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音史复习资料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中音史复习”。
列举十个远古乐器(先秦以前的)鼓、龠、磬、钟、埙、瑟、筝、琴、箫、笙、笛、篪 骨笛 1986,河南舞阳县贾湖出土,猛禽较骨钻孔而成,有8,7,6,5孔笛,7孔居多,音阶结构至少六声音阶,也有七声音阶,科学鉴定距今9000年,是竖吹乐器。价值:证明我国古代音乐文化有9000多年可考历史,通过测音,说明位于中原的河南地区,可能是五声,七声音阶形成和成熟最早的地方。礼乐制度:为巩固社会地位和等级社会,吸取商代灭之之教训,社乐制度由周公初步制定,后人增补而成一种严格而又烦琐的制度,礼乐制把上层社会的人分等级,再依等级地位的不同规定所施行的礼乐,表现在三个方面:(1)乐器排列方面,天子四面,诸候三面,卿二面,士一面排列(2)乐舞规模大小,天子八佾,诸候六佾(3)繁琐的典礼,仪式不同音乐不同。
一、郑卫之音
狭义的讲,郑卫之音是指先秦时期郑国和卫国的地方音乐。广义的郑卫之音即民间音乐。历史上儒家曾把郑卫之音贬为“靡靡之音”、“淫声”、“亡国之音”等,原因主要是郑国和卫国在周代是商代后裔的聚居地,郑卫之音是“商之遗音”。
二、郑卫之音的音乐特点 音乐的娱乐性和观赏性大大增强,教育功能很弱。为后世的歌舞伎乐发展奠定了基础。八音周代出现的乐器分类法,按照制选材料的性质分为金,石,木,土,草,丝,匏,竹,是我国音乐史上最早的乐器科学分类法。曾侯乙墓编钟 1978年,湖北隋县出土,显示出我国历史上编钟音乐文化所达到的惊人成就。(1)整套编织共64枚,分为上,中下三层。(2)这套钟的总音域达到五个八度,可奏出完整的五声音阶,其间中部区可演奏十二个半音,采用纯律和三分损益律的复合生律法。(3)钟上有铭纹,为了研究古代乐理提供了实证资料,其价值在于其证实了我国古代双音钟的存在,说明了战国时期编钟艺术的高度发达。
乐府 乐府是秦朝开始设立、汉代开始兴盛起来的、以搜集、改编、整理和表演民间音乐为主要职能的音乐机构。它对各民族间音乐文化的交流、融合及对秦汉音乐文化和以后各代音乐文化都有很大的影响。汉哀帝时罢除了乐府.鼓吹乐秦汉时期合并发展起来的鼓吹乐,是一种以吹管乐器和打击乐器为主兼有歌唱的器乐合奏形式。西汉时,根据乐器配置和乐场合的不同,又分为“鼓吹”和“横吹”。相和歌 汉代汉族民间歌曲的总称。他经历了由最早民间没有伴奏的“徒歌”形式发展到“一人唱,三人和”的“但歌”形式,最后发展到“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相和歌”。相和歌的主要伴奏乐器有节、笙、笛、瑟、琴、琵琶(阮)等。它有深厚的民间基础,是后来魏晋时期的清商乐的前身。相和歌使用的宫调叫相和三调,即清调、平调和瑟调。相和大曲
是相和歌的最高发展形式,是含有多段体的大型歌舞作品形式。其结构包括“艳”、“曲”、“解”、“趋”、“乱”等。其中,除“解”基本上每曲必用外,“艳”和“趋”、“曲”可能属于引子或尾声性质,“乱”在大曲中很少见使用。完备的大曲结构一般可分成三个部分,具有三段体的结构特征。清商乐:是魏晋时期我国北方和南方汉族民间音乐的总称。是在相和歌的基础上,吸收当时南方吴歌、西曲等地方民间音乐的因素而发展起来的音乐形式。百戏:汉代的百戏,上承周代散乐,是多种民间音乐艺术的结合,包括角觝、杂技、魔术、歌舞等多种艺术形成。歌舞戏:南北朝末年兴起的一种有故事情节,有角色化妆表演,载歌载舞,或同时兼有伴奏或管弦伴奏的戏曲雏型,重要节目有《大面》《钵头》《踏谣娘》。
2、三分损益法
这是我国最早的生律方法,即确定乐音的绝对准确高度及其相互关系的方法。它记录在距今2600年前左右的《管子·地员篇》中,是一种在弦上按振动体长度来进行计算的生律方法。《管子·地员篇》记载的三分损益法只生出宫、徵、商、羽、角五个音。后来在《吕氏春秋·音律篇》中,又记载了在“三分损益法”生五律的基础上继续往下推算求出十二律及其顺序的方法。京房六十律:汉代京房提出六十律理论。他是在三分损益法的基础上,利用第一律与第十二律之间存在的音差,继续损益推算,将一个八度分成六十律。这个理论虽然没有实践,但是有理论价值,显示了律学思维的精微性。
古琴音乐两汉时趋于成熟,《广陵散》乐汉末年产生于广陵地方的一首琴曲,题材根据琴曲小标题,来自于《琴操》中的《聂政刺韩王曲》《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其曲谱,经历代传授,后被保存在明,朱权辑的《神奇秘谱》中,共45段。《碣石调·幽兰》南朝梁代丘明所作琴曲,现存谱式原件是唐人手写卷子谱,存于日本,是用文字记录弹奏手法的文字谱式,曲调形式为碍石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琴谱。《梅花三弄》、《酒狂》
隋唐燕乐发展(1)隋朝以法令形式颁布了“七部乐”的燕乐体制,是以国名,地名作为乐部名称形成的音乐,隋炀帝时,又增加了康国、疏勒两个乐部,至此隋代“九个乐”的宫庭燕乐宣告完成。(2)唐代宫庭燕乐起初完全承袭隋代燕乐体制,至唐太宗贞观一年,废除礼毕即文康伎,又废除“天竺乐”,加入“扶南乐”将燕乐列为“首部”,形成了唐代的“九部乐”,唐太宗统一高昌后,又加入了“高昌乐”形成了二十部乐。
歌舞大曲:是一种综合器乐,歌唱和舞蹈,含有多段结构的大型乐舞,在隋唐宫庭燕乐中占有重要地位,包括法曲、大曲、清乐大曲、胡越大曲,其结构基本分为三大部分:散序、中序、破、代表作品:《霓裳羽衣舞》。学堂乐歌:沈心工、李叔同,曾志忞。(1)背景:a 20世纪初,随着鸦片战争中国的落后,音乐救国思想的萌发导致教育的革新b随着西方音乐的传入,为了唤起公民的爱国热情,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C新式学堂的建立,开设音乐课,形成了以学堂乐歌为主要途径,从而影响全国的音乐运动。(2)主要内容:1,宣扬富国强兵、抵御外国欺凌的爱国精神。2,歌颂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新政的胜利。3,配合中小学生进行所谓“国民教育”的“军歌”,向青少年进行勤学苦练,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教育。4,呼吁妇女解放,男女平等,学习新文化,消除旧习俗,树立新风尚的思想与鼓吹忠君,尊孔等封建传统伦理道德题材。3,来源:基本以西方和日本通用的简谱或线谱记谱,使学生集中咏唱的齐唱曲,选取的歌调都是日本歌词,欧美的歌曲填词,我国歌曲填词及我国音乐家自己创作曲调的学堂乐歌不多。(4)历史意义:1,培养出中国最早的一批教育人才,为中国普通音乐教育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师资力量。2,展示出音乐教育的社会功能,逐步确立音乐课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3,“集体歌唱”的音乐表现形式对群众歌曲体裁的形式及群众歌咏活动的开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4,为“五·四”以后中国现代新文化的深入发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也为中国现代中小学普通音乐教育铺垫了最好的基石,标志着我国近代音乐史开端。
萧友梅:20世纪初音乐教育家,作曲家,理论家。A(1)建立了我国早期的专业音乐院校如“北大附设音乐传习所”“上海国立音乐院”(2)从事早期的专业教学,最早在中国开设和声课,规模庞大,编导专业教材,重视社会中小学教育。B其大部分作品写于20世纪20年代,声乐作品有三类:群众歌曲《卿云歌》《五四纪念爱国歌》等,学校歌曲,分别收在三本教材性的曲集中《今乐初集》《新歌初集》《新学制唱歌教科书》,反映对军阀统治下的中国社会现实不满及对国家前途和命运忧虑的歌曲,如《问》特点是旋律及节奏进行较平稳,篇幅不多,简短,曲式偏重于上下对称的方整性结构,多数作品有钢琴伴奏,此外还有大型声乐套曲《春江花月夜》
赵元任A:汉语言之父,B共创造了一百多首音乐作品,声乐作品占绝大多数,另包括少量器乐小品和民歌改编曲,1915年发表我国第一首钢琴作品《和平进行曲》20世纪,20,30年代创作的作品最具影响力,1928年出版的《新诗歌集》中的作品具代表性,体现“五·四”精神作品《卖布谣》《劳动歌》及合唱曲《呜呼,三月一十八》创作歌曲《教我如何不想他》,30年代后编导推行社会改革新教育的歌曲,如《西洋镜歌》,还编写了相当数量的儿童歌曲,其最优秀的会唱代表作《海韵》是一部具有一定民族特色,清唱剧式的大型作品,标志着20年代的最高创作水准。创作特点(1)努力追求中国风格的音乐,旋律上最早吸收了民歌小调至广泛吸取吟诗调,民间戏曲,说唱音乐进行创作,和声上结合中华民族音调的和声特点进行有关民族化试验。(2)借鉴西方的作曲技法,调性布局并采用转调的手法,钢琴伴奏起到了共同塑造音乐的形象的效果,注重不同调性的不同情感色彩。(3)开创了多曲创作的题材。
黎锦晖 A.1922年创办了我国当时最大的音乐文化周刊《小朋友》B,1927年创办了我国最早的专门培养歌舞人才的学校“中华歌舞专修学校”C,20世纪20年代为“推广国语”教育运动创作了儿童歌舞表演和儿童歌舞剧两种音乐形式,有24首儿童歌舞表演曲,如《可怜的秋香》,儿童歌舞表演剧,如《麻雀与小孩》和最典型的《小小画家》创作特点,他的歌舞剧是由他自己编剧,写词,写曲,注意了儿童富于幻想想象的特点,适当吸收神话剧题材,运用动物拟人化的手法,以生动的形象向少年儿童进行新思想的启蒙教育。
刘天华:在民族器乐方面作出巨大贡献A,革新二胡形制,创作大量二胡曲,开创了二胡作为一种独奏乐器的历史新纪元,另作有若干琶琶曲以及一套二胡练习曲,一套琵琶练习曲,并倡导国乐改革,收集整理民间音乐,B他们创作分三大类:(1)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看不到出路的苦闷彷徨的心情。(2)从国乐改革为主旨,说明中国知识分子在逆境下追求未来光明前途,《良宵》《光明行》其中《光明行》全曲自始至终贯穿着明朗欢欣之情和奋发向上的力量。(3)描绘自然景色和对某些生活情景的感怀。C,创作特点:(1)在演奏上,广泛吸收小提琴的揉弦演奏法,大胆吸收其它乐器的演奏方法来丰富二胡的演奏。(2)大量吸收和学习民间音乐,进行有关民族音乐的记录整理,刘天华以其毕生的努力,以创作演奏,教学到理论研究全面实践,为我国民族器乐开创了一条有创新意义的新路。黄自★学院派代表人物,其音乐活动始于1926留美期间,(1)有器乐作品代表作音乐会序曲《怀旧》(2)1935年为故事片《都市风光》写片头曲《都市风光幻想曲》(3)合唱作品有一部抗日题材歌曲——混声四部合唱《抗敌歌》《旗正飘飘》(4)艺术歌曲是其歌曲创作中影响较大的方面,包括我国古诗词的独唱曲《点绛唇》《花非花》,有意识地作了多声民族化实验,另有作品《春思曲》《思乡》《玫瑰三愿》,其中《玫瑰三愿》借玫瑰的三个愿望表达了对未来和平的期盼,为故事片《天伦》所作主题曲《天伦歌》为抒情情独唱歌曲,作有儿童歌曲《西风的话》《踏雪寻梅》(5)清唱到《长恨歌》是唯一的一个大型声乐套曲,反映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共十乐章,作者生前完成七个乐章 创作特点:(1)音乐生动,鲜明,曲调流畅,优美,歌词与曲调高度结合,创作构思细腻,集中,乐曲结构简洁严谨。(2)在部分作品中对音乐的民族风格作出了创造性的探索,对当时及以后我国专业音乐界影响巨大。
聂耳:20世纪30年代“左翼”音乐家,1933年正式开式为左翼电影或戏剧配乐,写插曲。(1)创作了民族器乐合奏《金蛇狂舞》《昭君出塞》等,主要创作集中于群众歌曲和抒情歌曲两类。(2)群众歌曲有《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等进行曲性质的歌曲,表达了中国人民空前高涨的斗争热情。(3)工人歌曲《大路歌》《开路先锋》(4)抒情歌曲《梅娘曲》《飞花歌》《铁蹄下的歌女》(5)儿童歌曲《卖报歌》
创作特点(1)创作中重视音乐民族风格和艺术形式的创新,劳动歌曲吸取劳动号子的曲调,抒情歌曲吸取山歌小调的曲调,并创造性的吸取某些音调因素,加以重新创作和发展,其歌曲即有民族大众的特点,又富于时代特色(2)大胆突破了传统的一般的整性的歌曲结构原则。(3)聂耳是一位坚定的革命者,也是一位大胆的革新者,以其天才和努力为我国“左翼音乐运动”的开展树立了一面光辉的旗帜。
贺绿汀抗日救之音乐创作作曲家的突出代表人物,代表作品:钢琴曲《牧童短笛》,旋律优美,形象生动,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获“征求中国风味的钢琴曲”一等奖,钢琴曲《摇篮曲》,1934年后,创作了17部影片的配乐,如《天涯歌女》《春天里》,群众歌曲《上战场》《保家乡》,合唱歌曲《游击队歌》《垦春泥》独唱曲《嘉陵江上》,另有管弦乐曲等。冼星海★我国近代音乐史上罕见的多产作曲家,创作了200多首群众歌曲,4部大合唱,2部歌剧等,其创作分为四个时期:(1)巴黎时期,创作了《风》《游子吟》等室内乐作品;(2)1935-1938年间,是他主要创作时期,有群众歌曲《救国军歌》《到敌人后方支》,抒情性与战斗性相结合的歌曲《太行山上》,劳动歌曲《拉犁歌》等。(3)1938-1940延安时期,写作大量群众歌曲同时,开创创作一系列大型体裁,如歌剧《军民进行曲》《生产运动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以及《黄河大合唱》等。(4)1940-1945苏联时期,创作大型器乐作品,如《民族交响乐》等。
《黄河大合唱》整部作品旋律的发展,基本上建立在三个主题上,即《黄河船夫》的主题动机,象征着斗争和力量,《黄河颂》的主题,象征着民族精神的宽广崇高和自由奔放,《怒吼吧,黄河》表现了中国人民苦难的主题,作者在这部作品里以黄河为背景,热情地歌颂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战斗意志,歌颂了具有悠久历史的伟大的祖国,描述了在抗日战争前后黄河两岸人民生活时巨大变化,痛斥了敌人的残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苦难,最后又以惊人的笔墨勾画出一幅幅人民群众纷纷起来保卫祖国,反抗敌人的壮丽的情景。整个作品自始至终充满了激动人心的情感力量,雄伟浑厚的气魄,以及必将取得最后胜利的坚定信念。
马思聪是我国第一代小提琴演奏家,教育家,具有相当成就和影响的作曲家,其众多体裁的作品中小提琴曲的影响最大,体现了他的艺术个性和特色,如《第一回旋曲》《西藏音诗》《牧歌》1937-1938《内蒙组曲》,其中第二曲《思乡曲》运用了民族风格的特征,《内蒙组曲》由三个乐章组成,分别是《史诗》《思乡曲》《塞外舞曲》,他的小提琴作品为小提琴艺术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有2部管弦乐组曲《欢喜组曲》《册林之歌》和2部交响乐,大型声乐套曲有《抛锚大合唱》《民主大合唱》《祖国大合唱》《春天大合唱》 《白毛女》意义,1,在艺术成就上解决了通过音乐来表达具体的刻画剧中人物形象的问题。2,吸收了民歌的音调作为主题的音调基础,广泛地吸收说唱,戏曲等民间音乐的音调。3,音乐创作的形式和手法上借鉴了近代外国歌剧的传统形式和经验,丰富了歌剧的表现力。4,歌剧《白毛女》的成功,使这种综合性艺术形式在我国整个近代音乐发展中产生重大影响。5,为真正适合我国广大群众的新型的歌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就是为什么后来人们都称这种歌剧为“新歌剧”的主要原因。
一、记谱法
1、文字谱:用文字记录左右手的位置和手法,用此记谱的是《碣石闽·幽兰》,传白南朝粱代的丘明,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琴谱。
2、减字谱:由文字谱发展而来,是古琴记谱法,这一变革是由唐代曹柔完成的。它用减字笔画拼成某种符号作为左右两手在古琴音位上弹奏手法的标记,是一种只记弹奏音位与方法而不记音名的记谱法。其意义是,它的出现使得晚唐时期的陈康士、陈拙得以据此整理大批隋唐以前的琴谱传于后世。
3、半字谱:唐代的燕乐半字谱是我国工尺谱的一种早期形式,在唐代有管色谱和弦索谱两种谱式。1900年在敦煌藏经洞发现的《敦煌曲谱》,是五代后唐时期抄写的一份曲项琵琶用的燕乐半字谱。
4、俗字谱:俗字谱是工尺谱的一种早期形式。宋代流行,采用十个基本谱字按固定唱名记谱。《白石道人歌曲》中的17营词曲即采用了俗字谱记写。
5.律吕字谱:宋代用十二律名记录乐音的一种记谱法。现存最早的谱例是南宋传谱,6.工尺谱:明清时期流传于民间音乐、戏曲、曲艺音乐,源于唐代的燕乐半字谱,由于流行地域和乐种的不同而有多种记谱方式和唱名。首调唱名法。常用的工尺谱调门称为“工尺七调”。
一.远古时期 音乐的起源模仿说:音乐源于对自然音响的模仿。《吕氏春秋》 感情说:音乐源于人对于思想感情的表达。《礼记·乐记》 劳动说:音乐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淮南子》......
萧友梅为校长。国立音专设预科、本科、研究班,并附设师范科与选科,成立了相当于系的理论作曲、有键乐器、乐队乐器、声乐和国乐等组,从而形成选择 填空 判断 了较为完备的专业......
中音史选择题: 1教士的活动、近代西方音乐最早传入中国的途径是:西方传2、标志中国近代音乐文化开端的是:学堂乐歌的兴起3、西方教会在中国创立的最早的一所学校是: 马礼逊纪念......
中国古代音乐史名词解释1、昆山腔:也叫“昆腔”“昆曲”“昆剧”等,是明代产生的四大声腔之一。最初是昆山一带民间流行的南戏“清唱”腔调,后经魏良辅吸收诸多腔调音乐和“北......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复习资料一.填空:1.新音乐兴起于清末,再度兴起于五四时期.2.肖有梅的《今乐初集》及《新歌初集》开近代中国艺术歌曲之先河.3,黎锦晖主要从事儿童歌舞音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