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作文教学的本真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回归语文教学本真”。
回归作文教学的本真——“自然说写”作文法解读
作者:李开拓,李江燕
纵观几十年来我国作文教学改革的历程和中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受应试教育体制的制约,传统教育观念根深蒂固的影响,作文教学功利化、模式化、套路化,严重偏离作文要义及学生成长规律和说写能力形成规律,作文教学改革欲进不前。作文教学改革,无非是理念与方法的革新。我们的探究,应从正确认识作文及作文教学的本质、目的、原则和规律入手,然后反观教学现状,查找问题,寻求创新突破口。
说话和写作都是人类生活须臾不可离开的“表情达意”的工具,都是言为心声的产物,所以,说和写,只是形式上有声和无声的区别,应同属“作文”范畴。作文教学,包括书面表达能力培养,也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培养。二者不可截然分开,且应同步训练。
基础教育阶段的作文教学,目的是经过循序渐进的科学训练,让孩子逐渐知道什么是作文,为什么要作文,什么是好作文,怎样才能写好作文。同时,借助作文教学,使孩子掌握交际交往和继续学习的语文工具;使孩子学会观察和思考,积累思想和情感,提升孩子的思维能力和认识能力;学会做人做事,培养健全的人格和品质,而不是为了培养写作天才和小作家,更不是教会孩子如何成就高分满分作文而没有真正的语文能力。孩子说写能力的培养与形成,是有规律可循的,要循序渐进,贴近生活,符合孩子的现有知识结构和年龄特征,需遵循身心发展规律和说写能力培养的规律,更要辅以阅读和思维开发等,进行综合训练,实现思维开发与说、写训练同步;思维开发与阅读理解、积累情感与思想、学习写作技巧同步;巩固、丰富语文基础知识与说写能力提高同步;作文与做人、教书与育人同步;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与文学性并重。违背规律,将葬送教育,毁掉孩子。
鉴于以上分析,笔者针对我国中小学作文教学呈现出来的种种弊端,在借鉴前人和广大同仁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的思考以及中小学作文教学(业余辅导)的实践经验,设计了一套“自然说写”作文法。在这里,将其相关概念和基本理念提出来,以求教方家。
一、“自然说写”的定义
所谓“自然说写”,就是自然捕捉视听,自然产生联想、想象和感悟,受表达欲望的驱使,或依据一定的目的,自然、流畅、清晰、准确、生动地表达和抒发内心思想和情感。以培养和提高孩子“自然说写”能力为目的的说写训练法,就是“自然说写”作文法。这种训练法强调说写同步训练。
“说”和“写”就如同吃饭、睡觉一样,是我们生活、学习、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人的思维应该是一种自觉行为。说写都是我们思维的一种外现形式,想到什么就说写什么,怎么想的就怎么说写,那么,它就应该是一种自然的行为。说写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也就是在这不断的自然、自觉的行为过程中逐渐完成的。
二、关于“自然”
1.说写行为自然
在平时,通过训练,要让孩子在能够自然捕捉视听,自然展开联想与想象,自然产生感悟,(基于自己的见闻和感受)自然生发说写欲望,自然表情达意。也就是自觉去关注生活、感受生活,自然产生“我想写(说)”的冲动,并在这种冲动的作用下自然去表达;在有意说写或目的说写情况下,孩子能够按照一定的要求和一定的目的,自然得体、准确精当地去表达。
2.说写内容的自然
指训练内容要贴近孩子的现实生活。着眼现实,孩子说写才有“生活”,说写熟悉的人、事、物、象,孩子才会有感受、有认识,才会觉得有意义、有兴趣。根据现实的某种需要或自己的内心意愿,即“我想写(说)”,如实地反映自己的见闻和感受,反映真实的生活和生活的真实,说出自然真实的我,写出自然个性的我,即“写(说)我想”。基于现实,孩子才能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的翅膀,拓宽思维,走向深刻。这样,才能收到培养和提高说写能力的训练效果。
自然是真实,真实的就是自然的。教育来不得半点的虚假。关于写作,叶圣陶曾说过:“要写出诚实的话,非由衷之言不发,非真情实感不写。”教育引导孩子写真实的生活、真实的思想和情感,不仅有利于激发孩子的写作兴趣和欲望,促进孩子写作能力的形成和提高,更在于它影响孩子的成长。“作文如做人”,做真人,才能有真文,做真文,才能做真人,这也正是作文教学的另一重要目的———育人。教会孩子说真话,才能使孩子从内心深处生发出写作欲望,写自己想写的喜、怒、哀、乐,爱与憎,是与非等,这样,老师才能掌握孩子的心理,有效地实施教育,同时,通过说、写真话、实事,能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品行,从而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这是“自然说写”的教育功能之体现。
3.训练过程要自然
拔苗不能助长,那是摧残,因为违背了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说、写能力的形成与提高也有其“自然”规律。教师在指导说、写的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几个规律。
一是技巧不要先行。训练初期,不要强调技巧。在说写过程中,孩子自然对写作方法有所感悟,这种感悟来得自然、真实。加之老师“润物细无声”的适时、适度地点拨,结合具体的文本,孩子在不知不觉中,轻松地就掌握了。注意,点拨一定不要“煞有介事”。
二是说写要求要符合孩子的心理、年龄特征。说写素材自然来源于孩子的生活和孩子的内心世界,不可以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和评判孩子的作文。孩童的话语,孩子的童真、童趣,孩子的奇思异想,孩子可笑的认识??恰是孩子所独有的,也正是孩子表达欲望的促发因素和主要内容,万万不可随意否定、斥责,应鼓励才是。说写内容要切近生活,自然地由己及他,由家庭到学校到社会,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由浅及深、由熟到生、由实到虚??
三是符合孩子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不要刻意追求主题深刻,孩子的认识到位了,自然会反映出深刻主题,不断地说、写,孩子自然知道如何去表现主题,反之,不合实际地过高要求,只能为孩子的说、写设置障碍,该做的是如何丰富孩子的知识,提高孩子的认识。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而言,更要忌讳主题先行,甚至淡化主题,因为他们还不知道什么是主
题,一切都是随机的、自然的。他们尚处于起步阶段,如同小孩子学步,只要走,往哪走,怎么走,走得成不成样子,都不重要。说写既是工具,又是提高运用这个工具能力的途径和手段,只要孩子坚持说写,他的说写能力自然会由无到有,由低到高;主题自然会由分散到集中,由肤浅到深刻;涉猎范围自然由窄到宽,由现实到未来;技巧自然由糙到精,由生疏到熟练,由刻意追求完美终不妥到无意雕琢而尽美善。
说写训练必须遵循这些原则或规律,否则,就会走弯路或死路,传统的作文教学就是明证。遵循规律即是自然,自然方能健康发展,万事万物皆一理。自然说写即是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说写能力发展的规律,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能动作用和教师的指导作用,使学生顺利而愉快地度过说写关。
4.说写评价要自然
评价是为了让师生了解学生某阶段说写能力达到的程度,不是终极评价。评价对学生的学习应该起到督促和激励作用。无论是老师训练过程中的评价,还是考试这种阶段性的总体评价,都要本着多鼓励少批评的原则,保护孩子的自然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这样的评价才是正确的,符合教育规律和教育原则的。因为,学校教育不是终极教育,学校的说写训练也不是在培养作家、文学评论家,让孩子一直以饱满的热情积极投入到说写的训练中去,就是学校教育的成功。
自然是习惯,自然是主动,自然是乐趣,自然是真实,自然是符合规律,自然是无意雕琢而尽善,有意雕琢而无痕。自然生发于自觉、奠基于积累、服务于需要。
三、关于“说写”
1.无意说写
生活中,不是所有的说写行为都是有准备的,除了因工作等特殊需要而有意识有目的地准备说写材料外,可以说多数情况下都是无意的、随意的、自由的说写,如打招呼、网络聊天、即兴演说、现场主持或答问等。又比如因触景生情、睹物思人、读书有感等而自然抒发感受,传递情感。孩子正是在这些无意说写过程中逐渐培养并提高了说写能力的。在说写训练的初级或中级阶段,指导教师应该多安排一些这样的说写训练内容,多制造这样的训练机会,对孩子进行随机无意说写训练,以引导孩子去观察生活,自觉强化说写训练。
2.有意说写
是指有明确的目的、要求而发生的说写行为。这种训练有一定的难度,多是针对高年级学生或训练的高级阶段进行。考试时的说写、文学创作和生活、工作中带有一定目的说写多属于这种有意说写。有意说写行为既是应用,也是训练。
3.从自然说写到说写自然
综上,“自然说写”,应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即自然说写和说写自然。前者重在“自然”,后者重在“说写”;前者侧重训练,后者侧重应用;前者是基础和过程,后者是提高和效果;
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
自然说写,是无意的自由说写。看到什么说写什么,想到什么说写什么,也就是自然捕捉视听,自然表情达意。基本特点是:感官刺激———产生表达欲望———自然表达,或者是见闻和感受———我想说写———说我想说,写我想写。这种说写多数是出于个人的表达欲望。
说写自然,即有意的目的说写。在无意的自然说写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目的或要求,在内容、形式和思维框架上有选择有针对性的说写。在表达上做到流畅自然、雕琢而无痕。这种说写,除了出于个人的表达欲望而说写,也包括命题式说写等强制性说写。
在无意自然说写阶段,首先要解决孩子的说写兴趣问题和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的习惯和能力问题,进而解决语词的积累和运用,表达方法、技巧的触摸和尝试(包括句式和修辞手法的选择、标点及语气的正确使用、形象生动表达等)、思想和情感的积累,思维的广度、深度开发问题、听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和阅读习惯养成等。
有意目的说写,在无意自然说写的基础上,主要是解决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角度,认识问题和表达情感的深度,表现手法的恰到好处与独具匠心,能够在阅读的基础上撰写文学赏析与评论性文章等。从而,实现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说写工具性、人文性的统一,在说写训练过程中成长、成才、成人。
四、关于“说写同步”
“自然说写”作文法采取说写同步训练的理念和模式。所谓说写同步,是指说、写训练密切结合,以说带(代)写,先说后写,课上说,课后写,说写内容相同,说什么就写什么。课上的说,意在理清思路、开发思维、实验语词、锤炼语句、仿用修辞、学习表达技巧、锻炼口语表达能力;课后的写,是对课上的说的进一步整理、加工和提高。由于课后的加工整理,书面作文在各个方面都比口头作文完善得多,进而,为以后说得更好打下了基础。这样,课上与课后、说与写一脉相承,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相辅相成,共同提高。
“自然说写”虽然强调说写同步,其核心是训练说写培养说写能力,但说写训练离不开思维开发和听、读训练。“自然说写”训练法实际上是“听”、“说”、“读”、“写”、“思”五位一体的综合训练。就身边的一件小事或某一现象、书籍中的小哲理故事或是一条新闻等引发话题,阐述自己的观点、见解、认识等;读完一则材料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发表感想;针对某一观点展开辩论等等,这就是“说”。
“说”的过程实现了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说”的形式包括,课前的自由谈。如“课前3分钟演说”,说说自己一周来的见闻和感受及课上的陈述、讨论和争辩,课后的自我训练,要把握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去训练。“说”,不仅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更能促进思维的活跃和深入;“写”,以“说”为基础,是“说”的书面形式,但不是“说”的简单翻版,是对“说”的进一步完善,从而促进“说”的能力的再提高。
“写”,既是对思维的结果固化和完善,又能促进思维的发展。说写作为一种表情达意的工具或手段,首先得有“情”可表,有“意”可达,而这“情”和“意”主要来自孩子的生活,来源于孩子平时对生活的自然的观察和感知。观察是广义“观察”,包括看、听、读等。
看和听属于直接观察,而人类更多的知识是通过间接经验得来的,也就是通过大量的阅读得来的。所以,孩子在积累“情”和“意”的时候,要博览群书。作文教学不仅是交给孩子写作知识、技巧,更主要的是培养、积累孩子的“意”和“情”,即通过说写来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和认识能力,积累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否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写训练将无法深入进行,说写能力也不会提高到什么程度。同时,脑中空空,孩子也不会有写作的冲动和欲望,等到需要运用这一手段来表情达意的时候,孩子会无从开口、无从下笔的。所以,在指导学生说写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引导孩子多读书,有效地读书。通过大量的阅读,引导孩子广泛而深刻地关注社会,感受生活,反映生活,养成观察、思考的习惯。习惯成自然,自然生主动,孩子根据自己的意愿自觉、自由地去说、写听到的、见到的、想到的、感兴趣的、发自内心的东西,才能对说写的价值和意义有所体会,才会对作文感兴趣,在身心健康成长的同时,知识水平和说写能力自然随之提高。
说写和思维的关系也是密不可分的。首先,思维是说写的先导,想不到,就说不出写不来。同时,说写的同时无不伴随着思维,谁也无法做到嘴里正说着一件事,可大脑却想着另一件事。说写的内容除了感官直接获得的信息,更多的是内心的感受。听、看、读不是一个简单的录制过程,而是一个伴随着思考的复杂过程。所以,要想说写有深度、有广度、有力、有效,思维必须敏捷、开阔。说写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需要开发孩子的思维,思维能力的发展,又会为孩子的创新提供了可能,进而促进说写能力的飞跃提高。
五、结语
“自然说写”,从什么是作文,为什么要作文,怎样才能作好文等根本问题入手,掀掉了作文的神秘面纱,还作文以本真面目,把指导学生练技能、学知识、学做人的作文教学从“应试”教育和传统教学观念束缚、困扰的窘境中解放出来,对引导中小学作文教学回归正确的训练轨道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其取法自然、崇尚真实、符合规律的基本理念,不仅让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中学真知、叙真情、写真文、做真人,还会教育孩子关注自我、关注社会、感悟人生,自觉塑造品德高尚,个性鲜明的自我,孩子的说写能力和人的全面素质都得以提高,为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播下希望的种子。这是语文教育的神圣使命。
回归本真作者:孙双金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299 更新时间:2005-1-15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是根本。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对话的过程。核心的首席是教师和文本的对话......
回归本真,书写生活摘要:中学作文教学需要“真”的声音,正是面向这个“真”字,作文课堂教学需排除虚假,摒弃教条,拒绝僵化,从而倡导一种回归本真的写作教学。所谓“本”,是以人的言语......
回归语文教学本真——多读书 多积累 多实践《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
回归本真课堂 提升教育质量红安县永佳河镇永河小学李保财【摘要】追求数学教学之本真就是追求原汁原味的数学教学。反朴归真的教学更能体现数学的本质,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育......
生活,回归教学的本真最近,我有幸听了李艳萍老师执教的一堂苏教版一年级的《品德与生活》课――《别把花草弄疼了》,感触颇深,想借此谈谈自己的一些感受。我们大家都知道:德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