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淡对邓小平理论的一点认识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邓小平理论的现实意义”。
浅谈对邓小平理论的一点认识
我对邓小平感兴趣源自于一首歌《春天的故事》,那时我的年龄还很小,只知道没有邓小平,老百姓没那么快过上好日子。从电视报纸广播那里,无数次看到听到“邓小平理论”这个词,一直弄不明白,邓小平理论是什么?有机会学到《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概论》这本书,虽然我个人的理解可能很浅薄,但是能了解并感触到一个伟人的伟大思想是很愉快的事。
我理解的邓小平理论是邓小平同志根据中国国情,集中了全党和广大人民的意愿和智慧,提出了一系列的方针和政策问题,其中有一些是重大的新的理论问题。邓小平同志的观点和对问题的方法就是所说的“邓小平理论”。
一,邓小平理论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同时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在中国这样的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部大国进行革命,必然有许多复杂的问题,必须把国内的具体国情同理论相结合,使他们融合,以给我们提出正确的指导方向。实践证明它的正确性,在拨乱反正的过程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重新确定,有力的保证和推动了拨乱反正的进行。现代社会中,改革开放正全面的进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确立有力的推动和保证了改革全面的进行。邓小平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拨乱反正,二是改革开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要一切从本国的实际出发、敢于和善于走自己的道路。正是理论和实际的结合的过程中产生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同志指出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根本点,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过去我们党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邓小平同志指出党在现阶段的政治路线就是一心一意地搞四个现代化,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一场深刻的伟大的革命。在这场伟大的革命中,我们是在不断地解决新的矛盾中前进的。他根据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的原理以及我国的历史经验,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必须从中国和特点出发,适合中国的情况,走出自己的道路,这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同志指出工作重心应该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他为实现工作重心的转移进行了巨大努力。第一,他首先抓了思想路线问题。他说:“不解决思想路线问题,不解放思想,正确的政治路线制定不出来,制定了也贯彻不下去。我们的政治路线就是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二,他对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和阶级斗争做出了科学的分析和正确的估量。第三,他反复论述了我国当前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第四,他努力维护和发展安定团结、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第五,他以其远见卓识和革命精神,提出要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和组织制度问题。第六,他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普遍
真理必须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提出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在,在党中央的正确路线的指导下,我们可以全神贯注的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经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注意力的集中点。
二,邓小平理论的本质特征:实践性
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它来源于实践,又回归于实践,既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又在实践中指导和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决定了邓小平理论产生的客观需求。实践使邓小平理论获得勃勃生机,邓小平理论又给实践带来成功和希望。
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随着和平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必然造成以下两个实践的变化,并因此而引起相应的关于邓小平理论基本问题的思考和探讨: 一是和平的时代主题使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从原来的激烈对抗而逐渐转向加强对话和接触,这客观上给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和平和稳定的国际环境,有利于中国的发展。二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并存、竞争和发展。如何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能够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特别是创造出比资本主义高得多的劳动生产率,就成为一个越来越急待解决的问题。
过去,我们往往简单地以为,社会主义根本制度一旦建立,可以一好百好,甚至可以一劳永逸地消灭一切不合理的现象和社会弊病,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也会因此自然而然地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也会很快得到充分的实现。结果证明,社会主义的发展并没有这么顺利,社会主义制度在具体实现中要经历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其次从对资本主义的认识来看,我们也要根据实践及其变化的新特点,作出更合理的和更有说服力的解释。过去,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的理解同样过于简单,以为它一进入垄断阶段就完全失去存在的根据,就是垂死的、腐朽的、行将灭亡的。这种观点并不符合客观实际,也不利于我们正确看待资本主义国家中的东西,特别从中学习对我有用的知识、技术、管理经验等。实际上,资本主义制度在其丧失了优越性以后,仍然有一个逐步走下坡路的过程;尤其是在当代,由于其尚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再借助已有的科技和经济优势的作用,可以程度不同地缓解劳资矛盾,使自己保留甚至获得一定的生命力。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面对这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就急需去建立与之相应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不但和平成为时代主题对中国实践和理论的影响很大,而且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另一个主题,同样也促进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发生重大的变化。
三,邓小平理论的社会主义观
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邓小平从不同视角作过回答,如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少数人富裕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不是社会主义;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况总不能叫社会主义,人民生活水平总是停留在较低水平不能叫社会主义等等。
我理解的邓小平理论的社会主义观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是独立自主地走自己的路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是照搬 任何外国模式的社会主义。有中
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的统一,社会主义是共性,中国特色是个性。我们不照搬别国模式,也不希望任何外国照搬我们的模式。干社会主义,全靠独立思考,独立自主。
2,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主义,不是以阶段斗争为纲的贫穷的社会主义。把全党工作着重点由抓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即以发展为中心,强调“发展是硬道理”的理论,也是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
3,是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不是僵化封闭的社会主义。这是强国之路的理论,这是发展社会主义最重要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是党的基本路线“两个基本点”中的一个。改革是全面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解放生产力的根本途径。开放是全方位的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必不可少的外部条件,是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唯一正确选择。
4,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的社会主义,不是一手硬一手软的畸形社会主义。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一系列“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把精神文明建设提到了更加突出的地位,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重大措施和实际行动,才使当今社会主义中国出现了空前未有的民族团结、社会进步、政治稳定、科学昌盛、文化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的大好局面。
5,是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实现法治的社会主义,不是没有民主法制搞人治的社会主义。回想十年内乱时期,连国家主席、解放军元帅的人身权利都得不到保障,真是“无法无天”!邓小平同志大胆拨乱反正,既坚决纠正冤错假案,在“治标”上下功夫。更强调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着力从完善制度上解决问题,在“治本”上下功夫。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主法制建设进程迅速发展,中国的政治环境逐步宽松,广大人民群众的心情越来越舒畅。回顾建国以来60年,回溯中国历史5000年,才深深感到,今天这个大好局面多么来之不易!
6,是坚持爱国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社会主义,不是搞狭隘民族 主义和强权政治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既巩固了毛主席、周总理创建的外交格局,又纠正了一度存在的以意识形态划线、以我为标准、四面树敌的“左”的错误,开拓了外交工作前所未有的新局面。香港澳门实现顺利回归,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国际影响日益扩大,海外侨胞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扬眉吐气。
综上所述,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和发展的时代主题之下的历史条件中形成的,是对世界形势和时代发展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坚持改革、发展、稳定,逐步富强、民主、文明,有邓小平理论做为党中央一切工作的指导思想,中国的经济才腾飞起来,才有了足够的力量抵御了98年洪灾,08年雪灾,09年汶川震灾和10年玉树震灾。成功的举办了世界瞩目的08年奥运会,10年世博会。
谈谈对邓小平理论的浅薄认识摘要:在各个阶段的发展过程中,邓小平同志根据中国国情,集中了全党和广大人民的意愿和智慧,提出了一系列的方针和政策问题,其中有一些是重大的新的理论......
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伟大的无产阶级政治家、思想家和改革家。作为一个时代的伟人,历史的巨人,虽然已溘然......
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伟大的无产阶级政治家、思想家和改革家。作为一个时代的伟人,历史的巨人,虽然已溘然......
关于素质教育四川省荣县正紫小学杨琼仙邮编:643111写作提纲一、分析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差异,概括其内涵。二、素质教育包括七个方面:思想素质、学习素质、劳动素质、创造素质......
浅淡对党绝对忠诚弘扬和践行新时代金华精神,贯彻落实县委“九坚持、九做到”工作规范,争当“忠诚、为民、务实、担当、清廉”表率,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平稳有序和谐发展,我认为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