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对外贸易的特点3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日本对外贸易”。
日本对外贸易的特点
日本的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地区。太平洋沿岸的东京、横滨、大阪、名古屋等,都是优良海港,海上交通便利,利于发展对外贸易。
日本对外贸易的管理体制
战后以来,日本对外贸易的发展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在“贸易立国”基本方针引导下,对外贸易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巨大发展;另一方面由于片面追求出口增长的“加工贸易主义”政策,对外贸易的膨胀呈现出一种畸形状态。进入90年代以后,日本发展对外贸易的国内外环境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受此影响,日本对外贸易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对外贸易发展的总体态势也在发生深刻的转变。
日本原有贸易体制存在的问题:
1、加工型外贸体制弊端,日本由于国内资源极度贫乏,为了发展经济,必须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即向海外出口制成品,以此换取所需要的原材料、能源和粮食等。由此形成的对外贸易体制被称作加工型外贸体制。
2、日本经济的成熟及其外贸体制面临的改革,日本虽然已是成熟的经济大国,但其贸易体制却仍停留在传统的加工型贸易上。这种内在的不协调决定着日本的贸易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日本对外贸易体制
1、转变贸易的商品结构。扩大内需,继续提高制成品在进口中的比率,保持较为合理的出口规模,同其他国家之间形成“水平分工为主、垂直分工为辅”的产业分工格局。消除对外贸易长期畸形发展的状态,缩小贸易盈余,缓和贸易摩擦。
2、进一步调整贸易的地区结构(区域集团化、资本、贸易自由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在这种趋势下,发展与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贸关系,并力求在亚太经济合作中发挥主导作用,推进区域内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同事日本开拓和巩固亚太以外的市场。力求在贸易的地区结构上形成以亚太为中心,向全球扩展的格局。
3、改变以往在贸易自由化问题上的被动、消极态度。积极推动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扩大内需,以恢复经济活力。就引起各贸易对象国公愤的交易惯例,国内市场的进入障碍等进行某种程度的调整,以缓和对外摩擦。
4、在对外贸易管理体制上重视市场机制的作用。日本业已存在的一整套组织完善、行政指导性强的的管理体制,在保持其科学、合理、高效率部分的前提下,减少行政干预,增进市场机制的作用,使外贸管理体制能建立在反映市场内在规律的基础上。
日本对外贸易政策:
1、继续大力推行产业政策以促进出口,2、加速日元国际化,3、大力发展互补型对外投资,4、推行战略性进口保护政策
现将日本战后的对外贸易政策简要介绍如下
外汇管理制度(1)外汇预算制度日本从1949 年制定“外汇外贸管理法” 到1964 年一直实行了外汇预算制度。整个预算规模是在以总理大臣为会长的阁僚审议会上确定的。其具体实施办法是每三个月(1952年以后改为每半年),就要按照不同的进口商品作一次外汇支付预算计划, 经通产大臣审批后, 由大藏省支付外汇。这项制度是日本政府用来限制粮食和出口工业必需原材料以外的制成品进口的主要手段, 直到1964年日本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第8条款国以后, 才被废止。(2)外汇集中制度战后初期, 日本的对外贸易是由美国占领军司令部下设的贸易厅专管的。开始在一般会计以外设有“外国资金特别会计” , 用以垄断对外贸易的外汇支付。以后相继改称为“ 贸易特别会计” , “ 紧急物资进口资金”。后来当外贸业务逐步由贸易厅下放到民间企业时, 外汇管理也由占领军司令部移交给日本政府的 外汇管理委员会”。另外, 1949 年先后发布了“ 关于外汇银行临时措施的政令” 和“外汇外贸管理法” , 并设立了“ 外汇特别会计”(1954年改为“ 外汇资金特别会计”)以此对外汇的买卖和外贸时的外汇支付进行集中管理再后这项制度逐步放宽, 1952年对美元1953年对英镑保管和支付的部分权限下放给国家指定的外汇银行;后来又下放给民间企业。1971年5月废止外汇集中制度, 代之以“ 居住者外汇存款结算制度”。外汇的真正自由流通是新修改的《外汇外贸管理法》在1980 年12月生效以后开始的。
二、有关扩大出口的政策
日本从1946年到1953年, 由于美国的经济援助和朝鲜战争特需的收人, 国际收支勉强维持了平衡。但是1853年转为赤字以后, 外汇不足成为实现日本经济自立的最大障碍, 为此日本不得不采取一系列政策振兴出口。其主要措施是:(1)打破“ 盲人贸易” 的局面在日本重新开始民间贸易的初期, 当时日本既不了解海外市场的情况, 海外市场也缺乏对日本商品的了解, 日本贸易处在盲目出口的状态。为了打破这种局面, 在民间商社向海外派驻联络员的同时, 政府为了迅速准确地掌握海外市场动向, 也采取了在海外设立办事处,在海外举办展览会或参加国际博览会以及在国内成立“ 海外市场调查会” 等措施。(2)设立日本贸易振兴会(JETRO)为了在海外积极促进日本商品的出口,1954年8月把过去“ 国际样品展览协议会”、“ 口本贸易斡旋所协议会” 和“ 海外市场调查会” 三个组织合并为“ 财团法人海外贸易振兴会’, 统一负责开展海外商情调查和设立“ 日本贸易斡旋办事处” , 用以加强对外宣传、展览和出版等与振兴贸易有关的活动。1958年又根据制定的“ 日本贸易振兴会法” , 把“ 海外贸易振兴会” 改组为“ 特殊法人日本贸易振兴会”。但是到了七十年代, 随着国际贸易摩擦的激化, 对日批评的增多, 日本贸易振兴会活动的重点逐渐移到日本企业海外投资的现场调查、贸易摩擦的早期预报和促进制成品进口等活动方面。
(3)设立“ 最高出口会议” 和“ 海外商品贸易会议”1954年9 月, 内阁决议设立由总理大臣亲任议长, 由有关省厅(部、委)大臣、日本银行总裁、日本进出口银行总裁以及著名学者为成员的“ 最高出口会议” , 用以统一负责出口计划和政策的制定, 以及各行政部门有关出口贸易问题的调查审议。1962 年根据新的立法改称“最高出口审议会” ;1970 年为统一管理进出口, 又改称为“ 最高贸易会议”。
1964年为了把派驻各国的通产省、贸易振兴会和各行业协会工作人员收集的情报及时有效地反映到出口政策中去, 在通产省的指导下, 在各当地国就有可能扩大出口的日本商品分别组成了“ 海外商品别贸易会议”。这个组织主要针对驻在国的具体情况, 及时研究扩大出口的对策, 向通产省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因此它对日本出口的扩大, 起了很大作用。
(4)出口金融
1、日本银行对出口前贷款汇票的优惠制度。出口厂商为了进行从出口商品的订货加工到装船的一系列经济活动, 要向民间银行取得贷款。当日本银行收到民间银行进行上述出口前贷款汇票时, 或以低利给予民间银行同额贷款, 或增加对民间银行的放款金额, 或对汇票实
行担保, 或由日本银行再次给予民间银行汇兑折扣补贴, 以此进行优惠, 从金融上鼓励出日。这个制度一直延续到1972年才被修改。
2、外汇资金贷款制度。出口商品装船以后, 出口厂商为了向进口对方提供低利便行的进口信贷, 就向外汇银行发出外汇结算汇票。当外汇银行买进这种结算汇票时, 日本银行就可似把这种汇票作为抵押, 用中央贴现率的利息向外汇银行给以同样金额的日元贷款。这项制度从1953年以“ 外汇抵押贷款制度” 开始,1961年进一步充实, 1963年废止。
3、日本进出口银行的金融贷款。“ 日本进出口银行” 是在1952 年由1950年成立的“ 日本出口银行” 改组而成的, 在只有短期贸易汇票的日本, 这个银行是具有长期贸易贷款机能的特殊银行。它作为政府金融机构, 主要是向民间金融机构难以独自承担的船舶、车辆、产业机械等部门出口设备或成套设备和进行技术合作提供比较长期的贷款。同时还对外国政府或法人进行日元借款和债务担保。以设备和成套设备出口为主要业务的日本进出口银行作为民间银行的补充, 对日本重化工业的发展和出口起了巨大作用。
(5)出口保险制度
1950年依据“ 出口保险法” 和“ 出口保险特另.预算” 而设立的出口保险制度, 主要是用来对出口贸易和其他对外交易中所发生的通常保险不能救济的危险, 由政府实行担保的制度。后来它相继发展为“ 普通出口保险”、“ 出口收人保险”、“ 外汇变动保险”、“ 出口汇票保险”、“ 委托贩卖出口保险”、“ 海外广告保险”、“ 海外投资本金保险” 和“ 海外投资利益保险” 等多种形式。但是“ 出口保险特别预算” 是有限度的, 不能无限制地支付保险金额, 而且政府一旦支付了此项保险, 那么就使对方贸易国的信用大为降低, 双方贸易就会大量减少。
(6)出口税制
为了振兴出口, 日本政府从1953年采取了种种税制上的优惠制度。如“ 出口收入特别扣除”、“ 技术海外收入特别扣除”、“ 出口损失准备金”、“ 海外文店设备特别折旧”、“ 海外市场开拓准备金”、“ 海外投资准备金”、“ 按出口增加比例加速折旧” 等制度,现在除了“ 技术海外收人特别扣除” 和“ 中小企业海外市场准备金” “‘海外市场开拓准备金” 制度的延续∃ 以外, 大多已经废除。
(7)出口商品检查制度
日本政府为了改变“ 东洋货质量差” 的坏名声, 提高日本出口商品的国际信誉, 1957年制定了“ 出口检查法”。这项法律规定对194种特定出口商品(约占出口额9.6%)在出口时,有义务接受政府指定检查机构对商品包装和质量的检查。
日本从明治时代开始就有对出口商品进行检查的制度, 后来几经延革, 到战后民间贸易重新开始时, 又制定有“ 出口商品管理法”,后来改为“ 出口检查法”。这些制度对保证出口质量, 促进国际竞争取得显著的作用。
(8)改善出口商品设计和防止照抄模仿
鉴于出口商品设计的改善对扩大出口有重大作用, 日本从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 以日本贸易振兴会、中小企业厅、生产率本部、产业工艺试验所为中心, 广泛开展了派遣留学生专攻商品设计、搜集海外竞争商品的样本、聘请海外设计师和商品专家传授设计知识等各项活动。同时为了防止互相照抄模仿商品设计, 引起本国企业间过分竞争, 影响出口秩序, 制定了“ 设计法” 和“ 商标法” , 把商品设计和商标作为财产权加以法律保护。为了保护特定商品的“工业所有权” , 对特定商品的出口, 要根据“ 出口贸易管理令” 取得通产大臣的批准。
(9)管理贸易秩序的“ 进出口交易法”
1952 年为了防止非法出口, 维护正常的贸易秩序, 日本政府制定了“ 进出口交易法” , 对签订贸易协定、设立“ 进出口组合”、政府为调整进出口而进行行政千预的权限以及必
要时放宽“禁止垄断法” 等问题作了具体的规定。该法有关出口问题的条款多用于纺织和杂货等商品。另外日本在对美贸易摩擦中, 往往主动采取自行限制的措施。这是因为如果日本不主动自行限制, 一旦对方采取进口限制, 就会导致明显的保护主义贸易倾向, 以至于波及到其他国家或其他商品。但是一般地讲, 对和政府关系密切的产业容易采取自行限制, 而对和政府关系疏远的产业, 如对汽车工业实行自主限制时就往往在政府和产业间产生分歧, 甚至发生混乱。当自行限制不能解决问题或无法采取自行限制时, 就要依“ 出口限制法” 加以限制。
(10)外汇配额进出口联环制度
美帝侵略朝鲜战争以后, 日本国内物价上涨, 许多进口的原材料不是首先用于出口商品的生产, 而是用于内需生产。为了扭转这种情况, 坚持以进养出, 1953年修改了1947年制定的“ 外汇优先制度” 和1951年制定的“振兴出口外汇资金制度” , 制定了外汇配额进出口联环制度。这项特殊的外汇分配制度规定, 外汇使用的配额依照实际出口成绩而定, 多出口可以多分得外汇、多进口原材料。这项制度不仅保证了出口商品的原材料供应, 而且促进了某些商品出口的扩大。比如当时砂糖进口价格远低于国内市场价格, 政府把砂糖进口总额60%的权限分配给造船业, 造船业可以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出口船舶, 出口亏损部分由进口砂糖的超额利润填补, 有效地扩大了船舶的出口。1960年在国际货币基金(IMF)的劝告下,废止了这项制度。
三、有关开放国内进口市场的政策
战后在外汇十分缺乏的情况下, 为了尽可能有效地使用外汇, 采取了严格的进口统制政策。1960年以后, 由于受到内外压力, 日本逐步放宽进口限制, 开放国内市场。
(1)进口市场的自由化
1958年西欧各国实行了货币自由流通以后, 外汇外贸自由化成为世界性的潮流。在这种情况下, 1960年6月日本内阁制定了《贸易、外汇自由化大纲》, 决定把自由进口商品品种的比率三年内从60年4月的40%扩大到90%。1963年日本成为国际货币基金(IMF)第八条款国以后, 进口市场开放的速度进一步加快, 到现在日本限制进口的商品只剩下了27种(其中工矿产品5种, 农林水产品22种)。
(2)外汇交易自由化
1960年在制定了“ 贸易外汇自由化大纲” 以后, 制定了“ 非居住者自由日元结算制度” ,首先允许外国人持有的日元自由兑换外汇1964年加人“ 国际合作与开发组织”(OECD)以后, 资本自由化提到议事日程。但日本为了防止外国资本对本国企业的侵吞, 极力推迟资本自由化进程, 直到1967年以后才逐步对外国资本开放。现在对外汇交易的限制只剩下发行外资债券、旅居日本的外国人发行债券和发行欧洲日元债券等项目, 除此之外, 外汇可以自由兑换和交易。
(3)降低关税
日本经过“ 关税和贸易总协定(GATO)”,多边会谈的“ 肯尼迪回合” 和“ 东京回合” ,连续几次放宽关税, 为扩大制成品进口创造了条件。例如1978年3月提前执行东京回合的关税协议, 降低了2400种工矿产品和200种农产品关税。今后计划到1987年把现在平均为7-8%的关税税率降低为3%。最近为了对付美国保护主义的倾向, 日本决定加快实施这项计划。
(4)修改“ 外汇外贸管理法”
.:.年6 月日本彻底修改了“ 外汇外贸管理法” ,.5;年6 月生效。对于外汇管理由过去的原则上禁止改为原则上自由∗ 同时对资本交易、劳务交易、外国对日直接投资、技术引进、进出口手续和对外支付方式等进行了一系歹口改革。7 4 积极扩大制成品进口
除了上述种种制度上的改革以外, 日本为了减少经常收支大幅度的出超, 缓和同欧美
日益加剧的贸易摩擦, 采取种种措施开放市场,扩大进口, 特别是制成品的进口。例如.:.年: 月设立了“ 制成品进口对策会议” ∗ 派遣促进进口代表团到国外视察∗ 由“ 财团法人制成品进口促进协会” 举办进口商品常设展览会,由“ 日本贸易振兴会” 在海外举行“ 促进对日出口讨论会” 等等。
(二)日本日本茶叶生产虽然占日本农业的比重不大, 但却是主产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经过长期的培育和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日本茶叶产业。 日本茶叶年产量仅9万吨左右,但茶产品......
电影《忠犬八公》讲述了一只日本秋田狗对主人的忠诚和爱,从侧面也反应出了一些日本的企业文化。日本企业文化最为明显地体现为如下特征:一、忠诚日本企业非常重视员工的忠诚,员......
日本建筑的特点:(一)木构架,通透轻盈(二)属于中国木构架建筑体系 。日本的木构架采用了中国式的梁柱结构,甚至也有斗拱(三)民族特色突出(四)矫饰夸张中国近现代建筑中山陵香山饭店 由国......
企业文化的产生发展、演变都与社会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许多学者在研究日本企业文化的同时,发现其产生的根基——日本社会文化具有一些与众不同的特点。首先,民族的单一性和社......
日本政治制度的特点当今社会,东方国家多走社会主义道路,西方国家多走资本主义道路。然而,地处亚洲的日本,却是一个走资本主义道路的东方国家。日本,它的发展离不开政治制度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