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谈孔子教育思想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论语中孔子的教育思想”。
读《论语》,谈孔子的教育思想
一、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思想
1.有教无类,办立私学。———子曰:“有教无类。”(《卫灵公》第十三章)
在周朝,只有贵族弟子才有受到教育的权利,然而孔子从三十岁就开始办私立学校,奉行“有教无类“的原则,招收一切愿意来学习的人来学习,打破了教育被官府垄断的局面,扩大了教育的范围,并使教育成为一种独立的活动。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者,吾未尝无悔焉。”(《述而》第七章);子欲巨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子罕》第十四章)。孔子指出凡是能送上微薄见面礼得人,他都收他做弟子,这是孔子“有教无类”原则的具体表现;孔子认为,教育不应该分对象,不管你是官宦子弟或是普通老百姓,不管你或贫穷或富裕,不管是南方人,北方人;年轻人还是老年人;男人或是女人;也不管你比较聪明,亦或者头脑比较迟钝等等都是有权受到教育的。孔子坚信即使是文化落后的确的人也可以接受教育,并且坚信办私立学校的教育能使很多人受益。
2.有关教育方法:
2.1启发式教育,并掌握时机。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第十八章)。孔子阐述了自己启发式教育的教学方法和原则。他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积极主动为主,对学生进行启发要掌握好时机,不到必要的时机不要进行启发。
2.2师生要相亲相敬:
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为女死矣。”曰:“子在,何敢死。”(《先进》第二十三章)。孔子在匡地被围困,颜渊落在了后面。当孔子找到颜渊后高兴的说:“我还以为你死了呢。”颜渊笑着说:“老师还在,我怎么敢死啊。”这体现了孔子所倡导的师生就应做到相亲相敬。
2.3思无邪,注重教材的思想性。
子曰:“《诗》三百,舍以敬之,曰思无邪。”(《为政》第二章)。古代文献都藏于官府,书写工具简陋一般人读书非常困难,相传孔子曾对古代典籍整理册订,编写出《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课本,即后世所谓的“六经”。此说不足以全信,但是确有改变过《诗》《书》《春秋》,即文学、政事、历史三种适合当时那个时代的书。他重视编写合适时代的教材的思想是毋庸置疑的。
2.4因材施教。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者不可以语上也。”(《雍也》第二十一章)。孔子认为不同的人应有不同的教育方法,因为不同的人接受知识的能力不一,性格也不一,对待同一件事的看法也不一样,所以因材施教是必要的。
3.有关学习方法:
3.1要以学习为一种乐趣。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第一章)。孔子倡导学习之后就要经常去练习使用它,并把它作为一种乐趣。
3.2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第二章)。孔子认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渊博的学识和高尚病的的源泉,同时这句话也体现了孔子谦虚的品质。
3.3在学习上,要注意温习。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第十一章)。孔子指出,如果一个人复习已学过的知识时而能有新的知识,并且随着知识和经验的增加,理解能力的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提高了。
3.4要学思并重。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第十五章)。这里孔子强调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他指出学习应带上自己的思考,这样学习才能进步。同时也指出光思考也是不行的,有些问题并不是自己的思考就可以解决的,要通过学习他人的知识与经验才能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
3.5要学会不耻下问。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公治长》第十五章)。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第十七章)。孔子要求学生在学习上要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虚心请教,不要不懂装懂。
3.6学习要学以致用。
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阳货》第九章)。孔子非常注重学以致用的原则,并且也看出他的教学内容有很强的实用性。
3.7品德修养要与知识技能的学习相并重。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第十六章)。孔子指出;要学好修身治国的学问必先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信和仁。当然做其他学问也是这样的。
3.8知识比生命更重要。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第十八章)。孔子把修身治国的学说看得比生命还重要,也希望他的学生能像热爱生命一样热爱修身治国的学说。当然这种精神也适用于对一切知识和道德的追求。
二、评孔子的教育思想
1.贡献
孔子是春秋时期最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在中国发生过长远的影响,直到二十世纪初期在我国教育领域占统治地位的教育方针、教学原则、教授方法以及课程设置、教材内容等等,依然基本上以孔子为楷模。就算是在当代也是对我们的教育影响甚大的。
孔子从古代文献、社会实践、为人忠诚、忠言可信四个方面教诲学生,我们可以把他看成孔老夫子的教学总纲。如果我们再把这个教学总纲进行实质性的归纳,实际上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即知识教育(文)、道德教育(忠、信)合作社会实践(行)。在孔子教育总纲
①中,他把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放在一起,实在是件了不起的事情。
我们有的同学,不知道该怎么人生抉择。就业、考研,这是一个值得好好思考的问题。我强烈建议大家:向孔子学习,规划一下吧。
所以,我认为,我们应该给孔子颁发一个大奖:继承、发展和传播古代文化突出贡献奖。绝对名副其实,我们读读《论语》,就会感悟到,在教育界,这个老孔不简单,他的教育思想,渗透到了教育过程的各个环节,教育体系完整、独立,光芒万丈、千古不朽,直到今天依然闪烁着思想的光辉。②
2.弊端与不足
①
② 洪志漠.论语现代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71朱保安.读《论语》 谈教育——孔子教育思想解读[J/OL].3 [2011-5-12]
http:///wzzx/ShowArticle.asp?ArticleID=2084&Page=
3对于孔子的启发式教育是有弊端的,他的前提是要求学生相信教师的提示、书本的内容都是绝对正确的。也就是要求学生完全按照教师的思路去读书去思索。同时,这种方法又显然只适于孔子所谓的“学而知之”的高材生。他们理解能力较强善于适蹑孔子的思路,因而可以举一反三不用重教,至于那些基础较差的,仍旧只能尝着强制灌输的苦头。因此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发只能说是范围有限的改进。①
忽视科学这点是中外不少人对孔子的批评。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在孔子那个时代,中国自然科学已经有了惊人的发展和积累。在天文学方面,如李约瑟先生所讲:“中国是文艺复兴以前所有文明中对天象观测得最系统、最精密的国家。”在数学方面,在商代就已经比较普遍地应用了十进制记数法。当然这没有《九章算术》中的内容那样高深。但只要有这些概念和最粗浅的运算技巧,在当时世界上也明显居领先地位。另据考证在物理及机械工艺在当时也是有较大发展的。但在《论语》和其它有关孔子的言行记录中,无论是数学、物理还是机械工艺等自然科学方面,均无丝毫反映。如果考虑到西周教学中本来有重数的传统,我们只能说孔子未能全面地继承和发扬他之前的文化知识。
3.我为孔子鸣不平
有人说;“孔子对人说话的态度是因人而异、等级分明的。孔子上朝时,与下大夫说话理直气壮、能言善辩,与上大夫说话和颜悦色、温良谦恭,孔子在国君面前就更谦卑了。如果国君在场,孔子总是恭敬而心中不安的样子,谨慎小心。进入朝廷之门,总是弓腰曲背,好像没有容身之地的样子。在国君面前,说话总象中气不足的样子。”
我想他们是没有认识孔子,没有真正了解孔子思想的。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论语•八佾》)。我们都知道孔子思想主要以“礼”为核心,他一再强调对不同的人要有不同的礼教,只不过在有些人人看来那是在或鄙视、或谄媚的对人罢了。同时这也是孔子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另一种体现。
三、我读《论语》中教育思想的感悟和收获
孔子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为“至圣”。孔子思想、学说的精华,集中地见诸于《论语》一书。《论语》的思想博大精深,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它的思想内容、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都早已融入了我们民族的血液,沉淀在我们的生命中,铸成了我们民族的个性。
可以说自从我开始读《论语》,认识孔子开始,孔子以及《论语》就深深的影响着我,孔子思想特别是教育思想让我受益匪浅,在学习上我时刻注意着预习与复习,做到温故而知新。老师上课时会真正听讲,努力抓住老师讲的重点、核心,也会不耻下问,也懂得学以致用,学思并重。我知道孔子的教育思想还有很多我没能好好领悟的,孔子说要以学习为乐趣,但是也有些科目我就是怎么也提不起兴趣;孔子还说要把学知识、做学问要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但是只要有很小的外部因素的干扰就会影响到我的学习。
通过这一学期对孔子的深刻学习再加上写这篇论文查阅的相关资料,使我对《论语》有了更多的了解,对孔子的教育思想有了更深的认识。我想我以后会更多的去钻研《论语》,钻研孔子,钻研孔子的教育思想,更会改变自己不足的学习方法,努力对所学的相关课程投以最大的兴趣与精力,以学习为乐趣,认真、努力地学习。争取在进本科四年得到最大的收获。
① 蔡尚思.孔子思想体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217
读《论语》试述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生于公元前551 年,卒于公元前479 年.他是中国古代着名的教育家,思想 家和社会活动家.在记录孔子及其门人的言......
读《论语》试述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是中国史上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丰 富的教育实践和深邃的教育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教育的 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孔子教育的成功之......
谈孔子与论语孔子,春秋战国时期之文人,其作《论语》流芳百世,流传至今,几乎无人不知,无鬼不晓。《论语》,封面精致,外壳鹅黄,厚厚的,正上方用宋体写着“论语”二字,下面写着“孔子的智......
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思想(李国伟)[摘要]孔子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教育思想是中国几千年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论语》中保留着孔子生平、思想学说的重要材料,尤其......
读《论语》,品孔子还记得有一阵子,于丹在百家讲坛上连续地讲了《论语》这部书。据说当时还引起了不小的反响,有不在少数的人自打这时都开始重新的审视自己生活中的点滴。等到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