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卷历史选修一练习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全国卷历史选修真题”。
1.(2016·湖南永州二模·27)(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大索貌阅是严密清查户口的一项措施。开皇五年,隋文帝下令在全国各州县大索貌阅,核点户口。所谓“大索”,就是清点户口,并登记姓名、出生年月和相貌,目的在于搜括隐匿人口;所谓“貌阅”,则是将百姓与户籍上描述的外貌一一核对,目的在于责令官员亲自当面检查年貌形状,以便查出那些已达成丁之岁,而用诈老、诈小的办法逃避承担赋役的人,隋文帝还规定,凡出现户口不实的情况,地方官吏里正、保长、党长要被处以流刑。同时又规定,凡堂兄弟以下亲属同族而居的,必修分立户口。此次检查新增户口164万多,大大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壮大了隋朝国力。唐代继承隋法,把貌阅加以完善及制度化。
——摘编自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主编《中国古代史上册》
(1)根据材料,概括隋文帝大索貌阅的具体措施。(8分)
第1页/共9页
(2)根据材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文帝推行大索貌阅所产生的影响。(7分)
2.(2016·湖北襄阳一模·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现在再把汉唐两代的经济财政政策两两相比,又见有恰恰相反之势。汉代自武帝创行盐铁政策,这是节制资本,不让民间过富,而在经济之上层加以一种限制。其下层贫穷,政府却并未注意到。总说汉代田租是很轻的,但农民并未得到好处,穷人还是很多,甚至于逼得出卖为奴。政府的轻徭薄赋,只为中间地主阶层占了便宜。唐代的经济政策,其主要用意,在不让民间有穷人。租庸调制的最要精神,不仅在于轻徭薄赋,尤其是侧重在为民制产。至于上层富的,政府并不管。在开始,商业尽自由,不收税。而每一穷人,政府都设法授田,使其可以享受水准以上的生活。简单说:好像汉代是在社会上层节制资本,而下层则没有力量管;唐代注意社会下层,由国家来计划分配,而让上层的富民能自由发展。这一情形,似乎唐代人更要高明些。他可以许你过富,却不让你过穷。这更有些近似现代英美的自由经济。汉代人似乎不大高明,他只注意不让你过富,而没有法子防止一般劳苦下层民众之陷入于过穷。不过这也仅是说汉唐两代关于经济政策之理想有不同,而亦仅限于初唐。待后租庸调制崩溃,改成两税制,茶盐各项也都一一收税,便和汉代差不多。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根据材料,指出汉代经济政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政策的不足。(6分)
(2)根据材料,指出与汉代相比,唐代经济政策有何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9分)
3.(2016·河南开封一模·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宋代“重文轻武”,所以也很重视科举考试,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的范围,名额也成倍增长,唐代录取进士,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少则几人、十几人,宋代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对于屡考不第的考生,允许他们在遇到皇帝策试时,报名参加附试,叫特奏名。也可奏请皇帝开恩,赏赐出身资格,委派官吏,开后世恩科的先例。„„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宋太祖为了选拔真正踏实于封建统治而又有才干的人担任官职,为之服务,于开宝六年实行殿试。自此以后,殿试成为科举制度的最高一级的考试,并正式确立了州试、省试和殿试的三级科举考试制度。殿试以后,不须再经吏部考试,直接授官。宋太祖还下令,考试及第后,不准对考官称师门,或自称门生。这样,所有及第的人都成了天子门生。实行糊名和誊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对于防止主考官徇情取舍的确产生了很大的效力。宋代科举在考试内容上也作了较大的改革。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对科举考试的内容着手进行改革,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
——摘编自《宋朝科举制度: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改革时期》
(1)根据材料概括宋代科举制度特点。(6分)
第2页/共9页
(2)分析宋代科举制度改革的影响及历史地位。(9分)
4.(2015·湖北宜昌三模·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元仁宗是元朝第四位皇帝。他支持将汉文著作翻译成蒙古文,如《尚书》、《大学衍义》、《贞观政要》、《帝范》、《资治通鉴》等。在下令翻译《贞观政要》时,他指出此书有益于国家。仁宗下诏规定:汉人职官子孙承荫,需考试一经一史,考试合格者直接任职,免去见习期。蒙古职官子孙承荫者可以选择考试,通过考试的人授官时比原袭职务高一等。元仁宗通过核实田土占有状况增加了政府的赋税收入,但一些“郡县并缘以厉民”、“考核多失其实”,百姓苦不堪言。(1)根据材料,概括元仁宗改革的主要特点。(8分)
第3页/共9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仁宗改革的主要影响。(7分)
5.(2016·陕西宝鸡一模·43)A(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元朝立国,将民间的工匠强制征调,为官府手工业服务,这些工匠单独编入户籍,称为匠户。他们世代承袭,“子女使男习工事,女习黹绣”,不能脱籍,而且不许分户而居。官工匠由官府直接管理,子女„婚嫁皆由政府控制、官工匠由官府按月支给口粮„„
材料二 明朝将手工业者分为轮班匠和住坐匠两种编入匠籍,应征到官府手工业作坊服役。轮班匠每三四年为官府服役三个月,住坐匠每月服役十天,其余时间则可以自由安排,若不赴班,则须月出银一钱由官府另雇他人.嘉靖四十一年,明政府进一步改革匠役制度:每名轮班匠每年纳“班匠银”四钱五分,政府则以银雇工,住坐匠仍需按月当差。材料三 清代顺治二年宣布废除匠籍,工匠在法律上获得了一般民户的地位康熙二十年,各省将匠班银摊八地亩,工匠最终摆脱了匠籍制度的束缚,彻底结束了无端服徭役的时代。乾隆帝说:“国家兴修工作,雇募人夫,原欲使小民实受价值,以为赡养身家之计一”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萧国亮《中国的社会经济史研究独特的食货之路》(1)根据材料,概述元、明、清时期官营手工业者生存状况有什么不同?(9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匠户制改革的历史意义。(6分)
6.(2016·河南新乡许昌平顶山一模·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与明代省级设三司、分理事务不同,清代按省设置督抚为最高长官
并成为定制。皇帝以奏折之朱批及廷寄上谕直接指挥督抚,督抚亦将重大军政要务先行奏闻,以得到皇帝密谕的指示。乾隆年间将前代巡按制度永行停止,赋予督抚监察所辖省区的最高监察权力,同时督抚之间、督抚与藩臬两司间通过密折相互监督制约,道府州县等官遇督抚不公亦可揭发,盐政、织造等内府官员也负有监察地方的特殊使命。督抚、布政使及重要的道府官员之选任,由吏部、军机处开列候选名单,呈皇帝选定。官员定期考核,三年一次,以定其奖惩及升降补调,激励其尽职守法。因清初军费开支巨大,中央留给地方所用的赋税收入、衙署办公经费、官员薪俸比明代大为减少,全国平定后,留给地方经费仍然很少,且在使用上严格控制。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明清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清代前期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举措。(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清代前期对地方控制举措的影响。(7分)
第4页/共9页
7.(2016·湖北宜昌一模·4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我国自秦汉以来即已建立起全国规模的人口调查制度。秦始皇时期颁布“初令男子书年”的法令,西汉时期随着口赋、算赋、赀算的征收,所有人亦均需登录年庚,对家庭资产的登录也成为户籍登录的一项内容。隋唐时期“手实”(户主自己具状申报户内人口、田宅)成为户口调查登记的基本方法,户籍大体上按人口、公课、土地三部分登载,天宝以后“公课”部分逐渐消失。此外在户口的调查登记方面还有法律的保障,《唐律﹒户婚律》规定了对隐漏户口的惩罚办法。明初鉴于元末战争的*,确定了以原籍立户的原则。洪武十四年实行的“黄册”制度把户口、田产和赋税三者合一,并与里甲制度相配合,以里甲控制编户,征派赋役。清初户籍制度亦沿用明代的黄册,但战乱后的地荒丁亡使黄册失去原有意义,顺治三年诏令天下“编审人丁”,但其主要是纳粮当差的财政意义,无补于知悉实有人口数额。随着“摊丁入亩”的实行,人口统计遂与“保甲编户”正式结合起来,以弭盗安民为要任的保甲法也从此为清查户口所倚重。
——摘编自《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人口税演进》
第5页/共9页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户籍制度变化的特点。(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变化的原因。(6分)
8.(2016·湖南郴州一模·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同眸】 材料一 清朝政权实行高度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所以在财政管理制度上,也集权于中央。地方赋税收入,除按额存留俸工等项外,“一丝一粒,无不陆续解送京城”,归户部管理分配。地方如有额外需要,必先请旨,然后方得经领动用。„„直到咸丰同治以后,各省征收厘金,情况才有所改变,但那时,清代的整个财政,已混乱不堪了。
——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1903—1910年)中央“一部三处”(度支部、税务处、清理财政处、督办盐政处)的设立和职责的明确,使人事权发生了较大的变动。地方上,如对直隶原来练饷局、筹款局、印花税局、赈抚局、水利局、海防支应局等庞杂紊乱的财政机构归并裁撤。„„各库款项,统存于直隶省银行,各衙门局所应领之款,先由财政处核准,发给支票,向银行领取。„„因得不到督抚的支持,许多规定成为一纸空文。
——摘编白伍振华《略论晚清中央政府的财政管理体制改革》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代财政管理体制的变化及主要原因。(9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财政体制改革的影响。(6分)
9.(2015·山西晋中5月高考考前适应性训练·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文字改革被赋予了救国的伟大使命,拼音成为“文字场中的轮船、铁路”。“文字造反派”们认为,西方“切音”文字相当便利,“以二十六字母相生,至于无穷,中人之才,读书数年,便能诵读挥写,故通国男女,鲜不学之人”。而中国“象形”文字字数庞大,字形复杂,笔画繁多,“如峨冠博带,古物庞然”,不利于普及,并且造成文字和语言分离,导致一般民众,“不通古今,不知中外,不解字义,不晓文法”。据后世学者估计,到1910年为止,公布于世的拼音方案至少有28种之多。这些拼音方案中的一大半都是以设计者自身的方言为基准。
汉字的捍卫者们,同样将统一语言文字上纲上线到了救亡和启蒙的角度,而推行国家统一的拼音,成为更为强烈更为靠谱的呼声。章太炎认为:“中国不用拼音字,所以北到辽东,南到广东,声气虽然各样,写一张字,就彼此懂得。若换了拼音字,莫说辽东人不懂辽东字,广东人不懂广东字,出了一省,恐怕也就不能通行得去,岂不是令中国分为几十国么?况且古今声气,略有改变,声气换了,字不换,还可以懂得古人的文理;声气换了,连字也换,就不能懂得古人的文理。”
——摘编自雪珥《文化有罪,汉字无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晚清出现汉字废立之争的时代背
第6页/共9页 景。(6分)——明治六年《地税改正条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治时期地税改革的措施及特点。(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捍卫汉字,推行国家统一拼音” 方案的合理之处。(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治时期地税改革的历史意义。分)
.(2015·山西太原三模·45)(15分)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兹为改正地税,原有之田地纳贡办法,一律作废;并规定于地契调查完毕后,按土地价格取其百分之三,作为地税。原有地方厅官或各乡各村就地征收之税目,亦一并按照土地价格征收之,但所征金额不得超过地税金额三分之一。„„今后对于茶叶烟草等其他商品,均将逐步课征商品税,及至国家商品税岁入超过二百万元时,当按照商品税岁入之比例,于已实施改正之地区,逐步减低地税。
此次改正地税之事,举办非易。因土地情况之不同,改正亦有缓急难易之差别。„„原有税法,于地税改正实施之前,继续有效。改正之后五年以内,土地价格因土地买卖而生增减,均按照最初核定之土地价格。
第7页/共9页
610(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1)措施:严密清查户口;登记姓名、出生年月和相貌,并进行核对;严惩户口登记不实的地方官吏;堂兄弟以下必须分立户口。(8分)(2)影响:有利于防止隐匿人口;有利于防止逃避赋役,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为后世所继承并完善,对于现代社会管理仍有借鉴意义。(7分)2.【答案】(1)特点:汉武帝时实行盐铁官营政策,盐铁由国家垄断经营,并设置行政机构具体管理。(2分)不足:节制资本,不让民间过富,下层民众依然贫穷,中间地主阶层得利;盐铁官营其实是与民争利,后期盐铁质量下降,不利于经济发展。(4分)(2)特点:唐代实行租庸调制。关注社会下层民众,尤其侧重为民制产,发展,对后世有深远影响。(3分)
4.【答案】(1)特点: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发挥儒家思想作用;通过考试(科举制)提高官员文化素养;注重实用性。
(2)影响:促进了蒙古族的进步(封建化进程);促进了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民族融合);增加了政府收入;但加重了人民负担。
5.【答案】(1)不同:元朝,官营手工业者无人身自由,为封建官府工厂提供无偿劳动力;明朝官营手工业者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可纳银代役;清朝废除匠籍制度,人身依附关系解除,手工业者可以记工领取报酬。(9分)
(2)意义: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调动了手工业者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技术革新和推广,从而促进民营手工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6分)防止民众过于贫穷;由国家计划分配,保障上层富民自由发展。(5分)6.【答案】(1)举措:设立督抚,事权归一;通过奏折和廷寄由皇帝直接指影响:保证了农民生产时间,农民赋役负担相对减轻;保障了政府的赋税收入,实现国家富强。(4分)3.【答案】(1)特点:政府重视,录取范围扩大,名额增加;考试过程规范严格;考试内容注重实用。(6分)(2)影响: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完善了科举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皇权。(6分)地位:宋代是古代科举制度的改革时期,科举选官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
第8页/共9页
挥;建立严密完备的地方监察系统;重视地方官员的选用和考核;削弱地方财权,将之收归中央。(8分)
(2)影响:积极:有利于政令畅达,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有利于提高官吏素质,吏治清明。
消极:中央过分集权,地方官员懒政怠政,抑制了治政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对地方财权限制过严,导致加征滥派,贪污贿赂,败坏吏治。(7分)
7.【答案】(1)特点:①户籍制度历史悠久;②普查人口;③户籍登录内容日益详备;④法律保障;⑤户籍制度与赋役制度、基层管理制度相结合(9分,任答4点得8分,答出5点得9分)(2)原因:①封建经济发展;②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的变化(如均田制、租庸调制等经济制度的变化);③政权更替和战乱的影响;④加强社会控制的需要(其它言之有理答案亦可)。(6分,任答3点即可)8.【答案】(1)变化:从高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到逐渐削弱再到加强统一的趋势(3分)原因:太平天国运动,清政府财政困难,允许地方白行征税筹款;《辛丑条约》的签订、镇压义和团运动后,清政府财政面临崩溃推行新政,挽救清王朝统治。(6分)(2)影响:促进财政管理体制趋向统一;推动中国财政制度的近代化;遭到很多抵制,未能根本上缓解财政危机。(6分)9.【答案】(1)背景:民族危机加深;(2分)西学东渐加深;(2分)救亡与启蒙成为时代主题。(2分)(2)合理:作为普及教育的辅助于段,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3分)增强国家凝聚力、民族认同感;(3分),延续悠久文明。(3分)10.【答案】(1)措施:调查土地占有情况;政府统一征税标准;限定地方税目金额;地税随商税收入增长而减少。(6分)
第9页/共9页
特点:注重调查,从实际出发;逐步调整、推进。(3分)
(2)意义: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从法律上确立土地私有制;促进资本主义发展,有利于政府资本积累;改变了原有社会结构。(6分)
2007-2017 年全国卷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解题技巧◎选修一题型特点(1)从考查特点上看:命题依标不依本,不拘泥于教科书;(2)从考查内容上看:以中国的改革尤其是中国古代改革为......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历史(选修I)教学计划新学期开始,为了更好的配合和完成本学年的历史教学任务,特制定此教学计划,内容如下:一、指导思想:新高中课程计划在明确高中培养目......
2014年高考新课标一卷作文简析六、写作(60分)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山羊过独木桥”是为民学校传统的团体比赛项目。规则是,双方队员两两对决,......
新乡县一中高二月考历史试题(选修一)命题人:刘乐辰 2013.3.26一、选择题(40*2=80分)1.下列关于梭伦改革的措施,说法正确的是:①宣布废除债务奴隶制 ②鼓励发展工商业 ③按财产决定......
2018年高考历史·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Ⅱ18224.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