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和孔子教育思想的区别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柏拉图与孔子异同”。
柏拉图和孔子教育思想的区别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2008级 080242008026 刘鹏博)
摘要:柏拉图与孔子分别是古希腊和古代中国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在中西文化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对世界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通过对两者教育思想形成背景、教育作用、教育目的、教育对象、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等方面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他们的思想各具特色,存在一定的区别。关键词:柏拉图 孔子 教育思想 区别
雅斯贝尔斯曾总结说:公元前6世纪前后,是一个“轴心时代”,那时世界各地曾出现了一系列伟大的宗教与哲学体系,为后来的人类文明社会奠定了基础。孔子和柏拉图正是这一轴心时代的东西方文化史上的两位巨匠,为后来的东西方人类文明社会奠定了基础,对东西方的文化影响不可估量。
两位思想巨人所处的时代虽然相差一个世纪,教育思想各具光辉,但孔子与柏拉图所处的时代背景、生活经历有很多共同之处。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社会礼崩乐坏;同样,柏拉图目睹的也是混乱不堪的雅典政局。而自恃“才自清明志自高”的孔子和柏拉图,看到日暮西山的奴隶社会,不是扼腕叹息,而是奔走呼号,著书立说,力图挽狂澜于既倒,所以他们的思想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孔子和柏拉图毕竟生活在不同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传统中,自然在他们的学说中也存在着不少相异之处。他们的教育思想各具特色,互有所长,本文从对两位先哲的教育思想的形成背景分析出发,对他们教育思想中教育作用、教育目的、教育对象、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进行比较,阐述两人教育思想上存在的区别。
一、教育思想背景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期和柏拉图所处的雅典时代都是新旧交替的大变革时期,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虽然两者都处于奴隶社会,但中国春秋时期和古希腊民主制时期有着不同的历史特点。中国奴隶社会实行井田制、分封制,而希腊奴隶制城邦则建立了民主政治。因此,孔子和柏拉图在各自的社会文化土壤中形成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哲学体系: 一个是以“仁”为核心的人学哲学,一个是以“理念”为核心的神学哲学。
孔子与柏拉图的教育思想的形成,是与他们的成长环境和政治信仰分不开的。孔子虽为圣人之后,但到他时已家道中落,加上三岁丧父,靠母亲劳动维持生计,因此,孔子少年“贫而残”,没有上过政府办的官学,直到巧岁才通过私学, 拜能者为师,博习诗书礼乐,勤学好问,持之以恒,终于成就了他的博学多能。而柏拉图出身书门望族,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而后又师从苏格拉底,终于成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不同的成长经历影响了他们的教育思想。很显然,孔子的教育更具平民性,而柏拉图提倡的是贵族教育。
二、教育作用
在孔子和柏拉图看来,教育是培养治国人才之路,是实现理想社会的重要途径。孔子认为教育是立国治国的三大要素之一,教育除了“教化民众”外,还有培养统治者的功能。孔子希望教育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从政君子,实现以德治国,以礼经世。柏拉图也认为教育是实现和维持理想社会的保证。他指出,理想国需要依靠教育培养未来的统治者—哲学王。而要成为集政权与智慈于一身的哲学王,单凭优异的天赋是不够的,优异的天赋只有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才能最终成为哲学王以实现理想国。
孔子和柏拉图都认为教育对人的发展起重要作用。孔子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性相近,习相远”的观点他充分肯定了人受教育的可能性与教育改变人的作用,也就是说,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 凭借教育的启发、诱导,可以使人化恶为善、化愚为智。简单地说,好学能使人的个性得到良好的发展。而柏拉图把人分为三个等级,声称这三个等级的人是神分别用金、银、铜铁做成的。那些身含铜铁质的自由民子女都会被淘汰掉,只有身含金、银质的奴隶主阶级子女才会被挑选上并继续接受高一级教育。在柏拉图看来,教育虽也有培养人才的功能,但它的主要功能是筛选、选拔,从公民中挑选、鉴定谁生来含有金子、银子或铜铁。可见柏拉图的教育观具有明显的等级性。
三、教育目的孔子和柏拉图都想通过教育来培养自己理想的人才。孔子的理想人才是“圣人”和“君子”,孔子的教育目的,主要还是培养“好礼、好义、好信”,能够使“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的君子。此外,教育还有“教民”的一面, 即用所谓的“礼乐”和“仁义”的道德对人民进行教化,他认为君子受了教育,可以修身安人与治人;而人民受了教育, 则成为顺民。而柏拉图的最高教育目标则是培养“哲学王”。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构筑了一个培养统治者和军人的教育思想体系。他认为这两种人经过挑选,受过教育,有特权,他们是精英人才,是国家之栋梁,唯有他们才能过共产主义的生活。柏拉图认为理想的政治应该由优秀的哲学家来当国家的统治者,因为他们能严肃认真地追求智慧,使政治权力和聪明才智合而为一,培养“哲学王”正是柏拉图全部教育思想体系的归宿。
由此可见,在社会急剧变革、需要大量新型人才的时期, 孔子与柏拉图的教育目的都是培养巩固奴隶主政权的统治人才。为达到这一目的,两人提出了不同的选拔人才的途径。孔子提倡“任人唯贤”,提出“学而优则仕”的育人路线。柏拉图也提出了一套识别人才的措施:平时观察,考试,在实际中锻炼。虽然取才标准、方法不尽一致,但选才目的是相同的。所不同的是,孔子培养的是德才兼备,体恤百姓的治国之君,而柏拉图希望的是追求真理、充满理性的哲学王,这也反映了他们哲学思想和价值观的不同。
四、教育对象
孔子以“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人性论为依据, 提出了“有教无类”的主张,即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人学受教育,这一办学方针,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但是,孔子主张的“无类”并非“全民教育”,在主张“有教无类”的同时,又把人分为上中下三等,认为可以受教育的是中人。上人是生而知之,无须受教,对于下愚之人,则只能用刑罚来管制他们。
而柏拉图主张“精英”教育,他认为上帝在造人的时候就给他们赋予不同的特点:含金质的人,理性发达,应成为上层社会的统治者;银质的人,意志坚强,好勇爱斗,应构成军人或中下层统治阶级;铁质的人,以贪欲为特征,命定成为劳动者。因此,教育的对象,应是那些金质和银质的中上层统治者,而下层的劳动者则应习惯于克制欲望,尽心尽力地为统治者服务。
很明显, 孔子的教育对象比柏拉图更具平民性。孔子把大多数人归为中人,认为他们有可能接受教育,把教育权下放到平民。而柏拉图的精英教育却剥夺了劳动者和平民受教育的权利,人为地制造了受教育权的贵贱之分。但另一方面,孔子反对女子受教,他认为“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因此轻视妇女,剥夺他们受教育的权利。而柏拉图很重视女子教育,也非常重视儿童教育,主张取消家庭,实行儿童公育,可见孔子在女子和儿童教育方面比起柏拉图略显不足。
五、教育内容
孔子继承西周传统,以“六艺”为教学内容,即礼、乐、射、御、术、数,并吸纳有用学科加以充实调整,编定了《诗》《书》《礼》《乐》《易》《春秋》作为教材。柏拉图的教学内容,被后人总结为“七艺”,即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两者在学习内容上有交叉有区别。
孔子非常重视道德的培养,重视“礼”教,他强调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要求“克己”与“爱人”,推行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柏拉图虽然也追求德性,但主张“德性即知识”。孔子和柏拉图都非常重视音乐教育,把它看作是道德教育的有效工具,对音乐在内容和曲调上都做了严格要求。他们都强调乐的道德标准,重视乐的社会效果。但与孔子不同的是,柏拉图所说的音乐教育,除了单纯的音乐与舞蹈之外,还包括读、写、算一类的文化学科。孔子教学往往从诗入手,认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对个人品德修养和人际交往有着重要作用。而柏拉图却是否定诗的,并倡议把诗人赶出“理想国”。他们虽然都重视军事体育训练,但这方面,柏拉图比孔子的要求更为严格,他极力提倡“斯巴达式的苦练”,认为青少年的体育训练,应具有军事准备的性质。
此外,孔子和柏拉图在教学中各有侧重,孔子非常重视历史教育,他编定《尚书》、《春秋》作为历史教材。他认为历史对现实有着积极的作用,可以“寓褒贬,别善恶”,正名定分,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秩序。而在这一方面,柏拉图似乎不太重视,史诗作者荷马时常受到他的非难即是明证。柏拉图比孔子更注重数学教学。孔子也传授“数”,但学习的目的仅供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加以应用。而柏拉图所教的算术,是为了锻炼学生的心智,激发他们对于理念世界中抽象、绝对、普遍真理的兴趣。“几何”是柏拉图规定的必修课目,他认为学习几何可以更好地理解理念世界的实质。
六、教育方法
孔子和柏拉图的教育活动是在不同文化传统的背景下进行的,这使得他们的教育方法有着很大的区别。孔子不仅注重自己教学的方法,做到因材施教,启发诱导等,还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要求温故知新,学而不厌,学思结合,积极实践等。而柏拉图在教学中多用演讲、交谈、对话、辩论来传授知识,教育中重思维的培养,理性的启发。在柏拉图的学园里大量应用的是苏格拉底的问答法,他关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方法的论述远没有孔子论述的那么具体系统。
孔子和柏拉图在教学中都提倡启发诱导,但由于两者知识观的不同,意义是有差别的。孔子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要求教师在学生博学精思的基础上及时进行启发诱导,做到“不愤不启, 不徘不发”,并且还注意因材施教。可见,孔子的启发教学是使学生主动从已知中探得新知识,新观点的过程。但柏拉图的启发不是为了传授现有的新知识,而在于唤起人的意识,唤醒人的记忆,促使他回忆起在头脑中本来就已经存在的真理。所以在教学中他更注重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以便能顺利地通过启发,回忆起被遗忘的知识。
除了上述六个方面以外,孔子和柏拉图的教育思想还存在着许多的不同,如在办学形式上, 孔子采取的是“私学”,而柏拉图主张淤育由国家管理,由国家负责;在对待前面文化的态度,孔子采取的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而柏拉图则继承和发展了斯巴达和雅典的教育体系;孔子的教育内容里无宗教,而柏拉图的教育里却充满了神学和宗教。
柏拉图与孔子是东西方历史上两位博学多识、思想深邃的学者,两位哲人的教育思想,各具光辉,虽然对于真理的认识有别,但无高下之分。尽管他们的教育思想存在一定的区别,但都是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两位思想巨人对教育事业进行的探索和实践,对后世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东亚与西欧虽相隔万里,然而,凡是进步的伟大的人类文明都有相同相通之处。我们今日应发展、弘扬东西文化的相同之处,借鉴、吸纳东西方不同的营养, 以利现代教育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柏拉图.理想国[M].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6 【2】 刘臻 马天俊.柏拉图的教育思想 中国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3】 石峰.论柏拉图的教育思想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Jul.2005 第25 卷第六期
【4】 陈祎鸿.浅谈孔子的教育思想[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2009,(02).【5】 陈桃兰.孔子与柏拉图的教育思想比较[J].管子学刊, 2004,(01).【6】 舒莉,孙渝红.试比较孔子和柏拉图的教育思想[J].重庆工学院学报, 2006,(10).
一、孔子与柏拉图的教育思想背景孔子①和柏拉图②都生活在社会大变革时期,奴隶主贵族统治已经逐渐走向衰败,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虽然两者都处于奴隶社会,但是孔子当时生......
基础教育(中文)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准考证号码:0***试比较孔子与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马雅婷二○一二年四月 【内容摘要】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思想家,也是我国古代著名......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一、生平及教育活动柏拉图(公元前427—公元前347),古希腊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出身奴隶贵族家庭,青少年时代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喜爱文学创作和诗歌。公元前407......
孔子的教育思想(一)孔子的生平和政治,哲学思想孔子(公元前551一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东南).他的先世是宋国的贵族,后因家族衰败而逃到鲁国.......
孔子的教育思想化学化工学院11化学(1)班苏萍学号:1107030014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培养贤人七十、弟子三千,并倡导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