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优势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语文教学传统文化”。
河南省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优势
商丘市梁园区谢集镇三里村小学 高来金 联系电话:***
【内容提要】:河南省在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有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有着众多的受教育者。让学生通过文本内容、课内外阅读、习作等多渠道了解、认识河南省的传统文化,对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尽快完成由资源大省向资源强省跨越,构建文明的中原经济区都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传统文化 优势资源 语文教学
对于传统和文化的含义,《现代汉语词典》这样解释:“传统,是指世代相传具有特点的社会因素。”文化则有三种解释:一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化艺术、教育、科学等。二是指考古用语,指同一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用同样的工具、用具,同样的制造技术等,是同一种文化的特征,如仰韶文化,华商文化。三是指运用文化的能力及一般知识。在教育教学中的传统文化则主要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经过世代相传具有了一定特点的社会因素。传统文化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内容:(1)日常的生产生活文化,如经济的生产、日常的生活、民族的科技等。(2)制度文化,如政治制度、宗教制度、风俗礼仪等。(3)精神文化,像思想意识、哲学宗教、伦理道德、教育文学艺术等。(4)语言文化,含概了汉语、汉字、各民族的语言文字等。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该目标彰显了语文不仅是文化的载体,而本身就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具有全球的文化视野,以及语文学习与当代文化密不可分的联系。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应加强和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位居神州中心位臵的河南,故为豫州之地,又名中原、十州。从夏代到清朝,长达四千多年的历史时期中,就有3200多年一直居于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地域;有20多个朝代、200多位帝王在此建都或迁都于此。其中素有“母亲河”之称的黄河自西向东穿流而过,涛涛不息的黄河水孕育了中华大地五千年的文明,创造了灿烂厚重的传统文化。文化见证着中原的辉煌历史;文化有力推动着河南走向繁荣。独特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是河南的骄傲,让河南人感到自豪。因此,河南省在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中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有着丰富的教育资源。让学生了解、认识河南省传统文化,对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尽快完成由资源大省向资源强省跨越,构建文明的中原经济区都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河南省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资源丰富。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沿着黄河两岸延伸开的中原腹地即是河南,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制高点。炎黄二帝的传说、盘古女娲的神话、殷商的甲骨文、燧人氏庙宇,开启中华文明的源头。南召猿人、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三商之源等古老的文明赋予中国远古历史更多细节与见证。安阳小屯村甲骨文的面世,使中原先民从传说走入信史。中原文化,是中原文明的母源与主体,代表中国文化的核心。中原大地上,王权和文字的出现,是中国文明从史前文化进入历史时代的分水岭。
中原古都,作为中国历史文明的容器,见证了中国传统社会政治制度的变迁,浓缩和固化了几千年的辉煌与沧桑。夏都二里头,被史学家誉为“中国第一王都”;商都郑州、安阳;十三朝古都洛阳;七朝古都开封,经历各不相同,却都记录了中华文明在辉煌与暗淡、彷徨与失落之间的艰难历程。
中原大地儒、道、佛三家汇集,也见证了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构建过程。伏羲淮阳制八卦,文王英里演《易经》,生于中原的老子、庄子或淡然、或坦然,从不同角度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雏形。他们在中原大地所领引的百家争鸣,造就了中国历史上思想喷薄的辉煌时代,也成为中国两千多年文化思想变迁的源头。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创下文字学,并对五经之意加以阐发;蔡邕的《熹平石经》树立了儒学与书法的双重标杆。北宋的程颐、程颥以理学重新诠释儒学,规划了此后800多年中原传统的社会秩序。中国第一所佛教寺院——白马寺,是佛教进入中华的起点;少林寺的禅宗是外来佛教中国化的重要标志。道教兴于嵩山,传至天下。
中华诗歌传统源远流长,中国最古老的诗集《诗经》中的《国风》半数以上出自中原。汉初到魏晋的诗赋大家用文字刻画了一个时代的华丽与颓废;唐诗的俊逸潇洒,宋词的婉转旖旎在中原大地上留下无数可供追缅的足迹。
中原传统文化在新时期也闪耀着灿烂的光辉:洛阳龙门石窟和殷墟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继续演绎着中原文化的精彩;在新郑举行的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更让河南传统文化显出圣地的荣光;在开封依照大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而修建的清明上河园,成就了一种文雅到极致的艺术景观;具有传统特色又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豫剧、名扬天下的少林功夫和太极拳等纷纷走出国门,向全世界宣扬河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河南是人口大省,受教育者众多,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意义重大。河南是地处中原腹地,东西长约580千米,南北长约550千米;以南北大动脉的京广线为界,东部广袤的豫东平原是华北平原的一部分,西部为山地。北部是巍巍太行的一脉,南方为风景秀丽的伏牛山的一支。在这山地、平原皆有的版图上、在这近十七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近一亿的人民,拥有上百万的学生。接受教育的人数众多,教育的影响面很广。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我们要借助河南丰富的传统文化的资源优势,在学生中大力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让广大的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批判地去继承,吸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弃其糟粕。让传统文化世代相传,永放光芒。
既然地处中原的河南孕育了中华古老的文明,塑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黄金时代,在中华古代文明中占有核心地位。所以,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教学。
一、结合文本内容进行传统文化教学。
现行的语文教材是新课程改革以来几经修订而使用的,教材重注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情
感。此版本教材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这为我们在教学中更好的发挥教材的用途和学生的积极性打下良好的基础,为结合文本内容进行教学找到更多的切入点。课本中有通过动人的神话传说引出事物的神奇与悠久的历史,引人入胜;有的课程则是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我国的古代艺术品的精髓,显示我国古代广大劳动人民的卓越智慧和高超技艺。在七年级的语文课中有《木兰诗》,八年级下册语文有专门的民俗单元,这样将传统文化的精华展示在了学生面前,让他们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厚重,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二、通过识字教学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
中国的汉字是最能体现中华民族古代传统文化的形式之一。汉字的形成与演变是传统文化发展的一种表现形式,从甲骨文到篆书、隶书、楷体等无不显示出传统文化的精华。在识字教学中,通过给学生讲解文字的来历或是含义、变迁等,让学生明白象形字、会意字、指示字、形声字的内涵,既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又让学生了解汉字历史悠久、字形优美、内涵丰富、生命力强的特点。对学生进行中国古文化的渗透。让学生学好、用好汉字,弘扬汉字文化,传承华夏文明,也是吸取民族智慧和传统文化营养的具体表现。
三、通过指导课内外阅读进行传统文化教学。
语文教学可分为语文基础知识教学、阅读教学和习作教学。在阅读教学中也可以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学。除了课程标准上推荐的背诵优秀诗文目录和课外读物外,教师还可以有目的为学生提供一些阅读素材,像优美的诗词、优秀的文学作品、名著等。借助文字的熏陶、教师的指导和同学读后讨论、感想等形式,加强传统文化的渗透。
四、在习作中进行传统文化教学。学生的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点环节。写作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过程,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劳动的过程,它也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在指导学生习作中进行传统文化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如写写听过的故事或优美的传说、记一次到古迹名胜的游记等。通过这些暗含传统文化的活动,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学于无形中。
总之,当今时代,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激荡,日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作为教师,要让文化大省——河南省的学生认识、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让他们为独特、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感到骄傲和自豪,为尽快完成由资源大省向资源强省跨越,构建文明的中原经济区,促进中原的强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⑵人文纪录片《河之南》
⑶《现代汉语词典》
在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摘 要: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中古文的比重越来越大,传统文化的含量也越发丰富。那些传诵已久,脍炙人口的篇章,积淀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精神。其中既有显......
在语文教学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摘要: 语文主要是指语言和文字,是人们交流的工具,也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语文不仅仅是一门学习知识的学科,更包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语文课本......
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富源县富村镇第一中学杨仁旺【内容提要】:面对教科书中蕴藏的丰富的传统文化,学生经过十几年的学习竟然对中国传统文化毫无感情。走上社会后心灵荒......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培养学生深厚的人文底蕴,培养学生博大的民族情怀,为中华民族的发展造就有用的人才,是每个语文教师不能推卸的责任。一、中学语文教材蕴涵着丰富多......
浅谈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优势《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要求广大教师注重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能够进一步开阔学习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