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在套子里的人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谁是装在套子里的人”。
《装在套子里的人》导学案
【学习目的】
1、能了解写作背景,学习分析并理解别里科夫“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典型形象和典型意义。
2、学习理解小说中环境与人物性格的关系,能理解小说的主题。
3、学习品味语言的讽刺意味,能把握契诃夫小说的总特点——幽默与讽刺。【学习重点】
1、学习小说中幽默、讽刺手法及细节描写作用。
2、能理解别里科夫这一人物形象及典型意义。
3、别里科夫为什么能辖制全球?能辖制全球的别里科夫为什么又胆小怕事、一副可怜相?
【学习难点】
学习理解小说中环境与人物性格的关系,能理解小说的主题。【学习课时】5课时
第一课时
【预习导学】
一、知识链接
1、走进作者
契诃夫(1860-1904)是19世纪
最后一位杰出的 作家,优秀的短篇小说家和剧作家,有“
”称号。他一生只活了44岁,但在25年的创作活动中,写下了七八百篇短篇小说和中篇小说,还有十几个独幕剧和多幕剧。
2、作品 他的作品取材极为广泛,对社会各个阶层都作了非常真实而深刻地描写。他的思想和创作随着当时的政治斗争而不断发展。他善于以简练的手法、幽默的笔调,从平凡的日常生活事件里反映出重大的社会问题。
⑴揭露小官吏的卑躬屈节:《一个小公务员之死》(又名《小公务员的死》,短篇小说,1883年)
⑵嘲笑见风使舵的奴才:《变色龙》(短篇,1884年)
⑶描写劳动人民的贫困和痛苦生活:《哀伤》(1885年)、《苦恼》(1886年)《万卡》(又名《凡卡》,1886年)
⑷揭露爱慕虚荣、玩弄伪善和俗不可耐的习气:《公爵夫人》(1889年)《命名目》(1888年)
⑸揭露专制制度的卫道士及其专横跋扈的丑恶嘴脸:《普里希别叶夫中士》(1885年)
⑹控诉监狱一般的沙俄阴森可怕:《第六病室》(中篇,1892年)
⑺戏剧作品:《万尼亚舅舅》(1896年)、《三姊妹》(1901年)《樱桃园》(1903)
3、欧美三大短篇小说家
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美国的欧·亨利
4、创作背景
19世纪末期,在俄国正是无产阶级革命前夜,工人运动逐渐展开,马克思主义在全国已传播,工人阶级的政党正在逐步形成,一场革命风暴即将到来。沙皇政府面临着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形势,极力加强反动统治,疯狂镇压人民,在全国造成了阴沉郁闷的气氛。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士,也极力维护沙皇的反动统治,他们死守着旧有的阵地,仇视和反对一切新鲜事物。
1898年,契诃夫根据报纸上的一篇关于公务员的文章,联想到自己最近看到的一系列情景,决心要在作品中塑造出这样一个面目可憎而又可怜的“装在套子里”的人物形象。
4、理解标题含义
⑴“装在套子里的人”是指生活和思想上都具有某种框框、不敢越雷池一步的人,比喻顽固守旧、害怕变革、阻碍社会发展的人。
⑵本文主人公别里科夫就是这样一个人物,现在,别里科夫已成为顽固守旧、害怕变革、阻碍社会发展的人的代名词。
二、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削铅笔()车篷()惊吓()胆怯()祈祷().....促狭鬼()禁闭()吃荤()憎恶()撮合().....怂恿()游说()似乎()似的()讥诮().....谗言()怔住()滑稽()纯粹()战战兢兢().....
2、解释下列词语。①唉声叹气: ②战战兢兢: ③没精打采: ④兴高采烈: ⑤游说: ⑥怂恿: 【合作探究】
1、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2、梳理故事情节,想想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
第二课时
【预习导学】
1、朗读第一部分。
2、作者描写了别里科夫哪些古怪的外表和行为?
3、作者又描写了别里科夫哪些古怪的思想言论?
【合作探究】
1、速读第一部分。
2、别里科夫具有怎样的思想性格?
3、作者在文中把这个古怪的小人物称为“装在套子里的人”,“套子”用来比喻什么呢?
4、别里科夫为什么把自己装在套子里?
5、作者说“这个老穿着雨鞋,那这雨伞的小人物”却辖制了全城,他的辖制表现在哪些方面?
6、为什么别里科夫能把全城都“辖制”了呢?
7、教师们为什么怕他?
8、他对全城的辖制,表现了思想性格上怎样的特点?
【课堂测评】
理解下列句中词语的表达效果。
1、他老是歌颂过去。..
2、别里科夫把他的思想也极力藏在一个套子里。.
【拓展延伸】
在你周围,是否也有这样那样的“套子”?如果有,你是怎样看待这些“套子”的?
【课后作业】
1、为什么说他所教的古代语言就是雨鞋和雨伞?
2、别里科夫极力维护旧制度,这样的生活是否能使他安心平静?作者是怎样表现他的不平静?他怕的是什么?这两种“怕”有什么联系?
第三课时
【预习导学】
1、熟读第二部分。
2、别里科夫结婚的原因是什么?
【合作探究】
1、速读第二部分。
2、别里科夫这样一个外形猥琐、思想保守的人为什么会追求华连卡?
3、华连卡是个什么样的姑娘?
4、对这么可爱的姑娘,别里科夫的表现是什么?
5、促使别里科夫“决定结婚了”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6、为什么说别里科夫“决定结婚了”是他“昏了头”?
7、为什么作者用“差点结了婚”而不用“打算结婚了”?
8、就在别里科夫决定要结婚时,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是什么事?别里科夫对这件事情有什么反应?对这么一个并非严重的玩笑,别里科夫为什么会觉得“难堪极了”?
9、这以后又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别里科夫对这件事情有什么反应?在这件事情中,作者怎样刻画别里科夫的语言?这些语言体现了别里科夫怎样的内心活动?
10、是什么原因造成别里科夫没能结婚?
11、请学生朗读第34-37段,思考:是什么导致了别里科夫婚事的告吹和最后死亡?
【课堂测评】
辨析词语:不止和不只 ⑴类似情况
发生一次。
⑵这家企业改革的任务,是“减员”,更重要的是“增效”。
【课后作业】
指出下列各句中“人家”的意思。
1、人家都不爬,就你怕。
2、人家是人,我也是人,我就学不会。
3、你把东西快给人家送回去吧。
4、原来是你呀,差点没把人家吓死!
5、他埋怨我说:“你让我给你借小说,人家借来了,你又不看。”
6、你这个村子有百十户人家。
7、勤俭人家。
8、她已经有了人家儿。
第四课时
【预习导学】
1、熟读第三部分。
2、别里科夫死后,大家有什么反应?
【合作探究】
1、朗读第三部分。
2、别里科夫是怎么死的?他的死说明了什么?为什么?
3、最后两段分别用“大快人心”“高高兴兴”来写给别里科夫送葬的心情,这与文中第1段哪个词表达的情感是一样的?为什么会有这种心情?
4、作者在幽默中蕴蓄着深沉、严肃的思考。讨厌的人死了,为什么人们还是“忧郁”“谦虚”?这里的“谦虚”是什么意思?
5、“像那样的感情,我们很久很久以前做小孩子的时候,遇到大人不在家,我们到花园里去跑一两个钟头,享受完全自由的时候,才经历过”这句话主要反映了什么?
6、在“局面没有好一点”句中:⑴“局面”指什么?⑵这种局面形成的原因是什么?⑶“没有好一点”说明了什么?
7、“实在,虽然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可是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许多,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说明了什么?
8、可是为什么一个礼拜没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了呢?课文最后一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9、最后两段主要写别里科夫死后,人们的心情。试分析这两段的作用。
【课后作业】
1、熟读课文。
2、文后练习三、四。
第五课时
【预习导学】
1、熟读课文。
2、文中那个人物给你印象深刻?为什么?
【合作探究】
1、别里科夫是个什么样的人?
2、科瓦连科姐弟又是什么样的人呢?
3、这两个人物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4、试结合相关情节简析小说中讽刺手法的运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拓展延伸】
1、你能找出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
2、如何理解环境对人物性格的强化作用?
3、如何理解环境与人物性格的辩证统一?
【课后作业】
根据文中最后两段文字,回答问题。
1、文中的别里科夫是个怎样的人?
2、文中的破折号起什么作用?
3、破折号后面的长句,有什么深层含义?
4、文段中的“旧样子”指的是什么样子?(请用原文回答)
5、最后一句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装在套子里的人》(原名《套中人》,短篇)导学案 【学习目的】
1、能了解写作背景,学习分析并理解别里科夫“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典型形象和典型意义。
2、学习理解小说中环境与人物性格的关系,能理解小说的主题。
3、学习品味语言的讽刺意味,能把握契诃夫小说的总特点——幽默与讽刺。【学习重点】
1、学习小说中幽默、讽刺手法及细节描写作用。
2、能理解别里科夫这一人物形象及典型意义。
3、别里科夫为什么能辖制全球?能辖制全球的别里科夫为什么又胆小怕事、一副可怜相?
【学习难点】
学习理解小说中环境与人物性格的关系,能理解小说的主题。【学习课时】5课时
第一课时
【预习导学】
一、知识链接
1、走进作者
契诃夫(1860-1904)是19世纪俄国最后一位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优秀的短篇小说家和剧作家,有“短篇小说之王”称号。他一生只活了44岁,但在25年的创作活动中,写下了七八百篇短篇小说和中篇小说,还有十几个独幕剧和多幕剧。
2、作品
他的作品取材极为广泛,对社会各个阶层都作了非常真实而深刻地描写。他的思想和创作随着当时的政治斗争而不断发展。他善于以简练的手法、幽默的笔调,从平凡的日常生活事件里反映出重大的社会问题。
⑴揭露小官吏的卑躬屈节:《一个小公务员之死》(又名《小公务员的死》,短篇小说,1883年)
⑵嘲笑见风使舵的奴才:《变色龙》(短篇,1884年)
⑶描写劳动人民的贫困和痛苦生活:《哀伤》(1885年)、《苦恼》(1886年)《万卡》(又名《凡卡》,1886年)
⑷揭露爱慕虚荣、玩弄伪善和俗不可耐的习气:《公爵夫人》(1889年)《命名目》(1888年)
⑸揭露专制制度的卫道士及其专横跋扈的丑恶嘴脸:《普里希别叶夫中士》(1885年)
⑹控诉监狱一般的沙俄阴森可怕:《第六病室》(中篇,1892年)
⑺戏剧作品:《万尼亚舅舅》(1896年)、《三姊妹》(1901年)《樱桃园》(1903)
3、欧美三大短篇小说家
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美国的欧·亨利
4、创作背景
19世纪末期,在俄国正是无产阶级革命前夜,工人运动逐渐展开,马克思主义在全国已传播,工人阶级的政党正在逐步形成,一场革命风暴即将到来。沙皇政府面临着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形势,极力加强反动统治,疯狂镇压人民,在全国造成了阴沉郁闷的气氛。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士,也极力维护沙皇的反动统治,他们死守着旧有的阵地,仇视和反对一切新鲜事物。
1898年,契诃夫根据报纸上的一篇关于公务员的文章,联想到自己最近看到的一系列情景,决心要在作品中塑造出这样一个面目可憎而又可怜的“装在套子里”的人物形象。
5、理解标题含义
⑴“装在套子里的人”是指生活和思想上都具有某种框框、不敢越雷池一步的人,比喻顽固守旧、害怕变革、阻碍社会发展的人。
⑵本文主人公别里科夫就是这样一个人物,现在,别里科夫已成为顽固守旧、害怕变革、阻碍社会发展的人的代名词。
二、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削铅笔(xiāo)车篷(pãng)惊吓(xià)胆怯(qiâ)祈祷(qí).....促狭鬼(xiá)禁闭(jìn)吃荤(hūn)憎恶(zēng)撮合(cuō).....怂恿(sǒng)游说(shuì)似乎(sì)似的(shì)讥诮(qiào).....谗言(chán)怔住(zhâng)滑稽(jī)纯粹(cuì)战战兢兢(jīng).....
2、解释下列词语。
①唉声叹气:因伤感郁闷或悲痛而发出叹息的声音。
②战战兢兢:战战:恐惧的样子;兢兢:小心谨慎的样子。形容非常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也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③没精打采:形容精神不振,提不起劲头。
④兴高采烈:兴致高;精神饱满。采:神采,精神;烈:热烈。原指文章旨趣很高,文辞犀利。现指兴致高,情绪热烈。
⑤游说:泛指多方活动陈述自己的建议、主张,希望自己的建议、主张被采纳、实施。⑥怂恿:鼓动别人去做某事。【合作探究】
1、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2、梳理故事情节,想想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1-5):总写别里科夫的外表、内心的思想意识、生活环境和性情。第二部分(6-37):别里科夫的“恋爱”经过。(主体)第三部分(38-40):别里科夫死后,人们的心情。
第二课时
【预习导学】
1、朗读第一部分。
2、作者描写了别里科夫哪些古怪的外表和行为?
①穿着:(晴天)穿雨鞋、带雨伞、穿棉大衣、用棉花堵住耳眼、戴黑眼镜 ②用具:伞、表、小刀都装在套子里 ③出行:一坐上马车就支起车篷 ④住处:卧室像箱子,床上挂帐子
3、作者又描写了别里科夫哪些古怪的思想言论? ① 歌颂过去,歌颂从没存在过的东西。② 教古代语言以躲避现实生活。③ 只信政府的告示和报纸上的文章。④ 对不合规矩的事闷闷不乐。⑤ 只求不出乱子。【合作探究】
1、朗读第一部分。
2、别里科夫具有怎样的思想性格?
性格古怪孤僻、胆小怕事、内心顽固守旧、维护旧制度、害怕变革。
3、作者在文中把这个古怪的小人物称为“装在套子里的人”,“套子”用来比喻什么呢?
比喻制约人们思想和生活的旧思想、旧制度。
4、别里科夫为什么把自己装在套子里?
别里科夫既震慑于沙皇专制政府,又依附于沙皇专制统治,自觉维护反动统治,仇恨和反对一切新生事物和社会变革。而他所依附的反动统治外强中干,新事物呈现旺盛的生命力,让他心惊胆战。所有这一切,使他只好把自己深藏于套子里。
5、作者说“这个老穿着雨鞋,那这雨伞的小人物”却辖制了全城,他的辖制表现在哪些方面?
⑴反对娱乐:对开俱乐部、阅览室、茶馆总要摇头。(实写,第2段)⑵辖制学校:
①教务会上,套子式的论调压得我们透不过气。(实写)②降服“我们”,开除了他认为不安分的学生。(实写)③教师们都怕他。(实写)
⑶辖制全城:全城的人都战战兢兢,不敢(8个)(虚写)
6、为什么别里科夫能把全城都“辖制”了呢?
⑴因为别里科夫不仅仅是一个人,而是一类人,他已经是全城害怕新生事物、竭力维护旧制度,甚至是沙皇专制制度卫道士的代名词。他们依附于沙皇政府,成为制造反动舆论的得力干将。
⑵在新旧交替之际,全城处于中间状态的一般百姓对旧思想、旧事物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也使别里科夫们的思想得以传播。
7、教师们为什么怕他?
他自觉或不自觉地充当了沙皇专制制度的卫道士,像鹰犬一样到处嗅着不合当局要求的气味,防范着人们对当局的冒犯,甚至公然宣布要向当局报告。
8、他对全城的辖制,表现了思想性格上怎样的特点?
奴役别人的天性,企图把别人的一切都装入套子里;同时,他也自觉接受沙俄统治者的一切约束,把自己装入套中。这正体现了他思想性格的双重性——接受奴役的天性和奴役别人的天性。
【课堂测评】
理解下列句中词语的表达效果。
1、他老是歌颂过去。..突出了别里科夫在思想言论上一贯是一个保守落后的人。(第1段)
2、别里科夫把他的思想也极力藏在一个套子里。.与前文构成并列关系,说明别里科夫的思想和行为一样,极力包裹自己。(第2段)
【拓展延伸】
在你周围,是否也有这样那样的“套子”?如果有,你是怎样看待这些“套子”的? 合理的套子
落后的套子
反动的套子(没有套子的绝对自由是没有的)【课后作业】
1、为什么说他所教的古代语言就是雨鞋和雨伞?
别里科夫老是“憎恶现实” “歌颂过去”,所以他教古代语言,既“借此躲避现实生活”,又保护了自己。因此说,他教的古代语言,也就跟晴天穿雨鞋,撑雨伞一样,也是一个套子,好使他与世隔绝。
2、别里科夫极力维护旧制度,这样的生活是否能使他安心平静?作者是怎样表现他的不平静?他怕的是什么?这两种“怕”有什么联系? ⑴不能。
⑵他的不平静表现在:
①现实生活刺激他,惊吓他,老是闹得他六神不安。(第1段)②他总是心慌得很、唉声叹气、垂头丧气。(第4段)
③战战兢兢,深怕会出什么事,……他没精打采,脸色苍白。(第5段)⑶害怕不断涌现的新生事物,同时担心自己受到专制制度迫害。
⑷这两种“怕”有联系。因为它们的总根源都是沙皇专制制度。沙皇专制制度使愚昧落后者充当了政府的走狗,忠实的卫道士,使他们竭尽全力把自己及他人都用“套子”束缚住,把新事物及革命力量压制住。
第1篇:装在套子里的人读后感《装在套子里的人》读后感精选范文大家有没有阅读过装在套子里的人,大家有没有写过关于装在套子里的人读后感?以下是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可以分享给大......
第1篇: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高二语文备课组[三维目标]:1、学习本文运用肖像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等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2、分析矛盾冲突,理......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习领会作品中幽默讽刺手法的运用。2. 能力目标:训练学生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3. 情感目标:正确认识别里科夫这个套中人的社会意义,认识沙......
一、导语设计老掌柜难舍芭蕉扇陈显荣要我换电扇,且慢复且慢;不怕花钱多,就怕担风险;雨天怕打雷,晴天怕触电;倘若螺丝松,飞来大刀片;重者削脑袋,轻则上医院;还是稳妥点,仍用芭蕉扇;不要拼......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教学目的和重点: 1、把握人物形象,注意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及其社会典型性。2、思考小说主题,并联系实际扩展其丰富的内涵。 教学难点:准确深入地把握小说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