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浅析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内容提要:面对教科书中蕴藏的丰富的传统文化,学生经过十几年的学习竟然对中国传统文化毫无感情。走上社会后心灵荒芜,价值观缺失,形成心理荒漠困扰人们。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向学生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他们形成正确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在学习中丰富和完善他们的精神世界,增强民族自信心,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新形势下语文教育发展的必然。
主要词汇:传统文化
由文入世
知人论世
取其精华
弃其糟粕 一 传统文化教育的迷失
人是社会的动物,身处历史和时代巨大变革时期人们的心理也有剧烈震荡。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强调了兴趣的重要,从远古到如今,从数学到语文,概莫能外。君不见,街头巷尾麻将成风,人们赖此休闲,在输与赢的刺激中感受自身的存在;少管所中十多岁少年.如花年纪却不得不面对铁窗之苦,皆因当时面子重要,小事酿成大祸,祸延己身;初中学生尚未脱去稚气,却人心思动,准备去混社会„„以上种种表现,使笔者感到沉重,有那么多优秀文化传统的神州大地上,人心竟如此空虚浮躁,撇去功利的浮沫,人们心中的操守与底线使人不忍触及。今日种种果皆因前日种种因,在他们身上教育履行“除鄙见,增学问,广识见,养性灵”责任是缺位的。更可怕的是漠视甚至鄙视传统文化,在各类洋节日面前,青年们趋之若鹜,传统节日里却喊着“无聊,没意思”“老土”“人家外国。”从心理上对祖国文化的自轻自贱不免使人心寒,什么原因使身受十多年国文教育熏陶的学生发出这样的怨愤诅咒之语?
传统文化缺席,学生无缘了解其博大精深,高雅从容,自然无从去敬仰崇拜了。可中学教科书中体现传统文化的内容比比皆是,又何以收效甚微?源于以前我们所教的仅仅是知识,不是教做人,知识不用就会很快被遗忘,无缘从心理上接受传统文化中的推己及人,尊师重道,重义轻利,那自然会形成庸俗低级的价值观,人生观,如自私自利,虚荣偏激,重利忘义空虚浮躁。那又如何向学生传输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使他们成为人格磊落,性情豁达,勇于进取,以天下为己任的新时代主人,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需慎重思考的问题。
幸运的是随着国力增强,民众的民族自信心空前高涨,拥有传统文化意义的事物已成时尚。比如乐坛刮起的《菊花台》《青花瓷》的中国风,家装业的“中国元素”。乘着这股强劲的东风,如何将传统文化春风化雨融入青少年心中,而不是浮在表面,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经常见幼儿园的小人儿奶声奶气吟诵传统启蒙经典的声音,仿佛听见人们对传统文化回归的迫切呐喊,因而不论从过去,现在,未来,各时空思索都共指一个主题,“弘扬传统文化,树立民族自信心”,这是时代要求,也是发展的必然。因而笔者提出本论题《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二 传统文化教育与中学语文密不可分 中学生的年龄多在十二三岁到十八九岁,正是其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阶段,错失了将很难弥补,他们的文化积淀和修养会影响其一生,又因这一年龄阶段特有的敏感,叛逆使传统文化渗透既迫切又颇费心力。
代表传统文化的圣贤君子,堪称人格典范,以他们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典籍传承着仁、智、勇兼以真、善、美和谐统一的崇高道德标准。如:天下为公的理念,积极入世的态度,位卑不敢忘忧国的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无为无不为的人生智慧,内圣外王的人格修养,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的行为能力,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处世原则,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风骨,荣辱不惊杀身成仁的正气„„正是这些代代相传的为人之道,在中华文明史上哺育了无数民族英雄合仁人志士,使他们为民族进步和国家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学教育仍是基础教育,其基本任务是向中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大而言之分为人文社会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细而言之更分为语数英体音美等学科,和其他学科相比,语文既是基础课,又是工具课。让学生在掌握语文知识同时,受到优秀文化熏陶,既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又培养其文化精神,这种精神无疑会指导他们更好的学习其他知识。
语文学科的特点使他在传统文化教育中有独特地位,语言文字是思想载体,学生目视其文,涵咏其味,意会其理,长期的耳濡目染使传统文化的精神意蕴潜移默化地植入学生心田。语文在传统文化教育中比其他学科学科任务更重。课文教学目标中思想感情和价值观既直指传统文化,所以语文作为传统文化教育主阵地责无旁贷。三 传统文化概念及其在语文教材中的表现
明确了传播传统文化重要性后,还要了解什么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简单地说就是世代相传的文化,它具有承传性,连续性和发展性的特点,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在其发展历史中,创造了属于自己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印记着自己民族和国家的鲜明特色,这就是民族文化或种族文化。文化会超越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发展不同阶段,连续的承传与发展,并对现实的社会生活产生实际影响,就形成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是截然不同的。和西方文化的缜密重逻辑相比,中国传统文化更重神韵和体验。早在文字产生之前我国就产生了以耕地为主的农业文明,以草药针灸为主的精微深奥的医药文明,以琴瑟为主的音乐文明,还有以血缘为中心、以禅让为标志的礼制文明。中国人以汉字独特的结构特点创造了独步世界的汉字书法文明。另外中国的茶文化,酒文化,玉文化,服饰文化、烹饪文化等均饮誉世界。
在中学英文课本中蕴藏着丰富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一)、重礼仪重教育
教师可以利用语文研究性学习或综合性学习的形式,以某个传统节日为契机进行语言实践。《信陵君窃符救赵》中信陵君礼贤下士,谦恭待人,观者为之感动,侯朱二人为之动容。《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穷冬远行入山向老师请教问题,立于门外雪野中,对老师的尊敬,对知识的向往表现在色恭礼至中。
(二)、重视道德修养
孔子教育学生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强调一切应该依礼而行。当然此“礼”在现代社会有新注释,是和精神文明建设相辅相成的。子路行事粗豪,孔子责骂子路 “野哉,由也 ”。中学语文课本中的《论语》一文中有“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推己及人,与人为善。
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更提出人应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强调人要重义轻利,舍生取义,尤为重视尊老爱幼,善养浩然正气给人挺拔轩昂的印象。见《孟子两章》中《鱼我所欲也》。
(三)、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频繁的见于诗文中.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陆游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中“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杜甫的“剑外忽传收蓟北,却闻泣泪满衣赏”等等很多。(四)、更有积极进取的奋发精神,如屈原的“亦余心之善兮,虽僻远亦何伤!”中高喊出从不妥协,从不气馁,生命不熄战斗不止的奋发精神。
(五)、孝义也是经常出现的主题。孟郊《游子吟》中的慈母形象一直流传至今。我国著名学者吴宓先生曾提出传统文化教育的作用是“涵养心性,培植道德,通晓人性,谙悉世事,表现国民性,增长爱国心,确定政策,转移风俗,造成大同世界,促进真正文明”。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说过“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它被认为‘天下之达德’,今天依然不失为个人完满发展之重要指标”。(六)、还有纳谏,用人以及取信于民的治国之道;爱民,清正廉洁,勤俭的为官之道;以史为鉴,眀乎得失,严明法纪,依法治国的法制传统。
以上所述可以看出中学语文课本中蕴藏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精髓。四 传统文化的渗透方法
传统一旦为人们接受,不管自觉或不自觉,其中的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都将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导向与制约的作用。传统文化存在与文字和生活中,那也必须从这两方面入手。(一)、学习古诗文过程中要注意由文入世,知人论世。
1、除了课堂普通学习外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感知,启发联想。首先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中的人文底蕴。意象是生命感情的具体支撑点,表现的情绪因其共同的民族心理和精神特征更成为一种传统的文化意象,逐渐养成学生对诗词意象细腻敏锐的文化感受,才能使学生在与诗人独特感情共鸣过程真切体验到精神文化的美丽,心灵得到陶冶,品性得到熏陶。2、知人论世
使学生体悟到为文和为人是一体的,诗词作品无疑是作者人格的写照。激发创造力,让学生补写、续写、改写古诗文为散文,进一步将书中知识化为己有,设身处地地以作者思维去思考。
3、重视拓展延伸阅读。和传统文化相比,课文内容只是沧海之一粟。教师比较系统地介绍诗词艺术的基本知识,有关诗词欣赏的理论书籍供学生研究,对于有兴趣的学生还可以指导自编诗集或进行诗词创作,课内与课外共同创设与传统文化相适应的环境氛围,调动学生潜在的情感体验,达到自觉内化之功。
(二)、书本学习之外更多的是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传统的影子,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在生活中学习应以表达为主。如果说在书中学习是输入积累,生活中学习就是输出感悟。生活中的节假日,风俗习惯都是学习的很好入口,引导学生参观古迹,缅怀古人,追思豪情;观看现实中婚丧嫁娶风俗,分析各环节设置目的,感受传统文化;在日常与人交往中关注那些共性的语言习惯和思维方式;感受传统更可以通过与长辈直接交流,获得有关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表现和应用实例。将各种感悟记录下来写入文章,坚持日久,学生自然会心领神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并且自身也被熏染,朝着人格完善,注重道德修养的方向发展了。
五、弘扬传统文化应注意的问题
传统文化因其和漫长的封建社会相伴相生,发展过程中自然也融入了一些糟粕。我们应本着“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拿来主义分析地继承。这就需要老师在指导学习过程中自身有较高修养,较强分析能力,尤其从现实生活中得到的研究材料更可能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如何选择,就要本着时代需要和学生人格发展完善的双层标准来衡量了。六、前景展望
梁启超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未来的世界是少年的时代。未来的世界文化更加多元化,国家的竞争其本质是文化之间的竞争,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将中华少年培养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有文化,有理想、有道德、有目标的四有心新人是现代中学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语文课程传统文化内涵、外延十分丰富,它对一个人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语文教学必须超越实用主义的局限,从人格精神拓展、传统文化发展的高度去把握,让学生既学习大量精华古文,又学做人,使其真正成为“塑造国民灵魂的教育”。总之,让传统文化回归语文教学要选得精,学得透,悟得深,帮助学生真正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全面提升人文素养。说到底,母语教育就是人的教育,人文素养就是人的素养。只有全面而深刻地把握好传统文化之根,使学生精神受到圣哲前贤思想的滋养,让学生既学文化,又学做人,语文教学之舟才能在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海洋上又能吮吸着鲜活的时代气息扬帆远航!
参考文献:
1《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学语文》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 2《中国传统文化精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第2版 3《唐诗三百首》2002年8月第4次印刷
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富源县富村镇第一中学杨仁旺【内容提要】:面对教科书中蕴藏的丰富的传统文化,学生经过十几年的学习竟然对中国传统文化毫无感情。走上社会后心灵荒......
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发区第一小学 梁春梅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承载着民族的灵魂,显示着民族的精......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初中阶段主要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为重点,提高自身认识......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 目前,随着我国在国际上大国地位的提高 ,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渴望了解中国,他们更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产生浓厚兴趣,纷纷从世界各地来到我......
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内容摘要当前,越来越多的国家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产生浓厚兴趣,纷纷沓至而来,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