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橡树预习案探究案训练案_致橡树练习题目及答案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8 11:15:21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致橡树预习案探究案训练案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致橡树练习题目及答案”。

致橡树预习案探究案训练案

必修二 第二单元 第7课 致橡树

【学习目标】

一、教学目标

1、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2、了解朦胧诗的特点

预 习 案

【使用说明 学法指导】

1.借助预习案对相关的文学常识有一个了解,通过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对本诗的思想感情有一个初步的把握。2.通过“整体感知”扫清对诗歌文本的理解障碍,并对诗歌有一个整体认识。3.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如果还有其他问题,请填到后面“我的疑问”处以便向老师请教或由学习小组内讨论解决。4.限时15分钟,高质量完成。

Ⅰ.教材助读

一、走进作者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6月6日出生,福建人,当代女诗人。1971年开始发表诗歌。现在为中国作协福建分会理事。主要作品有《桅船》诗集(中国作协第一届1979—1982全国优秀新诗二等奖),她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1979—1980年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舒婷的诗,构思新颖,富有浓郁的抒情色彩;语言精美,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她是中国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

二、了解背景

诗人的这种爱情观具有极强的现代人文性,这些观点在我们现在看来可能一点都不新鲜,但是我们联系一下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就会发现其实并不这么简单,诗人是发国人之未发,写国人之未写。这首诗写于1977年3月27日,发表于1979年《诗刊》第4期。20多年前的中国,十年浩劫刚刚结束,人们思想上的樊篱还没有彻底清除。*十年,人性遭到蔑视,人的尊严遭到肆无忌惮的践踏。爱情,这一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精神现象,在十年*中更是遭到贬低甚至扼杀成了低级趣味、成了小资情调,甚至于被人谩骂、批判。当时不少诗文中所描写的男女主

人公,除了有革命的理想和激情之外,再没有其它的“欲望”,“爱情”这一“资产阶级的感情”更是与革命者的身份格格不入。但是即使是在令人窒息的年月,诗人也毫不畏惧地把她的触角伸向人性的各个领域,对人的思想和感情作了细致的观察和体验。在打破了思维上的清规戒律之后,诗人勇敢地表现了对血肉丰满、精神高尚的人格的追求,同时更以独特的视角诊释了女性的爱情立场。

三、文体知识

“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酝酿于*期间,是20世纪70 年代末开始出现于文坛的一种文学思潮。因其在艺术形式上用总体象征手法,具有多义性和不透明性以及朦胧美,所以称“朦胧诗”。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人本主义对长期文化专制的反抗,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内容含蓄隽永,形式虚实相生,它往往借助象征、比喻等手法,创造一种朦胧的艺术形象或意境,从而诱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人获得特殊的审美享受。代表诗人有北岛、舒婷、顾城等。朦胧诗”精神内涵的三个层面是:一是揭露和批判黑暗的社会,二是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反思与探求意识以及浓厚的英雄主义色彩,三是在人道主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人”的特别关注。

四、整体感知

诗歌从内容上分为几层?

明确: 第一层:由开头至“不,这些都还不够?。通过六个意象历数自己所否定的爱情模式。第二层:“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至最后.表达作者对心目中理想爱情的渴望、憧憬。

Ⅱ.预习自测

【学习建议】基础知识是构建语文大厦的基石,同学们要认真完成,巩固落实,不留遗漏。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为加点的字注音。攀yuán()凌xīāo花()绿yīn()慰jiè()霹lì()雾ǎi()流lán()虹ní()红硕.()戟.()常春藤.

()(答案)攀援 凌霄花 绿荫 慰藉 霹雳 雾霭 虹霓 shuòjǐténg2、下列各项都有一个书写错误的词语,请改正。

A 凌宵花废墟懊丧()B 做窠稠蜜雾霭()C 流岚虹霓绿阴()

(答案)A 霄 B 密 C 荫

【我的疑问】请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写下来,供课堂解决。

探 究 案

Ⅰ.质疑探究——质疑解疑、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一.列举诗中出现的意象,分析以上意象所寄托的爱情观,明确诗人对这些爱情观所持态度。

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对几种爱情观的认识。

明确:诗中出现了八个意象:凌霄花、痴情鸟、泉源、险峰、日光、春雨、橡树、木棉。

明确:

1、凌霄花虽然鲜艳美观,凌空盛放,但那不是凭借自己的力量,而是借攀缘他人的“高枝”来炫耀自己的。这样的荣耀是不值得羡慕的。这不仅使我们想到了传统的“丈贵妻荣”的婚姻观念,今天仍有不少人想通过依附“高贵”的丈夫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真是可怜又可笑,诗人否定了这种图实惠的实用爱情,现代女性是不应该做依靠丈夫来发光的女人的。

2、痴情鸟儿的歌声虽美妙动听,但那只是为着自己所栖息的大树唱的赞歌。它只知在“绿荫”下低飞、栖息,却不知远处还有可以展翅高飞翔的自由天空。这不仅使我们想到了传统的女性总是陷在爱情的小天地里,夫唱妇随,没有独立的个性,没有远大的理想,麻木丧志。这样的爱情虽有温暖,有歌声,却缺少了内在的激情与活力。诗人否定了这种爱情至上的观点。现代女性要有自己的个性,要有更充实更丰富的生活内容。

3、泉源、险峰、日光、春雨——它们只是一味的奉献、牺牲自己,为他人“做嫁衣裳”。虽然富有牺牲精神,但如果这种给予是单方面的话,就会沦为爱情的奴婢,失去自我。当然,这样一味的奉献,就爱情主体的道德情感而言,可以说是高尚的,但从人格价值的维护和爱情关系的保持上来看未必是明智的。这种给予与奉献时常令人惋惜和遗憾。

小结:至此,诗人用了一系列的比喻,否定、批判了依赖别人、攀附富贵、失去自我的爱情观,深刻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观、爱情观,即:凭借自己的力量去实现自己的价值。

4、橡树和木棉寄托了自己的爱情理想

橡树木质坚硬沉重,高大挺拔,堪称树中的伟丈夫,具有男性最宝贵的气质:阳刚之气。诗人认为他像刀、像剑、也像戟。

木棉也是一种高大的树木。到了春天,它挺拔的枝上千万朵红花盛开,如火如霞,蔚为壮观。将它比喻成“女中豪杰”也是当之无愧的。

【探究点二】

一、真正震撼人心的作品往往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从表现手法,所用修辞,语言特点等方面进行归纳本诗在艺术形式上的特点,并了解“朦胧诗”的特点。明确:

(一)1、运用了比喻、对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和象征的手法。

2、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3、意象含蓄,意境朦胧。

4、语言优美形象。

二、读朦胧诗,体悟主题

1、“一代人顾城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明确:

这首只有两行的小诗,1980年在《星星》第3期发表后震动了整个诗坛,不管是对朦胧诗抱肯定或是抱否定态度的人,对这首诗却是一致的钦赞。作者用意象、隐喻,在浓重的黑色背景上凸现了一双不同寻常的“黑色的眼睛”(一代人觉醒的象征),在眼睛的前方,似乎可以看到从乌云的缝隙中射出的一束白光。我们可以体会到,在那个令人窒息的年代,那在荒谬现实中扭曲着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那埋藏在心底的潜能所爆发出顽强求索的精神。

2、“小巷顾城 小巷/又弯又长

我用一把钥匙/敲着厚厚的墙”

明确:

诗人选择了三个简单的意象,构成了一个象征意味很强的流动画面。“我”拿着钥匙在寻找自己的房间,也即寻找自己在社会中应有的位置。然而“小巷”是“又弯又长”的,“墙”是“厚厚的”,要寻找,必须付出相当的代价,也可能要走很长的路;然而“我”是坚定的,“我”在顽强地敲着,过走过敲。而“我”又并非是一个人,而是整整一代青年,也包括中年、老年,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个人不是都在终生寻找吗!

3、“远和近”顾城 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

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投影片)

明确:

这是一种错觉。诗人在瞬间产生的错觉中悟出一种深意:人与自然(云象征自然)是和谐的,人与人是隔膜的。作者渴望一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

Ⅱ.文本拓展

比较《致橡树》与《我愿意是急流》的异同 我愿意是草屋, 我愿意是急流

在深深的山谷底,裴多菲(匈牙利)草屋的顶上 我愿意是急流, 饱受风雨的打击......山里的小河, 是一只小鸟, 只要我的爱人 在崎岖的路上、在我的稠密的 是可爱的飞焰, 岩石上经过......树枝间做窠, 鸣叫. 在我的炉子里, 只要我的爱人 我愿意是废墟, 愉快地缓缓闪现. 是一条小鱼, 在峻峭的山岩上, 我愿意是云朵, 在我的浪花中 這静默的毁灭 是灰色的破旗, 快乐地游來游去.

并不使我懊丧......在广漠的空中, 2

只要我的爱人 懒懒地飘來荡去, 是青春的常春藤, 只要我的爱人 沿着我荒凉的额,是珊瑚似的夕阳,我愿意是荒林, 在河流的兩岸, 对一阵阵的狂风, 勇敢地作战......只要我的爱人

一:文本形式的比较

《我愿意是急流》作者是间接抒情,通过借助代表意象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借情于景。形式上结构对称,句式重复,给人以视觉美,上下押韵,两行转韵,给人以听觉美,我她对举,一唱一和,给人以听觉美,同时比拟贴切,隐喻相关,给人以画面美,整篇诗形式上对称,情感热烈,能够真切感受到作者火热的爱情。《致橡树》同样采用间接抒情的方式,先用“我如果爱你,绝不”的句式来否定了自己爱对方的方式不是攀附与痴恋,“不,这些都还不够”作为一个转折点,倾诉了自己的理想爱情模式是能够和爱人相敬相知,想象着自己和爱人一起共风雨同患难一起享受美好生活的场景,感到的是满足与幸福。她用自然的景象来描绘她和爱人相亲相爱、心心相印的默契与敬勉。形式上相对自由,没有像裴多菲那样结构上完全对称,但同样能让读者感受到诗歌的美妙。

二:文本意象的比较

1、《我愿意是急流》是裴多菲献给未婚妻尤丽娅的一首情诗。抒情主人公是以“急流”、“荒林”、“废墟”、“草屋”、“云朵”、“破旗”等意象自喻,这些意象大都比较粗犷、阔大、苍凉,富有男性的阳刚之感;而比喻爱人的意象则是“小鱼”、“小鸟”、“常春藤”、“火焰”、“夕阳”等,相对来说,比较娇小、可爱、温馨,展现了女性的柔媚,给人以秀美之感。我们不难发现,裴多菲是以男性为主体来表达爱情理想的。形象地描绘了相爱双方相伴相随的亲密关系。为了爱情,为了长相厮守,“我”有可以献出一切的勇气和力量。

2、《致橡树》中抒情主人公是以“木棉”这一树的形象出现的,以“木棉”的独体意象来对比“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等意象,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不再歌咏它们的美好,而是用了一系列限制性词语——“绝不像”、“绝不学”、“也不止像”、“甚至”等,对它们予以否定。这些带词语传达出了作者鲜明的信息:抒情主人公是以有着独立人格的女性形象来告白她爱情的诉求。在这里,我们发现,舒婷是以女性为主体来表达爱情信念的。否定了小鸟依人似的爱情观,她所追求的是一种独立、平等、互依互助、既尊重对方存在又珍视自身价值的爱情观。

三:文本意境的比较

裴多菲凸显他的男性主张,舒婷宣告她的爱情宣言。

1、裴多菲是站在大男人的立场对待她的爱人,他说,“我的”爱人由“快乐的小鱼”到“鲜艳的辉煌”,整个历程中“我”甘愿承受“崎岖”,勇敢地与狂风作战,饱受风雨的打击,哪怕漂泊,哪怕毁灭,哪怕生命最后是苍凉。前提是“我的”爱人必须是“我”所希望的那种“小鱼”,那种“小鸟”,那种“常春藤”,那种“火焰”,那种“夕阳”。“她”的贤淑灵动是为衬托“他”的坚忍勇猛,“她”的安逸鲜艳是为见证“他”的庇护有力。如果,他的爱人没有和他的希望向一致,那她就不能得到她的爱,这完全显示出裴多菲的男性主张。

2、舒婷则是坚持女性独立的立场从女性角度表现的爱情观,一种独立、平等、互依互助、既尊

重对方存在又珍视自身价值的爱情观。我想,这是女权主义者温和的觉醒书。她不反对女性拥有贤淑美德,也认为女性拥有柔美的秉性是必要的,可是她并不认可女性就要成为男性的附庸,一切以男性的意志转移为转移,她比喻“我”是“木棉”,这一形象昭示的“她”,既保留了男性主张中女性的那种柔媚的秉性,又充溢着刚健的生命气息,与橡树形象所象征的刚硬的男性气质交相辉映,“她”和“他”同样以“树”的形象共同营造了一个全新的爱情境界。“她”与“他”:“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灵肉共舞;“她”与“他”:“分担”与“共享”——同甘共苦;“她”与“他”:“你有你的”,“我有我的”——彼此独立;“她”与“他”:“仿佛永远分离”——享受自由;“却又终身相依”——体味默契。这样的爱情神谕,显现了女性的自我意识和个体的独立意识。舒婷曾经这样自白:“我通过我自己意识到,今天,人们迫切需要尊重、信任和温暖。我愿意尽可能地利用我的诗来表现我对‘人’的一种关切。”这些就很符合作为现代女性追求自由爱情的心境,现在的女性不仅向往的是爱情,更多的还是自己的人性自由,她的诗也让一些想要依傍所谓的大款的女性有了一次觉醒,爱情和人格独立两者兼顾又交相辉映,绝非易事,需要具备平等意识、宽容意识、人格尊严意识和自我实现意识。只有双方都具备了这些人文学思想的独立人格,才有可能真正实现这种爱情理想。四:文本意味的体会

《我愿意是急流》与《致橡树》是中外两篇赞扬爱情的美妙诗歌,读了裴多菲的诗句,我感到的是男性的阳刚,似乎自己就会被包围在他的爱中,时刻受到保护,这也许让很多喜欢当小女人的女性感到很向往,也很期待自己的生命中也会有一个像这样的伴侣能够时常守护在自己的身边,可是现实的生活又给我一个反证,那些依附于男性的女性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自由与幸福,因为在刚开始的时候,你也许会有百般宠爱的机会,可是,最后却以悲剧收场,这让我不敢奢望这样的爱情。读了舒婷的《致橡树》,它让我感到的确是女性的坚强、独立与自信,不管是谁,都是以一个独立的个体而存在的,这让我明白平等的爱情才能长久,世上本没有谁天生就是为某一个人服务或给予保护的,只有自己能够独立,才能给予对方爱。我们时刻宣扬男女平等,不仅仅只有说法上的平等,最重要的还有人格,精神和自身作为一个人而平等。舒婷告诉了我们作为女性所要坚持的梦想和原则,这是我最大是收获,这些是我读了两首诗之后所得到的体会。

当然无论裴多菲还是舒婷,都拥有庞大的读者群,这说明他们的诗在现今社会还拥有强大的生命力,他们的爱情观,还在被不同的人坚持着。其实无论舒婷的独立、平等、忠贞不渝的爱情观还是裴多菲带有政治色彩的爱情观,都无所谓对错,因为诗歌本身没有对错,爱情本身也没有对错。他们的爱情观必将传承下去,留给更多的人去讨论.【我的收获】反思静悟

再别康桥预习案探究案训练案

再别康桥预习案探究案训练案【学习目标】1.了解徐志摩的生平事迹,主要作品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了解新诗的有关文学常识及特点2.反复诵读,合作探究,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

《匆匆?预习案

《匆匆》预习案姓名一、基础1、学会本课生字。(认、写)2、理解本课生词。确乎空虚涔涔潸潸凝然伶伶俐俐徘徊叹息蒸融赤裸裸遮挽一遭3、多音字:藏尽旋溜散薄4、形近字:挪徘裸挽5......

《声声慢》预习案

高一语文备课组班级学号姓名得分:《声声慢》预习案一、教学目标:1、背诵并默写本词。2、在反复朗读中品味语言美,体会艺术表现力,探究体味作者情感,掌握艺术手法。3、感受形象,品......

可持续发展探究案

《 6-2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探究案班级小组姓名使用时间年月日【探究目标】1.理解我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然性。2.掌握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重难点】中国实施可......

探究案1

《敬畏自然》 探究案一、理解文本,产生共鸣1、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饱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文中最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是哪些?2、“敬畏自然”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3、作者为什么......

下载致橡树预习案探究案训练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致橡树预习案探究案训练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