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历史选修1专题二测试_历史选修专题二试题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6 02:05:36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人民版历史选修1专题二测试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历史选修专题二试题”。

专题二综合测试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60分)

1.战国时期各国国君变法的根本动力是

A.生产力迅速发展 B.称雄天下的欲望

C.阶级斗争十分尖锐 D.东周王室日渐衰微

2.下列关于春秋战国时期史实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B.我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

C.新兴地主产生、奴隶主贵族势力完全消失D.思想文化呈现繁荣景象

3.战国时期战争连绵不断,社会经济却得到相当大的发展,其根本原因是

A.封建制度的确立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 B.各诸侯国为争霸注重生产

C.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D,农民对土地的依附关系减轻

4.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根源是

A.生产力的显著发展 B.社会处于剧烈变革时期

C.科学的发展,大量新思想的出现 D.争霸战争的需要

5.下列事件,不属于封建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的是

A.管仲改革 B.李悝变法 C.吴起变法 D.商鞅变法

6.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反映了

A.存在决定意识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C.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D.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7.商鞅把礼乐、诗书、修善、孝悌、诚信、仁义、贞廉、非兵和羞战等礼仪道德斥为削国危邦的“六虱”,认为应统统毁灭。其实质是

A.统一思想B.加强中央集权C.思想文化专制D.打击旧贵族的势力

8.商鞅变法是社会制度根本变革的主要依据是

A.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B.废除奴隶主特权,奖励军功

C.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D.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9.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后世有消极影响的有①重农抑商 ②“燔诗书而明法令” ③奖励军功 ④废除井田制 ⑤实行连坐法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⑤ C.①②③⑤ D.②④⑤

10.右图“商鞅铜方升”反映了商鞅变法的什么内容A.为田开阡陌封疆B.重农抑商,奖励耕织C.统一度量衡D.加强中央集权

11.商鞅变法措施中有可能激化阶级矛盾的是①连坐法的推行②轻罪重罚③户赋、劳役沉重④重农抑商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2.商鞅变法的各项措施中,最明显、最直接触犯旧贵族利益的是

A.废井田,开阡陌B.奖励军功C.建立县制D.禁止弃农经商

13.战国时期,各国出现了一系列变法运动。这些变法运动是

A.周王室为了巩固“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地位

B.奴隶主贵族巩固统治的尝试

C.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必然结果

D.违背历史发展趋势的14.依据商鞅变法中法令的主要内容,商鞅的思想明显属于

A.儒家学说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15.商鞅变法奖励军功,建二十级爵制,使得①有军功的农民可以得到官爵成为中小地主②

军功定尊卑,废除世卿世禄制度③中央集权制建立起来④贵族失去了通过军功加官进爵的机会A.①② B.③④ C.③ D.④

16.对秦国来说,商鞅变法起到的决定性的历史作用是

A.旧制度被废除,封建经济得到发展

B.秦国的军事力量日渐强大

C.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D.加速了秦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发展

17.商鞅变法在社会经济方面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是

A.废除井田制 B.奖励耕织 C.重农抑商 D.建立县制

18.商鞅变法之所以能够成为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并促进了秦国的社会进步,主要原因是

A.创建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B.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C.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D.强化了基层管理的户籍什伍制

19.郭沫若认为:东周列国社会制度的变革到春秋末年以后才达到质变阶段。能说明的史实是

A.春秋时期诸侯争霸

B.铁器和牛耕的使用

C.战国初,各国纷纷变法,废除奴隶制

D.秦朝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0.下列对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性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

B.连坐法的推行,加重了人民的痛苦

C.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D.变革了社会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二、材料解析题(20分)

21.材料一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史记?李斯列传》

材料二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áng„„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汉书?食货志》

请回答:

(1)三个材料中哪一个对商鞅变法完全持肯定态度?(2分)

(2)你认为材料一中哪句话最不符合当时的历史事实?为什么?(3分)

(3)材料二中作者对商鞅变法的评价错在哪里?(4分)

(4)材料三中“务本”是指什么?(2分)

22.材料一(商鞅)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居五年,秦人富强。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史记?商君列传》

请回答:

(1)通过材料一所述改革内容,总结商鞅变法在秦国的效果。(4分)

(2)材料二如何评价商鞅?怎样给商鞅一个全面而客观的评价?(5分)

三、问答题(20分)

23.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实施改革变法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除商鞅变法外,还有哪些国家进行的改革变法影响比较大?(12分)

专题二综合测试

1.A 2.C 3.A 4.A 5.A 6.B 7.C ?8.A 9.B 10.C 11.A 12.B 13.C 14.D 15.A

16.A 17.A 18.A 19.C 20.D

21.(1)材料一完全支持商鞅变法。(2分)(2)“民以殷盛”。变法后,对老百姓来说负担仍比较重。(3分)(3)认为商鞅为“刻薄人也”,其变法为“挟持浮说,非其质矣”,指责变法。仅从其品德方面评价,没有认识到其历史进步性。(4分)(4)重视农业生产。(2分)

22.(1)内容:废分封,行县制;废井田,开阡陌;统一征收赋税,统一度量衡。效果:秦国日益强大,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4分)(2)认为商鞅“天资刻薄”、“严刑少恩”是被车裂而死的原因。商鞅变法是进步的地主阶级政治改革,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商鞅执法公正、措施果断是当时激烈斗争的必然要求,它保证了改革的顺利进行;商鞅被车裂而死的最主要原因是保守势力的反扑,但商鞅的轻视教化、严刑峻法和文化专制也产生了消极影响。(5分)

23.改革变法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4分)其他变法:春秋时期,社会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变革已经开始。著名的有齐国管仲改革和鲁国的改革。齐国管仲采取“相地而衰征’’的政策,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鲁国实行“初税亩”,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权。(4分)战国时期,李悝在魏国主持变法。实行“尽地力之教”、推行“平籴法”、制定《法经》。魏国在战国诸雄中率先强盛起来。吴起在楚国的变法影响也较大。吴起主张限制和削弱贵族势力、整顿吏治和改良社会风气。楚国经过改革,成为了战国中的强国。(4分)

24.重农抑商。(1分)根本着眼点: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保护地主土地所有制,建立封建经济基础,确立封建制度。(2分)评论:从长远来讲,把工商业与农业对立起来,予以压制,其结果必然会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农业生产长期停留在自然经济的低水平上,其弊端到封建社会晚期愈加严重。但在当时,把农业视为国计民生的根本并加以重视是正确的,它促进了秦国封建经济的发展,使之逐渐成为七国之中实力最强者,奠定了统一全国的物质基础。(5分)

高考历史选修二知识点清单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一、洛克主要观点:(1)天赋人权;(2)自由和法律不可分割,提倡法治;(3)实行分权; 练习1、洛克的人权包括:自由权、生命权和财产权。2①第一次系统提出天赋......

高一历史必修二期中测试 教师版

新邵五中期中测试卷(高一历史)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这一天是民间传说“龙抬头”的日子,也称为“春龙节”,人们用许多美......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二学案

高二历史学案——专题二第一节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一、四大发明 (一)造纸术1、书写材料的演变: ⑴秦汉: 和 。 ⑵西汉;最早发明纸。、、、并存。 ⑶东汉:汉和帝 年(105年)蔡......

八年级历史测试

八年级历史测试题一、单项选择题(共20小题,每题1分,计20分。)1、毒品是人类的公害,联合国确定每年6月26日为国际"禁毒日"。被誉为"中国禁毒第一人"、"世界禁毒先驱"的近代......

普通话测试二

一、填空:⒈声母H只跟________呼、________呼韵母相拼。⒉声母F不跟________呼、________呼韵母相拼。⒊声母J只跟________呼、________呼韵母相拼。⒋声母Q不跟________呼、......

下载人民版历史选修1专题二测试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民版历史选修1专题二测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