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及其反思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甲午战争反思”。
课题:甲午战争及其反思
1894年和今年一样,都是甲午年,1894年爆发的中日战争因此被称为甲午战争,日本称其为日清战争。如今,两个甲子都过去了,历史进入了21世纪,中日两国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实体之一,虽然两国的经济文化交往非常密切,但政治外交关系一直波澜起伏。在亚太局势风云变换的今天,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对中日两国的交战史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从中汲取教训,鉴往知今,总结失败原因,这对我们的改革开放和国家建设具有深远意义。今天,让我们重温甲午之战,了解那一场战争是如何爆发的?中国为什么会落得惨败的结局?今天的中国人应该从这场战争中得到哪些启示?
战争是两国军事力量的较量,更是两国经济、政治、社会制度的较量。“天朝上国”被“岛夷”所败,应非偶然。那么,1894年以前中日两国社会历史是怎样的局面呢?
甲午之战的背景
一、中日两国不同的强国之路
19世纪中期,中日两国都是被外国列强用武力打开了国门,落后挨打的遭遇让两国的有识之士都意识到必须图强自新。
日本从1868年开始了自上而下的“明治维新”,这是一场近代化政治改革,通过推行“殖产兴业”,学习欧美技术,在社会生活上提倡“文明开化”,鼓吹脱亚入欧并建立起君主立宪政体,日本自此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不仅在经济技术上迅速西化,教育文化和政治制度也走向近代化。
中国的统治者把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归结于洋人的船坚炮利,于是,兴起于19世纪六十年代的洋务运动,先靠引进西方技术创办官办的军事工业以求自强,在经费材料等遭遇困境时又以求富为目的允许民间资本经营近代工业和运输业,这些近代化创举在当时的确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朝廷虽然有了强大的军舰,却没有能够拥有抵御外敌的强大海防,军队的战斗力依然不堪一击。腐败的朝廷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落后,反而自大而狂妄。
其实,早在中日甲午战争开战前,国际上就已经有了一番关于胜负的争论,著名的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曾预言,中日之战,日本必胜,中国必败。很多人不信,俾斯麦说,这些年日本和中国都派了不少使团来德国。日本的使团一来就奔我们的政治、制度、治国的理念和思想,回去就改造他们的国家。中国的使团来了就是买东西,了解哪里造了新的火炮?哪里有了新的军舰?性能如何?价格怎样?他们以为把这些东西买回去了,中国就强大了。他们不知道只有国家强大了,才会有这些东西。可见中国的现代化仅浮于表面,实质依然腐朽落后。
二、日本政府的“大陆政策”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作为一个资源有限的岛国,以37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和当时只有三千多万的人口难以满足市场发展的需要,此时,一个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开始逐渐被日本统治者所认可,并定为国策。“大陆政策”分为六步:
1、吞并台湾,2、吞并朝鲜,3、吞并满蒙,4、吞并中国,5、称霸亚洲,6、称霸世界。野心之大令人惊讶。从大陆政策的步骤可以看到,日本早已把中国当成他崛起道路上的敌人,最终要以消灭中国为目的完成称霸野心。日本为此做了大量的准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中国为敌对目标扩军备战
为了给海军增添军舰“吉野号”,(实际上吉野号是中国在英国定制的巨轮,因耗费巨大被清政府放弃)明治天皇决定节省皇室开支,日食一餐,日本内阁在此压力下也加大了军费开支,致使日本在短短几年,海军军舰就从无到有从弱变强。而中国,1888年北洋水师建成时堪称世界第六亚洲第一,但之后却一直因为经费紧张而未添一炮一船。海军军费去哪里了呢?大家去北京,都要逛颐和园,这个园子就是那个时期为慈禧太后修建的,据说前前后后花了一千万两白银。
2、不断制造争端挑衅中国
1874年日本入侵台湾,之后与清政府签订退兵条约,由于清政府的步步退让,藩属国琉球最终被日本设为冲绳县;日本还企图在1882年朝鲜的“壬午兵变”和1884年的“甲申政变”中插手和侵略朝鲜,虽被清政府遏制了,但却使得日本达到了向朝鲜派兵的目的,为后来的甲午战争埋下了祸根。
3、详备的谍报为战争做准备
战前,日本军部就派出大批特务间谍以经商为掩护从事各种间谍活动,搜集情报涉及范围不仅包括军事政治,更是经济文化地理交通无所不包。
一个虎视眈眈的敌国外患在身旁,清政府是如何应对的呢? 其实,长期以来,清政府眼中的外患只有西方列强,对身旁这个东洋小国的崛起尚未放在眼中。日本的数次挑衅虽然也引起了清政府的警惕,但他们始终认为,自己的北洋水师即已建成,完全足以控制局面。当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时,日本政界欣喜若狂,认为战争时机已经到来,并迅速进入战争状态,而清政府不仅没有防备,反而因为慈禧的六十大寿而上下忙碌。
三、东学党起义使中日两国在争夺朝鲜的控制权上矛盾激化
1894年1月至3月,东学党领袖率农民军接连爆发起义,朝鲜国王李熙恐慌,急忙向清政府告急,作为宗主国,清政府派聂士成和叶志超出兵朝鲜帮助平叛。清军到达朝鲜,很快就平息了起义。但日方得知中国出兵朝鲜的消息后,立即向朝鲜派兵,并蓄意制造事端,1894年7月23日凌晨,日本军队突袭汉城王宫,挟持朝鲜国王李熙(朝鲜高宗),解散朝鲜亲华政府,扶植国王生父兴宣大院君李昰应上台摄政,并成立以金弘集为实际首脑的亲日傀儡政府。
甲午之战的经过
一、丰岛海战
控制了朝鲜政府后,1894年7月25日(农历甲午年六月二十三日),日本不宣而战,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了北洋水师的战舰“济远”、“广乙”,丰岛海战爆发。至此日本终于引爆了甲午中日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历经平壤战役、黄海海战、辽东战役及威海卫战役,直到次年4月的马关议和,战争才宣告结束。
二、平壤战役和黄海战役(1894年7月25日----1894年9月17日)由于朝鲜政府已被日本控制,叶志超、聂士成等部驻牙山的清军被迫撤到平壤,与马玉昆等先期部队汇合。平壤之战是双方陆军首次大规模作战。当时驻守平壤的清军共三十五营,一万五千人;进攻平壤的日军有一万六千多人,双方兵力旗鼓相当。平壤城的地势也非常险要,易守难攻。可惜清军并未充分利用这些优势,由于其主帅叶志超指挥失误和临阵脱逃,导致清军失败,以至于影响了整个战局。战斗中,清军不乏英勇奋战的将领,高州镇总兵左宝贵登玄武门指挥,激战中,中炮牺牲,其部下三位营官也先后阵亡。平壤之战以清军大败告终。从1894年9月15日以后6天中,清军狂奔五百里,一路逃至鸭绿江边。日军一路追击,遂占领朝鲜全境。
黄海海战发生于1894年9月17日,即平壤陷落的第三天,这是甲午战争中继丰岛海战后第二次海战,也是中日双方海军一次主力决战。9月15日上午,北洋水师护送4000余名入朝援军到朝鲜。返航后在大东沟遭遇日军阻截,战斗由此爆发。日本海军投入战斗军舰有12艘,包括其全都精华,几乎可以说是倾巢出动。
黄海海战历时5个多小时,其规模之大,时间之长,为近代世界海战史上远东战区所罕见。
战争中,北洋舰队重创日本“松岛”、“吉野”、比叡、赤城、西京丸号5舰,但北洋舰队损失也“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广甲”5艘军舰,死伤官兵千余人。此役北洋水师虽损失较大,但并未完全战败。李鸿章为了保存实力,命令北洋舰队躲入威海港内,不准巡海迎敌。日本遂夺取了黄海的制海权。
三、辽东战役(1894年9月17日——11月22日)
这一阶段的战役主要有鸭绿江江防之战和金旅之战,鸭绿江江防只守了不到三天即告失败,日军随后又在花园口登陆,占领金州,并轻松夺得大连湾,随后进攻旅顺。在旅顺的守将先后溃逃,只用一天,号称“东亚第一要塞”的旅顺就陷于日军手中。日军攻陷旅顺后,即制造了旅顺大屠杀惨案,4天之内连续屠杀中国居民,死难者高达2万余人,一城只存活36人。
四、威海卫之战(1895年1月20日-3月17日)
威海卫之战是保卫北洋海军根据地的防御战,也是北洋舰队的最后一战。其时,威海卫港内尚有北洋海军各种舰艇二十六艘。1895年1月20日,大山岩大将指挥的日本第二军共两万五千人,在日舰掩护下开始在荣成龙须岛登陆。30日,日军集中兵力进攻威海卫南帮炮台。驻守南帮炮台的清军仅六营三千人虽经奋力抵抗,最后仍被歼灭。2月3日,威海陆地悉数被日本占据,丁汝昌坐镇指挥的刘公岛成为孤岛。11日,丁汝昌在洋员和威海营务处提调牛昶昞等主降将领的胁迫下,拒降自杀。1895年3月17日,日军在刘公岛登陆,威海卫海军基地陷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五、马关和谈及《马关条约》(1895.3.20-4.17)
和谈双方主要代表:李鸿章 伊藤博文。双方的和谈开始于1895年3月20日,日方狮子大开口,提出了确认朝鲜独立;中国向日本赔偿军费三亿两;割让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辽东半岛给日本等等苛刻要求,几经谈判之后,于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日本在马关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其主要内容包括:中国承认朝鲜独立;割让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与辽东半岛给日本;赔偿日本2亿两白银;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人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来,不仅国内震动,列强也纷纷坐不住了,日本的野心让德俄法三国感到巨大威胁,在他们的外交压力和武力胁迫下,日本同意归还辽东半岛,但中国必须交付三千万两白银作为赎辽费。
马关条约的签定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大事,一方面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狂潮使中国进一步陷入半殖民地深渊,另一方面使得中国社会开始酝酿一场巨大的变革。
中国在甲午战争之前,还经历过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特别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清廷的皇家园林,万园之园圆明园被毁,战火烧到了京师近郊,却并不像此次战败后朝野震动,几乎每一个中国人特别是读书人都有切肤之痛,当时还引发在京举人的“公车上书”。
甲午战败为什么震恸国人?一在惊讶:老大帝国败于岛夷,老师败给了学生;二在不解:抵御侵略者的正义之师,竟然在家门口败得落花流水;三在不信:我们的铁甲战舰曾雄霸亚洲,我们的将士英勇不屈浴血奋战,怎么会败?我也曾去过威海的刘公岛,参观过甲午战争博物馆,致远舰的威武至今让我难忘。我还曾拜访过丁汝昌的纪念馆,无论是丁汝昌还是在黄海战役英勇献身的邓世昌,都堪称作战勇猛的民族英雄。“致远”舰在船身几乎全部着火的情况下,在舰长邓世昌带领下冲向日舰“吉野”号预备同归于尽,却被敌舰击中,引起大爆炸后沉没,邓世昌及全舰将士壮烈殉国。我们为什么会战败?
甲午之战的反思
甲午战争对中日两国都影响深远。对于日本来说,没有甲午战争,就没有十年以后的日俄战争;没有在甲午战争、日俄战争这两次战争中获得巨额的战争横财,日本就不至于在日后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走上军国主义不归路。对于中国来说,甲午战败,使得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洋务运动也宣告破产,因而才有了百日维新与清末新政,以及后来的辛亥革命。没有甲午战败,中国整个二十世纪历史都将是另外一种面貌。
甲午战败之后,清廷诿罪于李鸿章,谓其应负全责,李鸿章则间接诿过于朝廷,谓用于战备的军费不足。参战的将领则互相推诿,或指责其它军舰避战遁逃,或批评上峰指挥失当。这些总结,都是将战败归罪为当事的个人或少数人因素。
其后的维新运动,其实也是中国社会对甲午战败的反思。这次惨败无疑使所有中国人难以释怀,同样被西方列强用炮舰敲开国门,同样在屈辱条约下向西方学习,同样的努力、同样的时间段,为何结果会如此不同呢?
一、甲午中国战败的原因
1、日本通过社会变革完成了国家转型
中国学习西方只学到皮毛未学到精髓,或者说不愿学精髓,而日本通过学习西方,对整个社会进行了全方位变革,经过三十年发展,到甲午战前,两国国情对比发生了巨大扭转:一个是墨守成规不思进取的老大封建帝国,一个是精力充沛野心勃勃的近代化工业国,所以,在甲午战争的时候,其实是一个近代化的日本在打一个中世纪的中国。日本是举全国之力,希望通过一战而实现日本在亚洲的崛起,故而从皇室至平民上下一心,甚至还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同情。而此时中国社会民族意识尚未觉醒,民众只知朝廷而不知国家,朝廷对海防建设的重要性又完全无意识,不仅没有备战扩军,反而挪用军费扩建宫廷。
北洋水师建立之初,舰队在火力和整体吨位上远超当时的日本海军,北洋水师曾由丁汝昌带领分别于1886、1891年两次访日,日方朝野上下无不被中方镇远号和定远号巨舰的吨位之大、铁甲之厚、炮火之猛所震慑。为迅速赶上中国扩充海军,天皇甚至从后宫经费中拨款给海军,而清廷则十年不添一舰一炮。虽然大清海军训练程度未见得低,但军械日渐落后,锅炉破损,舰炮使用穿甲弹,射速慢,威力不足。而日本海军训练有素,装备了大批的新式战舰,使用大口径火炮,并装备了速射炮,开发出了新型的炮弹,在总体吨位上也超过了北洋海军,在海战上有了极大的优势。
所以甲午之败,中国败在制度,没有先进的制度维持国家的运转,再先进的机器也会生锈啊!在当时,维新派们认识最清楚。梁启超所作《变法通议》,呼吁兴教育、伸民权;严复发表《论世变之亟》、《原强》等一组文章,主张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谭嗣同作《仁学》,指出专制制度是中国败弱之根源。
2、清廷误判大局,未能居安思危,战备疏漏
清朝政府在战前,对日本的军事装备、侵略野心了解不够,掉以轻心,甚至毫无根据地狂妄自大,蔑视日本。而日本在维新之初即以“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为立国目标,从一开始就把中国当成“第一假想敌国”,这种外向型、进攻型的安全战略不仅决定了甲午战争的结局,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日两国的近代国运。日本在海外屡屡制造事端,从琉球到台湾,从朝鲜到甲午战争,无一不来自这一思路。明治政府的安全战略来自于它对国际形势的分析。他们认为“今日乃豺狼世界,完全不能以道理、信义交往”;“兵力不整之时,万国公法决不可信„„既不可恃,亦不足守。”19世纪的国际社会奉行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而清廷并未清醒认识大局,对虎视眈眈的邻居放松了应有的警惕性,完全没有做战争的准备。
3、既不知彼也不知己,无从制定制胜的战略战术
长期以来,在中日实力对比中,都是中强日弱,要发动战争,日本政府还是心存疑惑信心不足,1893年,他们派出参谋次长川上操六亲自到中国实地考察,直接感受和了解清政府的意图和实力。他在天津停留一月,参观了天津机器局,访问了武备学堂,不仅了解到清政府并无对日作战的全面准备而且对清军战斗力和中国地形风俗人情均作了考察,增强了发动战争的信心。
战争中,日本间谍更是混入清政府的电报局军械所等要害部门,一些重要电文和密码都被窃取,清军在海战中数次被偷袭正是由于情报的泄露。反观中国这边,对日本军事状况几乎一无所知,特别是那些逼迫李鸿章开战的帝党清流们,更以为清军打败日本这个“蕞尔小邦”简直易如反掌。事实究竟如何呢?当时的清廷,号称有百万大军,但扣掉60万完全不中用的八旗、绿营,其他湘淮勇营加上部分由绿营改编而来的练军,可用兵力不过40万人,其中李鸿章掌握的淮军精锐只有5万人。与日本25万的可用兵力相比,清军并不占优势,更何况日军战斗力远在后者之上。有这样的军队和如此的统帅,中国焉有不败之理?
二、甲午战争留下的启示
1、面对国际变局要有变革的意识和决心
在西方列强的入侵后,日本人发现了东西方之间的差别,即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差别,所以日本坚定不移地选择了“脱亚入欧”。而清廷却始终固步自封,洋务运动搞了三十年,也只是官办的近代工业,既无活力也无创新。没有下定决心进行体制的革新,就无法融入国际社会,也就无法实现国家的近代化和真正的富强。甲午战争后,国人才真正觉醒了,有了民族意识,变法图强迅速成为社会热词,国家的强大第一次与民众有了密切联系,中国社会也真正开始了一次转型。
甲午战争给当下中国最重要的启示可能是,中国要走向真正强大,得有一个强大的体制才行。体制的强大意味着国家和人民是一体的,国家把人民当作国民,人民也会对国家效忠。如果中国真正想要强大,就一定要让自己的国民对这个体制有高度认同,让人民发自内心地相信我们这个国家是伟大的。近代中国几次重大的进步,都是在战败之后到来的,未来的中国不应该走这条路——不要等待被战争打败之后再来改革。
2、居安思危,思则有备
甲午战争败在了清廷的妄自尊大和战备疏漏上,其根源在于未能居安思危。清廷陶醉于北洋舰队的强大力量,却对日新月异的国际局势闭目塞听,以至于放松了对日本扩张式崛起的警惕性。在今天的国际舞台上,虽然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已被正义和公理所取代,但仍然要时刻警惕军国主义的抬头,用强大的国防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
3、国家和民族的崛起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甲午之战后,日本走上军国主义不归路,五十年里占台湾夺朝鲜,入侵中国东北,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最后在全世界的反法西斯战争中战败投降,这样一个活生生的实例告诉我们,用战争手段掠夺他国发展自己的扩张式崛起道路是行不通的。在21世纪,和平与发展才是世界的主旋律,中国的崛起必将选择和平的道路。
甲午战争过去120年了,我们要反思,要调整自己,特别是不能去宣扬仇恨。在甲午战争和抗日战争中,我们和日本打了1:1的平局。千万不要再发生战争了。我们要让世界知道,中国今天和未来一定要走和平发展道路,而煽动民粹主义的情绪,只能误入歧途,中日之间,不能再互相仇视了,未来,中日一定要走友好的道路。
甲午战争的历史反思【摘 要】甲午战争是英、俄等列强争夺远东的必然产物,是日本侵略扩张国策实施的直接体现,是清王朝腐败没落所招致的一个恶果。甲午战争失败的深刻教训在于:......
甲午战争简介发生在清光绪二十年(1894)的甲午战争被称为第一次中日战争,是新兴的日本军国主义势力,经过长期有计划的准备,利用英俄对抗的机遇.设置圈套制造借口,对中国和朝鲜发动的......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63吴洪健甲午中日海战惨败的原因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很重要的一部分,它以1894年7月25日年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到1895年4月17日......
以"北洋水师苦战黄海大东沟,致远舰邓管带昨日殉国"为题的新闻1894年9月据XX报记者刘培源报道:昨日,在黄海大东沟,我大清北洋水军与日舰发生了一 场激烈的海战,我致远管带邓世......
甲午战争的整理与分析【内容摘要】 中日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它以1894年7月25日(清光绪二十年,日本明治二十七年)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 到1895年4月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