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
浅谈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
思想者园地 文综资源网 政治学科网 历史学科网 地理学科网 教育德育网 第一课堂网 思想者工作室 作者:不详 来源:不详 发布时间:2008年03月08日 点击数: 1300 站长新浪博客 网易博客
思想者园地★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思想者园地
【内容提要】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是实现有效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早应提上我们教育教学的议事日程。本文针对教学中遇到的困惑,结合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分两大部分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一是分析造成“衔接不力”的原因;二是从历史教师的角度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与对策,即:加强“学前”教育,正确认识历史,做好学科理念方面的衔接;夯实基础,促进思维,做好教学内容上的衔接;初中重感性,高中重理性,给初高中历史教学准确定位,做好评价标准的衔接;互相沟通,共同研讨,为学生的长远发展计划,做好初、高中教师的衔接。基础课程改革已进行多年,改革之势可谓轰轰烈烈,改革方案可谓琳琅满目。然而在新课标、新教材下,历史课堂教学依然是“举步维艰”,尤其是本人在从事多年初中历史教学之后又开始从事高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产生了从未有过的困惑和迷茫,使我经常在高中的历史教学中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一方面是高中课程教学容量大,教学内容深,理论性较强;另一方面是高一的新生普遍“底子薄”——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习惯较差、历史基础知识贫乏、知识储备量极少、历史思维能力不强,而教学时间又非常有限(我校一节课只有40分钟)。在这种学生没有任何“基础”或基础很差的情况下,教师又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很好地完成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这应该是目前高一历史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比较突出的一对矛盾。
为什么我们的教学会陷入这样的窘境呢?笔者认为关键点之一是初高中历史教学存在严重脱节现象。长期以来初高中教学往往是“各自为政”,学生进入高中几乎等于是重新学习历史。那么,造成这种“衔接不力”的症结又在哪里呢?
一、初中历史教学长期以“副科”的身份存在,处于不被重视的地位,这是造成“衔接不力”的历史根源
长期以来,在沉重的升学压力下,各学校非常自然地将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在分值上占绝对优势的中考必考科目视为“宠儿”,物理、化学则成为“嫡系”学科,而包括历史在内的其它学科则沦为“庶族”,因此,历史是“副科”的观念在学生乃至某些家长、老师心目中早已根深蒂固。虽然近两年历史学科加入中考科目的行列,但观念一时很难从根本上扭转。这种观念直接影响了初中学生学习历史的态度,因此指望学生在初中阶段打下坚实的历史学习基础又谈何容易?尤为令人担忧的是他们这种学习态度也被带到了高中历史学习的课堂,加之在高中阶段他们将面临激烈的高考竞争,有些理科学生甚至在高一刚入学就已做好高二分科后放弃历史学习的思想准备。因此高中学生对自身历史学习的要求普遍不高,相当一部分学生抱定只求通过考试就万事大吉的“信念”,所以把历史课当作放松课(上历史课仅仅是为了听一两个故事放松一下心情)或自习课(上历史课做其它作业)也就不足为怪了。鉴于此,哪来的学习效果?到了高一“一问三不知”也就自然顺理成章了。
二、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方法滞后,这是造成“衔接不力”的深层原因
为什么学习历史?有多少学生能够说清楚?更为值得关注的是又有多少学生能够将其落实到自己历史学习的行动中?对高一学生调查的结果显示,一部分学生会程式化地说出“学习历史可以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服务于现实”等,但具体到历史学习怎样实现这些目标?学生说不清,道不明。这说明学生在初中阶段并没有从真正意义上接受历史、理解历史,没有深切体验到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与世界发展之大势,历史学科对丰富自身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养、培育人文精神、塑造良好品格和完美人格等方面具有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功能。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们在学习方法上的滞后,仍然原始地认为历史学习不过是对一些明摆着的历史事实,包括时间、地点、原因、经过、结果、意义等的简单识记,只要翻开书,一切“尽在其中”,可信手拈来,不需要理解,因此不愿认真听讲,积极思考;不愿做平时的积累和循序渐进的学习,只求“临时抱佛脚”,寄希望于考前突击,而高一会考开卷考试的形式更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最终使历史学习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和应有的学科价值。
三、各校生源复杂,课改步调不一致,这是造成“衔接不力”的客观原因
由于很多完全高级中学没有初中,造成升入高中的学生生源比较复杂的客观现实。学生来自于各个不同的学校,各校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对历史学科的要求也不尽相同,这无疑增加了高中历史教学的难度;加之初中课程改革相对超前,而高中新课程标准一度滞后,这种教材和标准的不统一很难使课改步调一致。这些客观因素给高中历史教学带来严峻挑战。
预计2008年新疆将实行新一轮课改,普通高中历史必修课分为三个学习模块,分别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领域来叙述古今中外的人类发展史。由于目前存在严重的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脱节问题,教学任务落实和课程推进必然严重受阻,较目前历史教学现状,形势将更为严峻:一方面是课标及教材的三个学习模块的编排与呈现模式,无论是与初中教学还是与现行的高中历史教学要求及课程体系相比,可以说陡然提高了学科专业要求和学习难度,所以这将给高中学生的历史学习增加新的困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学生理解政治、经济现象及其发展历程所必需的相关知识相当匮乏,而教学时间又比较有限,教师在讲授过程中会感到学生的学习无论是知识的积累还是思维认知能力都将“力不从心”。[1] 所以有些问题很可能只是停留在落实教材讲授内容的水平上,无法体现新课改在掌握基础知识之上实现提高学生能力、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因此新课改的要求使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更是提上了议事日程。解决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并非易事,因为它涉及到教育体制和教材编写等很多方面,但笔者认为作为在教育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历史教师在解决这一问题上责无旁贷,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学前”教育,正确认识历史,做好学科理念方面的衔接
“历史是副科”应该不是学生与生俱来就形成的概念,那这种认识是怎样产生的?诚然这与教育体制有关,但作为历史老师是否也应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学行为?我们是否在教授这门课之前对学生进行了必要而深入的学科意义的教育?有无在学生学习之前让他们知道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历史”?历史学又是研究什么的?历史学科有何社会价值?换言之,我们老师是否都很重视“导言课”的设计和教学?显然不是,我们有的老师或在第一节课随便与学生聊聊,甚至根本不经这一道“工序”而直入主题。疏不知,这已经是历史教学的第一败笔了,学生在对“历史”没有概念或概念不准确的情况下进入学习状态,他们是茫然的、无趣的。因此我认为初中上好第一节历史课非常重要,这节课是需要教师充分准备、精心设计的,通过这节课力求让学生对“历史”形成如下初步认识:
第一,有趣性: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是学习动力之一,激发学习兴趣是进行卓有成效学习的前提,对以感性认知为主的初中生来说更是这样。教师可通过搜集各种精当的历史资料,讲述生动的历史故事,展示直观的历史图片,播放有声有色的视频,编演历史剧等,让学生感受历史的“千姿百魅”、“博大精深”,从而愿意走进历史。第二,鲜活性:历史虽然是过去的事实本身以及人们对过去事情所做的客观的记录,但历史不是死的,是有血有肉的回忆和启迪。我们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感受到它的生命力。在第一节课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历史是有趣的,但它离我们很遥远吗?请你谈谈自己生活中和身边的历史”,引导学生从“穿在身上的历史”、“吃在口中的历史”、“家族的历史”、“文字的演化史”、“社会的变迁史”等方面,发表自己对历史的认识和看法,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感受“活”着的历史,从而理解什么是真历史。
第三,有用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偏见是“历史无用论”。对于学生而言,最大的有用是“考试”,其次是现实中用得着的技术和知识。历史学科在这两点上都不占优势。那么,历史学科的优势是什么?历史学科作为人文社会学科,它不可能像自然科学一样具有急功近利式的“经济实用性”学科价值,历史教育蕴藏的是对人类的终极关怀——“我是谁”、“我们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这是对人的“存在”的思考,对人的“价值”、人的“生存意义”的关注,对人类的痛苦与解脱的思考与探索。它给予我们的是看不见的智慧和作为个人与国家立身、立国、立于世界和天地间的根本的“道”与“理”,历史学科所给予我们的借鉴意义更是其它学科望尘莫及的。法国年鉴史学派雅克勒高夫曾这样说:“拒不思考历史的民族、社会和个人是不幸的。„„丧失往昔的人是不幸的。世人应当认识和尊重过去,以便建设符合情理的未来。”[2] 人类是在历史的经验教训中成长的,所以任何漠视历史学科的思想和行为都是肤浅和偏见的。历史教师要通过典型的实例,深入浅出的讲解,让学生从开始学习历史时就认识到历史学是一门启迪人的心智、沐浴人的灵魂、塑造我们人格的一门聪明学、智慧学和人文学。
第四,基础性:在“大文科”观念和“大文科”考试要求日益达成共识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说历史学科是人文科学的基础之一。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学习其它学科,尤其是在学习语文、政治等文科类知识时,涉及到哪些历史知识?这些学科与历史有何关系?在学生的回答中,他们会认识到历史学科与其它学科的相互渗透与兼容的关系以及历史学科的基础性地位。
通过师生第一节课的交流与合作,学生不仅体会到了新教师认真的教学态度和独具特色的教学方法,更从新的层面上认识了历史,感到作为一名中学生应承担起传承人类文化和宝贵精神财富的重任,从而为初中三年的学习、也为高中的历史学习开了一个好头。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更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不断渗透这种教育,久而久之,学生就会逐渐形成“历史学科是一门有趣、有用、有生命力的重要学科”的思维定式。
二、夯实基础,促进思维,做好教学内容上的衔接 在课程改革新理念下,强调“研究性学习”与“教学创新”,强调过程与方法,一时之间,各种各样新的教学方法粉墨登场,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虽把历史教学的舞台装扮得绚丽多彩,表面上看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似乎提高了,但学生究竟学到了多少知识?能力又提高了多少?一份“关于学生对公开课看法的调查”似乎说明了问题:80%以上学生认为这种课打破了平时上课沉闷的学习气氛,但学到的知识并不比平时扎实。甚至有的学生说一节课下来不知所云。悲哉!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固然很重要,但我们强调的是“兴趣”的激发是为了获取知识和提高能力,当花哨的“过程与方法”掩盖了真实的历史学习,换言之,以牺牲“知识”和“能力”来换取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有何意义呢?这似乎有讨好学生的意思,那历史教学岂不成了空架子?就像一栋装修很漂亮的房子不适合人居住,这房子又有何存在的价值呢?难怪越来越多的教师感到多年得心应手的教学工作变得无所适从,并产生这样的疑问:这种“公开课”的教学方法在我国目前的学情(大班额的现状)下能否在常规教学中贯彻?
笔者认为系统的知识是能力的基础,是培养情感和价值观的载体,历史教育的大厦要在扎实的历史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建构起来,知识都虚着未落实处,却要追求“过程与方法”,这能办得到吗?“结果是,要了‘过程’丢了事实,要了‘方法’忽略了知识,要了‘综合’ 排斥了具体,要了‘活动’枪毙了讲授。事实、知识、具体、讲授的丢失,在表面上是使历史缺少了细节、味道、系统和理性,实质上恰恰是扼杀了生成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视野的条件。所以,了解和把握客观史实理应看作是主观解读的前提,而主观解读的质量又是了解和把握客观史实的基础,这对关系不能颠倒。否则,历史课堂便会充斥太多的肤浅、偏见和错误。”[3]因此在初中打牢基础对高一学生的历史学习非常重要。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和多媒体的应用只是教学手段,通过这种手段和各种途径把博大精深的历史知识和生动活泼的历史场景展现出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终要回归到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进而提高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全的人格。这样高中的教学才能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回忆相关知识,进一步扩大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范围,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深刻的理性思考,不断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解决高中历史教学中的矛盾,才能使高中学生的历史学习在初中的基础上不断深化与升华。
三、初中重感性,高中重理性,给初高中历史教学准确定位,做好评价标准的衔接
评价体系是指挥棒,对历史教学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和调控作用。如果没有评价体系的“保驾护航”,教育教学改革将寸步难行。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在评价方面都要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考查。但笔者认为又应各有侧重:初中学生认知水平处于感性认知阶段,应具备初步的历史时空概念、史实意识、问题意识,评价应着重于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等基本能力的考查,同时也要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的考查;高中阶段学生认知水平以理性认知为主,应着重培养他们具备较强的线索意识、比较意识、归纳意识、论从史出的意识,评价上要突出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理性思考和对史料分析、概括、联系、比较等能力的考查。比如考查学生对“五四运动”的掌握情况,初中应考查学生对事件的起因、过程、标志性意义的把握,可以设计这样的试题:“假如你是当时在北京参加五四运动的一名外地学生,请你给父母写封信,讲讲你们当时斗争的情况、取得的胜利及自己的感受。”这道题以文史结合的形式,以“五四运动”经过、结果为基点,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及对历史事件的认识,既贴近初中生学习的实际,又避免了直接的、死板的提问,给学生留有较大思考和发挥的空间,激发了学生学史的兴趣。若以此题考查高中生就显得有些浅显了,不妨设计这样的问题: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你认为依据是什么?五四运动与辛亥革命比较,有哪些不同之处?这一问题需要学生更深入地对史实进行理解和分析才能做答,考查了学生对历史的理性思考和比较、辨析史实的能力,相对于初中而言,难度拔高了。依据初高中不同的学情,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必然会促进初高中历史学习的紧密衔接。
四、互相沟通,共同研讨,为学生的长远发展计划,做好初、高中教师的衔接
初高中历史教学在各方面都不是孤立的,但现实是长期以来,初中和高中的教学处于一种完全隔绝的状态,初高中教师往往“井水不犯河水”,“老死不相往来”,这显然违背了教育、教学规律,非常不利于对学生的“一体化”教育和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要实现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我们不但要注重学生今天的学习,更要注重其今后的发展。初中教师要为高中的教学打好基础,高中教学则有为学生的高考和今后的成长奠定基础的责任。因此初高中教师应经常沟通、教研,互相听课,了解初、高中学生不同需求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依据学情,调整各自的教学,优化教学设计,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宗旨,从长计议。
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是实现有效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如果广大历史教师能够重视并切实持之以恒地做好这一方面的工作,不仅可以省去我们自己许多“重复劳动”,提高课堂效率,尤为重要的是可以切实推进素质教育,实现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参考文献:
[1]李付堂.学习模块下教材整合的探索与思考,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6,8 [2]姜义华,赵吉惠等.史学导论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3]赵亚夫.学校历史教育现代化过程中应该处理哪些关系,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6,12
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计划常听有的高一学生说,“我们的初中历史课上得生动活泼,我的历史成绩非常好,经常得高分,为什么进入高一后历史一学就会,一用就错,一放就忘,高中历史真难学”。......
初高中历史衔接阶段性总结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应该是中学历史教师十分关注的问题。因为本身初高中历史教学在各方面都不是孤立的,相互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学生在进入高中历史......
转自论文部落论文范文发表论文发表初高中历史课程衔接问题及对策作者:章禹摘要: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给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尤其是高一的历史教学处于初高中课......
初/高中班主任衔接问题之我见______感性和理性的思考彭州市通济中学高洪 班主任工作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有着特殊的地位。无论在初中还是高中,班主任都直接面向学生。学校德育......
初高中数学衔接问题初探李俊林摘要:学生由初中升入高中将面临许多变化,受这些变化的影响,许多学生不能尽快适应高中学习,学习成绩大幅度下降,过早地失去学数学的兴趣,甚至打击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