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对汉语词汇的影响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7 23:02:53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佛教对汉语词汇的影响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佛教对汉语词汇的影响

摘要:佛教起源于印度,自两汉传入中国后,对汉语的发展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其中对汉语词汇的影响尤为明显。本文词义的角度,探究佛教对词根、常用语、熟语等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佛教 汉语词汇 影响

佛教是世界上三大宗教之一,源远流长,内容极为丰富,是一部涉及了社会历史和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的百科全书。佛教创立于印度,自两汉之时传入中国,逐渐和我国固有的儒教、道教文化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成为当时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对当时中国乃至亚洲社会的各个领域——政治、哲学、经济、文学、艺术、语言、建筑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广泛而又深刻的影响①。佛教作为一个完全异质的语言、文化系统传入中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此过程中,佛教文化以佛经传译为主要途径,对汉语的音韵学、语法学、词汇学、汉字、修辞法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这种冲击和影响历久不衰,绵延了近两千年。时至今日,只要稍作留意,便会发现人们仍在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着汉语中源自佛教的词汇,只不过许多人对这些词汇来源已不甚了解。

一、佛教对汉语基本词及词根的影响

在佛教传入中国的过程中,某些佛教词语逐渐融入汉语基本词的大家族,为汉语增加了不少新的构词成分。

(一)音译词

梵语词汇被借用时,往往是读音的借用,有不少多音节的音译佛教词在音节上简化,可作单词用,如“魔”、“塔”、“僧”、“禅”、“佛”、“刹”等,又可作为根词,构成大批新词。例如:佛,梵文为Buddha,是这一批外来语中影响最深远、最广泛的一个。因此,与佛有关的词语大量出现。最初被译为“浮屠”(《汉明帝永平八年诏书》),南北朝时又写成“佛图”(《世说新语·言论篇》),也作“佛陀”“佛驮”,后来简称“佛”②。佛又可作根词用,构成大批的新词。据统计,《佛学大辞典》中由“佛”组成的词语有152个,其中21个节译成单音节词者,如“禅”组成的词语就有87个,“僧”组成的词语(以上专有名词均除外)有85个。

《佛学大辞典》中节译的双音词能用以构造新词的有:“舍利”、“兜率”、“罗刹”、“三昧”、“涅磐”、“罗汉”、“刹那”、“阎罗”、“菩萨”、“夜叉”、“伽蓝”、“沙弥”、“沙 [1]金柄珉,《儒学与东北亚文化的深层思考》[J],东疆学刊,2005(3),第28-31页。[2]张明明,《简论汉语词汇中的佛教外来词》[J],聊城大学学报,2009(2),第278页。

门”、“阿鼻”、“般若”、“僧伽”、“弥陀”。常用双音音译词有:“比丘”、“头陀”、“瑜伽”、“菩提”、“释迦”、“弥勒”、“摩诃”、“多罗”①。如:“舍利”,梵文“śarira”,原指释迦牟尼遗体焚烧之后结成珠状的东西,后泛指德行较高的和尚死后烧剩的骨头;“塔”梵文为“Stuwpa”,音译为“数斗波”,也译作“窣堵波”、“偷婆”或“塔婆”,“塔”即“塔婆”的简称②;“刹那”梵文为“Ksala”,意思是一念间、一瞬间。《探玄记》十八:“刹那者,此云念顷,于一弹指顷有六十刹那。”③

(二)意译词

意译词是根据外来概念的意义,利用汉语的构词材料,并按照汉语的构词方式创造的新词,这类词在吸收印度佛教语言形成的词中占了绝大多数。如:灌顶,梵文Abhiseka的意译,原意为印度古代国王继位的一种仪式,国师以“四大海之水”灌于国王头顶,表示祝贺。佛教密宗仿效此法,凡弟子入门或继承阿阇梨位时,设坛举行灌顶仪式,由国师用水或醍醐灌顶;“吉祥”由梵文“Laksmi”意译,表美好之预兆、吉庆、嘉庆;方便梵语为“aupayika”,原意是利物有则云方,随时而施则日便,《维摩经》云:“以无量方便,饶益众生。”“平等”梵语为“Sawmata”,意思是没有高下深浅之别;“信心”梵语为“Citta mati”,意思是对所闻佛法深信而没有疑心;“烦恼”梵语为“Klesa”,《智度论》卷七云:“烦恼者能令心烦,能作恼。故名为烦恼。”④这类词还有“心”“空”“色”“过去”“现在”“未来”“如来”“法宝”、“知识”、“世界”、“解脱”、“转变”等。

(三)半音半意译词

这种词我们也称为梵汉合成词,此类词语的一部分是原词读音的翻译,另一部分是表示义类的汉语词语或语素。来自印欧语系的梵语要想在汉语中稳定下来并非易事,大量的多音节音译词毕竟与汉语词不同,它们想真正的融入汉语必须寻求一种途径,即与汉语相结合。如:忏悔梵语为“Ksamayati”,“忏”是该词头一个音缀的对音,“悔”是意译汉语;魔鬼梵语为“Mara”,初时被译为“磨罗”,简称为“磨”,后来改从石为从鬼,即为“魔”,并与中国原有的词“鬼”连用,于是就有了“魔鬼”一词⑤;尼姑梵语为“Bhikshuni”,男僧叫“比丘”,女僧叫“比丘尼”,简称“尼”,在口语中又接上一个表其性别的汉字“姑”。这类词还有“佛家”“念佛”“欢喜佛”“禅师”、“佛典”、“寺院”、“禅师”、“塔林”等。

二、佛教的传入对汉语常用语的影响

佛教的传入对汉语常用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佛教词语在汉语的各个领域内几乎都 [1]梁晓虹,《论佛教词汇对汉语词汇宝库的扩充》[J],杭州大学学报,1994(12),第186页。[2]张明明,《简论汉语词汇中的佛教外来词》[J],聊城大学学报,2009(2),第278页。[3]王脉,《佛教对汉语词汇影响的探析》[J],东疆学刊,2007(1),第83页。[4]张明明,《简论汉语词汇中的佛教外来词》[J],聊城大学学报,2009(2),第279页。[5]王脉,《佛教对汉语词汇影响的探析》[J],东疆学刊,2007(1),第82页。

有,常见于哲学、文学、民俗以及日常生活中。

(一)哲学词汇

佛教是世界上最富有哲学思辨特点的宗教,许多佛家名相自然就是哲学名词。现代哲学深受佛教的影响。佛教认为宇宙本旨皆同一体,一切法、一切众生本无差别。《涅磐经》卷三:“如来善修,如是平等。”现代哲学用“平等”表示人与人之间在政治、经济上处于同等的社会地位,享有相同的权利。此外,“悲观”、“自觉”、“因果”、“唯心”等都是重要的哲学词汇,表示一些基本的哲学命题。①

(二)文学词汇

佛教不仅为中国文学带来了新的文体和新的意境,也为中国文学输入了大量的词汇。首先,因佛典的翻译和流传,佛教典籍中不少优美的典故和具有艺术美的新词语,被引进我国六朝尤其是唐以后的文学作品中,大大地丰富了我国文学语言的宝库。不少佛教词语甚至还成为文学理论术语。例如:造境,佛教认为万法皆由心所生,而心识有创造功能。文学家将其引申指心识有创造诗境的功能。唐朝吕温《吕衡州集》卷三有言:“研情比象,造境皆会。”②

(三)民俗与日常用语

佛教传入我国以来,许多在佛经里表达佛家礼仪节日的词,自然而然地走进民间,并在相关联的意义上又派生出新词。例如:

1.围绕因果轮回、地狱、丧葬礼俗的词:阴司、阎王、超度、火葬、火化等。2.围绕烧香拜佛、吃素食斋、问询施礼等礼俗的词语:拜佛、诵经、还愿等。3.围绕僧人云游行乞、积聚功德等生活礼俗的词语:化斋、施食、行善等。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语汇中,常常遇到“佛教语”,但它们词义中的佛教色彩却淡化或消失了。例如,现代汉语中几个最常用也最重要的时间词“过去、现在、未来”,它们并非汉语所本有,而是佛教外来词。这三个时间词语是佛教徒用来表示因果轮回、个体一生的存在时间名称。“有为之事物终灭为‘过去’;有为之事物正呈作用为‘现在’;有为之事物之作用,众生之果报当来然未来者为‘未来’”;反映了佛教的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因果报应之说。因为三者也有时间上的联系,故引申为可纯粹表示时间的概念。中古以后,过去、现在、未来成为汉语中的常用时间词③。表示“时之极微”者的一组时间词“刹那”、“一念”、“弹指”等。“弹指”,本来指弹击手指,在佛经中,这个动作表示许诺、欢喜的心情,或警告别人④。

[1]孙昌武,《中国佛教文化》[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2]李芳萍,《佛教对汉语言文字的影响》[J],黑河学刊,2013(1),第35页。[3]周淑敏,《汉语与佛教文化》[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0(6),第15页。[4]王伟强,《论佛教文化对汉语言的影响》[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6(19),第132页。

其他日常用语,比如圆满、宗旨、演说、信仰、真理、障碍、消灭、妄想、习气、绝对、普遍等,均来源于佛教经典,但却在与汉语词汇融合的过程中逐渐失却其本义,而被浅化和世俗化了的含义所代替。

三、佛教对汉语熟语的影响

熟语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反映了世态人心,表达了深刻的处世道理,表达了极为丰富的文化内容。从源于佛教文化的汉语熟语入手,通过对来自佛教的汉语成语、惯用语、谚语和歇后语等熟语的主要形式的探讨,揭示佛教熟语对汉语词汇发展的积极影响和深远意义。

(一)成语

佛教成语主要源于佛经文献和禅宗语求。其中,大部分源于佛经或古典名句;还有一部分是僧人在讲说佛法吋用的譬喻或禅宗的对话,带有口语色彩。

1、源于佛教教义及其思想观念的一些成语,如一尘不染、生老病死、想入非非、自作自受、大开眼界、醍醐灌顶等,它们经过词义的发展演变,佛教色彩消失,但其背后却依然有着丰富的佛教文化内涵。如:水乳交融,水和乳易于融合,比喻关系密切;七情六欲,“七情”指“喜”、“怒”、“哀”、“惧”、“爱”、“憎”、“欲”,“六欲”是一个佛教用语,在《大智度论》中,“六欲”包括“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想欲”,后来泛指各种欲望。

2、源于佛教典故的一些成语,如天花乱坠、天女散花、一丝不挂、镜花水月、空中楼阁、大千世界、当头棒喝、醍醐灌顶、一刀两断、一尘不染、三生有幸、一厢情愿、一知半解、十恶不赦、七手八脚、七情六欲、苦中作乐、昙花一现、隔靴搔痒、百尺竿头、五体投地、不可思议、不即不离、不二法门等。如:心猿意马源自《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卓见神沉莫测量,心猿意马罢癫狂。”佛经用了两个形象的比喻来说明人难教化:“心像猿猴在跳跃,人像野马在奔跑”。用來形容心思非常散乱,难以控制①。

3、源自于佛教的修持实践的。如“六根清净”,“六根”指眼、耳、鼻、舌、身、意等感觉器官。②修行禅定要做到没有任何欲念,必须“六根清净”;“暮鼓晨钟”,佛教规定佛寺中晚击鼓早击钟,以扱时间,劝人精进修持。

(二)惯用语

惯用语在汉语中使用频率很高,用处广泛,并且口语性极强,简短精炼,表意活泼,形象鲜明生动,运用灵活,为百姓所接受。佛教中惯用语是汉语词汇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来自佛教的汉语惯用语很多,如“雨花台”、“臭皮囊”、“钻故纸”、“烧头香”、[1]王英男,《佛教成语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6月。[2]蒋栋元,《汉语佛教成语中的佛学智慧探析》[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6(1),第140-144页。

“森罗殿”、“露马脚”等等①。这些词语出现后迅速流行,并被广泛地运用,与汉文化交融。如“狮子吼”,本来是指诸佛菩萨能够以妙法降伏一切外道邪说,《维摩诘所说经》第一品中赞扬各位菩萨功德时说:“众所知识,为护法城。受持正法;能狮子吼,名闻十方。”后来苏东坡写了一首诗歌赠给朋友“龙邱”居士:“龙邱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柱杖落手心茫然。”“河东狮吼”借用此处“狮子吼”的部分含义,说朋友妻子声音特大,对丈夫管教很严,后来便成为妒悍妇女的代名词②。

(三)俗语和谚语

1.俗语

“不看僧面看佛面”指不看和尚的情面,也要看佛菩萨的情面。后来比喻即便不顾某个人的情面,但也要照顾他的主人或长辈、亲友的情面。“无事不登三宝殿”比喻没事不上门相求,其中“三宝”泛称佛教,“三宝殿”泛指佛殿,寺门中规矩,上佛殿时必须恭敬肃穆,进行礼拜、诵经、供养等,不得随便在佛殿内闲逛、闲聊。“临时抱佛脚”也作“急时抱佛脚”、“急来抱佛脚”。“临时抱佛脚”出自明代张岱《夜航船》:“云南之南一番国,俗尚释教。有犯罪当诛者,趋往寺中,抱佛脚悔过,愿削发为僧,使贳其罪。今谚曰:‘闲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本此。”对工作消极应付,得过且过,称之为“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③类似的俗语还有“阎王催命不催食”、“和尚无儿孝子多”、“远来的和尚好念经”、等。

2.谚语

源于佛教故事的谚语。例如“生公说话,顽石点头”,“生公”指晋初高僧竺道生,他是鸠摩罗什的高徒,悟性非凡。传说他曾聚石为徒,讲《涅磐经》,说到断绝善根的人也有佛性时,群石为之点头。比喻说理透彻,使悟性全无的人也信服。

反映佛教思想的谚语。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佛指修行圆满的人,放下手中的屠刀,马上就能成佛,这是劝人改过向善的佛教语,后来比喻坏人停止作恶,也会变成好人。“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浮屠是来自梵语的音译词,即塔,佛塔的层次一般为单数,而以七级为最多,故有“七级浮屠”之称。塔原是用来埋葬圣贤的身骨或藏佛经的,造塔的功德很大。然而,为死去的人造塔,毕竟不如“救人一命”的功德大。这样的谚语还有很多,如“万般皆由命,半点不由人”、“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与人方便,自己方便”、“忍辱精进,禅定修行”等④。

(三)歇后语

[3]陈广思,《佛教对中国语言的影响》[J],中国宗教,2005,第20页。[1]张云江,段新龙,《古代汉语与佛教渊源简论》[J],2004(9),第61页。[2]蔡宗德,《中国历史文化》[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3年。[3]林克智,《佛教典故趣闻录》[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

歇后语是汉语中独有的一种别具特色的语言形式,具有生动、形象、活泼、饶有趣味的特点。它广泛流传在百姓的日常口语之中,经过人民群众的口头再创造,其数量之大,内容之丰,种类之多,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源自佛教的歇后语,具备了歇后语的共性,并折射出丰富的佛教文化内涵。例如:阎王贴告示——鬼话连篇,阎王是管地狱的神,是小鬼的上司,所以阎王贴告示是让小鬼们看的,告示的内容便是鬼话,比喻说一些不真实的话,骗人的谎言;和尚庙里借篦梳——走错了门、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观音菩萨——年年十八、三个观音堂——庙庙庙(妙妙妙)、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老虎挂念珠——假慈悲、和尚打伞——无发(法)无天、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等①。

四、结语

在汉语的发展过程中,源于佛教的外来词语在其自身发展演变及与汉语相互融合、相互吸收的过程中,丰富了汉语的词汇宝库,为我国汉语语言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卓越而积极的贡献。源于佛教的汉语词语虽是汉语词语海洋中的一滴,却折射出其特有的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和文化习俗,从中不难看出佛教文化与我国民族文化的密切关系。随着佛教的发展,佛教仍将继续丰富汉语言发展。

参考文献

[1]金柄珉,《儒学与东北亚文化的深层思考》[J],东疆学刊,2005(3),第28-31页。[2]张明明,《简论汉语词汇中的佛教外来词》[J],聊城大学学报,2009(2),第278页。[3]梁晓虹,《论佛教词汇对汉语词汇宝库的扩充》[J],杭州大学学报,1994(12),第186页。[4]王脉,《佛教对汉语词汇影响的探析》[J],东疆学刊,2007(1),第83页。[5]孙昌武,《中国佛教文化》[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

[6]李芳萍,《佛教对汉语言文字的影响》[J],黑河学刊,2013(1),第35页。[7]周淑敏,《汉语与佛教文化》[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0(6),第15页。

[8]王伟强,《论佛教文化对汉语言的影响》[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6(19),第132页。[9]王英男,《佛教成语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6月。

[10]蒋栋元,《汉语佛教成语中的佛学智慧探析》[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6(1),第140-144页。[11]陈广思,《佛教对中国语言的影响》[J],中国宗教,2005,第20页。[12]张云江,段新龙,《古代汉语与佛教渊源简论》[J],2004(9),第61页。[13]蔡宗德,《中国历史文化》[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3年。[14]林克智,《佛教典故趣闻录》[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

[15]郑贵友,《汉语歇后语中的“谤佛”现象与中国佛教》[J],延边大学学报,1994(3),第100页。

[1]郑贵友,《汉语歇后语中的“谤佛”现象与中国佛教》[J],延边大学学报,1994(3),第100页。

来自佛教的汉语词汇

来自佛教的汉语词汇佛教是世界上三大宗教之一,涉及了社会历史和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的百科全书。佛教创立于印度,自两汉之时传人中国,逐渐和我国固有的儒教、道教文化相互渗透、......

论宗教文化对汉语词汇的影响

论宗教文化对汉语词汇的影响——佛教对汉语词汇的影响课程名称:汉语词汇与文化姓名:黄思延学号:20120702031专业:统计学院系:数学科学学院论宗教文化对汉语词汇的影响——佛教对......

佛教词汇

佛教буддизм ;буддийская религия 释教буддуизм 上乘(即大乘)Махаяна 下乘(即小乘)Хинаяна大乘Махаяна;Большая......

佛教词汇

2010年8月23日第63期 总第280期雪野办事处为民解忧受称赞近日,东明路街道办事处登门送锦旗,感谢管网所雪野办事处员工冒高温顶烈日,为小区居民解决用水困难。事情发生在8月3日......

汉语词汇

汉语词汇大全 二字阿爸 阿斗 阿飞 阿胶 阿拉 阿里 阿婆 阿姨 阿谀 埃及 挨边 挨次 挨打 挨到 挨饿 挨个 挨过 挨肩 挨近挨骂 挨整 挨着 挨揍 哎呀 哎哟 癌变 癌病 癌症 艾......

下载佛教对汉语词汇的影响word格式文档
下载佛教对汉语词汇的影响.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