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活走进培智教学数学课堂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
让生活走进培智教学数学课堂
【摘要】:智障儿童各方面的思维活动大大落后于正常的同龄孩子,对他们来说,学习数学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特别是重度智障学生,就算经过多年的课堂教学,最简单、最基础的数学知识依然很难习得。在教师的千遍万遍教学之下,有些学生好不容易学会了知识,却不会将其运用于现实的生活之中,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有些教师甚至放弃了让重度智障生学习数学。但是,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很多,要提高重度智障学生今后的生活质量,很多常用的数学知识非学不可,并且要学有所用。数学源于生活,启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关键词】: 数学知识 智障学生 课堂教学 生活化 智障儿童由于智商低,反映慢,抽象思维能力差,学习数学便是一大难题。而《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提出了“以生活为核心”的课程思想,突出了特殊教育课程特色。把基础教育课程设置中的语文、数学学科都称之为生活语文、生活数学。这是为了进一步弱化学科色彩,强化生活教育的思想。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当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设计富有生活情趣和意义的活动,让生活和教学成为一对“伴侣”,以激发智障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探索知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以学为乐的志趣,变“厌学”为“愿学”,变“苦学”为“乐学”,使学习变得有趣,让学习过程变得愉快,促进学生和谐、健康地发展,为将来自理生活、适应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1、创设问题情境
智障学生感性认识不完全,思维直观、具体,不连贯,理解能力差,但是他们也有一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能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使教学内容具有新奇性,便能吸引这些智障学生学习的注意力。例如我在教数前概念“配对”的时候,我便创设了“好朋友在哪里”的问题情境,我先拿出牙刷,一部分学生问:“牙刷的好朋友在哪里?”另一部分学生会一边找出“牙膏”,一边说:“牙刷的好朋友在这里?”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沉浸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但学到了知识,而且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
2、创设故事情境
智障学生对童话故事和动画片非常感兴趣,百听不厌,百看不烦。因此,教学中如果能合理创设故事情境,把学习内容编成简单的生活小故事,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便能有效调动智障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例如在教“1+1=2”时,我先出示了一个学生熟悉的动画人物小花猫,然后说小花猫要去钓鱼。同学们都很高兴,全神贯注地看着老师的动作演示,接着就让学生数,小花猫先钓了1条鱼,又钓了1条鱼,合起来钓了2条鱼。最后让学生编出故事、说出算式。这不仅引出了学习内容,还活跃了课堂气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向高潮。
3、创设操作情境
智障学生对自己动手操作获得的知识印象最为深刻,记忆也最牢固。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创设操作情境,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张口表达、用耳倾听、动脑思考这一过程获取知识,那他们获得的知识将是难以忘怀的。例如在教“长方形的认识”这一内容时,我让同学们找一找,看一看教室里哪些东西是长方形的?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讲桌是长方形的,黑板是长方形的,凳子是长方形的,门是长方形的……我再让学生摸一摸、比一比、数一数、量一量,通过这些过程来感知长方形的特点。同学们在活动中学,在活动中乐,达到激趣乐学之目的。
二、寻找生活化内容,解决数学问题
1、寻找教材中的生活内容
生活是一切教学现象发生的场所,是一切素材的来源,是知识和能力运用的广大空间。教学生活化就是以生活为根基,讲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教学生从抽象、虚拟的课本中解脱出来,感受自然、社会、事实、事件、人物、过程,使学生在于现实世界的撞击、交流中产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爱,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题参与教学活动的强烈愿望,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从而自发地、主动地去获取知识,陶冶情操。教学生活化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的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例如在教“钟面认识”的时候,我找来几种款式不同的钟表,让学生认识钟面上的数字,认识时针、分针,认识整时。再对照教室里张贴的学生作息时间表,再如学生早上7点吃饭,我先演示把钟表拨到7点,告诉学生这个时间是吃饭的时间,8点上第一节课,“谁上来把时间拨到8点?”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上来操作,通过一系列的演示操作,让学生了解了一天的时间安排,进而教育学生时间是宝贵的,要珍惜时间,好好学习,快乐生活。、2、寻找生活中的教学内容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提出了“教育为生活做准备说”。斯宾塞指出:“为我们的完满生活做准备是教育应尽的职责;而评判一门教学科目的唯一合理办法就是看他对这个职责尽到什么程度。”我们有责任吧完满的生活作为要达到的目的摆在我们的面前……以便我们在培养儿童时能审慎地根据这个目的来选择施教的科目和方法。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师要紧密结合智障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生活中寻找出既包含一定的数学知识,又能被智障学生理解和接受的教学内容。例如在教“小数的认识”前,我先带领学生到学校的超市看看各种物品的价格,引导学生尝试读读商品的标价,这对认识小数是非常有意义的。
三、参与生活化实践,享受快乐数学
1、在校园生活中实践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利用生活中的丰富资源,努力挖掘知识的生活背景,想方设法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积极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以引起学生对生活情境的回忆,把学生带入真实的生活情境中体验,从而引导学生从创设的生活情境中发现知识,习得知识。在校园、教室尽量为智障学生提供生活化的场景,根据不同的授课内容创设相应的生活情境,让他们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教学活动,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空间。让他们在活动中掌握所学的生活知识和技能技巧,积极参加到课堂活动中去。例如在教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后,我先指导学生量一量教室中课桌的长、宽、高和黑板的长、宽,最后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外活动时间到校园里走一走,看看1米大约有几步?再围绕操场走一圈,看看有多少步?从而估计操场的一圈有多少米。通过校园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感悟,享受到了学习数学知识的价值,成功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2、在日常生活中实践
教学时,也并不一直在教室内,而是带领孩子们走出教室,走向社会与生活,到现实生活的场景中学习知识,了解情况,同时还能实践运用,注重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生活能力的培养。例如,在教“人民币的认识”以后,我就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到超市进行实践购物活动,这些孩子非常高兴。拿了10多元钱,买一些自己喜欢的物品,应付多少钱?钱够不够?如果够的,售货员应找回多少钱?如果不够,还差多少钱?这让智障学生通过辨别不同商品、计算价钱、独立到收银台结帐,将学到的知识通过日常实践活动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为以后融入社会创造了条件。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题材,把数学问题生活化,让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不再觉得数学是高不可及的,不再觉得数学是脱离实际的海市蜃楼而虚无飘渺,进而享受学习数学的快乐。参考文献:
① 赵树铎:《特殊教育课程与教学法》,华夏出版社,1994 ② 陈云英:《智力落后儿童教育的研究》,华夏出版社,1999 ③ 肖非,刘全礼:《智力落后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华夏出版社,1993 ④ 张茂聪:《弱智儿童生活与教育》,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 ⑤ 相薇,聋校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研究.硕士论文,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 ⑥ 斯宾塞著,胡毅,王承绪译。斯宾塞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58-59
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学习数学知识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把学生的亲身经历和实际问题抽象带入到数学教......
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每一位教师都应把教学植根于这种民主、平等、自由的课堂氛围中。只有如此,学生才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观点,大胆探索。一、联系生活实际,激活学生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发包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
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大靖初级中学朱成宏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教师应充分把数学和学生的生......
让数学回归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达玉才数学生活化是新课堂理念的具体化,它要求数学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实际出发,提供学习的探索材料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