后,在美国一版再版,成为当时美国最畅销的书籍,后来又被译成各种文字,为波伏娃赢来了国际声誉。

西蒙波娃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女人是处境造成的,而不是先天造成的。」可解释成「我生下来就是女人,而成为『可怜的女人』是『处境』造成的。」这也是在「第二性」中不停阐述的重点。而男女关系就像是主奴关系,今天女人这麼可怜是因为主(男人)不停的压迫奴(女人)。今天就要将所有加诸於女人身上所有不好的东西,全部拿掉、推翻,从这个处境跳出来。一旦从这个「处境」跳出来,就可以看清男女关系,那就可以有选择摆脱这样的主奴关系。但西蒙波娃却忽略了外在社会价值的制约力,是可以让女人愿意服从在下。但同时,也让人看清楚「女人」是身处在这样的处境。而她的解决方式是不停的告诉女人,你是一个有意识的主体,一旦你有自己的意识,那你就可以选择离开这样的处境,从第二性变成第一性。但可惜的是,西蒙波娃并没有花多一点的篇幅来解释,为什麼今天会有这样的一个「第二性」的机制出现;为什麼这样的一个机制可以将女人内化成为一种普遍的意识,认定自己是一个第二性。而女人是如何被物化的呢?藉由精神分析家奥托、兰克阐明了在神话与梦境及镜子与镜像的关系。女人易於将镜中的映像,内化为页我,进而物化自己。女人因为向内发展的,将外在所有的世界缩为镜中的影像,因而产生自恋的状况,产生物化的过程。

埃莱娜·西苏

埃莱娜·西苏,法国当代最有影响力的小说家、戏剧家和文学理论家之一。在法国和英美等国家,她以诸多实验创作和先锋理论而闻名。1967年她发表了第一部小说《上帝的名字》(Le Prénom de Dieu)。1969年,小说《内部》(Dedans;英译本Inside,1986年)出版并获奖。埃莱娜·西苏陆续发表了小说、剧作约50部,以及大量的女性主义方面的著述,其中不少论文,例如《新诞生的青年女子》(La Jeune Née,1975年;英译本The Newly Born Woman, 1986年)、《美杜莎的笑声》(Le Rire de la Méduse, 1975年;英译本The Laugh of the Medusa, 1976年)、《从无意识的场景到历史的场景》(De la scène de l'inconscient à la scène de l'histoire, 1986年;英译本From the Scene of the Unconscious to the Scene of History, 1989年),都在国际学术界引起极大关注,被公认是一位与朱丽娅·克里斯蒂瓦、露西·伊利格瑞并驾齐驱的法国女性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

写作像影子一样追随生命

1937年6月5日,西苏出生于殖民地时期的阿尔及利亚,父亲是一名犹太人,她的不少亲戚也都是犹太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她目睹了德国法西斯对犹太人的残害。童年的经历对她的世界观和写作产生了永久而深刻的影响。童年所遭遇的强权统治和政治恐怖,使她渴望摆脱令人窒息的环境和现实,而写作对于她的意义,如同黑暗之途上的一束灿烂微光。自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她一直坚持不懈地写作。对她而言,写作永远意味着以特定的方式获得拯救:“写作乃是一个生命与拯救的问题。写作像影子一样追随着生命,延伸着生命,倾听着生命、铭记着生命。写作是一个终人之一生一刻也不放弃对生命的观照的问题。”在写作的过程中,她获得了自由,找到了生存的价值。西苏的生活经历成就了她的写作,而写作也构成了她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妇女必须写妇女,男人则写男人

出于对社会体制中特权问题的敏感,她努力从历史的角度,探索家庭内部以及政治和学术领域里的权力压制和排斥及其在文学作品中的再现。她大量阅读了古希腊、罗马神话和西方文学作品。她发表了学术性很强的研究著作《詹姆斯·乔伊斯的流放》(L'Exil de James Joyce ou 1' art du remplacement,1968年;1972年英译本The Exile of James Joyce)。虽然乔伊斯关于语言和音乐对文学的重要性、灵魂与肉体结合等方面的思想对她不无启发,但是她反对乔伊斯的死亡论,她坚持认为虽然死亡是难免的,然而,生命是最重要的——她对生命而非死亡的肯定也是她与许多同时代作家不同的地方。在评论弗洛伊德、坡、乔伊斯等人的论文集《无人之名》(Prénoms de personne, 1974年)中,她进一步批评乔伊斯等男性作家将女性与死亡等同,指出这些作家用语言将女性限制在一个“狭隘的经济体系”。在《美杜莎的笑声》中,她再次指出:“男人们说有两样东西是无法表现的:死亡和女性。那是因为他们需要把死亡与女性联结起来。”

妇女解放事业

对不公平社会现象的敏感,促使她积极支持和推动妇女解放事业。尤其是在1975年至1977年间,她发表了一系列以女性写作为中心的论文和著作,探索女性文本、女性气质、女性写与女性解放等诸多女性主义方面的问题。这些论述除了《新诞生的青年女子》(1975)、《美杜莎的笑声》(1975),还包括《阉割还是斩首》(Le Sexe ou la tête?,1976)、《谈谈写作》(La Venue à l'écriture,1977)等。著名女性主义批评家托里尔·莫瓦评价道:“大部分由于埃莱娜·西苏的努力,„女性写作‟(écriture feminine)问题得以占据70年代法国的政治与文化讨论的中心位置。”

阴性阳性书写

埃莱娜·西苏鼓励女性拿起笔来,书写自己的世界。她将写作分为阴性书写(l‟écriture féminine)和阳性书写(littérature)。女性要打破男性创造的二元对立的菲勒斯逻各斯体系,就要进行“阴性书写”。在西苏的眼中,女人用“白色墨水”书写,她们的文字将如河流般自由流淌,说出了一切未被言说的可能性。女性通过写作,在思想领域为自己创造出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并以此为跳板逐渐走向自由王国。西苏并不否认她借用了男性的语言,因为别无选择,她只能借用这种她想摧毁的语言。

露丝·伊利格瑞的理论著述主要涉及哲学、精神分析学和语言学领域,由于她始终关注性别差异,孜孜不倦地探索和再现“女人”的可能性与不可能性,她的理论也成为对女性主义文论的重要贡献。长期以来,伊利格瑞建构其理论的前提一直是这样一种认识,即“语言和各再现系统无法„翻译‟女人的欲望”。在她广泛的理论研究和经验调查的背后,有几个主题是女性主义者非常熟悉的,例如,她毫不妥协地公然挑战西方的理性思维传统,强调人们使用的语言能够造成并延续性别不平等现象,一再声称理论抉择都附带实践意义。然而,伊利格瑞又是读起来最艰深的文论家之一,她沉浸于欧洲哲学的论争固然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她用不完整的句法承载诗意般流淌的思想,这种风格也增添了阅读的难度。此外,北美批评界一些脱离语境而讨论其著作的批评使情况更复杂。很多时候,对伊利格瑞的理解被直截简约为她在女性性征与“女人说”或女性语言之间设立的那个著名的类比,围绕这个类比出现了不少关于本质主义和历史意识的争论。本文认为,理解伊利格瑞,衡量其理论的价值,尤其对女性主义文论的价值,必须深入语境研读她的著述。伊利格瑞对女性语言的构想出自于重塑女性主体性的愿望,这使得她将理论的批判锋芒直接指向西方哲学的形而上学传统。文章将紧紧抓住伊利格瑞对哲学话语的解构与重建,从“同一性”的批判、“女人说”构想和三种女性主体性模式等方面接近伊利格瑞,展开其理论的女性主体性建构之维,并希望在此过程中围绕女性再现问题反映其理论价值。

“同一性”的暴力:女人作为被阉割的他者

西方哲学中似乎确实存在着对女性(thefeminine)的殖民化现象。男性哲学家在哲学传统中以言说主体自居,与哲学史自身对话,危急关头,他们可以调动自身被压抑的与“女性”相联系的物质性身体和无意识部分,却拒绝转向女人,不与她们分享主体性。另一方面,如果要成为哲学主体,女人必须经历自我的异化,必须扮成男性,因为哲学的主体是男性的。这一现象在伊利格瑞那里遭到强烈的抵制。为了揭露哲学主体得以安身立命的“同一性”逻辑,她将精神分析学用作探试和认识的工具,重新走进从柏拉图到黑格尔的众多哲学文本,去寻找潜藏在哲学话语中挥之不去的男性幻想。作为在精神分析学学科接受过正规训练的学者,伊利格瑞既受惠于精神分析学,又对它保持着批判距离,她利用它,却不盲从它的基本预设。由于精神分析学往往明言其他文本视为前提、加以默认的种种假定和信条,它成为一种特别相关的揭露性话语,在伊利格瑞手中,就成为分析其他(菲勒斯一逻各斯中心主义)文本的批判工具。

“菲勒斯一逻各斯中心主义”是德里达的词汇,他在文章《风格问题》中把“菲勒斯中心主义”与“逻各斯中心主义”糅合到一起,指精神分析话语失于将菲勒斯(阳具、父权制)等同于逻各斯(神言、理性),作为先验的意指基础。这个新词的造就正好契合伊利格瑞的批判意图,因为她看出支撑起精神分析话语的正是西方形而上学传统中相同的哲学假定。

在伊利格瑞的第一部重要著作《他者女人的反射镜》中,她的批判分析始于弗洛伊德,止于柏拉图,中间囊括从柏拉图到黑格尔所有重要哲学家。伊利格瑞模仿精神分析疗法进行写作,她与弗洛伊德和柏拉图等人的文字关系是由她发问和间或回答的一场对话,她“用理性的语言给理性设置陷阱,提出理性所不能解答的问题,揭示明显合理的立场中存在的内在矛盾。”。德里达破解形而上学的二元论模式、暴露其隐秘操纵性的方法,此时成为伊利格瑞探究男,女二元等级制对立关系的有力武器,帮助她揭示男性如何建构父权社会,并用“同一性”原则去诠释女人和世界。伊利格瑞认为,父权制依靠内化的男性形象确立其社会关系,根据男性的自我定义去反观女人,把女人建构成男人的他者和对立面。女人依照男人的标准而存在,她丧失了自主的主体性,只能映照男人,沦为父权制的镜像。西方理论和哲学话语中的这种男性中心主义的思维逻辑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里表现得尤其明显,所以弗洛伊德首当其冲地成为伊利格瑞批判分析的对象。弗洛伊德在他的《精神分析学介绍新讲座》中,把关于女性特质的陈述建立在差异的可视性上,因此关于性别差异的最基本的事实,在弗洛伊德看来,就是男性拥有凸显的性器,而女性没有。女性因而需要用男性标准的缺失或否定来定义。由此推演出的女性特质只能去补充男性发展,满足男人的需要。换言之,弗洛伊德推出了一种依据单一的男性模式再现不同主体性形式的模型。因此,女性特质的再现总要依赖与这个模型的某种关系,依赖决定男性特质的那些特点的缺失或不在场。伊利格瑞认为,这开创了一种菲勒斯经济,以同一性或者说与男性主体的认同为基础。

以精神分析为底蕴的多种思想资源

在女性主义理论家中,伊利格瑞的独特之处表现在理论视野的开阔性和思想资源的丰富性。其思想资源主要有三个方面:西蒙娜·德·波伏娃的存在主义女性主义思想、雅克·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论、雅克·拉康的精神分析学。

波伏娃的存在主义女性主义思想影响广泛,可以说全世界的女性主义者都受其影响。伊利格瑞初出茅庐时曾经非常想得到波伏娃的理解和支持,她把自己被精神分析学派视为异数的博士论文送给波伏娃,热切期盼回应,尽管并未如愿,但在谈到波伏娃时依然承认她的巨大影响力:“有哪个女人没有读过《第二性》呢?有哪个女人不为之动心呢?又有哪个女人不是因为读了它而成为一个女性主义者呢?在我们的世纪中,她是最早提醒我们女人所受到的剥削,她使那些有幸读过她的书的每一个女人都感到不那么孤立、感到更需要抗争。”

伊利格瑞对波伏娃思想的接受主要体现在“他者”理论上。波伏娃的“他者”理论不仅有着存在主义的哲学底蕴,而且还有对黑格尔主奴辩证法的批判性借鉴。她认为,男人将“男人”命名为自我和主体,而将女人命名为“他者”。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在父权制文化和社会制度建构和塑造下后天变成的。女人不应是客体和自在的存在,即第二性,她也是主体和自为的存在。女性应该通过诸如工作、从事精神活动、参加社会变革运动和拒绝异化等实现对第二性的超越。波伏娃把女人看作文化建构的产物,这是富有创见和启示意义的,不仅直接启发了社会性别理论的形成,而且他者范畴成为后现代女性主义的重要思想武器。伊利格瑞直接承袭了这一范畴,比如她的博士论文《他者女性的反射镜》,并予以拓展,融入了后现代的思考。

在波伏娃那里,他者含有一种贬斥和压迫的意味,认为他者和内在性是消极和应该克服的,但以伊利格瑞为代表的后现代女性主义者愿意坚守他者立场,并从差异的角度坦然接受,没有将他者视为女性应该超越的困境,而是认为他者性亦是一种存在方式、思考方式,因为它使多样性和差异性成为可能。在伊利格瑞那里,他者范畴被从波伏娃的他者所在的二元论的等级框架中解救出来,放置在差异的语境中,解构二元对立,建构女性主体身份和主体性,并以此为阵地,展开对主流思想和话语的批判。

在解构等级、去除中心这一点上,女性主义与后现代的解构理论不谋而合,解构理论对于女性主义的意义,特里·伊格尔顿曾做过十分准确的评价:“因为在后结构主义企图消除的所有二元对立当中,男女之间的等级对立也许最为严重。当然,这种对立看来是最持久的:在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时期不是人类的整整一半被作为有缺陷的人和异己的下等人而遭到排斥和压制。这一令人惊愕的事实当然不可能被一种新的理论技巧纠正过来;但是,尽管从历史上说男女之间的冲突再真实不过,但现在却有可能看到这种对立的思想意识为什么包含着一种先验的错觉。”伊格尔顿所说的“先验错觉”始作俑者即是解构主义所指向的二元对立观。以德里达为代表的解构主义所秉持的消除中心、标举多元与差异的思维方式,对志在建立全新的、不排除差异又不存在压迫的女性主义文化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正像有论者指出的那样:“伊里格芮可以说是一个持异见的拉康派精神分析学家,而她对精神分析学理论所作的女性主义修正及她的‘女性风格’与德里达的解构论又是密切相关的。” 德里达等解构主义者反对西方的传统理论和语言模式,认为生活与语言中的秩序都是被强加的结构,明确批判西方文化的三大特征,即理性中心主义、菲勒斯中心主义和二元论,认为西方传统哲学对意义的探究都遵循这三种模式。德里达认为这种意义的寻求是没有意义的,因为这种思维活动是一种单一性的假定,应该从这种中心化和二元对立论中解放思想。对此,德里达自造了“延异”理论,以消除中心化理念的困扰。这种具有颠覆性质的理论对后现代女性主义者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尤其是德里达等人多次提到语言将“女性气质”排除在外的论断,触动了她们的理论思考。德里达从解构的立场出发对女性的论述充满同情:“没有关于女人的本质,因为女人已经脱离,从其自身脱离了出去。从无尽的、无底的深处,她淹没了所有的本性、所有的同一性、正当性和特征。哲学论述的创始者对此一无所知,就注定了要迅速走向毁灭。没有关于女人的真理,就因为这种和真理的隔若天渊,这种非真理,正是‘真理’。女人是真理的非真理的别名。”“后现代女性主义立即拿来这个新术语为己所用。她们认为,如果说她们同意什么的话,她们同意的是,正是女人、他者、女性,这一切一直没有得到讨论,她们沉默无语,陷入了语言和现实之间的空虚,现在是让她从这一深渊浮出水面的时候了。” 在各种哲学流派中,对思想、身体和语言之间关系探索得最为彻底的是精神分析学。作为20世纪影响最大的理论之一,精神分析对女性主义有着非常大的启示和理论支持,并成为后现代女性主义的最重要理论来源之一。同时,女性主义对精神分析学的男性中心主义进行了清醒的批判和摒弃。这在伊利格瑞的理论里体现得淋漓尽致,也正因为如此,伊利格瑞才被拉康无情地驱逐出精神分析学派,并失去巴黎第八大学的教职。

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是女性主义批评的理论依据,同时也遭到后者最多的攻击。他的理论具有浓郁的男性中心论色彩,被称为“性一元论”(波伏娃语)。在弗洛伊德看来,性欲特征是男性的,女性自幼便有一种阉割情结,天生是欠缺的、被动的,没有进攻性并缺乏创造力,是男性性征的必要补充。对此,伊利格瑞指出,弗洛伊德的理论揭示了某种潜藏的、不为人知的东西,但它的最大局限在于对性差异的漠视,在总体上把妇女重新交给父亲的支配话语,“弗洛伊德与权力结构和父权制意识形态是非常合拍的”,“他毫不迟疑地继承了一种以‘男性’为性范式的‘意识形态’,所有关于欲望的再现无一例外地以这种范式为不可违背的标准”。当然,包括伊利格瑞在内的很多学者体悟到了弗洛伊德并非完全无视女性的潜意识和性欲上的独特性,只是他在当时力不从心,故而发出这样的提问:“女人想要什么?”并将女性的潜意识和性行为视为一个尚待探索的“黑暗的大陆”。

拉康进一步发展了精神分析理论,尽管他并不赞同女权运动,但其理论在客观上对女性主义的影响更为直接和显著。他的主体理论无意中为向菲勒斯中心的知识传统挑战提供了理论支持,因而被西方女性主义视为理论先驱之一。在他看来,“文化指定给主体的位置”,“人能言谈,但那是象征使他成为人”,“主体不是在说话而是被说”。语言是“父亲”的,即为菲勒斯中心主义支撑的父权秩序所有。儿童在运用语言过程中进入象征秩序阶段。象征秩序实际上就是父权制下的社会文化秩序,它围绕菲勒斯中心主义构成。拉康的主体理论有着浓厚的结构主义色彩,揭示出主体是语言和文化的构造物,主体性并非与生俱来,不是由生物因素决定的,而是他者给予的,进而对性别提出质疑。他认为,所有会说话的生物都必须排列在性别分界线两边,但任何人都可以越界到对立的一边,这在客观上是对女性主义的有力支持。伊利格瑞指出,在现有的象征秩序即父权制文化结构中,女性无法界定自己,在父权制象征秩序中,女性无家可归。她认为,为了女性主义的利益,必须超越现有传统,建立异质结构的语言系统。她的“内视镜”理论直接借鉴了拉康的“镜像”理论,批判性地考察了弗洛伊德关于女性的学说,并挑战整个西方哲学关于女人的定见,是典型的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拉康学说对她的理论建构是决定性的。不管是否被承认,伊利格瑞的确是一位女性主义精神分析学家。

二、“文化的另一种语法与文法”:性别差异论

伊利格瑞的理论总体都是围绕差异、尤其是性别差异展开的。在她看来,性别差异问题是时代哲学的根本问题:“性别差异问题即便不构成一个时代问题,也是最重要的哲学问题之一„„如果我们进行透彻地思考,性别差异或许就是我们时代的那个能使我们获得‘拯救’的问题。”她赞同以女性书写理论来反抗父权制文化秩序,争取女性自身的权利,但反对一味追求男女平等而忽视差异,从而提出“阳性女性”和“阴性女性”的概念,而阴性女性即性别差异论。

她的女性主义理论始于对精神分析学的反思和质疑,但并未仅限于此,她的批判向纵深开掘,直击逻各斯中心主义和菲勒斯中心主义的渊薮,即西方传统形而上学,因为这是所有思想的深层结构和基础,只有对西方传统哲学施以批判,才能从根本上摧毁父权制文化的要害:“毋庸置疑,这个古老的文明不会只有一种语言,一套字母,女人的欲望绝不会像男人的欲望那样只有一种语言,但她的欲望可能被古希腊以来支配西方的逻辑掩盖了。”她在一次访谈中曾鲜明质疑以往哲学话语的权威性:“究竟是什么可以保证其系统性的权力、其聚合的力量、其策略的英明、其法则和价值的普遍适用?换言之,究竟是什么保证了其主宰的地位、其对各种不同历史生产的潜在挪用权?其将所有他者都简化到同一原则、简化进它最大的普遍性中的权力?其将性别差异消灭在‘男性主体’可以自我代表的体系之中的权力?”伊利格瑞还批驳同一性。在她看来,在西方哲学中,同一性特征无处不在,结果是压抑了真实的差异,女性被遮蔽,女性特征被视为匮乏。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父权制的象征秩序(符号界)内,女人是缺席的,或者说存在于语言之外。在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看来,象征秩序是以菲勒斯为中心的父权制文化体系,而女人是不存在于符号界之中的,因而无法表达自己的存在或性快乐。正如拉康所说:“所有女人都被排除在事物的本性——即词语的本性——之外。这也正是她们现在有诸多不满的原因。只不过她们不知道她们在说些什么,这是她们同我的全部区别之所在。”对此,伊利格瑞批驳道:拉康的话“再清楚不过了。女人处于被排除的位置上。她们对此或许有抱怨之声。„„但话语的规则是由男人制定的,所以只有男人的话语才知道排除的是什么,而且男人的话语对女人的排除是永久化了。对女人来说,逃避排除的希望几乎是不存在的。对女人的排除是内在于某种秩序的——那无非是男人的话语之秩序”。

她认为,男人眼中的女人和女人眼中的女人是不同的。这主要是从拉康的想象期和象征期理论引发的,伊利格瑞同意这种划分法,但不同意拉康对女孩在想象期的阐释。她认为,到目前为出,关于想象期与妇女的一切都来自男性观点,对女性性征的理论表述都是在男性的参数中进行的,我们所知的都是阳性女性,即男人眼中的女人。父权制文化宣称“可以用一种概念形式来表达女性(feminine)就是让自己重新陷入‘男性’的再现体系,妇女在这里落入了为(男性)主体自恋服务的体系或意义的陷阱”。

在伊利格瑞看来,还应该有一种阴性女性,即女人眼中的女人。男人眼中的女人并非真实的女人,因为“男性论述除了把妇女或阴性理解为男人或阳性的反映,从来就没有能力做出不同的解释”。所以,根本不可能在父权制的结构和文化秩序中思考阴性女性,“当男人观看女人时,他看到的根本不是女人,而是男人的反映、男人的形象或妇女与男人的相似性”。因为女人在想象期的生活并非男人想得那样可悲,而是充满可能性。何谓“阴性女性”?同西苏一样,伊利格瑞认为必须避免通过任何确定的陈述去断言这种女性是什么,以任何一种方式去定义女人都会重蹈覆辙,再造的还是菲勒斯中心主义的女性。在父权制的象征秩序中,同一性的意识形态同样阻碍和禁锢女性的思想。

虽然拒绝为阴性女性下定义,但她还是尽力廓清其特点。首先,她主张重建母性谱系。父权制文化主要依从父子关系诠释文明的演进,而母女关系却一直是顺延父权制思路被演绎,并被严重扭曲和压抑。伊利格瑞称母女关系是“黑暗大陆”中的“黑暗大陆”,她认为,母女关系“构成了我们的社会中一个极具爆炸性的内核。对这一关系的思考和改变会削弱父权制秩序”。在父权制文化语境中,女人的社会职能和特质主要被规定为生殖和哺育,即女人只作为母亲被重视,从不作为独立的主体存在于父权文化中。从女儿到母亲囊括了女人身份的全部,没有给女性充分做女人的社会文化语境。而不能充分做女人则意味着女儿没有了成长为女人的可能性,她日后的身份直接被母亲的身份所替换,成为父权制文化认可的母亲。伊利格瑞认为,女人的正常人生轨迹应该是女儿——女人——母亲,为此,必须建立母亲谱系,创造女人的社会性和自己的文化和象征秩序。对母女关系的彰显,不仅可以确立女性的谱系和确认女人的身份,还能够正确探究有关女人的性与欲望问题。

其次,伊利格瑞从性体验的角度,反驳精神分析学对女性性快乐的误读。她批评弗洛伊德和拉康等只关注看得见的阳具,而无视女人的身体和独特的性体验,认为女人的性快乐是不完整、不正常甚至是不存在的,这种以男性的标准来衡量女性,显然不符合实际,甚至是霸权性的。伊利格瑞认为,女人有独特的性器官和性快乐,女人的性快乐不会像男人一样单一并受到限制:“女人却全身都是性器官。她几乎能随时随地体验快感。„„就说她的快感分布情形吧,远比想象的丰富,比想象的更复杂,更微妙„„”她指出,女性要体验和探索不同的自我,不要把自己当作支配性意识形态的狭窄边缘构架下的“废物或多余”。伊利格瑞主张,无论在同性恋还是在异性恋的关系中,女人应该是自立和自主的,并自由地满足自己的欲望。她明确指出,为了确认女人的谱系和确定女人的地位,“我们必须发现我们的性身份,发现我们的欲望、性自娱、自恋、异性恋和同性恋的独特性。„„我无意让任何人在这些可能性中抉择。但要想发现女人的性身份,我们就应该意识到,女人有不限于阳具模式的性快乐”。

再次,伊利格瑞还主张创造女性自己的语言。作为一位精神分析学者,她和拉康一样看重语言符号之于人的重要性,并充分认识到男人因进入符号所建构的象征秩序而成为主体,女人因在符号界之外而成为“黑暗的大陆”。伊利格瑞提出,女人可以被再现于符号界,女人不仅要谈女人,而且要以女人的身份去谈女人。不仅要避开男性的语言,而且也要坚决避开中立语言。寻找所谓“不偏不倚的中立性”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在任何事情上都不会有真正的中立,而且寻找中立在道德上会产生误导,有掩饰自我和胆怯懦弱之嫌。她强调,女性不会在客观性里获得解放,在她看来,“在科学语言里,‘我’、‘你’或‘我们’都不存在”。她号召女性鼓起勇气,用自己积极主动的声音讲述,抛却由非己之声所换来的虚假安全感和最终的不真实。

伊利格瑞在《非“一”之性》中提出了“女人腔”的话语主张,以女性立场套用了弗洛伊德的理论。弗氏认为,男性快感集中在阳物上,是单一的、线性的,故男性话语追求的是理性;女性的快感是多元的、扩散的、包容的,故女性话语是多重的、流动的和无中心的。在理性化的男权社会,女性话语是低等的和被排斥的。伊利格瑞反其道而行之,她认为这种多元的、非中心的“女人腔”正是对抗单一的男性中心话语的有力武器,女性的非理性神秘主义话语本身,就是扰乱和颠覆以语言为基础的父权象征秩序的秘密武器。

三、理想的两性模式:双重主体的共存与飞翔“二人行”

伊利格瑞的批判目的不是建立母权制——那无疑在走向另一个极端。她的目标是摆脱父权制文化的樊篱,创造女人的社会性,彰显女人的真实存在,即向世界展现阴性女性。因此,她在批驳和颠覆父权制文化的同时,也在积极探索重建两性社会文化秩序的路径。在20世纪90年代出版的《二人行》提出一种新型的两性关系,倡导建立两性主体相互尊重差异的文化。

《二人行》,顾名思义,就是探讨人与他者如何在世界上共存的问题,该书用散文诗的文体风格和充满诗性哲思的语言,表达对美好的两性关系的期许。她认为,在某种意义上,人类社会是建立在差异之上的,差异产生意义,产生尊重。性别差异在人类社会中尤其重要:“人类是在两性间实现的。一个女孩或一个男孩从诞生之时起,就负担着实现自身性别以及与另一性别共同实现人类的使命。”、“二人行”的“二”,就是肯定性别差异,承认每个人都是主体,因为“性别差异是人身份的一个部分,是人和自我实现的一个特殊领域”。

在《二人行》中,伊利格瑞还批判了萨特、梅洛—庞蒂、列维纳斯等男性哲学家理论中性别差异视角的缺失。她认为萨特“没有谈及他者的性别”,“没有任何关于性别差异的暗示”,而是“更致力于将他们雷同起来”,这使得“他赋予两性以同一特征,这使得他也赋予两性同一意识”。梅洛—庞蒂现象学理论的本质依然是主客二分法,其结论认为女性是被感知的被动物体,要实现自我的拯救和超越,男人必须远离女人和肉身。这些观点中潜含着西方传统哲学重理性轻感性、重精神轻肉体的价值取向。同样,列维纳斯对总体性理论的思考和构想更是以男性为中心,排除了两性互为主体性的维度,无视性别差异的存在。在伊利格瑞看来,逻各斯中心主义和菲勒斯中心主义宰制的结果是人的异化和文化的堕落:“渐渐地,我们失去了看自己,听自己,抚摸自己,感知自己的习惯,我们说着‘我爱你’,人却看着他处,或者呆在黑夜里。”“我们在我们之外寻找不真实的自己,我们渴望拥抱,却相互疏远。”“我们把彼此想象成上帝或魔鬼,天使或妖魔,而不是男人(们)和女人(们),存在于凡间的、彼此影响的男人和女人。”“存在的他者变成了一个没有生气的客体、一个人为的存在,一个丧失斗志、理想和精力的机会和同谋。”要克服异化,消除人为的灾祸,重建生命和谐世界,必须建立对他者的正确哲学理解,“关注他者,尊重他的不可见,打开宇宙中的黑洞或亮点。就在我的目光不可企及的地方,开始了世界的重建”。伊利格瑞多次强调,要尊重他者,尊重差异,甚至尊重他者的不可知性,因为不可知保持了二者之间的关系:“我知道你存在,这难道不正是因为我不认识你吗?”“难道不是这种不可知使得我们保持了二者的关系?”“你,不是也永远不会是我,或我的。”“我们间,这永远不会是我的,也不是你的。它是我们的第三维度,我们由此以不同的个体身份交往,不同的肉体,不同的精神。”因此,要保持差异,不被同一,我们与他者之间,即两性之间必须灵肉相对,彼此倾听,也倾听星宿的话语,让他者保持自由与独立甚至神秘,“让他者自由,丝毫不要占有,凝视他如同看一个无法更改的存在,把它视为不可企及的来享受,看着他,听他,抚摸他,同时知道我所感知的并非我拥有的”。

由于受东方文化(主要是瑜伽、佛教文化)的影响,伊利格瑞提倡凝视与静观,倡导人类要学会相互感知,关注身体,休养生息。同时她强调要重建两性之间的和谐关系,还要付出爱,通过付出爱,才能真正做到尊重差异,保持自我。“必须付出很多爱才能具备如此的辩证法。必须有足够的爱,才能创造而不是伤害——把他者作为一个整体去爱,爱他的生活中的他,而不是给予他一种生活。尊重他,把他看作一个从他异性(altérité)涌出的源泉。”

在“二人行”的路上,因为有了爱,因为尊重差异,所以两性不会孤独,而且“在这条道路上,女人可以成为男人的向导”。在爱与差异的引导下,人类可以回归自我,并在爱与差异编织的文化时空下,两性才能相互协作,“回归我,回归你。远离占有的痛苦,异己的渗透”,“让怡人的欢欣在区别中高涨”。这样的“二人行”要求我们在审视差异的时候,“不仅仅从生殖功能的角度把它看作是人类繁殖和再繁殖的手段,而且也是为了获得和绽放幸福”。

四、多重意义与价值

除上述方面,伊利格瑞的理论还有着浓厚的生态学意蕴,虽然在此方面没有专著和文章。她认为女性和自然都是在父权制和逻各斯中心主义统治之下,都在同一性的意识形态的压抑之下,女性和自然是男性文化之下被统治的客体,男人习惯了到自身之外去创造、去征服、去爱,这种行为方式是他们固有的,这招致自然的报复和自我的遗忘,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生存,必须予以纠正。我们必须尊重差异及每一种主体。自然作为人类的他者也是主体,同样需要尊重。正如有人指出的那样:“她一直在证明那个导向父权制建立和对性差异压抑的、强暴性的‘一’的逻辑,在历史上是如此的与人类主体之否认自然对她的恩惠以及不再尊重其本身的自然等等相伴随的。”她认为,当前人类的灾难和危机本身,如战争、灾荒和饥饿等等,都是“由男性单独建立起来的以牺牲女性、以技术统治为特征的社会体制之合乎逻辑的历史宿命”。因此必须用差异理论和机制消除这种毁灭性的力量,从而拥抱他者,尊重自然。

有研究者认为,伊利格瑞的理论主张有自相矛盾的地方,一方面她拒绝为事物下定义,另一方面她又认为只能介入其中。但伊利格瑞并不为此感到困窘,反倒认为自我矛盾恰恰是对菲勒斯中心主义所推崇的逻辑连贯性的一种反叛。因为在伊利格瑞看来,“‘她’是自身里面的无限的另一个。无疑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说她容易激动,说她不可理喻,说她心浮气躁,说她变幻莫测——当然还说她的语言东拉西扯,让‘他’摸不着头绪。对于理性逻辑而言,言辞矛盾似乎是疯话,使用预制好的符码的人是听不进这种语言的”。深受后现代主义影响的伊利格瑞拒绝任何理论的束缚,包括她自己的理论,立誓标举差异性理论,反对男性中心主义,反对同一性意识形态,努力倡扬真实的女性自我。

伊利格瑞的理论并不完善,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但她对性别差异视角的哲学阐释和论析对于所有的社会、文化、哲学的理论与实践都有新锐的启示,因为性别差异的确是人类的一个基本特质,如何看待它就是如何看待人类本身乃至人类的所有问题,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性别之间这最世俗和最普遍的关系现在有可能启发我们去创造一种或具体或抽象、或经验或先验的‘关系文化’,它也有可能使我们以民主的方式进入所有其他的多样性存在。”伊利格瑞的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是常谈常新的,性别差异问题永远具有革命性意义。

茱莉亚·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 1941年6月24日),法国思想家、精神分析学家、哲学家、文学批评家、心理分析学家、女性主义者。1969年,克利斯蒂娃出版其第一本书《Semeiotikè(符号学)》之后,在当今的国际批评分析、文化理论和女性主义领域开始产生影响。她著述广泛,包括书籍、随笔和建筑意义出版物的序言(译注一),其中包括有关互文性、符号学和屈辱性的见解,覆盖语言学、文学理论及批评、精神分析、传记及自传、政治和文学分析、艺术及艺术史。她的著作在后结构主义思想中也有重要地位。作为法国女权运动的主要拥护者,克里斯蒂娃对美国和英国的女权运动和女权扩张主义的文学研究有着很大的影响,也影响着同时代的艺术读物。但是她对法国女权主义界及其活动的看法颇有争议。克里斯蒂娃在1993年的《妇女时代》上发表的《论精神新疾病》提出了三种女权运动。实际上,克里斯蒂娃提出了很多男女平等的建议来建立“统一的女性语言”。

已经71岁的克里斯蒂娃被认为是继西蒙·德·波伏娃之后最杰出的法国女思想家,她从不避讳自己是个女性主义者的身份,所以她也常常被归入当代女性主义思想家行列。以克里斯蒂娃为主要代表的女性主义越出了以往女性主义的思想界限,不再局限于女性主义的范围,而是以女性的“母亲身份”为典范,通过对一系列女性天才及卓越人物的历史分析,揭示人的个体及其不同社会文化共同体的多重多元的异质性。于是,她接连为三位杰出女性立传,并收录在《女性天才系列》:《汉娜·阿伦特》、《美拉尼·克莱因》、《柯列特》中。在谈到她的《女性天才系列》时,克里斯蒂娃明白地指出:“诉诸每个男人或女人的天生才资,并不是低估历史的意义,而是试图超越女性的条件,就好像超越一般人的条件那样,超越生物学、社会和命定的界限;这也就是要强调主体有意识地或无意识地反抗各种决定因素的规定而创造出来的价值。”这两种倾向大致可以概括为同一性和差异性。但我作为一名精神分析学家,在每个人身上都看到了两性的存在,这就如中国传统中所说的阴阳,女性身上也有阳,男性身上也有阴。但就我个人而言,我更倾向于男女的差异性,人类由男女组成,如果取消性别差异,大家都成为中性人,比如现在生物科技中所做的克隆人,那对人类文化可能是个灾难。文化需要两种性别的存在,需要我们每个构造不同的身体。所以我在那三本书(指阿伦特、克莱因和柯列特的三本传记)中说,每个人都有权利去选择自己的性别,我是克里斯蒂娃,在我身上大部分是女性特质,但我也有男性特质的一部分,所有这些综合起来就组成了克里斯蒂娃的性别。每个人的个性性别其实是一种组合,每个人的个性组合都是不同的,这其中就包含了每个人的创造力。所以我说,将来,我们更多应该去思考每个人的性别组合,而不是绝对地区分男和女,甚至把男女对立起来。

克丽丝缇娃先从「识」的定义来做讨论。经由思考认为「意识」是由语言构成的。例如:父母,主奴,尊卑,经过论述後,认为主跟卑并没有一定的好坏,从「字」上完全改变它的定义。打破二元对立的关系,放进一个第三者的概念。何谓主体?透过母亲将小孩送到父权机构,母亲是一种推动的力量,而小孩也一定会受到社会的压制,成为社会希望的样子。而今天也因为有这样的压抑,也才能有主体的存在。例如:性为一个禁忌,若反抗此机制则成为一个主体。所以压抑和主体是一体两面。而在这样的压制的社会中,该怎麼成为主体?克丽丝缇娃认为人没有独立於社会外在的意识与自由,人天生就是不自由的。要不断的怀疑自己的意识,要不断的怀疑自己所有既定的观念,藉由这样的一个过程成为主体。用第三者的角度来看自己,亦藉著禁忌来看自己,产生不断的辩证的手段,来成就自己的主体性。是一种自我异化的过程。整个主体建立的过程就是不停的反省、异化、辩证。个人对于女权主义的看法

女权主义,并非是为了否定男权主义,解构男权主义。而是为了改变妇女现存生活状况。最为重要的是妇女在社会不断变革的今天,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女权批评,通过分析妇女的从属地位形成的原因,提高妇女对自身和现实的认识,从精神奴役中解放出来,文化在自我认识中有重大作用。在某种意义上,女权主义者与马克思主义者有着非常相似的出发点,两者都相信,人一旦从有自身和现实的幻想中清醒过来,掌握了真理的武器,就能产生解放自己的力量。马克思说我们必须怀疑一切,女权主义者也同样具有怀疑精神。但是最重要的是女权主义者在女性史中找出女性文化的根,从而更为积极面对父权制的压制,这一点很值得赞同。如今,女权主义批评深入各个领域,促进了女权运动的发展,使人们的态度和行为发生的一定的变化,也为学术研究打开了新的视野。

女权主义

女权主义,源自西方,以女性经验为来源与动机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 女性主义一词,最早出现在法国,意味着妇女解放,后传到英美,逐渐流行起来。以现代的哲学与社会运动的观点来看,女......

女权主义~

Women throughout the ages have protested the limitations imposed on their lives by social, political, and religious institutions.In the fifth century, Hypatia,......

女权主义

女权主义批评从两性文化的意义上说,西方的文化传统是男尊女卑的传统。女性作家和女性读者,与男性自古不同。亚里士多德声称,妇女之所以是妇女,乃因她们缺少某些品质。圣托马斯•......

中国女权主义

中国的女权主义摘要:人类文明几千年历史的长河之中,绝大部分的社会都是一种崇尚男权的社会,在这种社会体制下,相当于男性,女性享有更少的权利,位于被支配的社会地位。这种情况在古......

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

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摘要:本文对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做了较系统的考察。早期的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者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导致妇女受压迫、受剥削的根本原因,在抽象意......

下载女权主义讲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女权主义讲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