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理论_邓小平理论理论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8 20:20:18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邓小平理论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邓小平理论理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的腾飞,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的稳定发展,新农村逐渐展现在人们眼前。这一切都离不开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指导。邓小平从中国建设实际出发,思考中国建设战略,特别是对中国农业现代化进行了全方位的思考,形成了正确的战略思想,制定了行之有效的政策,为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农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薄弱环节,“三农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国历代政府的难题。邓小平一直高度重视我国农业发展情况,一直强调农业的基础地位,把农业现代化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上加以考虑,提出农业现代化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基础前提。1975年9月,他在出席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开幕式,代表中央发表讲话时指出: “四个现代化,比较起来,更加费劲的是农业现代化。如果农业搞不好,很可能拉我们国家建设的后腿。” 后来在会见利比里亚国家元首多伊时又指出: “你们想了解中国的经验,中国的经验第一条就是自力更生。再就是重视发展农业。不管天下发生什么事,只要人民吃饱肚子,一切就好办了。”邓小平关于农业现代化思想博大精深,有着丰富的内容。现总结如下:

(一)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战略指导思想——“两个飞跃”思想

1990年3月,邓小平在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指出,“中

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要长期坚持不变。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这是又一个很大的前进,当然这是很长的过程。”在这里邓小平一方面提出了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战略构想,另一方面又强调在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不是短时间的事情,而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需要几代人去努力。因此,“两个飞跃”思想不仅是对过去农村改革和发展历程的科学总结,而且为现在和将来农村改革和发展的社会实践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是组织和引导亿万群众走集体化道路,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和农业现代化的行动指南。

随着实践的发展,战略构想不断得到创新和完善。党的十六大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确立了新世纪前20 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且把建设现代化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这一伟大历史任务的重点。这一策略完全符合邓小平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的思想,因而是对邓小平“两个飞跃”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政策保障:稳定党在农村的基本土地制度,完善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尊重社会经济发展规律,从中国农村建设实际出发,重新调整了农村生产关系,使农村生产关系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特别是在农村最先实施了伟大的改革,制定了促进和保障农业发展的农业政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关注和重视农村农业政策的制定,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1977年11月,邓小平在听取广东省委负责人汇报,谈到农业政策时就强调: “看来最大的问题是政策问题。政策对不对头,是个关键。”1980年4月,在同中央负责人就农业问题谈话时强调对于贫困落后地区“要靠政策,整个农业近几年也要靠政策。政策为农民欢迎了,即使没有多少农业投资,只要群众的积极性发挥了,各种形式的经济、副业发展了,农业增产的潜力大得很,发展余地大得很。”后来邓小平又强调“农业第一要靠政策,第二靠科学”。1987年5月,邓小平在同朝鲜国家主席金日成话别又说: “我们现在真正的问题是农业问题。我们要增加对农业的投资,更重要的是实行正确的政策。要使农民更加重视农业,生产粮食有利可图。调动积极性要靠政策。使农业更加现代化,是更重要的政策。”

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邓小平的思想是正确的。我们党也继承和发扬了他的思想。党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有条件的地方可根据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温家宝总理在《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也强调要采取综合措施,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继续完善现有农业补贴政策,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三)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因素:科学技术的推广和使用。邓小平经常提到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推广和使用关键在于人,因此人是实现现代化的先决条件,所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主体因素是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邓小平从当代国际发展状况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出发来思考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他认为我国经济科技都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特别是我国农业生产力比较低下,人多地少,因此他认为要想实现现代化和赶超世界发达国家,必须借助于科学技术。所以邓小平一直重视科学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地位,以至他强调要大力发展教育,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

素质。1982年3月,在会见美国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长哈默时指出,我们落实了农村政策,农业形势很好,但靠政策只能解决一段时间的问题,农业还要科学,要尽快解决肥料问题。从肥料问题的解决、农民的增加收入等农业具体问题中,邓小平形成了“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学”的著名论断。邓小平认识到科学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重大作用,这就为我国农业发展指明了根本动力和可靠依据。但是邓小平并没有停留在这一点上。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只是表象,在科技的背后起支撑作用的是教育。人才是科学技术的物质承担者,而人才的培养靠教育。1983年12月,在听取有关方面负责人汇报当前经济情况时指出,“今后要进一步提倡科学种田,还要大力培养农业科技人才。我们有大量中学生,要把他们培养成土专家,让他们在农村发挥作用。”就是说不仅要培养大量农业科技人才,而且要培养千千万万的土专家,提高整个农业发展的科举含量。要做到这点,只有靠发展祖国的教育事业,才能提高我国农业科技水平。这样,邓小平在实践中和理论上逐渐形成了科技兴农思想。

在他思想的影响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要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要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重点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对农村学生免收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

(四)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战略载体: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实现农村的城镇化,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促进农业人口向非农的转变。农业要实现现代化就要求整个农村实现现代化,同样农民自身、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等等都要实现现代化,而这一切都可以承载在农村城镇化之上,那么发展乡镇企业也就显得尤其重要。邓小平多次强调乡镇企业的重要性。1987年6月,邓小平又明确指出,乡镇企业的发展,主要是工业,还包括其他行业,解决了占农村剩余劳动力50%的人的出路问题。农民不往城市跑,而是建设大批小型新型乡镇。在谈到中国农村改革的经验时又说:“乡镇企业容纳了的农村剩余劳动力50%同时,乡镇企业反过来对农业又有很大帮助,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五)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现实途径: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的市场化。农业要实现现代化不仅是生产方面要实现现代化,更重要的是要使农业产后实现产业化经营,让整个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都融入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来。上文提到的邓小平的“两个飞跃”思想,第一次清晰地指明了我国农业分两个阶段发展的道路和长远方

向,规划了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历程,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操作性。在这一思想指引下,我国农业产业化在全国各地蓬勃兴起。

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这些新思想相都可以看成邓小平关于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的市场化的思想的继承。

(六)农业现代化的最终归宿:实现农业的工业化。邓小平在他的农业发展战略中强调农业最终要实现农工结合,工业化推动农业实现现代化。1978年9月听取李力安、王一伦等汇报时指出:农场不要只搞粮食,要变成工农联合企业,提高农产品加工,农业技术改造。农业最终是要工业化的。随后在听取曾绍山等人汇报时强调:农业要现代化,才能适应工业的现代化。工业越发达,越要把农业放到第一位。这就要求工业支援农业。工业支援农业要具体化。所谓农业走工业道路,就是本身要搞很多新的行业。邓小平还从改革的战略高度强调农村发展工业和实现农工结合的重要性。1986年5月,在会见加拿大总理不赖恩·马尔尼时指出: “农村改革不仅使农民的生活明显好了起来,更重要的是通过农村改革,普遍出现了农工结合的局面,大办多种经营和乡镇工业,容纳了剩余劳动力。这是我们成功经验中很重要的一点。”

自从邓小平提出农业的工业化之后,我们的党在对“三农”问题的认识上开始逐渐跳出就“农”谈“农”的思维框架,因此才有了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所提出的“统筹城乡经济”,改变二元社会结构,走城镇化的发展农村之路的战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温家宝总理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方面主要是考虑我国农村发展和改革已进入了新的阶段,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加大各方面对农村的支持力度,这样才能较快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

探索邓小平农业现代化思想有着重要意义,尤其是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时期。因此我们要坚持邓小平农业现代化思想为指导,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战略的实现。

邓小平理论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邓小平理论

产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邓小平教育思想 [单选题]1.邓小平教育思想是( )的重要组成部分1.为什么说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 A:邓小平理论B:毛......

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一块石头两只猫三条鱼四只鸡还有五十加一百所谓‚一块石头‛,指的是邓小平说过:改革开放和搞经济特区前无古人,允许大家摸着石头过河;所谓‚两只猫‛,指的是白猫黑猫,捉......

邓小平理论

认真学习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王蓓党的十五大和全国人大九届一次会议向全党全国人民提出了推进 机构改革的任务。在这个时候,我们重温邓小平有关政治体制改革的 思想,对于作......

邓小平理论读后感

浅析对新时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考——读《邓小平理论》有感邓小平理论,是以邓小平为主要创立者、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的理论。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邓小平理论论文

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论文姓名: 学号: 班级:浅谈邓小平理论邓小平同志根据中国国情,集中了全党和广大人民的意愿和智慧,提出了一系列的方针和政策问题,其中有一些......

下载邓小平理论word格式文档
下载邓小平理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