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相关知识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人本主义基本思想”。
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于20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兴起,70~80年代迅速发展,它既反对行为主义把人等同于动物,只研究人的行为,不理解人的内在本性,又批评弗洛伊德只研究神经症和精神病人,不考察正常人心理,因而被称之为心理学的第三种运动。人本学派强调人的尊严、价值、创造力和自我实现,把人的本性的自我实现归结为潜能的发挥,而潜能是一种类似本能的性质。人本主义最大的贡献是看到了人的心理与人的本质的一致性,主张心理学必须从人的本性出发研究人的心理。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1908~1970)和罗杰斯(1902~)。马斯洛的主要观点:对人类的基本需要进行了研究和分类,将之与动物的本能加以区别,提出人的需要是分层次发展的;他按照追求目标和满足对象的不同把人的各种需要从低到高安排在一个层次序列的系统中,最低级的需要是生理的需要,这是人所感到要优先满足的需要。罗杰斯的主要观点:在心理治疗实践和心理学理论研究中发展出人格的“自我理论”,并倡导了“患者中心疗法”的心理治疗方法。人类有一种天生的“自我实现”的动机,即一个人发展、扩充和成熟的趋力,它是一个人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各种潜能的趋向。
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论
马斯洛认为人类行为的心理驱力不是性本能,而是人的需要,他将其分为两大类、七个层次、好像一座金字塔,由下而上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识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人在满足高一层次的需要之前,至少必须先部分满足低一层次的需要。第一类需要属于缺失需要,可产生匮乏性动机,为人与动物所共有,一旦得到满足,紧张消除,兴奋降低,便失去动机。第二类需要属于生长需要,可产生成长性动机,为人类所特有,是一种超越了生存满足之后,发自内心的渴求发展和实现自身潜能的需要。满足了这种需要个体才能进入心理的自由
状态,体现人的本质和价值,产生深刻的幸福感,马斯洛称之为“顶峰体验”。马斯洛认为人类共有真、善、美、正义、欢乐等内在本性,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达到人的自我实现关键在于改善人的“自知”或自我意识,使人认识到自我的内在潜能或价值,人本主义心理学就是促进人的自我实现。
罗杰斯的自我理论刚出生的婴儿并没有自我的概念,随着他(她)与他人、环境的相互作用,他(她)开始慢慢地把自己与非自己区分开来。当最初的自我概念形成之后,人的自我实现趋向开始激活,在自我实现这一股动力的驱动下,儿童在环境中进行各种尝试活动并产生出大量的经验。通过机体自动的估价过程,有些经验会使他感到满足、愉快,有些即相反,满足愉快的经验会使儿童寻求保持、再现,不满足、不愉快的经验会使儿童尽力迥避。在孩子寻求积极的经验中,有一种是受他人的关怀而产生的体验,还有一种是受到他人尊重而产生的体验,不幸的是儿童这种受关怀尊重需要的满足完全取决于他人,他人(包括父母)是根据儿童的行为是否符合其价值标准,行为标准来决定是否给予关怀和尊重,所以说他人的关怀与尊重是有条件的,这些条件体现着父母和社会的价值观,罗杰斯称这种条件为价值条件,儿童不断通过自己的行为体验到这些价值条件,会不自觉地将这些本属于父母或他人的价值观念内化,变成自我结构的一部分,渐渐地儿童被迫放弃按自身机体估价过程去评价经验,变成用自我中内化了的社会的价值规范去评价经验,这样儿童的自我和经验之间就发生了异化,当经验与自我之间存在冲突时,个体就会预感到自我受到威胁,因而产生焦虑。预感到经验与自我不一致时,个体会运用防御机制(歪曲、否认、选择性知觉)来对经验进行加工,使之在意识水平上达到与自我相一致。如果防御成功,个体就不会出现适应障碍,若防御失败就会出现心理适应障碍,罗杰斯的以人为中心的治疗目标是将原本不属于自己的是经内化而成的自我部分去除掉,找回属于他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模式,用罗杰斯的话说“变回自己”“从面具后面走出来”,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充分发挥个人的机能。人本主义的实质就是让人领悟自己的本性,不再倚重外来的价值观念,让人重新信赖、依靠机体估价过程来处理经验,消除外界环境通过内化而强加给他的价值观,让人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由性的健康发展。
人本主义的影响
人本主义强调爱、创造性、自我表现、自主性、责任心等心理品质和人格特征的培育,对现代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马斯洛作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充分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积极倡导人的潜能的实现。另一位重要代表人物罗杰斯,同样强调人的自我表现、情感与主体性接纳。他认为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健全的人格,必须创造出一个积极的成长环境。
人本主义的目的人本主义教学思想关注的不仅是教学中认知的发展,更关注教学中学生情感、兴趣、动机的发展规律,“注重对学生内在心理世界的了解,以顺应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以及个性差异,达到开发学生的潜能、激发起其认知与情感的相互作用,重视创造能力、认知、动机、情感等心理方面对行为的制约作用。”
人本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思想渊源与时代背景
人本主义是西欧自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文艺复兴时期所涌现的一种新思潮。其基本观点主张“人类自由权利不可侵犯,即自由意志论”。在文艺复兴时期及其后由于生产经济的高度发展,社会生活的迅速改变,人们需要科学与新的文化,人本主义思潮从而获得迅猛发展。
人本主义心理学起源于西欧的存在主义哲学,是由存在主义心理学与美国传统的人道主义汇合而成。人本主义心理学派认为,凡是有机体都有一种内在倾向,即有助于维持和增强有机体的方式发展自身的潜能。这种潜能包括一般生物潜能和心理潜能。人本主义反对将人的心理低俗化、动物化的倾向,主张心理学应采用现象学的方法来研究心理现象,并着重对健康人或自我实现者进行研究。
(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需要是人内心世界核心的东西,人的一切意志和认识都受其统摄。以人为本就要抓住人本性的基本需要进行研究,他认为人类价值体系存在两类不同的需要,一类是沿生物谱系上升方向逐渐变弱的本能或冲动,称为低级需要或生理需要。一类是随生物进化而逐渐显现的潜能或需要,称为高级需要。他把人的需要按其强度不同从最低的生理需要到最高的自我实现需要分成了五个层次:
1.生理的需要生理的需要是人们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如对食物、水、空气和住房等的需要。这类需要若得不到满足,有机体将会有生命危险。它是最强烈的不可避免的最底层需要,也是推动人们行动的强大动力。显然,这种生理需要具有自我和种族保护的意义,是有机体为了生存而必不可少的需要。当一个人存在多种需要时,例如同时缺乏食物、安全和爱情,总是缺乏食物的饥饿需要占有最大的优势,这说明当一个人为生理需要所控制时,其他一切需要都将被推到幕后。
2.安全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包括对人身安全、生活稳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胁或疾病的需要,表现在生命安全、财产安全、职业安全和心理安全四个方面。安全需要比生理需要较高一级,当生理需要得到满足以后就要保障这种需要。每一个在现实中生活的人,都会产生安全感的欲望、自由的欲望、防御的实力的欲望。
3.爱与归属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也称社交的需要,是指个人渴望得到家庭、团体、朋友、同事的认同,是对友情、信任、温暖、爱情的需要。这一层次与前两个层次截然不同,它比生理和安全需要更细微、更难捉摸。当前两种需要得到满足后,爱与归属的需要就会突显出来,进而产生激励作用。爱与归属的需要包括:①社交欲,希望和他人保持友谊与忠诚的伙伴关系,希望得到互爱等;②归属感,希望有所归属,成为团体的一员,在个人有困难时能互相帮助。爱与归属中的“爱”不单是指两性间的爱,而是广义的爱,体现在互相信任、深刻理解和相互给予上,包括给予和接受爱。爱与归属的需要与个人性格、经历、生活区域、民族、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都有关系。
4.尊重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可分为自尊、他尊和权力欲三类,包括自我尊重、自我评价,也包括他人的认可和尊重以及尊重他人。尊重的需要也可以作如下划分:①渴望实力、成就、适应性和面向世界的自信心,以及渴望独立与自由;②渴望名誉与声望。声望是来自别人的尊重、受人赏识、注意或欣赏。满足自我尊重的需要导致自信、价值、力量及适应性增强等多方面的感觉,而阻挠这些需要将产生自卑感、虚弱感和无能感。尊重的需要很少能够得到完全的满足,但基本上的满足就可产生推动力。
5.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的需要层次中最高等级的需要,其目标是自我实现。这是一种创造的需要,满足这种需要要求个体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活动或工作,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自我实现意味着充分地、活跃地、忘我地、全神贯注地体验生活,追求既定的理想,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把工作当作一种创作活动,在工作中运用最富于创造性和建设性的技巧,从而完全实现自己的价值与抱负。自我实现的需要占支配地位的人,有可能过分关注这种最高层次需要的满足,以至于自觉或不自觉地放弃满足较低层次的需要。
除了上述五种基本需要外,马斯洛还曾详细阐述了认知和审美两种需要的存在,并将两者置于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之间。但他也认为,这两种需要还不能称为人的基本需要,故在学术界影响最大的仍然是需要的五层次理论。
在上述需要层次中,层次越低的需要强度越强,层次越高的需要强度就越弱。在高层次的需要充分出现之前,低层次的需要必须得到适当的满足。低层次的需要基本得到满足以后,它的激励作用就会降低,其优势地位将不再保持下去,高层次的需要会取代它成为推动行为的主要原因。不同层次的需要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来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人的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要原因和动力。人的需要是从外部得来的满足逐渐向内在得到的满足转化。
人的五种需要不可能完全满足,愈到上层,满足的百分比愈少。任何一种需要并不因为下一个高层次需要的发展而告消失,各层次的需要相互依赖与重叠,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低层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对行为影响的比重减轻而已。高层次的需要比低层次的需要具有更大的价值。人的最高需要即自我实现就是以最有效和最完整的方式表现他自己的潜力,唯此才能使人得到高峰体验。
所谓的“高峰体验”,是指人处于最激荡人心的时刻,是人的存在的最高、最完美、最和谐的状态,这时的人具有一种欣喜若狂、如醉如痴、销魂的感觉。实验证明,当人处于美丽的风景之中会显得比在简陋的环境里更活泼、更健康、更富有生气;一个善良、真诚、美好的人比其他人更能体会到存在于外部世界中的真善美。当人们在外界发现了最高价值时,就可能同时在自己的内心中产生或加强这种价值。总之,较好的人和处于较好环境的人更容易产生高峰体验。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10100930107石佳蕾人本主义摘要:本文通过将人本主义与弗洛伊德学说和行为主义进行对比,大致论述了人本主义的产生原因、主要内容以及人本主义理论的应用等......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A.Maslow)和罗杰斯(C.R.Rogers)。人本主义的学习与教学观深刻地影响了世......
人 本 主 义人本主义理论是美国当代心理学主要流派之一,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由美国心理学家A.H马斯洛创立,以罗杰斯为代表。被称为除行为学派和精神分析以外,心理......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的一个心理学学派。由于其观点不同于行为主义心理学和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学,故被成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一、历史背景(一)社会背景美国人民在满足物质生活的基础上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表面的经济繁荣与严重的信仰危机、精神危机的矛盾(二)哲学背景人文主义重视个人的价值,维护个人的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