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提高化学教学有效性.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如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谈如何提高化学教学有效性
宜川中学
胡瑞英
通过这几年的高三化学教学,我发现,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往往是听着都懂,但一说就错,一做不会。如何改变这种情况?怎样才能事半功倍?作为教师,应通过设计问题,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让其积极思考,活跃思维,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下通过教学中的一些实例,对此作些初步的探讨。
一、通过明确范围,提高概念的掌握水平
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概念是教学的基础,但在实践中,在概念的使用范围上,学生经常忽略前提而得出错误概念,还不知错在何处。
例:还有些学生对于勒沙特列平衡移动原理的理解不完整,对勒沙特列平衡移动原理的适用对象未搞明白。比如,2004上海高考题24题第(4)小题,要求判断附图中10min到15min的曲线变化的原因是加了催化剂、缩小容器体积、降低温度、增加SO3的物质的量四种情形中的一种或几种,很多同学漏选了催化剂选项。
对此,教师可设计两个情景:一,对已经达到平衡的可逆反应,加入催化剂,对反应速率和反应平衡有何影响?二,对还未达到平衡的可逆反应,加入催化剂,对反应速率和反应平衡有何影响?对已经达到平衡的可逆反应,加入催化剂,加快反应速率,平衡不移动;对还未达到平衡的可逆反应,加入催化剂,加快反应速率,平衡继续朝正反应方向移动,其实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移动是不影响的,若不看前提,学生可能会误解为是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深化。例如:当生成物的含量随着温度的变化先增大后减小,正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反应?那么生成物的含量最高点是达到平衡点,温度对平衡的影响应该看后半段。最后可以得出结论:勒沙特列平衡移动原理的适用对象是已经达到平衡的可逆反应。从而让学生做到对象明确,审题清楚,不做无用功。
二、通过比较辨析,区分易混淆的概念
经常对易混淆概念进行辨析和整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在有序的结构中去提取明晰的概念,思维必然是迅速而准确的。
例如:针对学生对平衡移动和平衡常数K变化的关系混淆,可设计以下一系列问题,让学生逐步深化对这两个概念之间联系和差别的认识。
(1)由 温度 变化引起的平衡向 正反应 移动,K增大;(2)由 温度 变化引起的平衡向 逆反应 移动,K减小;(3)由压强、浓度变化而引起的平衡移动,K不变;(4)K值越大,表示 正反应进行的越完全。平衡向右移动,K值 可能增大可能不变 ;(填“一定增大”、“一定减小”、“可能增大可能不变”)
(5)温度升高,K值 可能增大可能减小。(填“一定增大”、“一定减小”、“可能增大可能减小”)
最后由学生自己归纳出结论:K只与温度有关,只有温度变化引起的平衡正向移动,K值才增大。
还有其它一些易混淆的概念,可以简短归纳总结为:中和≠中性,酸性溶液≠酸溶液,电离≠电解,电解质≠导电,强电解质≠导电性强,金属键≠金属活泼性,分子稳定≠熔沸点高,平衡右移≠转化率高,平衡右移≠K增大,温度升高≠平衡右移等等。
组织学生对这些概念的辨析,让学生自己归纳得出结论,一方面有利于实现对知识点的准确掌握,做到思路清晰,思维敏捷,从而在解题时既快又准;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帮助学生养成归纳总结的好习惯。
三、通过观点比较,帮助分清是与非
教学不是简单地教学生记住结论,而是要引导学生追根究底,学会思考,学会辨别、分析、证明和判断观点的正确性。让学生在经历不同观点辨析比较的同时,活跃和激发思维,学会对知识的灵活应用。
例如:对电解质溶液中的平衡移动的学习,可以设计如下:对HAc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HAc≒H+ + Ac-,加入NaAc后平衡移动情况,甲认为Ac-浓度增大,平衡左移,碱性增强是平衡左移的结果,乙认为Ac-水解出的OH-中和H+,[H+]减小,平衡右移,碱性增强是Ac-水解的结果。对此,可让学生来判断哪种观点正确,又如何通过设计实验来证明?
学生经过热烈的讨论,得到统一的结论,甲的观点是准确的,关键是抓住主要因素。加入NaAc后,[Ac-]的增大远远大于Ac-水解出的[OH-],主要考虑Ac-本身的影响,若加入的物质原平衡体系中没有,才考虑加入的物质反应后的成分的影响。最后可在原平衡体系中加入酚酞,将加入的NaAc改成中性的NH4Ac,若甲的观点正确,则考虑的是Ac-的作用,同样平衡左移,碱性增强,溶液红色加深;若乙的观点正确,则考虑NH4Ac中性,平衡不移动,碱性不变,溶液红色不加深。
在此基础上,可以将题目中的HAc改成NH3•H2O,存在电离平衡NH3•H2O≒NH4+ + OH-,加入NH4Cl后平衡又是如何移动的?如何证明?通过举一反三来灵活迁移,巩固学生思维的正确性。
在此基础上,可以再让学生思考,当将0.2molCO2通入0.3molNaOH溶液中,HCO3-和CO32-的浓度谁大?在分析中,首先明确能反应的先反应,得到等物质的量的HCO3-和CO32-。在溶液中存在的水解和电离等影响离子浓度的反应中,CO32-第一步水解 > CO32-第二步水解 = HCO3-的水解 > HCO3-的电离,其中 CO32-第一步水解程度最大,是主要因素。根据主要因素CO32-+ H2O≒HCO3-+ OH-,学生可以得到结论:CO32-的浓度减小,HCO3-的浓度增大,[HCO3-]> [CO32-]。
因此,当体系中有多种因素同时需要考虑时,抓住主要因素,就可以做到主次分明,结果立现。
四、通过自我设计,实现融会贯通
除了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设计方案,也可提示或者引导学生设计方案来证明结论,这也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提高思维的缜密性。
例如:在学习酯化反应时,为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反应机理,指导学生设计了下列问题:(1)CH3COOH和 C2H518OH酯化反应时,18O会在哪个产物中?(2)CH3C18OOH和 C2H5OH酯化反应时,18O会在哪个产物中?
学生自行讨论得出,根据酸脱羟基醇脱氢,(1)题18O会在酯CH3CO18OC2H5产物中,(2)题18O会在酯CH3C18OOC2H5产物中。显然,第(2)题的结论不正确,主要问题出于学生对羧酸的共振结构没有概念。为此,通过教师说明当CH3C18OOH电离出CH3C18OO-时,CH3C18OO-≒CH3CO18O-,可以加深学生的认识,从而得出(3)题
O会在酯CH3C18OOC2H5和H218O中的正确结论。在教学中要允许学生犯合理性的错误,当告知第(2)题的结论不正确时,让学生感到好奇,急切想知道这是为什么时,乘势引入新的知识——羧酸的共振结构,然后让学生在新的前提下再作新的思考。
此外,还可以在复习元素金属性比较和元素的非金属性比较的知识后,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来证明金属性Fe>Cu,Na>Al,非金属性Cl>S。在复习了弱电解质的知识后可设计实验证明醋酸是弱酸。通过对方案的自行设计,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实现对已学知识点的灵活应用。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好组织、引导和激励的作用,通过设计问题、创设情景,让学生主动学习,从而真正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如何提高化学教学的有效性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的有效性普遍受到教师的重视。如何在教学中运用适当的方法,在减轻教师和学生的负担的同时,又能保证教学有效地进行,是我们......
如何提高化学教学的有效性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教学的有效性就是要关注学生的发展,从时间上来说,学生的发展有当下发展和终身发展,任何一个有效......
提高计算教学有效性例谈● 袁敬丰计算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而它却常常因单调、机械、容易出错,不为老师学生所青睐。新课程对计算教学有什么要求?如何提高计......
也谈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摘要: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数学教学已经不是传统上的“教师教,学生学”这种刻板的知识的传授方式,它更多地强调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能力,所以如何通......
2012年中学化学教育优秀论文评选参 评 论 文谈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者: 杨 友 胜 单位: 涛城中学谈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内容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