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十年商业地产的主流模式 大资管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未来主流的商业模式”。
未来十年商业地产的主流模式-大资管
作为泛金融类产品,商业地产的“投融管退”四个环节构成一个完整闭环,每一环都少不了资本的身影。但在传统的中国商业地产模式中,资本仅在企业内部循环,这与欧美发达国家的商业地产游戏规则完全不同。
传统的中国商业地产发展中,出现过三种主要经营模式,即完全出售、混和持有、完全持有。
“完全出售”是指开发商将所拥有的经营性资产全部出售,并不参与经营,只为回笼资金。从实际操作上看,由于开发商无法保障物业出售后的运营情况,除了少数位置极佳项目因为各种机缘意外生存下来,其余项目经营效率普遍比较低下。目前该模式已逐渐被开发商放弃。
混和持有则指部分出售、节点持有(持有节点型主力店)。部分开发商为了保证招商及运营效果,选择持有节点型的主力店,以带动其余小商铺的销售。从实际效果上看,节点型主力店并不能带动小商铺的租赁。这样的模式再次复制时,投资者热情就会大大下降。而且节点型主力店的租金收益不高,资产回报率表现欠佳,导致物业在退出时面临着巨大挑战。
完全持有,即现金流滚资产模式,通过可售性物业的利润弥补持有物业的资金沉淀。这原本被证明十分成功的模式,一旦面临去化速度降低的市场现状,当现金流不再能滚出资产时,该模式也慢慢走向尽头。
在上述三种模式中,资本都属于企业内部循环,其融资方式主要以借贷来运作。无论是开发贷还是在基金中做夹层,可统称为借款模式。这一模式成立的基础在于,销售型物业的溢价极高。如果当期就能实现远期的退出回报,投资人当然先选择尽快回笼资金,而非将大量资本沉淀于经营性物业中。
当行业利润率下降,短钱成本又一再拉高时,借款模式就不再匹配商业地产的运作需求。这种情况下,“股权融资——大资管”时代呼之欲出。什么是大资管?
大资管模式的核心特征是把资产管理方与投资方分离开来,类似于所有权和管理权相分离。通过私募股权的管理方法,以资产管理为纽带,极大程度地发挥各专业能力的集成和整合,为投资人创造更合理的回报。“资产管理”包括代建、代运营、资本管理等多项内容,既可单独操作,也可融合实施。资管方的收益主要体现在代建费收入(投资额的3%-5%)、运营管理收入(租金的10%)、资本管理费收入(投资额的2%)以及退出收益(溢价的20%)等。
当然,资管方也可以选择成为投资人的一部分,如全球非常著名的Simon、Hines。可见,“大资管模式“”尽管被称为轻资产模式,但在实操过程中,其实是“半轻资产”模式。
另外,大资管模式主要考量的是资产管理规模,所以也叫“资产滚资产”模式,其组织特征是”有限合伙人"制度。挑战
任何模式的建立,都伴随着革命与颠覆,并非一蹴而就。尽管大资管模式的成功在国外已有不少例证,但在中国市场环境下,仍面临不少挑战。当然,这也是个博弈的过程,挑战中也孕育着巨大的机遇。如果应对得当,此消彼长,未尝不是企业弯道超车的契机。
即便认识到大资管的优势,目前零售行业的不景气、零售地产过高的资产价格,直接导致资本方找不到合适的投资项目。大资管模式中平均6%的回报要求,在这样的情形下很难实现,这是投资方面遇到的难点。
商业地产资产还面临着极大的回调压力。目前来看,普遍偏高的资产价格经过未来几轮调整,可能将回归其应有价值,这样投资方预期的回报率更容易被满足。
融资方面,资本市场仍倾向于挣快钱。政策因素影响、市场前景不明朗、人民币汇率等种种因素,导致投资人心态并没有改观,这是最大的问题。前述三种模式的彻底衰落也需要一段时间才会显现。部分开发商仍抱着一丝幻想,希望继续房地产的暴利时代,这还需要一番斗争过程。
但是,随着行业利润率与去化速度的下降,债券融资优势不再,而险资等追求稳健回报的资金蓄势待发,这都将促使资本向着投资回报相对平稳的地方流去。
资产管理方面的核心问题是,资产方与管理方的信任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一方面,国际通用交易模式尚不能完全落地使用,资产方对资产管理的商业模式判断尚不成熟;另一方面,缺少成熟的资产管理团队也是一大缺陷。但随着大资管模式的日渐铺开,成熟的团队也将越来越多。
尽管REITs等退出道路在国内还处在基本封闭状态,但资产证券化是国家的政策方向,未来二三年内开放REITs已是大势所趋。一言以蔽之,目前商业地产“投融管退”的闭环中每个环节都面临着挑战,但是归根到底都落在行业资产价格过高以及资本回报追求过快这两点上。如果这两个问题得到解决,再加上管理团队的成长,大资产模式焕发青春是可以预见的未来。
市场中已经有成功案例的证明,例如零售地产中的深国投、万科、凯德都是这个模式的资深玩家,而产业地产方面,普洛斯、万通等也是入市已久的高手。未来5-10年大资管模式将成为商业地产的主流模式。选择
从更成熟的市场如美国的经验看,零售地产是规模最大的资管市场,然后依次为产业、写字楼、酒店、医疗养老等大健康地产以及文娱等特种地产。
而中国的情况是零售地产回报率很不乐观,一般在3%-4%;写字楼只有北京、上海的回报率较高,其它城市回报率基本低于零售地产;酒店回报更差一些。相比而言,规模略小的产业地产投资回报率现在普遍达6%-8%,是不错的一个投资选择。
时下火热的医疗养老等大健康地产与文娱等特种地产的最大问题在于,其市场规模并不大,而现在入场玩家已经很多,竞争激烈。很多开发商进入这两类领域是出于拿地的需求,这仍是现金流滚资产的思想,而非大资管思路,期待的还是地块的综合收益,而并非真正投入在持有医院、养老院、演艺场所、主题公园等,商业模式并不清晰。
长期来看,从市场规模、回报上升空间和自身擅长角度判断,零售地产是很有吸引力的投资产品。零售不动产投资:
在大资管模式下,鞭策“投融管退”这一闭环积极运作的灵魂是投资回报率,其核心管理思想就是KPI(关键绩效指标)。
对比以往“资产管理”时代,管理者关心的重点是当期收益。以购物中心为例,运营管理者是从消费者和商户维度进行思考,其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即关键绩效指标)为客流量、提袋率、客单价、商户入住率、销售坪效等指标。
而进入“大资管”时代,关注的重点则是现有投资收益和未来资产增值,其KPI为同店增长、EBITDA-U(Utilization of Earnings Before Interest, Taxes, Depreciation andAmortization,即投资回报率)等指标。资深玩家凯德便从投资项目之初就开始评估未来的投资回报率,其有一整套的KPI评估体系,用于预测资产的收益及退出时的价值。
EBITDA-U 定位规划的核心KPI 目前,EBITDA-U被作为投资市场对购物中心资产价值的核心KPI,它反映出一个购物中心通过持续运营所能带来的投资回报水平。现阶段,EBITDA-U达到6%是境外REITs发行的门槛。一般而言,一个成功购物中心的EBITDA-U可达到8%-12%,甚至更高。
EBITDA-U的构成有个简单的公式:EBITDA-U=EBITDA(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Investment(投资成本)。从该公式可以看出,提高EBITDA-U的核心路径无非两条,提高购物中心的EBITDA及合理降低前期投资成本。
EBITDA-U提高的核心在于增加购物中心的营运收入,控制营运成本。由于租金收入是购物中心营运收入的主要来源,合理化、最大化购物中心的租金收入便成为购物中心开发规划的重中之重。
国内的商业地产的组织模式主要有四种:
第一个是在预算管理模式中,商业部门是集团的一部分,属于成本中心,行业内大多数公司采用这类模式。
第二个是轻资产的委托管理模式,是指城市地产公司将商业地产委托给商业管理公司进行管理,商管公司通过收取委托管理费物业管理费广告费等来获取收益,这是万达采用的模式。
第三个是轻资产的分租模式,是指城市地产公司将商业地产以内部定价的形式租赁给商管公司,商管公司收取租金溢价物业管理费广告费等收益,保利是这种模式的代表。
第四个是重资产的代建模式,商管公司采取重资产的操作模式,其中开发环节由城市地产公司代建,商管公司实质上是一个全价值链运作的商业投资公司。
那么除了组织形式的现状,未来什么样的组织形式比较有利于市场操作?不一而论,未来大资管资产的持有权与管理权分离的外包方式将逐渐出现并成熟。
随着国内机构与个人财富的迅速积累,急需更丰富、多元化的资产管理渠道,中国的资产管理行业得以迅猛发展。在此背景下,自2012年5月以来,中国的资产管理行业迎来了一轮监管放松、......
商业地产模式第一种就是我们逐步认同的是“只租不售”,这一类通常把物业建成以后形成独立的产权,通常招商合作,以租金作为主要的收入来源,目的是什么呢?目前是通过产权形成之后,物......
大资管培训心得体会4月23日,有幸参加了钟楼区委组织部联合钟楼经济开发区共同举办的“6+1板块”建设素质能力提升班第二讲——“大资产管理时代的价值管理与投资实践”。富弼......
地产大资管巷战房地产这块蛋糕出烤箱了!对于私募、基金、券商、VC来说,房地产不再“闻其香而不得食”。自去年6月起,证监会和保监会陆续放宽资产管理限制,房地产开发商立马感觉......
MOM大资管时代MOM:“让专业之人做专业之事”的基金受到了投资者的青睐。可是,基金种类繁多该如何选?买了基金后也需要主动管理该怎么破?更重要的是,如何在基金中分散投资做出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