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教育思想》专题讲座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简述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专题讲座
孔子,名丘,字仲尼(他是我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不仅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学派创始人,也是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在世时就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千古圣人,后世更是尊称其为“至圣”、“万世师表”。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21世纪人类要生存,就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孔子的思想几千年来始终成为国家民族文化的中心,的确是有它千古不灭的价值的。孔老夫子无愧为大成至圣先师,今天我深知自己的德行和知识都差的太远,选择这个主题来和大家交流真是不合适,但是他的博学与教学理论、方法让我时时受益,所以想和大家分享这一主题。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首创私学,广收门徒,号称弟子三千,达者七十二,为继承、发展和传播古代文化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治国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在教育上,他首次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其核心思想是“仁”与“礼”,即人道精神和礼制精神。综合表现其思想的就是《论语》。今天我就从这几方面谈谈我的学习体会。我也是在和我姑娘和学生们共同成长。在《论语》一书中我读到了做人要言忠信,行笃敬讲信用,行为踏恭敬。我还知道“不践迹,亦不入于室”向圣人伟人学习,成长最快的方法是虚心向好人学习,见贤思齐焉。现在除了向身边的人学习,还应多读名人传记,是促使我们成长的重要途径。我把这样的思想传给我们学生,告诉他们,不跟前人的脚步就很难进入很高的境界。先要虚心好学,才会有创新,当读到“不曰,如之何如之行者,吾未如之何也已矣!”孔老夫子有这样的学生不说怎么办。现在也有这样的孩子,其实这样就是不思考的人,不思考的人就难有
进步和成长。我教育孩子要勤于思考(当读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我告诉学生朋友之间互相帮助,兄弟之间和睦相处)。当读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孔子用功亏一篑而止和虽覆一篑犹进的例子告诉我们所有成功都取决于我们自己的坚持和努力。由此我把苏格拉底的故事讲给孩子听。贵在坚持,当看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感受到他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精神十分可贵,但更可贵的是,他不仅要以善者为师,而且以不善者为师,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他的教导对我们处事待人,修身养性,增长知识都有很大益处。今天了解的只是冰山一角,孔子的思想博大深厚
一、教育主张
作为一生从事教育工作的教育家,孔子在长期的教育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并经过深入的思考,提出了许多教育主张,一直为人们所重视。这些主张,渗透到教育过程的各个环节,形成一套完整、独立的教育体系。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孔子此语的本义是:教育的对象不分贵贱、庶鄙,不论种类、族类,“宜同资教”。孔子也在其一生的教育中实践着他的这一主张,孔门三千弟子中,既有拥有很大权力和财富的贵族子弟,又有家境贫寒的平民百姓;既有商贾之人,又有劳动者,甚至有人还曾经为盗,所以荀子也说孔门多杂.二、道德修养
道德修养是孔子最基本的教育内容,即所谓德育。
《论语》在我国古代享有崇高的地位,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言,并号称为中国的“圣经”。在如何做人的问题上,孔子尤其强调“仁德”。在他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在如今的社会我们的学校培养了那么多的各行各业的精英人才,可用人的单位、企业还为什么说缺人才,那是因为只有德才兼备的人才才是社会需要的,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文学。”又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那么怎样才算仁呢?孔子说:“克制自己,让言行符合礼就是仁德了。”而实践仁德的五项标准是“恭、宽、信、敏、惠”,即恭谨、宽厚、信实、勤敏、慈惠。
孔子的德育最主要的内容是“仁”。孔子对“仁”有许多解释,但不外是“爱人”这个总原则。
孔子在德育的方式上,十分注重实践,强调“听其言而观其行”。在研究孔子德育主张时,匡亚明先生说:“道德行为是检验道德认识是否明确、道德情操是否高尚、道德观念是否坚定的试金石,是品德修养进入躬行实践的最主要的环节。
三、教学方法
简单的真理穿越千古,深入人心,让我们得以秉持民族的根性,也让我们的心灵被唤醒。孔子作为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在其一生出色的教学过程中总结出一套灵活多样,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方法不仅在过去而且在当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启发意义,是孔子教育思想中最精华的部分。关于学习,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要爱学乐学,所以他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在和弟子的交谈中也多处提及学习方法问题,最著名的莫过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还主张学习要博、广,不能偏颇、单一。他提出要用四项标准作为自己的学习纲要,即“文、行、忠、信”。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在孔子看来,学习的目的也在于道义、真理的追求,所以他也说:“士志于道,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中还有许多安邦治国的思想。
1、学思并重,以学为重
关于学习,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要爱学乐学,所以他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在和弟子的交谈中也多处提及学习方法问题,最著名的莫过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读书而不思考,就容易上当受骗;只思考而不读书,问题仍疑惑不解。这说明学习不能脱离思考,不思考就不能将学来的知识消化吸收,那样学了也无用处。如果只思考而不学习,会流于空想,那也有害的。这是孔子的学思并重的思想。
2、学以致用 言行相符
孔子还主张学习要博、广,不能偏颇、单一。他提出要用四项标准作为自己的学习纲要,即“文、行、忠、信”。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在孔子看来,学习的目的也在于道义、真理的追求,所以他也说:“士志于道,朝闻道,夕死可矣”。孔子教授学生学以致用,使其各有专长,能从事政治活动。他曾说他的学生有的果断,有的通送人情事理,有的多才多艺,这对于治理政事会有什么困难呢?他培养学生是为了推行其政治抱负,即所谓“学而优则仕”,训练学生能够出仕为宦,所以他十分注意学用结合、言行相符。我个人觉得,孔子的这一思想,也体现了教学要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要重视语言文字在生活中的灵活运用。这和我们的课标精神是相一致的。
3、启发思维,举一反三
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比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早几十年。孔子认为,学生必须通过自我努力进入一定的学习状态,然后因势利导,适时点拨,进而使学生触类旁通。
至理名言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按照朱熹的解释:“愤”是“心求通而未得之意”,“启”是“开其意”;“悱”是“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发”是“达其辞”;“复”是“再告知”。
(“教导学生,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东方,他却不能由此推知西、南、北三方,便不再教他了。)
这里隐含两层意思:
一是在教学中应注意把握最佳时机,及时施教,当学生思考问题已有所得,欲表达又表达不清时,再给以及时的启发;
二是必须培养学生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逻辑推理能力。
4、因材施教,实际出发
其实我最想与大家分享的是孔老夫子的因材施教,我很憾言。二千年前孔夫子就总结并运用这种方法,现在科技如此发达,社会如此进步,我作为一个新时代的教师我仍运用的不好,真是有愧于我们的祖师。颜渊是孔是得意的弟子,是孔门弟子72贤人中最优秀的一位,孔子把颜渊视为子,视为友,甚或视为师。面对颜渊的死孔子悲痛不已。①颜渊问仁,孔子回答:“免已复礼为人”。严格要求自己按照礼的要求云做就是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不符合理的东西不看,不符合礼制的信息不听,不符合理制的话不说,不符合礼制的事不做。难怪孔子说不知理无以立。孔子与他谈论要求高。这既是人最高的境界,也是因为颜渊这个人可以达到。②仲弓问仁。答: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
大祭。已所不欲,忽施于人。出门在外要像接见贵宾那样敬慎。治理百姓要像承担重大祭祀那样严肃谨慎,自己不喜欢的事不要强加于别人。孔子认为他有南面标王之才,可见仲弓长于做官。孔子针对他的这一性格特点,告诉他仁是什么样。与回答颜的同样问题不一样,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③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纫”仁厚的人说话语气平和。司马
应是一个满腹牢骚的人。他言多而躁。孔子正是对他性格中的这方面不足,提醒他要学会少说话,少发牢骚。
备教材学生
④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在家生活要谨慎庄重,在外做事要敬业,与人交往要真诚守信。看来樊迟这个学生很好问,就仁的问题问了三次。而三次孔子回答都不一样,先难而后获;爱人不像我们今天的教育有一个标准答案。孔子往往是学生缺什么补什么,教育的针对性很强,也真能解决生命的成长问题。反思在我的教学生涯这方面做得太有欠缺。对所有孩子一样的要求,达不到就生气,训孩子,现在看来不可取,要重新审视我的教学。
总之,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对我们仍有启示作用。第一,要了解教育对象,要深人学生,细心观察,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和教学,使教育和教学尽可能地符合学生实际,避免盲目性。第二,对学生既要有基本的共同的要求,又要善于发现和注意培养学生的某些特长,适应个别差异去进行教育,使各尽其才,发挥开发人才的作用
5.教学相长
教学相长最重要的是老师要勇于放下架子,面对自己的不足,勇于承认不足,敢于向比自己强的人学习,并把学来的知识应用到以后的教学中去。“学而
不厌,诲人不倦”,实际上,“诲人不倦”是要以“学而不厌”为基础。每每拿起这本《论语》书,我都爱不释手。孔老夫子的教学理论,教会了我做人,给了我在教育上的无限的智慧。
孔子的教育思想(一)孔子的生平和政治,哲学思想孔子(公元前551一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东南).他的先世是宋国的贵族,后因家族衰败而逃到鲁国.......
孔子的教育思想化学化工学院11化学(1)班苏萍学号:1107030014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培养贤人七十、弟子三千,并倡导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生于公元前551年 (周灵王二十一年,鲁襄公二十二年),逝于公元前479年(周敬王四十年,鲁哀公十六年)。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
医者仁心 师者泛爱 ——记山东访学归来有感2017年仲夏,正值伏天,骄阳似火,气温达到历史极值。而扬州市师资培训中心正组织第二期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的一行同仁前往山东曲阜——......
孔子的立志教育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