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浙科版生物选修一模块综合测评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浙科版生物选修一”。
模块综合测评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51分)1.将接种后的培养基和一个未接种的培养基都放入37 ℃恒温箱中的目的是()A.对比观察培养基有没有被微生物利用 B.对比分析培养基上是否生有杂菌 C.没必要放入未接种的培养基 D.为了下次接种时再使用
【解析】 确定培养基上是否生有杂菌,一般用将接种后的培养基和一个未接种的培养基放在相同条件下培养进行对比分析。
【答案】 B 2.下图是微生物平板划线示意图。划线的顺序为1→2→3→4→5。下列操作方法正确的是()
A.操作前要将接种环放在火焰边灼烧灭菌 B.划线操作要在火焰上进行 C.在5区域中才可以得到所需菌落
D.在1、2、3、4、5区域中划线前后都要对接种环灭菌
【解析】 操作前要将接种环放在酒精灯的外焰灼烧进行灭菌;整个操作过程要在酒精灯旁进行;1、2、3、4、5这五个区域都可能有所需菌落;在每次画线前对接种环灼烧是为了杀死上次画线结束后接种环上残留的菌种,画线结束后对接种环灭菌是为了杀死接种环上残留的菌种,避免细菌污染环境和感染操作者。
【答案】 D 3.与普通洗衣粉相比,加酶洗衣粉的优点不包括()A.容易除去汗渍
B.容易除去油污C.容易除去奶渍 D.可以重复使用
【解析】 加酶洗衣粉除含有普通洗衣粉的成分外,还含有多种酶制剂: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纤维素酶。碱性蛋白酶能将血渍、奶渍等含有的大分子蛋白质水解成可溶性的氨基酸或小分子的肽,使污渍从衣物上脱落。脂肪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也能分别将大分子的脂肪、淀粉和纤维素水解为小分子物质,容易去除汗渍、油污等,使洗衣粉具有更好的去污能力。
【答案】 D 4.某同学探究温度对加酶洗衣粉洗涤效果的影响,选择了10 ℃、20 ℃、30 ℃、40 ℃、50 ℃、60 ℃和70 ℃的温度梯度,在其他条件都一致的情况下,发现40 ℃时洗涤效果最好,由此可以得出()A.40 ℃为该酶的最适温度 B.40 ℃不是该酶的最适温度 C.40 ℃酶活性最高 D.不能确定该酶的最适温度
【解析】 本题实验设置的温度梯度差过大,因而只能说在该条件下40 ℃时洗涤效果最佳,不能说酶的最适温度是40 ℃。
【答案】 D 5.利用葡萄酿制果酒的过程中,不可能观察到的现象有()A.有酒精大量产生 B.发酵液逐渐澄清 C.发酵液中有大量气泡产生 D.发酵液红色加深
【解析】 用葡萄酿制果酒的过程中产生二氧化碳,可观察到发酵液中有大量气泡产生。葡萄糖等有机物逐渐分解,发酵液逐渐澄清;色素溶解,发酵液红色加深。虽然有酒精大量产生,但无法观察到。
【答案】 A 6.下列关于固定化酶的说法,错误的是()A.固定化酶不足之处是不能催化一系列反应 B.固定化酶可再次利用,降低了生产成本
C.固定后的酶既能与反应物接触,又能与反应物分离D.固定化酶易溶于水
【解析】 固定化酶不溶于水,否则酶都溶解在反应液中,失去其固定化酶性能。
【答案】 D 7.制作四川泡菜时要用特殊的坛子,坛子需加水密封,密封坛口的目的是()A.隔绝空气,抑制细菌繁殖 B.防止尘埃,防止污染
C.造成缺氧环境,利于乳酸菌发酵 D.防止污染,利于醋酸菌发酵
【解析】 制作泡菜时坛子加水密封可为泡菜制作菌种乳酸菌提供无氧环境以利于发酵。
【答案】 C 8.纯化大肠杆菌的过程中,有关平板划线操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第一次灼烧接种环是为了避免接种环上可能存在的微生物污染培养物 B.每次划线前,灼烧接种环是为了杀死上次划线结束后,接种环上残留的菌种
C.在第二区域内划线时,接种环上的菌种直接来源于菌液
D.划线结束后,灼烧接种环,能及时杀死接种环上的菌种,避免细菌污染环境和感染操作者
【解析】 纯化大肠杆菌的平板划线中,接种环取种前灼烧的目的是避免接种环上可能存在的微生物污染培养物,以后每次划线前灼烧接种环是为了杀死上次划线后残留的菌种,划线结束后仍需灼烧接种环,是避免细菌污染环境和感染操作者,从第二次划线开始,每次划线时接种环上的菌种直接来源于上次划线的末端。
【答案】 C 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虽然实验的变量发生了变化,但通过设置梯度来确定最适值的思想方法是不变的B.霉菌、酵母菌和细菌均能产生果胶酶C.通过测定滤出的苹果汁的体积大小无法判断果胶酶活性的高低 D.人们使用果胶酶、纤维素酶等来解决制作果汁面临的问题
【解析】 果胶酶可提高果肉出汁率,故通过测定滤出的苹果汁的体积大小可以判断出果胶酶活性的高低。
【答案】 C 10.制作泡菜的过程实际上是应用了乳酸菌的呼吸作用。将原料放入泡菜坛后应当怎样处理才能得到可口的泡菜()A.马上密闭,保持30 ℃~40 ℃ B.一直通风,不封闭,保持30 ℃~40 ℃ C.先通风后密闭,保持30 ℃~40 ℃ D.马上密闭,保持60 ℃以上
【解析】 在泡菜的制作中用到的乳酸菌是严格的厌氧菌,在有氧的情况下乳酸菌不能增殖,所以B、C是错误的;乳酸菌生长的最适温度为30 ℃~40 ℃,所以D不对。
【答案】 A 11.在“探究果胶酶的用量”实验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实验时可配制不同浓度的果胶酶溶液
B.底物浓度一定时,酶用量越大,滤出的果汁越多 C.本实验应控制在适宜温度和pH条件下 D.反应液的pH必须相同
【解析】 本实验中的实验变量是酶用量,温度和pH属于无关变量,因此要控制好,即每个实验组实验前后都应控制适宜的温度和pH。实验时可配制不同浓度的果胶酶溶液,也可以配制一种浓度的果胶酶溶液,使用不同的体积即可。在其他条件固定不变的情况下,在一定范围内,随着酶用量的增多,酶反应速度加快,滤出的果汁也增多,当酶用量达到一定量,底物成为限制因素时,再增加酶的用量,酶反应速度也不再增大,滤出的果汁也不再增多。此外,影响果汁产量的因素,除了酶用量、底物浓度外,还有温度、pH、反应时间等。
【答案】 B 12.关于探究果胶酶最适用量的实验,叙述错误的是()A.配制不同浓度的果胶酶溶液,并在各组中加入等量的该溶液B.调节pH,使各组中的pH相同而且处于适宜状态 C.用玻璃棒搅拌加酶的果泥,搅拌时间可以不同 D.在相同且适宜的温度条件下进行实验
【解析】 探究果胶酶最适用量的实验是一个对照实验,必须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和等量原则。惟一的变量是果胶酶的用量,其余无关变量如pH、温度、搅拌时间、反应时间都应相同。
【答案】 C 13.下列哪一项说法是错误的()A.酶的活性是指酶催化一定化学反应的能力
B.温度、pH和酶的抑制剂等条件会影响果胶酶的活性
C.果胶酶是能催化果胶分解,不能提高水果的出汁率,只能使果汁变得澄清的一种酶
D.生产果汁时,为了使果胶酶得到充分的利用,节约成本,需要控制好酶的用量
【解析】 果胶酶能使果汁变得澄清,并能提高水果的出汁率。【答案】 C 14.下列操作,不会引起泡菜污染的是()A.坛盖边沿的水槽注满水,并且时常补充水槽中的水 B.腌制时温度过高,食盐量过低 C.腌制的时间过短
D.盐水入坛前不煮沸,直接入坛
【解析】 泡菜的腌制过程中,要注意控制腌制的时间、温度和食盐用量。若温度过高、食盐用量过低、腌制时间过短,容易造成细菌大量繁殖。盐水在入坛前需先煮沸杀菌,冷却后再入坛。
【答案】 A 15.有关泡菜发酵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发酵时间越长,亚硝酸盐的含量越高 B.发酵过程中只有乳酸菌的发酵作用 C.发酵过程中乳酸菌可分解蛋白质和果胶 D.发酵过程中要经常补充水槽中的水【解析】 泡菜制作发酵过程中,随着泡菜发酵中产生的酸味,亚硝酸盐的含量也会逐渐下降;发酵过程主要为乳酸菌的作用,还有酵母菌的发酵作用,酵母菌有改善产品风味的作用;发酵中的乳酸菌不分解蛋白质和果胶,保持蔬菜脆嫩而不软化腐败;发酵过程中要经常补充水槽中的水,以保持坛内无氧状态。
【答案】 D 16.下列有关接种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接种外植体时要注意方向,应使其形态学下端接触培养基 B.接种外植体到培养瓶中,操作应在酒精灯火焰上方进行 C.每个培养瓶中只能接种一块外植体 D.每次使用器械前,都要用火焰灼烧灭菌 【解析】 一个培养瓶可以接种多块外植体。【答案】 C 17.利用植物的茎尖或叶片、茎段等,在无菌条件下,培养在玻璃器皿中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使其发育成完整的植株,这种技术可以用来培育植物新品种,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大量繁殖植物,可以防止病毒的侵害。下列关于这种技术的叙述,正确的是()①这种技术利用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②这种技术叫做组织培养,可以克隆植物体 ③这种技术属于细胞工程的应用领域之一 ④这种技术是一种无性繁殖的方式
A.①
C.①②
B.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 将离体的组织在无菌条件下,培育成完整植株,这种技术叫植物组织培养,其原理是利用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属于无性繁殖(即克隆),这种技术属于细胞工程的应用领域之一。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共49分)18.(10分)请回答下列有关生物技术实践的有关问题:
(1)微生物有多种用途,如对________和________进行诱变和筛选,可以获得用于生产抗生素的高产菌株。
(2)大肠杆菌在人体肠道内依靠________方式进行增殖,在基因工程中既可作为________,也可以______________,利用________培养基可以对其进行扩大培养,培养后再在________培养基中进行单菌落分离。
(3)在组织培养过程中,培养基必须是无菌的,一般的灭菌方法是____________。在腌制泡菜过程中主要利用:____________来抑制杂菌的繁殖。
(4)在酿酒过程中由于________的原因,导致醋杆菌繁殖而影响酒的风味。【答案】(1)放线菌 霉菌
(2)分裂(二分裂)受体细胞 提供基因载体 液体 固体(3)高压蒸汽灭菌 高浓度的盐
(4)氧气浓度提高(溶解氧增加、温度改变)19.(10分)有些细菌可分解原油,从而消除由原油泄漏造成的土壤污染。某同学欲从受原油污染的土壤中筛选出能高效降解原油的菌株。回答问题:
(1)在筛选过程中,应将土壤样品稀释液接种于以________为唯一碳源的固体培养基上。从功能上讲,该培养基属于________培养基。
(2)纯化菌种时,为了得到单菌落,常采用的接种方法有两种,即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3)为了筛选出高效菌株,可比较单菌落周围分解圈的大小,分解圈大说明该菌株的降解能力________。
(4)通常情况下,在微生物培养过程中,实验室常用的灭菌方法有灼烧灭菌、________和__________。无菌技术要求实验操作应在酒精灯________附近进行,以避免周围环境中微生物的污染。
【解析】(1)从受原油污染的土壤中筛选出能高效降解原油的菌株,使用的培养基应是以原油为唯一碳源的选择培养基,通过控制碳源这种营养成分,来促进能高效降解原油的菌株的生长,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生长。
(2)菌种纯化培养时,常采用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3)当固体培养基上长出单菌落后,可通过比较菌落周围分解圈的大小,来判断菌株降解原油能力的大小。一般来说,分解圈越大说明该菌株的降解能力越强,反之则越弱。
(4)实验室培养微生物的过程中,常用灼烧灭菌法对接种环、接种针、试管口、瓶口等进行灭菌;用高压蒸汽灭菌法对培养基、试管等进行灭菌;用干热灭菌法对玻璃器皿(吸管、培养皿)和金属用具等进行灭菌。实验操作应在酒精灯火焰旁进行,因为酒精灯火焰旁可形成一个无菌环境,可防止微生物的污染。
【答案】(1)原油 选择(2)平板划线法 稀释涂布平板法(3)强
(4)干热灭菌 高压蒸汽灭菌 火焰
20.(10分)某生物课外活动小组发现,新鲜水果比放置一段时间的水果硬。他们根据所学知识,认为可能的原因是放置一段时间的水果果胶酶含量高,而果胶酶能将细胞壁分解,使水果细胞相互分离,导致水果变软。为了探究上述假设是否正确,他们进行了如下探究:
实验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方法步骤:
(1)称等量的去皮后的新鲜苹果和放置一段时间的苹果切成小块,分别放在榨汁机中制成果泥。
(2)用滤纸或5层纱布过滤,收集滤液(条件相同)。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根据此实验,能否得出水果放置时间越长,营养价值越高的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果胶酶可催化果胶水解从而增大果肉出汁率及果汁澄清度。故可通过比较鲜水果与放置一段时间的水果的出汁率(或果汁澄清度)来确认果胶酶含量的多少。
【答案】 实验原理:果胶酶能将胞间层的果胶分解,使细胞分散,水果变软 实验假设:放置一段时间的水果果胶酶含量高
(3)观察比较滤液的体积和澄清度
(4)放置一段时间的水果果胶酶含量比新鲜水果高(5)不能。因为水果放置时间过久,维生素C损耗多。
21.(9分)化工厂的污水池中,含有一种有害的、难以降解的有机化合物A。研究人员用化合物A、磷酸盐、镁盐以及微量元素配制的培养基,成功地筛选到能高效降解化合物A的细菌(目的菌)。实验的主要步骤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问题:
(1)培养基中加入化合物A的目的是筛选____________,这种培养基属于________培养基。
(2)目的菌生长所需的氮源和碳源是来自培养基中的________,实验需要振荡培养,由此推测目的菌的代谢类型是________。
(3)培养若干天后,应选择培养瓶中化合物A含量________的培养液,转入________(填“液体”或“固体”)培养基中扩大培养,使目的菌的数量________。
(4)转为固体培养时,常采用________的方法接种,获得单菌落后继续筛选。(5)实验结束后,使用过的培养基应该进行________处理后,才能倒掉。【解析】 培养基中加入化合物A的目的是筛选目的菌,这种培养基属于选择培养基。目的菌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必须包括水、无机盐、碳源、氮源和生长因子五类,故其氮源和碳源是来自培养基中的化合物A,实验需要振荡培养,使氧气溶解在培养液中,由此推测目的菌的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目的菌生长繁殖过程中要不断消耗营养物质,培养若干天后,应选择培养瓶中化合物A含量减少得多的培养液,接入新的培养液中连续培养,使目的菌的数量增加。转为固体培养时,常采用平板划线的方法接种,获得单菌落后继续筛选。实验结束后,为防止污染环境,使用过的培养基应该进行灭菌处理后,才能倒掉。
【答案】(1)目的菌 选择(2)化合物A 异养需氧型(3)减少得多 液体 增加(4)划线分离(5)灭菌
22.(10分)植物组织培养是快速繁殖植物和生产无病毒植物的方法,请回答有关植物组织培养的有关问题:
(1)若要进行兰花无病毒植株的培育,首先选择兰花的茎尖分生组织作为外植体。从外植体到无病毒植株试管苗,要人为控制细胞的__________和______过程。
(2)进行组织培养需配制MS培养基,在该培养基中常需要添加________、____________等激素。欲利于根的分化,植物激素的用量比例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植物的组织培养除需营养和激素外,____________________等外界条件也很重要。
(4)无菌技术是植物组织培养成功的重要因素,下列各项中使用化学药剂进行消毒的是________,采用灼烧方法进行灭菌的是________。(答序号)①培养皿 ②培养基 ③实验操作者的双手 ④三角锥形瓶 ⑤接种环 ⑥外植体
【答案】(1)脱分化(或去分化)再分化(2)生长素 细胞分裂素 生长素多于细胞分裂素
(3)pH、温度、光照(4)③⑥ ⑤
浙科版·生物学·必修一§1.3蛋白质授课对象:高二年级授课类型:新授课课时:一课时一、教材分析“蛋白质”是浙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教学重点......
综合测评总结一综合测评是对同学一个学期的综合评价,其中包括了德育,智育,体育,能力者四个主要方面。我们学校的规定是德育占20%,智育50%,体育10%,能力20%。很显然,智育占的比重最高......
《酶》教学设计设计者:01 授课内容:酶及其有关实验探究 授课对象:高二学生教材:浙科版生物学必修1 一、设计理念新高中生物学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一是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通过对......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8篇生物选修一知识点总结,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生物选修一的教学计划(精选17篇)由网友“飞琼神仙客”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生物选修一的教学计划,希望对大家带来帮助,欢迎大家分享。篇1:生物选修一知识点 第一节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