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记承天寺夜游预习案
记承天寺夜游预习案
一.走近苏轼,了解写作背景:
苏轼宋代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shàn)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二.读通课文
1. 自读课文,摘录出你读不准音或你觉得读音需要注意的字、把握不准停顿的句子。
2.按照正确的读音和句读停顿读一读课文。
二.读懂课文
1.结合注释及上下文意,自己翻译课文。把不理解的词和句子摘录出来。
2.读了本文,你有怎么样的感受?写下来。
二.质疑
文章中有没有让你觉得疑惑的地方?请以问句的形式将其写下来。
第2篇:记承天寺夜游预习案
记承天寺夜游预习案
《记承天寺夜游》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记承天寺夜游预习案1
学习目标:
1. 背诵并默写课文,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 在读中品味语言,理解作品意境,把握作者情感。
3. 学习作者在遭遇人生困境时的旷达胸襟。
学习重难点:
1.欣赏文中的描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悠闲、超逸的心境。
2.体会文中起伏的情感,结合作者在黄州的经历,深入探究“闲人”的内蕴。
导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明确目标
(古人借月抒怀的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二、自学交流,整体感知
1. 走进作者
2. 背景资料
3. 听读课文,正字音,强节奏,试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①教师范读②放声自读③检查生字④齐声读
欣然( ) 遂( ) 寝( ) 藻荇( )( )
三、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1.解释加点的词语
(1)欣然起行 ( ) (2)遂至承天寺 ( )
(3)水中藻荇交横( ) (4)盖竹柏影也 ( )
(5)相与步与中庭 ( ) (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
2.结合课文注解,翻译课文
(1)相与步于中庭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四、合作探究,把握主旨
1.作者夜游的原因是什么?
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
(去一去,品修辞;添一添,品意境)
3.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4.怎样理解文中的“闲”字?
五、拓展延伸,小结反思
叙事、写景、抒情议论其实始终都是在写人,从文中我们读到了一个乐观豁达的苏轼,此刻,面队承天寺这轮空明的月亮,面对豁达的苏东坡,你想说些什么呢?
六、达标检测,巩固提高
七、作业设计
1.默写背诵这篇短文 2.完成本课学案
记承天寺夜游预习案2
知识和能力目标
1、本课的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4、领悟作者简洁精妙的写景抒情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朗读以至成诵,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味文章的感情基调。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时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学习重点
1、 朗读,把握文意。
2、体会写景的妙处,领略作者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古人无论是在得意还是失意时都喜欢以风花雪月寄托自己的情怀,苏轼也不例外,在他被贬黄州抑郁不得志时就借用月光将自己的感情释放了出来。
二、自主学习
苏轼知多少
(自查资料,将有关苏轼的资料进行展示,)
看谁读得好(熟练阅读)
自学指导
古文阅读三字经 读一遍,找生字。读两遍,断句子。
读三遍,看注解。读四遍,握文意。
注意重点字词的理解
欣然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 相与 空明 盖 闲人
三、合作探究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去一去关键词,品修辞)
绘景:月色—积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
把“如”、“盖……也”去掉,和原文相比,句子的意思有无改变?
变了。原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3.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添一添,品意境)
皎洁 、空灵、清丽、淡雅
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后加上“丛中蛙鸣起伏,空中流萤飞舞,寺中人语喧哗,院外狗吠连绵。”一段话,好不好?
不好。改变了原文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味道。
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段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
*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5、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6、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或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慰,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
7、我们身边有许多闲人,文章中的'闲人与他们一样吗?
8、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贬官的悲凉、落寞,赏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达观
9、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旷达(豁达)乐观的胸怀。
四、拓展延伸
1、改写课文:以散文化形式,或新诗分列句式,将课文内容改写成幽默、趣味、口语化或兼而有之的文字,且能笼盖全篇文意。
2、班内交流 ,共同欣赏讲评。
小结:本文篇幅虽小,写景抒怀却有独到之处。一切都像信手拈来,却创造了一个明净悠闲的境界。文中十八字写景,运用比喻手法,将随处可见的寻常景物描绘的充满诗情画意,充分显示了作者的艺术才思和豁达宽广的胸襟。
五、课下作业
月总是文人墨客的爱物,咏月文章数不胜数。课文作者寝而见月,见月而起,起而寻友,寻友赏月,以水喻月,最后写出了在空明的月色中对人生哲理的领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是啊,“何夜无月”。请以“月”为话题写一篇600字的作文。
第3篇:记承天寺夜游 预习单
二七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学习目标】
1、有关苏轼的文学常识。
2、在了解文章背景的基础上,深入理解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3、熟读课文,体会文章的含义及情趣。背诵并默写课文。【学习重点】
1、文学常识、字词等基础知识。
2、本文所运用的多种描写方法,尤其注意本文写景的句子。【学习难点】
把握课文的修辞手法和感情内涵,学习写景和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在“唐宋八大家”之列。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卒后追谥“文忠”,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他擅长诗
第4篇: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注释
选自<<东坡志林>>。此文写于作者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