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对中国民俗的影响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7 19:17:08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佛教对中国民俗的影响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佛教对中国民俗的影响

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的民间风俗有不少影响。风俗就是一面镜子,它可以照出一个民族不同时期的生活景象。佛教宣传因果报应、轮回转世、极乐世界、阴曹地府等等,由此派生出一系列行为,对我国众多民族就增添了很多新的习俗,如:烧香拜佛、祈求赐福免灾、还愿、赶庙会等活动。其中,既有愚昧落后的东西,也有能给人们带来一些生活调节和心理满足的有益的习俗。下面,我们列举一些在佛教影响下我国古代的风俗习惯,其中有些一直传到今天。

一、佛教相关节日

佛教为了争取信众,对一些佛、菩萨都确定了他们的生日,以举办纪念仪式。如:农历正月初一是弥勒佛诞生日,二月十九是观音菩萨诞生日,四月初四是文殊菩萨诞生日,七月三十日是地藏菩萨诞生日,十一月十七日是阿弥陀佛诞生日。还有,六月十九日是观音菩萨成道日,九月十九日是观音菩萨出家日。这里,影响最大的是观音菩萨(全称尊号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农历二月十九日,各地举行观音庙会,祭祀观音菩萨。特别浙江普陀山,是观音菩萨的道场,每逢观音菩萨的纪念日,前来进香的善男信女是人山人海,络绎不绝。据普陀山志记载:五代时期梁贞明二年(公元916年),日本僧人慧谔,游五台山,见一观音像,庄严殊胜,心慕不已,就请回日本供养。岂料船经普陀山时,海中忽涌无数铁莲花,舟不能行,如是三天三夜。慧谔惊而祷告曰:“如圣像与日本众生无缘,当从所向,弟子随从所适,建寺供养。”祷毕舟行,至潮音洞边即停。慧谔捧观音大士像离舟登岸,其时岸边渔民听慧谔说明来意,大受感动。张氏渔翁献出住宅,让慧谔和尚供像安居,并将其宅改名为“不肯去观音院”。而慧谔和尚,亦成为普陀山的开山始祖。

我国云南、贵州的白族也非常崇拜观音菩萨。传说观音菩萨曾到大理城西的苍山中和峰下,为白族民众降服吃人魔王罗刹。后来,每年农历二月十九日,白族人民都要举行盛大集会,焚香顶礼,隆重纪念观音诞辰。而大理有名的三月街,也称为“祭观音街”、“观音市”。相传南诏细奴罗时(公元649-902年),观音菩萨于三月十五日到大理传经。此后,每年届时,白族民众便搭棚礼拜诵经并祭观音。三月街成了讲经说佛的庙会,后来逐渐变为一个盛大的物资交流会,还是表演各种舞蹈和赛马、竞技的场地。现在,三月街已发展成滇西各族人民一年一度繁荣的物资交流和民族体育文艺大会。

腊八节。我国上古时期就有这样一个传统节日。人们在农历十二月(也称腊月),将打猎得来的禽兽祭祀天地、神灵和祖先,以祈福延寿、祛灾迎祥。汉代以来,行祭的日子就逐渐固定在腊月初八,人们祭祀的诸神有司啬神、昆虫神等八种,故称“腊八”。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佛教徒把腊八节同佛祖释迦牟尼纪念日统一起来了。据传说,释迦牟尼出家修道,实行苦行。有一天,他饥饿劳累过度,昏倒在地。一位牧女看到他,急忙把自己带的杂粮和采摘的水果,用泉水熬成乳糜状的粥,亲手一口一口地喂他。释迦牟尼吃了这粥后,恢复了元气,在附近的尼连河里洗了个澡,然后,在菩提树下静思,终于在腊月初八这一天悟道成佛。后来,佛教徒就在这一天举行纪念仪式,并效仿牧女煮腊八粥供奉佛祖。僧人在腊八节吃腊八粥。这习俗传到民间,百姓也在这天吃腊八粥。腊八粥怎样做呢?是用五谷杂粮加上枣、杏仁、核桃仁、栗子、花生等,用微火煮熟熬烂,别具风味。云南傣族泼水节

泼水节。云南傣族的新年称为“泼水节”,泼水表示洗去旧年的污垢,祝福新年的平安。傣族信仰小乘佛教。据小乘佛教传说,公历4月15日是佛祖释迦牟尼的诞辰,也是他的成道日和涅槃日。傣族人民按照傣历的岁时,相当公历的四月中旬的三到五天,作为他们过新年的大节。届时,傣族人要走村串寨,泼水三天。根据佛教“佛诞生时,龙喷香雨浴佛身”的传说,姑娘们各挑上一担浸泡着香花的清水,倒进木质的龙身里,再从龙口流出来溅到佛像身上浴佛。这时,人们纷纷用洗过佛像的水洗双眼,祈求佛保佑。然后,人们相互洒水,表示祝福。接着,青年男女走上街头,端着装满水的容器,相互泼洒,边泼边歌边舞,并敲锣打鼓,把欢声笑语推向高潮。

二、水陆法会 佛教传入中国后,我国传统的灵魂观念和因果报应、轮回转世观念就结合起来了。人们认为:人死后的灵魂,可因生前的善恶或升天为菩萨,或转世为人,或转世为牛、羊、猪、狗等,或堕入地狱。在这种轮回转世观念的作用下,对死者后事的处理就慎重而复杂了,也带有了神秘色彩。一般的,人死后,家人常请僧人念经,以超度亡灵。有的甚至举办水陆法会(全称是“法界圣凡水陆普度大斋胜会”,亦称水陆道场),为一切水陆生物供养斋食,诵念经文,以忏悔所造成的罪孽。这样的活动,有几十甚至上百僧人参加,最少要用七天,多的甚至达到四十九天,规模盛大,以超度亡魂。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后,我国许多寺庙举办水陆法会以超度地震亡灵。汶川地震后的水陆法会

三、放生

佛教讲“大悲为首”,规定“五戒”的头一条就是“不杀生”。与此同时,提倡“放生”。佛教要求,佛门弟子要以慈悲为怀,体念众生,常行放生善事。这样,可得长命的果报。唐肃宗曾下诏,全国都要设放生池。颜真卿撰天下放生池碑,谓:“环地为池,周天布泽,动植依仁,飞潜受护。”有些寺庙,如南京栖霞寺,建有放生池。对常人,放生有什么意义呢?一个普通人在池中放生了一条鱼,会带给他一种回忆,留给他一种做善事后的感动。不以善小而不为,逐步放大,就可能影响到他的行事方式,多积德行善。现在一些市民向放生池内投进大量的硬币,使水质污染,造成池内鱼儿和乌龟的死亡,就不好了。

四、吃素和饮茶

印度佛教徒是托钵乞食,所以对食物的荤素就难提什么要求了。佛教传入中国之初,佛教戒律对佛教徒食品也没有严格规定。佛教《十诵律》说:“我听啖三种净肉,何等三?不见,不闻,不疑。”这就是说,自己没有亲眼见到、亲耳听到和不怀疑是杀生的三种净肉,佛教徒可以吃。南朝梁武帝萧衍根据《涅槃经·四相品》等经文,撰写文章,多方强调禁食肉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就改变了佛教徒可食净肉的习惯,僧人由此便常年吃素,这一习俗一直传到现在。历代僧人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也创造出一些美味素席,传到民间,改善了我国人民的饮食结构。在我国,温饱问题解决之后,素食这种饮食方式,集健康、绿色、环保、人文等众多好处于一体,还是应当适当提倡的。

饮茶是我国民间自古以来的习惯。佛教寺院种茶和饮茶的风气,又进一步推进了民间饮茶和茶文化的发展。佛教徒为什么更重视饮茶呢?坐禅是佛教徒修持生活的重要环节。坐禅就要求头正背直,静心专一。这样长时间静坐,就易疲劳困倦,需要清心提神。饮茶是达到这一要求的最好的途径。特别禅宗盛行后,禅寺中还专设茶堂,作为禅僧讨论佛理,招待宾客,品尝名茶的地方。禅师通过饮茶,把自己与山水、自然融为一体,在茶中得到一种“悟”。禅师在茶宴上,谈佛经与茶道,并赋诗,把佛教清规、佛学哲理与茶道融为一体,开辟了茶文化的新途径。我国许多名茶,最初也产于寺院。像碧螺春(碧萝春)茶,是由江苏洞庭山碧萝峰水月院僧人首先制作的,原名“水月茶”。相传紫砂壶是由明代苏南宜兴金沙寺一位老僧首创的。随着佛教从中国传入日本,日本寺庙也引进了中国寺庙的一套饮茶方法,茶文化也传到了日本。日本茶道主张“四谛”——“和敬清寂”:“和”,就是宾客与主人、宾客之间相处平和,气氛和悦;“敬”,就是尊敬长辈,敬爱朋友;“清”,就是清净幽雅的环境和清净悠闲的心灵;“寂”,就是在寂静中返观内心,以达到一种澄澈的心境。

除了对艺术领域的影响,佛教传入中国以来,也走入了寻常百姓家。极盛之时,普及至“家家观世音,户户阿弥陀”。于是乎,佛菩萨圣诞等宗教节日也逐渐成为社会普遍接受的民俗节日。

其中,尤以腊八节和盂兰盆会的影响为最。国人有很强的孝道观念,但这种孝是建立于伦理纲常之上,而佛教所提倡的孝亲则着重于报恩,可以说是更究竟的尽孝方式。

此外,国人的很多道德观念也深受佛教影响,如因果报应的观念等等。维系社会安定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法律,一是通过道德。在世界各民族中,宗教都是道德建立的基石,以此维系人类社会数千年的文明发展。在阿拉伯国家,依伊斯兰教建立其道德基础;欧美国家,依基督教建立其道德基础;亚洲国家,则依儒教、佛教建立其道德基础。

基本的道德信条其实很简单,如佛教的五戒,基督教的八戒,是具有永久性和普遍性的。社会虽然在不断发展,人性却没有太大的变化。人类对外部世界展开了种种探索,并有了越来越多的认识,但对自身的生命依然无知。古人存在的问题,今天也一样存在。人性中的贪、嗔、痴烦恼,和两千多年前佛陀时代的人们并没有什么不同。如果说有什么不同的话,我觉得,人性的弱点在今天更为张扬。从整体来看,现代人的欲望或许比以往任何时代的人更大,也更贪婪。古人崇尚的是哲学,是精神追求。而现代人崇尚的是金钱,是物质享乐。我们知道,哲学代表了智慧,而经济只能代表物质的繁荣。此外,整个社会对演艺明星、快餐文化的崇尚,又说明了什么?只能说明他们沉迷的是声色犬马,这正是古圣先贤呵斥的生活方式。这样一种价值取向,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反映了思想的倒退而非进步。

宗教的戒律,是针对人性弱点而建立的。古今中外的犯罪现象,无非是杀盗淫妄,不同的只是犯罪手段有所改变。以刀砍人和以武器伤人有什么不同呢?不同的只是后者杀伤力更大,但不能说明人性有什么变化。而佛教提倡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就是为了从根本上消除犯罪现象产生的根源。或许有人会觉得,建立几条规范很简单,任何一个人或单位都可以建立相应的制度。那么,宗教戒律的特殊性又在哪里呢?就在于它有强大的后盾。我们知道,建立规范很容易,但使大家共同遵守这一规范就不容易了。只有当规范成为法律时,才会具有一定威力。但法律的作用不可能面面俱到,总会有漏洞可钻。即使法律能发现并制裁所有的犯罪现象,但法律发生作用时,对社会已经构成破坏。更何况,法律能在多大程度上发挥作用,还取决于执法者是否公正等诸多因素。而宗教戒律是根植于信仰之上,根植于对神的敬畏,对因果规律的敬畏。神是无所不在的,因果规律也是遍一切处的。有了这样的认知,持戒就是自觉行为,绝不会存有侥幸心理。而宗教信条就象一个无形的警察,随时都在我们心中站岗,监督着我们的起心动念,监督着我们的言行举止。

佛教的因果观为三世论,即生命有过去、现在、未来。我们现有的人生是过去生命的延续,而死亡也只是这一期色身的衰败,并不意味着生命的终结。唯物论者则是一世论,生命既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这种“人死如灯灭”的观点,很容易使人无所畏惧。既然生命只是那么短短几十年,流芳千古与遗臭万年又有什么区别?当然,对社会来说意义是不同的,流芳千古的是造福人类者,遗臭万年的是危害他人者。但这种不同对个体生命却没有意义,所以断灭论会使人们变得非常功利,并导致享乐主义和自私自利的泛滥。假如没有神祗或因果观念的约束,只要权利大到可以不受法律制裁,或狂妄地蔑视法律,必然会为所欲为。

所以说,宗教信仰是维护社会安定的基本力量。在当今这个全球一体化的社会,我们更需要寻找一种可行的全球道德规范。有些传统宗教排他性较强,或与现实人生距离较大。而佛教,则是立足于现实人生并具有包容性的宗教。更使人容易接受的是,佛教认为自利与利他是统一的。凡夫难免有我执,因而做每件事都会有利益的考量。如果象儒家那样将利与义对立起来,很难使人坚守这一道德信条。建国几十年来,一直在提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也正是佛教所提倡的菩萨道精神。但如果意识不到“为人民服务”的意义所在,这种服务能持之以恒吗?事实上,很少有人能真正做到这一点。

相比之下,佛教道德的可行性更强,因为它是结合利益对道德行为进行界定。衡量一种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就要看它是否对自他双方都真正有益。同时,它不仅能使我们获得眼前利益,更能使我们获得长远利益。在很多人的感觉中,利益他人似乎必须以损失个人利益为前提。而佛教却认为,凡是有利于别人的行为,必然有利于自己。当然,可能需要暂时付出一些,但这一善行会给未来生命带来百千倍的回报。就象播下的一粒种子,会结出累累硕果。结果可能在今生,也可能在来生或更久,因缘成熟时一定会得到回报,正所谓功不唐捐。

或许有人会对此产生怀疑:万一善有善报只是空洞的安慰,是永不兑现的许诺呢?对于凡夫来说,总是希望马上见到结果才肯确信。其实,结果并非都需要等那么久。善行能使我们内心善的种子得到滋养,所以在付出的当下,就会使我们的心灵得益。这正是佛教对于因果报应的更重要的诠释。其实,我们在行善时不必关注外在的报应,那只是行善的副产品。真正的利益,在于我们自身人格的完善和生命素质的提升,而这一结果与行善是同步的,是当下就能感受到的。我们做什么,心灵就会有什么改变;做多少,就改变多少。

佛教与中国民俗

佛教与中国民俗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的民间风俗有不少影响。风俗就是一面镜子,它可以照出一个民族不同时期的生活景象。佛教宣传因果报应、轮回转世、极乐世界、阴曹地 府等......

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产生于印度、尼泊尔一带。根据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曾禁止修建佛寺,由此推断佛教传入中国内地最早的时间应在秦始皇时代。从古至今,佛......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佛教是一种宗教也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文化现象,是调整人们社会行为的重要规范,是集信仰、观念、组织、制度等于一体的复合体文化。一般认为它于两汉时期......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第六章文物风华“白马驮经事已空,断碑残刹见遗踪。萧萧茅屋秋风起,一夜雨声羁思浓。”这是唐代诗人张继的《宿白马寺》。在破旧的寺庙中,诗人目睹千年古寺的衰落荒凉,不禁遥思起......

佛教对辛亥革命的影响

佛教对辛亥革命的影响[ 来源:中华佛光文化网 | 发布日期:2011-05-15 侯坤宏辛亥革命时,一些革命党人从佛教中吸取教义,作为反清的思想武器;有些佛教人士,也积极参与革命。辛亥革命......

下载佛教对中国民俗的影响word格式文档
下载佛教对中国民俗的影响.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