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推进我市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调查和思考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
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要求的具体体现,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维护公平与正义,推进我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市第五次党代会和五届一次人代会提出了“打造活力XX、建设诚信XX、构建和谐XX,实现新的跨越”的奋斗目标,加快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不断提高社会救助工作的水平,更具有紧迫而重要的意义。
一、我市弱势群体及救助工作现状
目前,我市有城乡低保对象、农村特困群众、五保供养对象等弱势群体19万余人,占全市总人口的5%。在7.58万城乡低保对象中,失业人员有1.22万人,失地农转非人员9802人,离岗人员7288人,离退休人员1886人,其他人员3.23万人。全市3.15万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年人均纯收入637元以下)仍然生活在温饱线下,有17.81 万低收入人口(年人均纯收入637元-1000元)未实现稳定越温,在温饱线上徘徊,随时可能返贫;有226个省定贫困村,基础设施薄弱,农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急需改善。
近年来,我市初步建立了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救助基本框架,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明显改善。主要表现在:
(一)城市低保实现应保尽保。自1998年我市实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来,已累计保障城镇生活困难群众293多万人次,累计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1.5亿多元。保障标准从100元提高到130元,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差60元,基本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
(二)农村扶贫开发力度加大。全市共建设了150个扶贫新村,新改建通村公路3109公里,解决了395个村不通公路问题,新建了27所中小学,改造了42所乡镇卫生院,实施了1818户移民搬迁工程,完成了1200人的劳务扶贫工程,解决了全市2.1万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帮助全市9.4万低收入人口实现了稳定越温,使150个贫困村彻底摘掉了贫困帽子。
(三)农村救灾救济工作成效明显。截止2004年底,全市供养五保对象9195人,其中集中624人,分散8571人,平均供养水平年人均819元。积极实施农村“安身工程”和“灾后重建”。近年来,各级政府和民政部门先后投入资金4000多万元,帮助1.6万余户农村住房困难和受灾群众新建住房8.3万余间,基本解决了农村群众的住房难问题。认真开展“三荒(春荒、夏荒、冬荒)救济”,每年投入资金约400万元,救济生活困难群众约8万人次,解决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问题。建立了分级负责、分级负担的救灾工作机制,确保了灾后重建工作的有序开展。稳妥推行农村低保制度,将15863名(其中失地农民984人)农村生活困难群众纳入了农村低保。
(四)专项救助逐步建立。开展了以建立农村医疗救助为重点的专项救助工作。市委、市政府要求各县(市、区)按所辖农业人口不低于人均0.5元安排经费,作为农村医疗救助资金。目前,全市已投入资金393万元建立了农村医疗救助基金,救助贫困群众2401人次,发放医疗救助金60万元。市政府和有关部门出台了对城镇“三无对象”(无收入来源、无抚扶养人和赡养人、无劳动能力)、低保对象、农村贫特困户在上学、就医、住房和用水、电、气、通讯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对困难群众实施综合救助。
(五)生活困难失地农民救助加强。将解决失地农民生活困难作为新形势下救助工作的一个重点,2004年全市有9143名失地农转非人员享受了城市低保待遇,有984人享受了农村低保待遇,有4021人得到了口粮救济,人平发放口粮救济金58元。
(六)优抚政策全面落实。对全市健在的8835名在乡老复员军人均实行了定期定量补助,定补标准达月人均100元,比全省规定标准高出10元;落实了革命伤残军人的医疗统筹政策,基本解决了伤残军人治病难的问题;建立了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确保了重点优抚对象的生活与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同步提高。
二、弱势群体救助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有待提高。有些地方和单位对社会救助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片面地认为关注和救助弱势群体是民政、扶贫等少数部门的事,缺乏主动参与的自觉性,工作力度不大,投入不足。有的救助对象“等、靠、要”思想比较严重,自身努力不够,稍有困难就找政府。
(二)救助需求与现有社会救助制度不相适应。近年来,随着城乡低保、五保、农村特困户救助、灾民救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城乡困难群众的温饱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但是,因病致贫、因灾致贫及贫困家庭医疗难、子女上学难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现有社会救助制度无法适应新形势下救助工作的需要,迫切需要进一步健全规范,切实提高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同时,弱势群众的救助工作不是单一的部门行为,应进一步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和任务,发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
(三)救助资金筹集困难。目前,弱势群体的救助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依赖于财政的投入,受经济条件的制约,财政投入毕竟是有限的,特别是个别地区对社会救助资金投入还存在着列而不支、支而不足的问题,成为制约救助工作开展的瓶颈。以城市低保和农村医疗救助工作为例,根据国务院规定,低保资金主要由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担,而我市已发放的1.53亿元低保金中有1.51亿是向中央和省上争取的;农村医疗救助工作虽然筹集了救助资金390多万元,但全市农村贫困群众需医疗救助的有近12万人,需资金2800多万元,投入与实际需求之间的矛盾相当突出。
(四)发展不平衡。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已实施多年,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但农村低保制度仍处在试点探索阶段。各区(市)县对救助工作的重视、资金投入、救助标准上也存在差异。以农村五保工作为例,农村五保供养标准最高的夹江县达到了年人均1100多元,而最低的区县年人均不足700元。
三、对健全弱势群体救助工作体系的思考和建议
(一)提高认识,完善救助工作组织领导体系。随着改革的深入,利益关系的调整,各种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还会不断出现。完善弱势群体救助体系,切实解决困难群众生活中面临的各种困难,有利于从源头上解决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关注和救助弱势群体是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要进一步提高对社会救助工作的认识,把加强此项工作作为建设“和谐XX”的重要方面来认真抓好抓实。要建立政府领导,民政主管,部门分工负责的救助工作领导体系,将关注和救助困难弱势群体的工作纳入目标考核,增强刚性约束。民政部门是城乡社会救助的主管部门,承担管理、综合、协调的职能。劳动保障、发展改革、财政、卫生、扶贫、教育、建设、国土资源、农业、司法、宣传、审计、监察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群团组织,慈善协会、公益协会和各种以社会救助为目的的社团组织,要多形式多渠道开展帮贫济困。
(二)增加投入,完善救助资金筹措机制。加大对社会救助工作的财政投入,强化监督,确保地方救助配套资金到位。要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加大财政支出结构调整力度,将社会救助所需资金列入同级财政预算,保证各项社会救助政策的落实。政府的土地收益要划出一定比例用于被征地农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失业保险和定期定量生活救助。建立社会救助资金的自然增长机制,每年社会救助资金的增长幅度应略高于当地财政收入增长的幅度。要挖掘社会资源,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工作,建立以经常性救助为基础,临时配套为补充的社会救助体系。要大力发展慈善事业、福利彩票事业筹集社会救助资金,变单一投入为多元化投入。
(三)协调配合,逐步建立救助工作的长效体系。加强部门协调配合,构筑救助工作新平台,着力解决困难群众住房、医疗、教育方面存在的实际困难。进一步完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特别关注农垦、森工、资源枯竭矿山等困难行业和企业特困职工家庭,对低保家庭中因大病、重残、年老等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员给予重点救助,实行应保尽保。进一步做好分类施保工作,建立贫困预警机制,提高低保管理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健全灾害应急救助体系,确保在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24小时内,灾民的吃、穿、住、饮用水、医疗等救助措施到位。进一步巩固、完善和提高农村低保,对丧失劳动能力的特困人口实行社会救济;对因病、因残、因灾导致家庭丧失主要劳动力而难以维持日常基本生活的农村家庭,实施定期定量的常年救助;对有劳动能力,但因病、因残、因灾、因自然条件差等原因造成基本生活困难的农村家庭,实施临时救济。进一步落实农村五保供养政策,并着力解决五保对象的住房困难。实施城乡医疗救助,试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启动城市医疗救助。做好教育救助,对低保对象和农村特困户的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实行“两免一补”,高中教育阶段提供一定的学习和生活补助费,继续做好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在城镇大力推广廉租住房制度,在农村有步骤地解决“三无”人员和其他特困户的无房和危房改造问题。积极实施就业、法律援助,完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
(四)拓宽思路,探索从根本上的脱困之路。在扶贫范围上,要由抓贫困县调整为在抓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同时,更强调工作到村、扶贫到户。要坚持“参与式扶贫”方针,在规划和实施到村到户项目时,充分尊重农户意愿,让农户广泛参与,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引导,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综合设计,提高扶贫对象的积极性,改变传统的“要我干”为“我要干”,提高扶贫工作的实效。增强龙头企业的带动和辐射能力,鼓励立足当地区域经济优势,按照产业化发展方向,以市场为导向,以利益为纽带,形成龙头企业与贫困农户的利益共同体,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贫困农户增收致富的作用。要积极开展劳动力的培训和转移,加强组织、完善服务、大力支持,根据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在提高贫困人口就业能力和职业技能上下功夫,拓展贫困农民就业渠道,增加就业机会。把贫困地区扶贫开发与资源保护、计划生育、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搞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小流域治理等生态工程,实现资源、人口和环境的良性循环,提高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原创文章,尽在文秘知音www.daodoc.com网。
(五)广泛动员,推进救助工作的社会化。在加大国有福利救助机构建设的同时,要发动社会力量,发展、扶持和兴建多种所有制形式的社会救助机构,为弱势群体的救助提供有效保障。完善经常性社会捐助服务网络,充分发挥公益慈善组织的作用,积极探索新的社会捐助方式,发展慈善事业。要以社区为依托,积极推进救助工作社会化发展进程,通过整活社区资源,扶持家政服务等壮大基层服务机构,拓展救助服务功能,扩大救助服务项目。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培训社会救助工作志愿者,不断提高社会救助工作的质量和水平。要广泛开展“义工”服务、“结对帮扶”、“慈善超市”、社区互助、邻里互助等活动,大力弘扬社会互助新风。要完善救助对象在生产和经营中的优惠扶持政策,对有条件的救助对象要从文化教育、劳动技能、生产发展、经营服务等方面进行切实可行的帮助和扶持,不断提高他们的自身造血功能,增强自我解困能力,使他们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从根本上脱贫致富。
近来,通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按照学习调研阶段工作安排,个人就如何建立健全我县城乡社会救助体系进行了深入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现状一、城市低保制度全面实施。平昌县自......
关于推进新型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思考一、新型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的内涵社会救助体系,指的是由国家为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帮助解决他们生活中遇到的特殊困难而建立的一系......
吉林省长春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意见一、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1.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是一项涉及民生的系统工程。......
社会救助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中最基本也是最基础的制度。建国以来,我国的城乡救助制度经历了救助项目、救助对象由少到多的发展过程,救助政策、救助措施逐步建立和健全,形成......
对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所谓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就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通过改革创新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救助工作模式,完善救助政策,整合救助资源,规范救助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