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化慈善救助体系建设的思考(优秀)_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7 21:47:13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社会化慈善救助体系建设的思考(优秀)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

社会化慈善救助体系建设的思考

建德市民政局 何根华书记 朱月琴科长

中华民族是一个热情仁爱,乐善好施的民族。关于慈善的概念,古已有之。儒家的“仁爱”、佛教的“慈悲”、道家的“积德”,都无不体现国人的慈善思想,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慈善事业更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不断地被赋予新的内涵。现代慈善的定义是由民间的团体、个人自愿组织开展的、对社会中遭遇灾难或不幸的人,不求回报地实施救助的一项义举,是一项大有可为、功德无量的事业。

我市慈善事业作为社会救助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关心和支持下,积极开展了助学、助医、助残、扶危、济困等一系列善行善举,得到了广泛的好评;同时,慈善事业的机制、体制以及功能作用的发挥等等,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一、我市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现状

社会救助涉及范围很广泛,具体内容很丰富,形式也多种多样。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结合我市的实际,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市现已初步建立了以最低生活保障救助为基础,以医疗、教育、住房、司法等专项救助为辅助,以社会互助为补充,管理规范、公开透明,与经济社会发展 1 水平相适应的、覆盖城乡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民政救助工作作为社会救助的重点工作之一,为困难群众解决基本生活架起了平台,构筑了“最后一道防线”,也为构建“和谐建德”发挥了稳定机制的作用,使相对弱势的群体共享了改革开放发展的成果。纵观我市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目前已确立了三级救助网络,协调救助行动。一是市一级建立了市帮扶救助工作领导小组,设立“建德市帮扶救助服务中心”,乡镇(街道)一级建立了“帮扶救助管理办公室”,在社区设立了“帮扶救助服务室”,村和居民区在“村两委(居委会)”中落实一人为民政组长,负责帮扶救助工作,初步形成了“一口上下”的救助格局。二是建立了市帮扶救助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了帮扶救助领导小组,统一指挥协调全市的社会救助工作,统揽各项救助政策,整合各项救助资源,协调救助行动。三是建立了覆盖城乡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在救助层次上,以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为最低参照,以城乡困难家庭救助、困难群众临时救助为辅助,分别确定救助对象和标准,让低保、低保边缘群众各得其所。

随着各项社会救助政策的逐步健全和完善,社会对政府救助工作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老百姓对社会救助工作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结合新形势下民政实际工作,省民政厅明确指出,要以提高“三个群体”生活保障水平、发挥民政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基础作用为着力点,按照省委、省政府“大社保”体系建设的 2 总体要求,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切实加大社会救助力度,依法确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在此基础上,要按照“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大社保”体系建设总体要求,认真探索实践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体系建设以及慈善事业发展的关联机制,尤其是在社会福利从补缺型救济向适度普惠型服务转变过程中,要加强与社会救助体系在服务对象、内容、标准、方式等方面的衔接;要针对慈善事业在行政动员向民间公益互助转变的实际,通过有效制度安排,加强与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体系衔接,形成政府主导与社会互助有机联动的服务体系,提高社会化、专业化、职业化服务水平,更好调动社会各界参与积极性,更好发挥慈善事业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重要补充作用。

二、构建社会化慈善救助体系目前存在不足

对照上述要求,目前尚存在些不足:一是“三级救助圈”职能没有很好发挥。按照三级救助职能分工,乡镇(街道)级救助圈要负责市级救助圈以外的其他相对困难家庭(“边缘户”)的救助;社区(村)级救助圈,主要是协助前两级把帮扶救助政策落实到位,对辖区内的生活困难家庭提供其他各种形式的帮助和服务。但是由于这两级救助主体意识不强,加上各地财力情况不同,部分乡镇(街道)和大部分村(社区)对本级救助几乎没有安排专门的救助经费,也没有认真开展本级救助对象的认定工作,没有全面建立分类信息库,开展常态化动态管理和服务。二是救助 3 力度偏弱。近年来,随着低保、困难家庭救助、困难群众临时救助、集中供养、危房改造、医疗救助等各项救助政策的出台和实施,我市在社会救助方面投入的资金是越来越多,就单低保金2009年达到了1306万元,2010年全市“春风行动”慰问资金支出1000余万元,但与困难群众的需求还是有一定的距离,存在门槛偏高、救助偏低、受益面偏小的问题。就以医疗救助为例,目前能享受救助的政策为:农村五保、城镇“三无”人员;城乡低保(残保)家庭;城乡持证困难家庭;因患重大疾病住院治疗个人自负医疗费用30000元以上,且造成家庭生活困难的城乡家庭。按照我市现行救助政策,对低保户实行零起点救助,1万元以下部分救助20%;1万元以上至2万元部分救助25%;2万元以上部分救助30%,按照此救助比例,一个家庭在剔除各类保险保险报销后,剩余医药费3万元,经医疗救助后还需自负22500元,这还不包括不符合医保范围的自理费用。从某种程度上说,在大多数时候,某些救助政策只能体现政府的一种态度,而不能真正解决困难。三是救助信息缺乏整合。随着社会救助的内容逐渐增多,涉及社会救助的部门也是越来越多,我们初步算了一下,涉及民政、劳动、教育、卫生、建设、司法、残联、总工会、团委、妇联等十来个部门单位。而且,在同一个部门,又涉及不同的科室,由于社会救助的信息不能整合共享,导致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复救助和遗漏救助现象。我市虽然建立了帮扶救助工作领导小 4 组,统筹全市的救助工作,但是由于目前工作机制还不够完善,信息整合上还存在些困难。特别是各慈善机构分属不同系统,虽然目的都是开展“社会捐助”,但各自为政、各行其是,各有各的组织体系和不同的章程、工作方式,力量分散,捐助的财、物需由政府出面协调,否则难以全面统一安排,难以满足救助者和被救助对象的需求。五是以官办为主、民办为辅的慈善捐助体系,群众发动面不广,时间上断断续续,群众自发捐助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很难充分调动发挥,公益捐助活动的日常化、公众化特点难以显现。

三、意见和建议

帮扶弱势群体是维持社会这一有机体的整体平衡,构建和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是一项宏大的社会工程。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社会结构的急剧转型,特别面临当前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社会弱势群体及其问题日益凸现。建立、完善新型的社会化慈善救助体系,是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重要基石,是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城乡一体化救助体系的要求所在。积极探索、构筑社会化慈善救助体系,成了当前构筑全方位、多层次救助体系的总抓手、总载体。结合我市实际,先就构筑社会化慈善救助体系,建议如下。

(一)健全工作机制和组织网络,按照“广覆盖、保基本、5 多层次、可持续”的要求,整合救助资源,构筑“大社保”救助体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进一步完善大社保体系,充分整合资源,优化职能配臵,积极拓展延伸,为广大社会成员编织一张保障基本生活的“安全网”,为稳定社会安装一个“减震器”,为构建和谐社会打造一个坚实的“基座”。进一步构建市、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组织网络,市级成立“大社保”工作委员会(即目前我市帮扶救助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制订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规划、政策研究,统筹整合全市社会保障资源;乡镇(街道)设立“大社保工作中心”,集中行使社会事务、帮扶救助、春风行动、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社会保险、劳动保障监察、就业服务、残疾人保障、红十字会工作等职能;村(社区)设立“大社保服务室”,承担辖区内就业服务、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帮扶救助、慈善事业等社会工作,与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民政厅、财政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农村社区劳动保障和社会救助站建设的意见》(浙人社发„2010‟276号)文件要求相衔接。健全社会管理工作机制,逐步实现从“条条”的多群体分类保障,向健全覆盖全体城乡居民的保基本、多层次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转变,更好促进社会公平。

(二)延伸工作网络,健全慈善组织,逐步推进社会化慈善救助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一是建立乡镇(街道)慈善分会。慈善 6 事业是以扶贫济困、助人为乐为宗旨,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协调各方利益、缩小贫富差距、兼顾社会公平、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构建和谐社会为重要内容的一项崇高的社会公益事业。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对慈善事业高度重视,每年组织发动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和广大人民群众开展“春风行动”捐款活动,并通过慈善募集资金开展贫困群众救助活动。通过乡镇(街道)慈善分会成立,进一步拓宽组织网络,健全和延伸基层工作机制,以乡镇(街道)为主战场广泛开展资金募集,做好“筹资”蛋糕,进一步促进以“社会各界送温暖,困难群众沐春风为主题的“春风行动“常态化、制度化发展,发挥“三级救助圈”乡镇本级救助职能,进一步构筑上下联动、城乡一体化的帮扶救助体系。二是组织义工队伍。慈善事业的义工队伍,是只求付出、不求回报,以心感心、以情传情的社会团体。通过组建义工组织,动员更多的热心人士积极参与社会救助活动,承担包括“一助一”在内的扶贫帮困活动,建设独立的服务项目,不断壮大慈善队伍,拓展慈善人力资源的社会覆盖面。

(三)以项目为载体,创新社会慈善救助方式。慈善救助是慈善工作的落脚点,是慈善机构树立形象提高公信力的标杆。开展形式多样,富有成效的慈善救助活动,着力打造有影响力的品牌项目,不断拓展服务领域是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一是充分发挥慈善事业对社会福利体系建设的补充作用。按照“政府推动、7 民间运作、社会参与、各方协作”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慈善市场化劝募机制,开办慈善网店,为社会各界人士、企业界提供交流的平台。二是进一步建立市场化运作机制。运用鼓励有偿使用“春风行动”公益性商标、与困难群众互动、冠名捐赠、“1对1”和“1对X”捐助等形式,拓宽筹资渠道。二是健全捐赠激励机制。对企业纳税人向“春风行动”的捐款额在年度利润总额12%以内的部分,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予以扣除;向春风行动捐款的个人,在交纳个人所得税时捐赠额未超过纳税申报的应纳税所得额30%的部分,可从其应纳税所得部分中扣除;个人捐款按规定实行反哺救助机制。三是通过法律与税收政策的调控,来扩大福利资源。当前一些西方国家的个人收入和消费的税收很高,如遗产税,在某些国家高达80%左右,但慈善捐赠可以在税前支付,不列入捐赠人的计税所得,很多世界级的富豪同时也是世界级的慈善家。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落实慈善捐赠税收减免优惠政策,不仅为企业家回报社区搭建了平台了,企业通过慈善事业树立公众形象,同时免税可以促使企业回报社会,形成常态化、公众化、社会化的募捐机制。四是支持慈善组织创办慈善实体。慈善部门可根据资金实力,积极创办慈善实体,逐步搭建慈善事业的物质依托,用营利来保障慈善实体的正常运转,用营利来扶贫济困。探索劝募企业、社会团体独资或合作兴办慈善实体,实行股份制运作,走社会福利社会办的路子。同时,积极争取政府相 8 关政策的扶持,鼓励社会以各种形式捐赠慈善实体,创新和拓展慈善实体的内涵和形式,壮大规模,提升效益。

(四)创新募捐方式,加大慈善募捐的影响力。一是坚持常规性捐赠与应急救济募捐相结合,通过设立“慈善超市”,提托社区、公共场所等平台,推进捐助工作日常化、公众化、社会化。二是大力宣传和弘扬慈善文化。运用各种载体,加强对慈善捐赠典型和优惠政策的宣传,开展慈善奖和慈善人物评选,策划组织好义演、义拍、义诊等各类慈善活动等方式,传播慈善文化和价值观念。加大对有贡献者的鼓励,特别是精神鼓励,根据单位与个人对慈善事业的贡献程度,评选出社会公认度高、社会形象好的“最具慈善爱心企业”、“最具慈善爱心部门”、“最具慈善爱心个人”等奖项。三是打造慈善救助品牌,通过品牌树立、打造,进一步把贫困残疾人、孤寡老人、孤儿、特困学生、贫困家庭、大病医治等救助对象整合到特定的救助项目之中,科学策划实施一批如“大病困难救助”、“困难学生圆梦”、“夕阳扶老”、“爱心助残”、“情暖万家”等在社会上有感动效应的慈善品牌救助工程项目,为我市慈善事业的发展打造广阔的平台。

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调研思考

近来,通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按照学习调研阶段工作安排,个人就如何建立健全我县城乡社会救助体系进行了深入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现状一、城市低保制度全面实施。平昌县自......

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报告

关于如何建立健全社会救助体系的调研报告摘 要:围绕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从精确化管理、制度上衔接、城乡一体化三个方面入手,就如何建立健全社会救助体系,保障困难群众的......

对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

对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所谓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就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通过改革创新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救助工作模式,完善救助政策,整合救助资源,规范救助行为......

慈善救助申请报告(优秀18篇)

在工作和学习中,我们经常需要撰写各类报告来展示研究成果或分析问题。在完成报告后,要进行适当的修订和编辑,以确保语句通顺和语义清晰。通过阅读这些报告范文,我们可以学习到一......

慈善救助报告(优秀16篇)

报告的撰写需要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和精炼性,确保清晰地传达所要阐述的观点。在报告中,我们应引用可靠的参考文献和数据来源,以增加报告的可信度和权威性。下面列举了一些报告范文......

下载社会化慈善救助体系建设的思考(优秀)word格式文档
下载社会化慈善救助体系建设的思考(优秀).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