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人民版历史选修一 专题综合测评专题八 明治维新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专题八日本明治维新”。
专题综合测评(八)
(时间:45分钟 分值:90分)本试卷共6个非选择题,每题15分,共90分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日本学者家永三郎指出:
“扶植近代产业和近代军备是‘富国强兵’的手段,而接受近代科学又是扶植近代产业和近代军备的手段,这就自发地倾向于自然科学和应用技术的研究,而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研究难免就放任自流。„„认识到为了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就不可避免地要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那么,在培植自上而下的资本主义所必须的限度内也得学习法律学、经济学等。尽管如此,不符合能够为天皇制国家政治、军事发展服务这一条件的学科仍然难免遭到排斥。”
材料二 日本以善于引进外来先进文化而著称,但诸多的外来文化并没有和传统文化融合,而是以独立的面貌并存于日本社会。„„对待外来先进文化要么是极端地崇拜,要么是极端地排斥,顽固排斥西方精神文明,导致日本现代化初期对旧事物的批判和否定不彻底。„„这种极端态度已经融入日本的民族性,使得日本人成为世界上最为奇特的“矛盾”民族。
——《“和魂洋身”的日本现代化》
请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归纳日本学习先进文化的特点。(6分)(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日本“对待外来先进文化要么是极端地崇拜,要么是极端地排斥”的具体表现及影响。(9分)【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接受近代科学又是扶植近代产业和近代军备的手段,这就自发地倾向于自然科学和应用技术的研究”“所必须的限度内也得学习法律学、经济学等”得出实用原则,“不符合能够为天皇制国家政治、军事发展服务这一条件的学科仍然难免遭到排斥”得出目的,根据材料二“要么是极端地崇拜,要么是极端地排斥”“这种极端态度已经融入日本的民族性”得出极端态度,根据材料二“日本以善于引进外来先进文化而著称,但诸多的外来文化并没有和传统文化融合”得出不能很好地同传统文化融合。第(2)问的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极端崇拜、极端排斥两个角度选择史实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正反两个角度回答即可。
【答案】(1)特点:以巩固天皇政权为目的;以“实用”为原则来引进西方文化;善于引进而不能很好地同传统文化融合;采用极端态度。
(答出其中3点即可)(2)表现:极端崇拜:殖产兴业(或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文明开化(或提倡西方文明,发展近代教育);建立近代军队。
极端排斥:保留封建残余(天皇制、武士道精神等。)影响: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成为亚洲强国,推动日本现代化发展。封建残余影响其现代化发展进程;军国主义思想使其走上向外扩张道路,给亚洲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71年日本派出使团出访欧美,“借政体更新,为笃友亲善而修聘门礼;借修改条约,向各国政府阐明并洽商我国政府之目的与期望;实地考察欧美各国最开化、昌盛之体制„„以求行之于我国国民之略„„”。一日本使员记载:此次出使欧美,就其实地,察其形势„„深深悟出,欲宇内建立不羁之国,必富国强兵自不待言,而欲富国强兵,务从殖产兴业入手,切实谋求进步发展。
——《日本政治史》
材料二 漠视个人自由权利,拒绝现代文明民主化原则的日本明治维新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国力因之迅速膨胀,但也正是这些“成功”,把日本一步一步引向1945年的大崩溃。
——《日本宪政文化刍议》
(1)依据材料一,归纳日本使团出访欧美的目的和成果。(7分)(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观点的认识。(8分)【解析】 第(1)问中的“目的”从材料一“借政体更新,为笃友亲善而修聘门礼”可总结为争取列强支持,从“借修改条约,向各国政府阐明并洽商我国政府之目的与期望”可总结为取得国家独立,从“实地考察欧美各国最开化、昌盛之体制”可总结为考察欧美体制;“成果”从材料一最后一句日本使员的记载,可总结为全面考察了西方社会情况;确立了明治维新的目标和路径。第(2)问先总结材料二的观点,然后再结合日本明治维新影响的史实,评价材料二观点,阐明认识。
【答案】(1)目的:争取列强支持;取得国家独立;考察欧美体制。成果:全面考察了西方社会情况;确立了明治维新的目标和路径。
(2)认识:材料二认为,明治维新实现了富国强兵,但其拒绝民主化原则、保留封建残余,也导致了二战中日本的失败。这一观点是正确的。日本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确立了天皇制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和军国主义色彩,并逐步走上对外侵略之路,最终战败。这充分说明,缺少政治民主化的现代化不是真正的现代化。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当天朝上下羞羞答答举步维艰地撩开西洋的神秘面纱时,日本举国喊响了全国“脱亚入欧”的口号,掀起了一浪又一浪“文明开化”的狂潮。
追根溯源,李鸿章的脚跨进了新时代,而脑袋却还留在旧时代。梁启超说:“伊藤博文能制定宪法为日本长治久安之计,李鸿章则惟弥缝补直,画虎效颦,而终无成就也。”
——《李鸿章对伊藤博文:大臣与首相的差别》
(1)材料中的“文明开化”在教育方面取得了怎样的成就?并对其进行评价。(7分)(2)材料中“伊藤博文能制定宪法为日本长治久安之计”是否有道理,请讲出你的理由。
(8分)【解析】 本题考查对明治维新的分析评价能力。第(1)问,“文明开化”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评价”要注意辩证法的运用,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分析。第(2)问中,考查《大日本帝国宪法》的积极作用,结合知识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答案】(1)成就:建立近代教育体制。评价:教育改革为日本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了大量人才,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是日本教育强调效忠天皇,向学生灌输忠君思想,封建色彩十分浓厚。
(2)有道理。理由:1889年由伊藤博文起草的《大日本帝国宪法》形式上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国家体制,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它的颁布标志着日本天皇制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统治秩序基本确立,巩固了明治维新后确立的日本近代天皇制度。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人自立其身、治其产、昌其业„„由修身、开智、展才艺可得,而其修身、开智、展才艺,非学不能。由此,设学校之缘由,即在于学日用常行语言书算和士官农商百工技艺以及法律、政治、天文、医疗等大凡人之营为之事„„学问可说是立身之财本。„„自今以后,一般人民须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
——明治政府《关于奖励学事的被仰出书》
(1872年)材料二 望尔臣民,孝父母、友兄弟、夫妇相和,朋友相信、恭俭律己、醉爱及众、修学问、习职业,以启发智能,成就德器„„常遵国宪,时守国法„„以扶翼天壤无穷之皇运。如是,则不独可为朕之忠良臣民,目足以显彰尔先祖之遗风。
——明治天皇《教育敕语》(1890年)(1)指出材料一体现的教育理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背景。(8分)(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体现的教育方针有何不同?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评价明治政府的教育改革。(7分)【解析】 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即在于学日用常行语言书算和士官农商百工技艺以及法律、政治、天文、医疗等大凡人之营为之事”归纳为学习实用之学;“学问可说是立身之财本”归纳为学问是立身之本。第二小问,从明治维新的措施以及传统思想和西方启蒙思想影响的角度回答。第(2)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则不独可为朕之忠良臣民,目足以显彰尔先祖之遗风”归纳为服从天皇,培养“忠良臣民”。第二小问“评价”,从教育的作用即培养人才,提高国民素质、促进资本主义发展回答;“局限性”从教育目的,即维护天皇权威及其专制统治服务回答。
【答案】(1)理念:学问是立身之本;学习实用之学;教育(机会)平等。
(答出其中两点即可)背景:明治政府推行文明开化政策;殖产兴业(工商业发展)的需要;传统思想的影响;西方启蒙思想的传入。
(2)不同:强调服从天皇,培养“忠良臣民”。
评价:建立了近代教育体系;提高了国民素质;为近代日本的发展提供了人才;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答出其中两点即可)为维护天皇权威及其专制统治服务。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阿里)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具体包括:效仿欧洲建立一批世俗小学和技术学校;减少宗教课程,增加现代科学内容;聘请外国教师任教;派遣留学生到欧洲(主要是法国)学习,等等。通过改革,现代世俗教育制度出现雏形。„„由于阿里对埃及现代教育的突出贡献,而被后人称之为埃及“现代教育之父”。
——季诚钧、徐少君《埃及教育世俗化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日本明治维新以后,统治集团)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他们又特别重视初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同时出于自身统治利益的目的,大力提倡“爱国”、“忠君”的德育教育观。
——杨世武《明治统治集团教育改革刍议》
(1)根据材料一,概括阿里教育改革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6分)(2)有学者认为明治政府的教育改革是其改革成功的关键所在,而也有学者持相反意见,认为正是其教育改革才最终导致明治维新走向歧途。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选择其中一种观点说明你的理由。(9分)【解析】 第(1)问从改革内容的四个层次概括特点,分析作用时教育改革首先对科技文化产生推动作用,进而对国家的近代化产生作用。第(2)问首先表明观点,然后结合所学知识从不同的角度阐述理由,做到史论结合。
【答案】(1)特点:学习西方;世俗化;现代化。作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前者,理由:提高了日本国民的文化素养;培养了大量人才;促进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若答“促进了日本的工业化发展”或“促进了日本社会的近代化”皆可得分)。
后者,理由:宣扬忠君爱国,促使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对外侵略扩张,给亚洲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6.近代俄、日两国改革影响深远,给后人留下深刻启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沙皇签署了《1861年2月19日宣言》和《关于脱离农奴依附关系的农民法令》。3月5日,上述“宣言”和法令正式公布。废除农奴制的法令首先宣布农民实现人身自由。„„规定全部土地仍属于地主所有,农民可以按照规定赎买一小块土地。赎金数额高出于土地实际价格二三倍。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二 1876年8月(明治政府)公布《金俸公债条例》,规定凡领取俸禄者均须献出俸禄,由政府按其俸禄多寡发给“金禄公债”。„„通过赎买办法革除封建武士俸禄的意义是重大的。封建武士作为一个阶级瓦解了,而且没有发生大的叛乱就实现了改造。更重要的是政府以公债取代了俸禄,既可以减轻财政困难,又可以使武士们将公债转化为资本,去从事工商业活动。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农奴在1861年改革中获得了哪些权利?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治政府剥夺武士封建特权的措施。(8分)(2)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俄、日改革的共同影响。两国改革对待传统势力的做法,对你有何启示?(7分)【解析】 第(1)问中的“权利”,依据材料一中“废除农奴制的法令首先宣布农民实现人身自由”得出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地主不能干涉和买卖他们;根据“规定全部土地仍属于地主所有,农民可以按照规定赎买一小块土地”可见农奴缴纳赎金,可以获得一块份地。“措施”,根据材料二中“规定凡领取俸禄者均须献出俸禄,„„通过赎买办法革除封建武士俸禄的意义是重大的”得出通过赎买方式取消武士的俸禄;结合明治维新的内容,明治政府废除武士佩刀的特权和取消武士垄断军事的特权。第(2)问中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可从社会矛盾、经济、封建残余等方面回答。“启示”,结合所学日本明治维新和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措施以及影响进行分析,可以从改革的策略和阶层利益两个角度回答。
【答案】(1)权利: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地主不能干涉和买卖他们;农奴缴纳赎金,可以获得一块份地。
措施:通过赎买方式取消武士的俸禄;废除武士佩刀的特权;取消武士垄断军事的特权。(2)共同影响:缓和了社会矛盾;促进了经济发展;保留了封建残余。启示:改革要讲究策略的灵活性;改革要平衡各阶层的利益。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八 明治维新专题综合测评 人民版选修1(时间:45分钟 分值:90分) 本试卷共6个非选择题,每题15分,共90分 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日本学者家永三郎指出: “......
人民版选修一:明治维新一课一练一、走向崩溃的幕府政权1.19世纪中期、日本封建统治阶级中掌握实权的是A.天皇B.将军C.大名D.武士 2.幕府统治出现危机的根本原因是A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专题综合测评(五)(时间:45分钟 分值:90分) 本试卷共6个非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90分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天主教会把从事商业贸易和发财致富说成堕落行为,这种轻商思想......
专题综合测评(四)(时间:45分钟 分值:90分) 本试卷共6个非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90分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宋)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列营京畿......
小结:19世纪中期日本社会危机有哪些?(倒幕运动的背景)1、资本主义的发展19世纪中期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客观上刺激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冲击了封建经济。2、外来侵略,民族危机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