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对古典名著影响初探的散文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1-06 08:03:59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佛教对古典名著影响初探的散文

佛教对古典名著影响初探的散文

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文人骚客思想最活跃,成就最伟大的时期,他们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对世界,对社会进行观察,试图做出符合本阶级利益的解释,因此诞生了很多思想家,如老子、孔子、墨子等,产生了黄老思想、儒家思想、阴阳家思想等,出现了儒家、兵家、道家等。

在古印度,那些先哲们也没有闲着,有的从世界物质方面加以说明,如地论、水论、风论、火论;有的从世界的抽象观念方面加以说明,如时论、方论、虚空论等。古印度的阶级等级制度严重不公,人的思想和生活极端不自由,因此人们大多走上了两个极端,一个是顺世享乐,偏入于有;一个是遁世苦行,偏入于空。释迦摩尼则力排这两者思想,既不偏于物质,也不偏于精神,而是创立了一种缘起中道的思想。这种思想最终演为佛教,被众多人所接受,并且影响了几千年。

也正是这个时代,产生了影响中华民族的主流思想——儒家、道家和佛家。

佛教是在公元左右传入汉地,传入的路径是西域丝绸之路,进入中原后的路径则是社会上层人士和文人知识阶层。

任何宗教都是为政治服务的,都必须得到统治阶级的认同,必须与当时统治者特有的民族心理与文化素质巧妙结合。佛教的忍辱报恩、因果报应、六道轮回、诸行无常、守戒持斋等理念都有利于维护皇朝的统治。因此他首先的得到皇帝认可,并被皇帝推崇,可以说中国佛教的八宗确立,无不与皇帝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佛教之所以被传播,另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文人知识阶层,共同的悟性思维方式让儒家、道家等诸家很快地理解和接受佛教,并能够包容。

尽管佛教的传入道路是曲折的,与儒家、道家等时常碰撞摩擦,历史上也出现过“三武一宗”较大的灭佛活动,但最终还是站稳脚跟,并逐渐本土化,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自从佛教传入我国,便对政治、文化、哲学、语言、艺术、音乐、建筑、绘画、雕塑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大量的佛经译文,梵文佛典,其辩证思维,灵空文笔,超脱视角等都给古典文学带来了春风般温暖和清心醒目的睿智。《法华经》、《金刚经》、《百喻经》等细腻的笔触,深奥的佛理,睿智的哲理,对文人的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

我们看到几乎历史上文人都有很深的佛缘,他们或是居士,或是精通佛法,或是赞同佛法理念。应该说佛教在认识世界,认识人与精神关系上达到较高水平,因此文人们在认识世界,认识社会的过程中往往都是借助佛法理念,运用佛法思想,特别是对人性的认识更是依赖佛教的观点。恩科斯说:“……中世纪除了宗教和神学而外,就不知道有其他任何思想形式。”恩格斯还认为,人类到释迦牟尼佛时代,辩证思维才成熟,辩证法最初来源于佛教。可以说在那个时代,还没有超出佛法水平之上更好的认识世界。也正是这些作品中包含了大量的佛理,才显得精深、博大、恢弘、厚重;才能在人们的心灵上产生震撼,才能引起人们更多的共鸣,也才能经受历史的考验,成为不朽之作。

佛教不仅对诗歌影响深刻,而且对小说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在魏晋南北朝,就出现了很多志怪小说。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提到:自晋迄隋,就有许多鬼神志怪之书,它们不仅出于文人之手,也出于佛教徒之手,这是因为佛教的流行,使中印两国的鬼神奇异故事结合到小说里面成为志怪小说。这一时期的志怪小说更多的.是用佛教中供养三宝的灵异故事来宣扬佛的三世轮回、因果报应等思想,属于图解佛教教义,仍然处于低层次的水平。

唐代由于佛教已经融入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影响深入到小说的人物塑造、情节构思、主题提炼等方面了。

宋代小说由以往单一的文言文小说,又产生出白话文小说。白话文小说是由民间说唱文学发展而来,而民间说唱文学最早则来源于佛教的唱导和俗讲。

唱到是佛教寺院僧人修习经文的一种方法,用于宣唱开导,讲经说法。因此,倡导的僧人不必拘泥于经文,可以旁征博引,用自己优美的声音、渊博的知识、高超的辩才和演讲的方法来折服听众。

俗讲是僧人以经文为根据,增加故事化的内容,采用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语言和有说有唱的形式来讲经说法。讲经的内容非常丰富,很多的历史故事、传说也都成为俗讲的题材,使得俗讲成为百姓平民喜闻乐见的一种娱乐方式。

因此唱导和俗讲促使了白话文小说的产生。

当小说发展到明清成为巅峰之状时,佛教对小说的影响也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佛教对小说的影响不仅在形式上,更多的是在思想性方面融入佛教理念,使小说更加厚实凝重,几乎到了无书不谈佛的地步。大部分通俗文学中,因果报应是说教俯拾皆是。甚至将恶有恶报,善有善报当做作家们的创作构思的指导思想。

我们不妨打开《西游记》、《金瓶梅》、《红楼梦》、《水浒》、《三国演义》等名著,那些佛教对作品的影响就会一目了然。

第2篇:佛教对三国演义的影响的散文

佛教对三国演义的影响的散文

《三国演义》的道德核心内容是仁义。佛教的道德本质是慈悲。仁义与慈悲确有深层次的联系。

孔子把“仁”作为一个最高的道德原则,因为“仁”不仅是孔子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教育思想的核心,而且是他道德思想的起点和归宿。他在《论语》一书中,谈到“仁”的地方大概有一百零五处之多。

在古代,义是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孔子最早提出了“义”,认为这是君子必须遵守的道德准则。如《论语里仁》:君子之于天下,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意即: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无可无不可,但必须要符合正义。“义”贯穿了孟子的全部道德观。如果“仁”是爱人的话,那么“义”就是助人;如果“仁”是博爱的话,那么“义”就是广利;如果“仁”是尚慈的话,那么“义”就是豪举。

在孟子的“义”里,凝聚着广利天下的高尚精神、高尚行为、高尚事业的思想。

孟子把“义”看得比生命还要珍贵,他在《鱼与熊掌》文章中开宗明义地写道:“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他说鱼与熊掌都是我喜欢吃的佳品,但当两者不可同时得到,必须作出选择的时候,那么,我就会放弃鱼而选择熊掌,因为我认为熊掌比鱼更名贵。孟子又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活是我所需要的,义也是我所需要的,二者不可得兼,在必须作出选择的时候,我就会舍弃生命而去实践义的要求。

这就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由来。关二爷就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典范。

在佛教理论体系中,有一个与仁义相媲美的体系,那就是慈悲。慈悲是佛道门户、诸佛心念。南本《涅盘经》卷十四云:一切声闻、缘觉、菩萨、诸佛如来,所有善根,慈为根本。因此慈悲是佛道之根本。慈爱众生并给与快乐(与乐),称为慈;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排除苦难(拔苦),称为悲;二者合称为慈悲。佛陀之悲乃是以众生苦为己苦之同心同感状态,故称同体大悲。

慈是关心,悲就是同情;慈是自觉,悲就是觉人;慈是自渡,悲就是渡人;慈是爱人,悲就是助人;愿给一切众生安乐叫做慈;愿渡一切众生痛苦叫做悲。与众生同乐谓慈,与众生共苦是悲……儒家说仁者无敌,佛家说慈悲没有敌人;儒家说杀生成仁,佛家说慈悲无我;儒家说舍生取义,佛家(地藏菩萨)说“地狱未空,誓不成佛”。

慈悲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慈悲就是无产阶级不仅要解放自身,而且要解放全人类。

这里我们看出仁即是慈,义即是悲,两者异曲同工。如果说仁义珠圆玉润,那么慈悲就显得珠光宝气。

佛教对《三国演义》最直接、最明显的影响就是把关羽写成了佛教徒。有人说只要你会说中国话,会写中国字,那你就不可避免受到佛教的影响。也有人说,如果现代汉语词汇抽掉佛教语言,那么我们就无法准确完整表达自己的意思。可见佛教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与生俱来的。

佛教对国人影响之大之深,恐怕没有那种外来的文化比得上的。它不仅影响中国的文人,也深深影响中国的武人。

应该说《三国演义》中涉及佛教最少,但是也没有摆脱佛教的影响,其中最最典型的就是关二爷和佛有缘,并且最终成为佛教徒,这恐怕是鲜为人知的吧,却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是关羽一生最辉煌的一页。

建安五年,土山一役,刘、关、张被曹操打散,孤独贫穷的刘备投靠了袁绍,关羽带着刘备的两位夫人据守下邳的时候,曹操请关羽的好友张辽劝关羽投降,关羽在不知道刘备下落的情况下,降了曹操,但立了三约:一者,降汉不降曹;二者,给俸禄养二嫂;三者,一旦知道刘皇叔的'去处,便当辞去。三者缺一,断不肯降!”曹操最终同意了关羽的条件,关羽这才投降了曹操。关羽到曹营,曹操优待甚厚,既送金钱,又送美女,日日宴请,官封亭侯。即便这样,关羽也不为所动,当他得知刘备在曹操的死敌袁绍处,断然离去。

当关羽离开许昌之后,硬是闯过曹操的五道关口,斩了六员大将。其中一次,关羽到了汜水关,把关将领卞喜知道关羽有万夫不挡之勇,设计在镇国寺设宴,暗中埋伏200刀斧手,诱关羽赴宴,约击盏为号,加害之。

镇国寺原是汉明帝御前香火院,寺内有僧30余人,内有一僧是关羽的同乡法名普净。普净知道卞喜阴谋,在与关羽的对话中,以手握随身佩剑,以目相视。关羽会意,命左右持刀紧随,这才破了卞喜的阴谋,并在法堂宴席上杀了卞喜。

普净和尚因为泄密,不敢留住镇国寺,便云游到荆门州当阳县玉泉山,见此处山清水秀,就地结草为庵,每日坐禅参道,身边只有一小行者,化饭度日。

建安二十四年冬十二月,关羽败走麦城,被孙权所杀(亡年58岁)。

不久的一天,月白风清,三更以后,普净在庵中默坐,忽然听到空中有人大呼:“还我头来!”普净仰面认得关羽,遂以手中鹿尾击其户曰:“云长安在?”

云长说:“吾师何人?愿求法号。”

普净曰:“老僧普净,昔日汜水关前镇国寺相会,怎么忘了?”

关公说:“向蒙相救,铭感不忘,今某以遇害而死,愿求清诲,指点迷津。”

普净曰:“昔非今时,一切休伦;后果前因,彼此不爽。今将军为吕蒙所害,大呼还我头来,然而颜良、文丑、五关六将等众人的头,又将向谁索取?”于是关公恍然大悟,稽首皈依而去。关羽皈依佛门后,经常在玉泉山显圣护民,老百姓为了感恩关二爷的庇护,与山顶建庙,四时祭祀。

这里我们看到,关公生前受到佛法的佑护,死后也得到佛法的超度,最终皈依为佛家弟子。一句“稽首皈依”四个字,足以说明关羽成为佛教徒,这里我们并不是考证关羽是否真的是佛教徒,而是说明佛教对罗贯中的影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第3篇: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我奶奶是一个佛教徒,虽然没有像庙里的和尚和尼姑一样受戒出家,但一直以佛教的思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为标准。我从小就跟着奶奶生活,所以也受到一些佛教思想的熏陶。对多数没有佛教信仰或不曾接触过佛教的人来说,佛教似乎离我们的生活非常遥远。但事实上佛教的智慧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有人会认为佛教的思想就是迷信,其实不然,佛教的理论都是一些高深的哲理,教会我们如何去对待周围的人和世界万物。佛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最宝贵的文化财富,它正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净化人们智慧,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假如佛法得以弘扬,这个世界的纷争就会少很多。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五、六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教在向印度各地和亚洲一些国家的传播过程中不断壮大发展。约在东汉明帝时佛教传入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佛教对中国民俗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民俗的影响

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的民间风俗有不少影响。风俗就是一面镜子,它可以照出一个民族不同时期的生活景象。佛教宣传因果报应、轮回转世、极乐世界、阴曹地府等等,由此派生出一系列行为,对我国众多民族就增添了很多新的习俗,如:烧香拜佛、祈求赐福免灾、还愿、赶庙会等活动。其中,既有愚昧落后的东西,也有能给人们带来一些生活调节和心理满足的有益的习俗。下面,我们列举一些在佛教影响下我国古代的风俗习惯,其中有些一直传到今天。

一、佛教相关节日

佛教为了争取信众,对一些佛、菩萨都确定了他们的生日,以举办纪念仪式。如:农历正月初一是弥勒佛诞生日,二月十九是观音菩萨诞生日,四月初四是文殊菩萨诞生日,七月三十日是地藏菩萨诞生日,十一月十七日是阿弥陀佛诞生日。还有,六月十九日是观音菩萨成道日,九月十九日是观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产生于印度、尼泊尔一带。根据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曾禁止修建佛寺,由此推断佛教传入中国内地最早的时间应在秦始皇时代。从古至今,佛教不仅影响着我们的历史发展,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我国文学作品的创作和发展。佛教中的许多思想在我国文学作品中都有所体现。

一、否定宿命论

佛教认为人有命运,但是不鼓励人听天由命,而是希望人开创命运。佛教主张诸法因缘而生,命运也是如此。坏的命运可以凭借着多做善事、进行忏悔而加以改变。因此命运并不是必然的不可更改的。再坏的命运也能透过自身道德和行为上的修行加以改造。同样地,好的命运如果不加以维护,也会失却堕落。在鲁迅的作品《祝福》中,祥林嫂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但在封建礼教的迫害之下,却是一个被践踏、遭迫害、受鄙视的人物。她进行过自发的抗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第六章

文物风华

“白马驮经事已空,断碑残刹见遗踪。萧萧茅屋秋风起,一夜雨声羁思浓。”这是唐代诗人张继的《宿白马寺》。在破旧的寺庙中,诗人目睹千年古寺的衰落荒凉,不禁遥思起当年高僧远行求法的艰难与辛酸,(图147)再对照自己孤身在外奔波劳苦,一抹愁思便再也挥之不去。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曾在山川名刹间流连忘返,感慨人世无常,哀叹浮生辛酸,虽然由于心情各异,他们所歌咏的情状也不相似,但佛刹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却给他们带来许多奇思异想,也为祖国的艺术宝库中增添了不少锦绣篇章。至于那精巧玲珑的建筑,金碧辉煌的佛像,琳琅满目的壁画,则更是令人浮想连翩,神思飞扬。禅房花木,思之遥深;敦煌飞天,望之起舞。古刹与文艺的因缘可谓经久不衰,艺术家们将佛法的意境融入中国的建筑、雕塑、绘画、工艺、书法、音乐中,创作出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佛教对古典名著影响初探的散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佛教对古典名著影响初探的散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