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可持续发展.ppt.Convertor_第二章可持续发展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8 03:33:42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第二章可持续发展.ppt.Convertor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第二章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 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人类的环境观

人类对其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及人类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基本认识就是人类的环境观,在一些相邻的学科中或称之为自然观,或人地关系论。它决定了人类对环境的态度并制约着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的行为。环境观是建立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知识基础上的,因此它随着社会与科学的发展而改变。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在某一历史时期的环境观指导和制约着该民族或该社会的行为(生产和生活);社会行为作用于环境,造成环境的变化,这种变化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人类社会的发展。

一、天命论的自然观

远古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对自然界处于一种依附或顺应的关系。科学技术的发展限于直觉地和表面地观察和记述自然现象,对自然规律尚无正确认识。对林火、洪水、火山、地震等自然力的恐惧产生了原始宗教——从图腾、自然神、祖先神到人格神,都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的屈服;另一方面,征服自然的幻想与欲望产生了美丽的神话——大禹治水、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女娲补天,以及西方神话中的巨人安泰等,均属征服自然幻想的体现。

二、地理环境决定论

在天命论占统治地位的远古时代,地理环境决定论(Determinism,又称决定论)早已埋下了种子,这就是恩格斯在《自然辨证法》中所说的“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后各种观点的胚胎、萌芽”。环境决定论把自然环境看作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三、征服论的自然观

人类必将征服自然的思想古而有之,即使在天命论占主导地位的原始社会就已产生了征服自然的幻想和神话,有如上文所述。战国时代孟子(公元前约372—前289)主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即具有人定胜天的思想。荀子(公元前约313—前238)进一步发挥这一思想,主张“制天命而用之”。这些伟大的思想有力地抨击了无所作为的天命论,为人类认识自然环境及其发展规律的研究减少了思想障碍,鼓舞人们更好地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

四、协调论的环境观

它既摒弃了“天定胜人”的天命论和决定论的环境观,也摒弃了“人定胜天”的征服论环境观。前者认为自然界是主人,人类必须畏惧和服从它;后者认为人类是主人,而自然界是被“改造”和“征服”的对象。新的环境观则认为人类是自然的儿子而不是主人,人类只有保持同自然界(环境)的平衡与协调才能生存与发展。“人”与“天”的关系不再是谁战胜谁,而应是“人天共存”或“人地归一”。并称之为“人地归一”(Earthmanship)的世界观。

纵观历史上环境观(自然观)的演变,从“天定胜人”到“人定胜天”,最后发展为“人天共存”或“人地归一”,走过了“正—反—合”的曲折道路。当然,目前的认识并不等于发现了终极真理,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类的环境观(自然观)还将继续发展。

五、可持续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观是对20世纪以来人类发展观念的反思和创新。在环境与发展领域,一个带有战略性意义的问题是:如何认识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对这一问题回答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在这个问题上,20世纪以来曾经出现过两种思潮。

1、经济增长决定论

代表人物是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凯恩斯学派把环境与发展对立起来,主张人类社会的发展可以把环境质量放在经济增长之后,认为只能在国家富裕后才有可能去考虑环境问题。

2、零增长论

60年代出现了以罗马俱乐部为代表的、以反增长或零增长为特征的另一种发展思想。他们认为,现代化社会最大的祸害是追求增长。为了摆脱人与自然之间日益扩大的鸿沟,他们主张应该在世界范围内或在一些国家范围内有目的地停止物质资料和人口的增长,回到“零增长”的道路上去。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由来

人类经过了对自然顶礼膜拜、唯唯诺诺的漫长历史阶段之后,通过工业革命,从而一跃成为大自然的主宰。可就在人类为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的累累硕果津津乐道之时,却不知不觉地步入了自身挖掘的陷阱。种种始料不及的环境问题击破了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美好神话,固有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受到强大冲击,传统的发展模式面临严峻挑战。历史把人类推到了必须从工业文明走向现代新文明的发展阶段。可持续发展思想在环境与发展理念的不断更新中逐步形成。

1、《寂静的春天》—对传统行为和观念的早期反思

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Rachel Karson)在潜心研究美国使用杀虫剂所产生的种种危害之后,于1962年发表了环境保护科普著作《寂静的春天》。作者通过对污染物富集、迁移、转化的描写,阐明了人类同大气、海洋、河流、土壤、动植物之间的密切关系,初步揭示了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她向世人呼吁,我们长期以来行驶的道路,容易被人误认为是一条可以高速前进的平坦、舒适的超级公路,但实际上,这条路的终点却潜伏着灾难,而另外的道路则为我们提供了保护地球的最后惟一的机会。

2、《增长的极限》-引起世界反响的“严肃忧虑”

1968年,来自世界各国的几十位科学家、教育家和经济学家等学者聚会罗马,成立了一个非正式的国际协会——罗马俱乐部(The Club of Rome)。受俱乐部的委托,以麻省理工学院(Dennis.L.Meadows)为首的研究小组,针对长期流行于西方的高增长理论进行了深刻反思,并于1972年提交了俱乐部成立后的第一份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报告深刻阐明了环境的重要性以及资源与人口之间的基本联系。

3、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人类对环境问题的正式挑战

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斯德哥尔摩召开,来自世界113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汇聚一堂,共同讨论环境对人类的影响问题。这是人类第一次将环境问题纳入世界各国政府和国际政治的事务议程。大会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宣布了37个共同观点和26项共同原则。

4、《我们共同的未来》——环境与发展思想的重要飞跃 1983年3月成立了以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G.H.Brundland)任主席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联合国要求其负责制订长期的环境对策,研究能使国际社会更有效地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经过3年多的深入研究和充分论证,该委员会于1987年向联合国大会提交了研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

5、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环境与发

展的里程碑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UNCED)于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共有183个国家的代表团和70个国际组织的代表出席了会议,102位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到会讲话。会议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又名《地球宪章》)和《21世纪议程》两个纲领性文件。前者是开展全球环境与发展领域合作的框架性文件,是为了保护地球永恒的活力和整体性,建立一种新的、公平的全球伙伴关系的“关于国家和公众行为基本准则”的宣言。后者则是全球范围内可持续发展的行动计划,它旨在为保障人类共同的未来提供一个全球性措施的战略框架。

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涵与特征

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一个全新的理论体系,正在逐步形成和完善,其内涵与特征也引起了全球范围的广泛关注和探讨。各个学科从各自的角度对可持续发展进行了不同的阐述,至今尚未形成比较一致的定义和公认的理论模式。尽管如此,其基本含义和思想内涵却是相一致的。

(一)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1、布伦特兰的可持续发展定义

《我们共同的未来》是这样定义可持续发展的:“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可持续发展定义(1)着重于自然属性的定义

是指在其可再生能力(速度)的范围内使用一种有机生态系统或其他可再生资源”。

(2)着重于社会属性的定义

在生存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涵容能力的情况下,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3)着重于科技属性的定义

这主要是从技术选择的角度扩展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倾向这一定义的学者认为:“可持续发展就是转向更清洁、更有效的技术,尽可能接近‘零排放’或‘密闭式’的工艺方法,尽可能减少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的消耗。”还有的学者提出:“可持续发展就是建立极少产生废料和污染物的工艺或技术系统”。他们认为污染并不是工业活动不可避免的结果,而是技术水平差、效率低的表现。他们主张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进行技术合作,缩短技术差距,提高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生产能力。

3、中国对可持续发展概念的理解

1996年3月,江泽民在中央计划生育座谈会上指出:“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要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

(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思想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及自然环境的综合概念。它是一种立足于环境和自然资源角度提出的关于人类长期发展的战略和模式。这并不是一般意义上所指的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连续,而是特别强调环境承载能力和资源的永续利用对发展进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它的基本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

它强调经济增长的必要性,必须通过经济增长提高当代人福利水平,增强国家实力和社会财富。但可持续发展不仅要重视经济增长的数量,更要追求经济增长的质量。这就是说经济发展包括数量增长和质量提高两部分。数量的增长是有限的,而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提高经济活动中的效益和质量,采取科学的经济增长方式才是可持续的。

2、可持续发展的标志是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它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条件下,进行经济建设、保证以可持续的方式使用自然资源和环境成本,使人类的发展控制在地球的承载力之内。可持续发展强调发展是有限制条件的,没有限制就没有可持续发展。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使自然资源的耗竭速率低于资源的再生速率,必须通过转变发展模式,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

3、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

发展不仅仅是经济问题,单纯追求产值的经济增长不能体现发展的内涵。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认为,世界各国的发展阶段和发展目标可以不同,但发展的本质应当包括改善人类生活质量,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创造一个保障人们平等、自由、教育和免受暴力的社会环境。

(三)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就其社会观而言,主张公平分配,既满足当代人又满足后代人的基本需求;就其经济观而言,主张建立在保护地球自然系统基础上的持续经济发展;就其自然观而言,主张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从中所体现的基本原则有:

1、公平性原则

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本代人的公平即代内之间的横向公平。可持续发展要满足所有人的基本需求,给他们机会以满足他们要求过美好生活的愿望。要给世界各国以公平的发展权、公平的资源使用权,要在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消除贫困。二是代际间的公平即世代的纵向公平。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当代人不能因为自己的发展与需求而损害后代人满足其发展需求的条件——自然资源与环境,要给后代人以公平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

2、持续性原则

可持续发展有着许多制约因素,其主要限制因素是资源与环境。资源与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离开了这一基础和条件,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就无从谈起。因此,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人类发展必须以不损害支持地球生命的大气、水、土壤、生物等自然条件为前提,必须充分考虑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

3、共同性原则

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全球的发展。尽管不同国家的历史、经济、文化和发展水平不同,可持续发展的具体目标、政策和实施步骤也各有差异,但是,公平性和可持续性则是一致的。并且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总目标,必须争取全球共同的配合行动。这是由地球整体性和相互依存性所决定的。因此,致力于达成既尊重各方的利益,又保护全球环境与发展体系的国际协定至关重要。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途径

从目前国际社会所做的努力来看,大致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第一,研究如何将资源和环境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以使人们能够更加直接地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包括经济在内的各种活动进行评价。

第二,制定条约或宣言,使保护环境和资源的有关措施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行为准则,并形成明确的行动计划和纲领。第三,建立和健全环境管理系统,促进企业的生产活动和居民的消费生活向减轻环境负荷的方向转变。第四,各有关国际组织和开发援助机构都把环境保护和支持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作为提供开发援助的重点领域。

一、全球《21世纪议程》

以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为标志,人类对环境与发展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阶段,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活动也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展开。全球《21世纪议程》正是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人类活动计划。这份文件是1992年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的重要文件之一。该文件虽然不具有法律的约束力,但它反映了环境与发展领域的全球共识和最高级别的政治承诺。

1、全球《21世纪议程》的基本思想

全球《21世纪议程》深刻指出,人类正处于一个历史的关键时刻,世界面对国家之间和各国内部长期存在的经济悬殊现象,贫困、饥荒、疾病和文盲有增无减,赖以维持生命的地球生态系统继续恶化。如果人类不想进入这个不可持续的绝境,就必须改变现行的政策,综合处理环境与发展问题,提高所有人特别是穷人的生活水平,在全球范围更好地保护和管理生态系统。要争取一个更为安全、更为繁荣、更为平等的未来,任何一个国家不可能仅依靠自己的力量取得成功,必须联合起来,建立促进可持续发展全球伙伴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

2、全球《21世纪议程》的主要内容

《21世纪议程》涉及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所有领域,提供了21世纪如何使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行动纲领和行动蓝图。它共计40多万字。整个文件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

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包括加速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合作和有关的国内政策、消除贫困、改变消费方式、人口动态与可持续能力、保护和促进人类健康、促进人类住区的可持续发展、将环境与发展问题纳入决策进程。

第二部分

资源保护与管理。包括保护大气层;统筹规划和管理陆地资源的方式;禁止砍伐森林、脆弱生态系统的管理和山区发展;促进可持续农业和农村的发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生物技术的环境无害化管理;保护海洋,包括封闭和半封闭沿海区,保护、合理利用和开发其生物资源;保护淡水资源的质量和供应——对水资源的开发、管理和利用;有毒化学品的环境无害化管理,包括防止在国际上非法贩运有毒废料、危险废料的环境无害化管理;对放射性废料实行安全和环境无害化管理。第三部分

加强主要群体的作用。包括采取全球性行动促进妇女的发展;青年和儿童参与可持续发展、确认和加强土著人民及其社区的作用;加强非政府组织作为可持续发展合作者的作用、支持《21世纪议程》的地方当局的倡议;加强工人及工会的作用、加强工商界的作用、加强科学和技术界的作用、加强农民的作用。

第四部分

实施手段。包括财政资源及其机制;环境无害化(和安全化)技术的转让;促进教育、公众意识和培训、促进发展中国家的能力建设、国际体制安排;完善国际法律文书及其机制等。

二、《中国21世纪议程》

《中国21世纪议程》是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行动纲领,是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计划的指导性文件,同时也是中国政府认真履行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原则立场和实际行动,表明了中国在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上的决心和信心。《中国21世纪议程》为中国21世纪的发展描绘了一幅宏伟蓝图。

1、《中国21世纪议程》的基本思想

中国是在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少、经济和科技水平都比较落后的条件下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这使本来就已经短缺的资源和脆弱的环境面临更大的压力。在这种形势下,我国政府认识到,只有遵循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从国家整体的高度协调和组织各部门、各地方、各社会阶层和全体人民的行动,才能顺利完成预期的经济发展目标,才能保护好自然资源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国家长期、稳定的发展。

2、《中国21世纪议程》的主要内容

《中国21世纪议程》分为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与政策。其中特别强调了可持续 发展能力建设,包括建立健全可持续发展管理体系、建立费用与资金 机制、加强教育、发展科学技术、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信息系统。

第二部分,社会可持续发展。包括人口、居民消费与社会服务,消除贫困,卫生与健康、人类住区和防灾减灾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实 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质。

第三部分,经济可持续发展。其中包括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政策、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工业与交通、通信业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能源和生产消费等部分。

第四部分,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环境保护。包括水、土等自然资源 保护与可持续利用,还包括生物多样性保护;防治土地荒漠化,防灾 减灾;保护大气层;固体废物无害化管理等。

三、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框架

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实行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整体性转折。这种转折既要确立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体系,又要培育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

1.公正为本的发展理念

导致中国社会能够走上可持续发之路的基本理念包括三个方面:(1)注意与自然之间的公正。理论上,我们需要消除传统工业文明的两大理论支柱:人类中心主义和极端功利主义对当代中国发展的影响。

(2)注意与他人之间的公正。

理论上,我们需要打破资源环境问题上的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而倡导整体主义和全局主义;实践上,我们需要抑制各种各样无节制地滥用资源环境,结果使得社会成员整体利益遭到毁灭现象。

(3)注意与后人之间的公正。

我们需要消除只讲今世不顾未来的传统发展观念,提倡中国社会的世代发展理念。

2、节俭资源的经济体系

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目标是建立一个低度消耗资源的节俭型经济体系,从而从根本机制上形成一种与高度消耗资源的传统发展模式不同的资源组合方式。(1)在生产方面:建立以节地、节水为中心的农业生产体系。

(2)在消费方面:建立以适度消费和替代消费为特征的生活服务体系。

3、绿色取向的科技能力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框架的支撑部分,是发展具有可持续性意义的科学技术体系,它为资源节约型、环境无害型经济体系的建立提供技术手段。这一体系应该包括三个有机部分。(1)高新技术。

当代高新技术包括信息技术、能源技术、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等方面,大多数高新技术具有高效低耗、较少影响环境的特点。

(2)环保技术。

环保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中出现的、其意义可以与高新技术相提并论的重大成果。

(3)适用技术。

适用技术是指与本国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的技术。

4、共同行动的社会机制

在操作上,中国可持续发展应该是“政府宏观调控,企业自制能力,社会公众参与”三位一体的系统工程。它需要三方面的社会力量各尽其职,相互配合。(1)政府宏观调控。

(2)企业自制能力。

(3)社会公众参与。

恩格尔系数

1857年,世界著名的德国统计学家恩思特(恩格尔阐明了一个定律:随着家庭和个人收入增加,收入中用于食品方面的支出比例将逐渐减小,这一定律被称为恩格尔定律,反映这一定律的系数被称为恩格尔系数。其公式表示为:

恩格尔系数(%)= 食品支出总额 /家庭或个人消费支出总额×100% 国际上常常用恩格尔系数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状况。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由于基尼系数可以较客观、直观地反映和监测居民之间的贫富差距,预报、预警居民之间出现贫富两极分化,因此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同和普遍采用。按照国际惯例,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贫富差距的“警戒线”。基尼系数在0.2以下,表示居民之间收入分配“高度平均”,在0.3~0.4之间为“比较合理”,0.4~0.6为“差距偏大”,0.6以上为“高度不平均”。

国家计委有关专家认为,1998年我国的基尼系数为0.386,接近0.4的国际警戒线,超过高收入国家上个世纪90年代0.328的平均水平,属明显偏高。

杨白劳家的恩格尔系数

吃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在收入水平较低时,吃的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比重自然大。一个国家或家庭生活越富裕,恩格尔系数就越小。越贫困,恩格尔系数就越大。如果一个家庭实在太穷,所有的收入都用于吃的支出,那恩格尔系数就是1。当然这只是理论上的极限值。杨白劳家穷不穷?可卖豆腐挣的那几个可怜的钱也没有全买了面粉吃,还给喜儿买了二尺红头绳。然而杨白劳家当年大约也就是这二尺红头绳的开支算是食品以外的消费了,他家的恩格尔系数虽不是1,恐怕也差不了多少。

象杨白劳家的情况属于赤贫,估计恩格尔系数可能要达到80%—90%。解放前,这种情况在中国是普遍性的。解放后我国居民的恩格尔系数情况有所好转,但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还是居高不下的。1978年,我国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分别为57.5%和67.7%,也就是说城镇居民只属于勉强温饱,农村居民则仍属于绝对贫困。然而到1995年,这个比值发生了较大变化: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降至50%以下,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也降至58.6%。更大的变化,出现在1995年以后的这短短的六七年。到2001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降至47.8%,而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则降至37.9%!

零岁平均预期寿命

平均预期寿命既反映了人类生存愿望的满足和健康状况,同时也反映了生存环境的安全度与社会保障程度,也是人类生活质量高低的客观反映,从消除贫困的目的分析,其中就包括健康的生存与争取长寿,因此,在贫困地区这一指标可综合反映营养水平与卫生条件状况。哈尔滨现阶段预期寿命为:C4=69.84岁,全国平均预期寿命71岁作为参照值,即S4=71,则可计算出平均预期寿命指数F4=C4/S4=0.98。

陈子昂:.ppt.Convertor

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作家档案 :陈子昂:约659年——700年 字号:字伯玉。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 时代:唐朝 籍贯: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生活经历 :陈子昂青少年时......

合同诈骗.ppt.Convertor

建筑法规陈战利Construction Code案例分析孙某原是甲厂的一名业务员,现已被开除。孙某对甲厂怀恨在心。某天,孙某在外地遇见乙公司经理,便以甲厂名义与乙厂签订了一份购销合同......

就业指导.ppt.Convertor

第八章就业指导主讲:陈洪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内心的力量左右你的职业生涯近年来,毕业生人数年年攀升,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不少在校生还未毕业就已经感觉到当前的就业形......

第六章.PPT.Convertor

第六章泌尿器官疾病概论泌尿器官组成及功能泌尿器官疾病常见病因泌尿器官疾病常见症状泌尿器官的诊治一、泌尿器官解剖生理泌尿器官组成:肾脏,膀胱,输尿管,尿道泌尿器官功能泌尿......

生态.ppt.Convertor

公公共知识分子公公知识分子,取之公共知识分子的谐音,其立意也与公共知识分子相悖。公共知识分子保持独立人格敢于对公共事件或是政策提出批判性意见。而公公知识分子却是被利......

下载第二章可持续发展.ppt.Convertor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二章可持续发展.ppt.Convertor.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