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的思考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
社会救助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中最基本也是最基础的制度。建国以来,我国的城乡救助制度经历了救助项目、救助对象由少到多的发展过程,救助政策、救助措施逐步建立和健全,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但由于目前正处于经济体制深刻变革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期,区域之间、城乡之间、行业之间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逐步扩大,相当一部群众生活还非常困难。以XX为例,现有城市低保对象7万多人,农村特困群众11万多人,五保供养对象1.1万多人,重点优抚对象1.7万多人,每年因灾需救济对象4万多人。还有许多特困学生、失业人员和遭遇重大疾病或特殊困难的家庭,他们在生活、医疗、住房、教育等方面都面临很大的困难。有效解决城乡救助工作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进一步健全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切实解决好困难群众生产生活存在的问题,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城乡救助工作的现状
(一)城市低保做到应保尽保。自90年代中期实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来,城市绝大部分生活困难群众纳入了城市低保,解决了城市困难居民的基本生活问题。XX市目前已累计保障城镇生活困难居民263.8万人次,累计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1.4亿元;保障标准从启动之初的100元提高到目前的130元,在低保对象中,下岗职工、森工农垦企业职工、失地农民占近60%,基本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切实保障了城镇困难居民的基本生活。
(二)农村救灾救济工作进一步深化。一是积极实施农村“安身工程”和“灾后重建”。近年来,XX市先后投入资金4000多万元,为10300余户农村住房困难和受灾群众新建住房4万余间,基本解决了农村群众的住房难问题。二是认真开展“三荒救济”,解决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问题。三是进一步完善了农村救灾制度。建立了分级负责、分级负担的救灾工作机制,确保了灾后重建工作的有序开展。四是积极稳妥推行农村低保制度,将农村生活困难群众纳入了农村低保。
(三)优抚对象各项政策全面落实。在乡老复员军人均实行了定期定量补助;落实了革命伤残军人的医疗统筹政策,基本解决了伤残军人治病难的问题;建立了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确保了重点优抚对象的生活与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同步提高。
(四)专项救助工作初见成效。开展了以建立农村医疗救助为重点的专项救助工作。XX市要求各县(市、区)按所辖农业人口不低于0.5元安排经费,作为农村医疗救助资金123万元,目前已建立农村医疗救助基金。市政府和有关部门还出台了对城镇“三无对象”,低保对象,农村贫特困户在上学、就医、住房和用水、电、气、通讯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对困难群众实施综合救助。
城乡社会救助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有待提高。有些单位、部门以及部分群众对社会救助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社会救助工作力度还不够大,措施还不够有力,投入还相对不足,片面地认为社会救助工作是民政等少数部门的事,缺乏主动参与的自觉性;有的救助对象“等、靠、要”思想比较严重,不靠自身的努力走出困境,个别的甚至认为不拿白不拿,稍有困难就找政府。
(二)资金筹集困难。一是由于财政压力过大,加之又要承担社会救助配套资金兜底工作,所以个别区(县)对社会救助资金的投入存在着列而不支,支而不足的问题。二是社会筹资渠道少,规模小。虽然民政、工会、慈善总会等都筹集了一定扶贫帮困资金,但规模小,救助能力有限。
(三)发展不平衡。一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已实施多年,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而由于财力等原因农村低保至今未出台。二是经费投入不平衡。近年来中央财政对社会救助的经费不断增加,但一些地方不但增加不了,反而有下降的趋势。三是全市11个县(市、区)由于经济发展的差异,各县(市、区)之间也存在着救助投入、救助标准上的差异。
(四)综合救助工作急需完善。城乡困难群众的救助需求是多方面的,解决温饱问题是最基础的保障,此外,他们还面临着教育难、治病难、住房难等现实问题。据国家有关部门的调查,在贫困地区患病应就诊未就诊的贫困群众达70%,应住院未住院的高达89%,因病致贫和返贫的达50%。在XX市贫困人口中有56%是因病致贫的。加之社会救助工作涉及多个部门,但由于在实际工作中缺乏统一协调配合,造成有的救助对象重复救助,有的则被遗忘。
(五)农村医疗救助困难多。一是投入与实际需求之间矛盾相当突出。据调查,XX近几年来,全市农村贫困群众欠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医疗费用就达2000余万元。二是由于宣传和理解上的偏差,部分群众和医疗机构错误地认为困难群众治病后就可到民政部门报销医疗费,造成上访的群众增多,基层民政工作的压力大。三是中央有关部门虽然出台了农村开展医疗救助的意见,但没有就救助对象、救助条件和救助标准作明确的规定,各县(市、区)推行工作难度大。
城乡社会救助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一)提高认识,完善组织领导体系。城乡社会救助工作是我们党以人为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随着改革的深入,利益关系的调整,各种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还会不断出现。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切实解决困难群众生活中面临的各种困难,有利于从源头上解决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各级要从讲政治的高度充分认识实施城乡救助工作,关注困难弱势群体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民心工程,是一项花钱不多但受益颇众的德政工程。要进一步强化政府对救助工作的责任意识,建立社会救助工作目标考核体系,列入政府考核目标,增强刚性约束。
(二)增加投入,完善救助资金筹资体系。开展社会救助工作离不开经费,仅靠政府下拨的资金救助对贫困群众而言只能是杯水车薪,必须发动社会力量,拓展救助资金的筹资渠道。一是要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社会救助工作的财政资金投入力度,社会救助所需资金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同时,建立强有力的监督约束机制,确保地方救助配套资金的到位。二是要挖掘社会资源,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工作,建立以经常性救助为基础,临时配套为补充的社会救助体系,变单一投入为多元化投入。
(三)部门联手,完善社会综合救助体系。近年来,随着低保、五保、农村特困户救助、灾民救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城乡困难群众的温饱问题得到了基本解决。由于民政部门的救助主要解决特困群众生存所必需的吃饭、穿衣和灾民的住房问题,对特困群众的住房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则需要多部门联手,各司其责、各尽其能,这样才能构筑社会救助的新平台。一是住房救助。在城镇继续完善廉租房政策,对城镇“三无对象”和低保对象租房实行优惠;在农村由政府和民政部门出资进行危房改造和灾后重建。二是医疗救助。在城市要尽快推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提高群众医疗保障意识;在农村尽快恢复建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同时制订大病医疗救助机制,切实解决农村困难群众的治病难问题。三是教育救助。要尽快制定出台对城市低保家庭和农村贫特困户子
女就学的减免政策,并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确保各项政策的落实。
(四)有机整合,完善社会救助工作的统筹协调体系。一是资源整合。用于社会救助的资金、物资、人力、信息由政府牵头综合协调施惠于被救助者,避免施救中重复与遗漏的现象,提高救助资源共享和使用效率。二是制度整合。要形成以低保制度为基础,其它制度相配套的制度群落,提高社会救助的整体效力。三是政策整合。救助政策实行联动,比如,凡持有低保证的居民,可凭证享受子女教育救助、医疗减免,水电、电讯减免等。这样才能形成救助资源供给稳定,救助政策互动,救助工作运作协调高效。
(五)政策扶持,完善救助工作造血体系。要从根本上改变以前救助工作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临时性救助局面,各地和各有关部门要制定出台救助对象在生产和经营中的优惠扶持政策,对有条件的救助对象要从文化教育、劳动技能、生产发展、经营服务等方面进行切实可行的帮助和扶持,从而不断提高他们的自身造血功能,使他们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从根本上帮助他们脱贫致富。
近来,通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按照学习调研阶段工作安排,个人就如何建立健全我县城乡社会救助体系进行了深入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现状一、城市低保制度全面实施。平昌县自......
社会救助体系作为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贫困群体基本生活,维护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权益,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社会救助体系是实现国民个体小康的制度......
社会救助体系作为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贫困群体基本生活,维护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权益,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社会救助体系是实现国民个体小康的制度......
近年来,**县为了切实加大城乡社会救助力度,建立健全了十项救助制度,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一是建立自然灾害应急救助制度。全县建立了灾情综合信息系统,设立了救灾......
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现状、问题及对策思考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多年来,我市按照“政府统筹,民政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指导原则,从完善社会救助的基本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