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课知识点梳理_知识点梳理复习课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7 14:33:03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30课知识点梳理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知识点梳理复习课”。

30课知识点梳理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原文: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注释:

①归园田居:回到田园家乡。

②晨兴:早起。理:治理。荒秽:杂草丛生。

③带月:顶着月亮。荷锄:扛着锄头。

④道狭:道窄。

⑤沾:沾湿。

⑥但使:只要让。愿无违:不违反自己的意愿。

译文:南山坡下有我的豆地,杂草丛生,豆苗长得很稀。

清晨我下地松土除草,星月下我扛着锄头回家歇息。

草木覆盖了狭窄的归路,夜露打湿了我的粗布上衣。

衣服湿了又有什么可惜,只求我那心愿至死不移。

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或云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最杰出的文学家,开创了田园诗派,代表作《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等,有《陶渊明集》。

诗风:1.恬淡自然、醇厚隽永的艺术风格。

2.高远拔俗、天然浑成的艺术境界

3.天然本色、精练传神的语言。

写作背景:

公元405年,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时,郡督邮来县巡察,县吏告诉他,应该穿戴得整整齐齐地去恭迎郡督邮。陶渊明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授印去职。离开官场回到家园,从事耕读,这首诗描写的就是农家生活。

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写作于隐居后第二年,这是第三首。

重点句子赏析: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画面美)

问:陶诗平淡而又富于情趣,平淡不必多言,你认为“情趣”表现在什么地方?

明确:陶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人,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中,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而“夕露沾我衣”,露水调皮而多情,他们给了辛苦一天的诗人温柔的抚慰,诗人就像一个凯旋的士兵,心情傲然、欣然。

主题思想:

作者通过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辛勤劳作而心情闲适的农村生活画面,抒发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辞官归隐,远离污浊的愿望。

使至塞上

王维

原文: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译文:我轻车简从,将去慰问护疆守边的将士,奉使前行啊,车轮辘辘辗过居延。

恰似路边的蓬草,随风飘转出了汉朝的边界,又如那天边的大雁,翱翔北飞进入胡人的天空。

茫茫无边的大漠上,烽烟一柱直上云天,横卧如带的黄河上,火红的落日苍凉浑圆。

行程迢迢啊,终于到达萧关,恰逢侦察骑兵禀报──守将正在燕然前线。

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少有才名。开元九年(721)中进士,任太乐丞,后因事受牵累被贬到济州(今山乐长青县)作司库参军。

王维是个多才多艺并有较高艺术修养的作家,他能诗能画,精通音乐,首创破墨山水画,成一派之宗。受音乐、书法、绘画的影响,他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具有词句秀冶,意境清新,格调高雅,音韵婉转,情景交融的特点。尤其是避世隐居时的诗歌,多以山水田园景色寄托孤寂闲适的情怀。这一类诗以感受敏锐,体物细微,诗“中有事画”见长,对后世影响深远。宋朝苏轼曾称赞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写作背景: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番发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737年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番军。王维奉使出塞宣慰,察访军情,但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道诗作于赴边途中。

重点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鉴赏一:国学大师王国维称此句为“千古壮观”的名句,你如何看待?

此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鉴赏二:此句如何体现王维诗“诗中有画”的特点?

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其次,它讲究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线条简约,物态毕现。第三,色彩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目前。

主题思想:本诗写作者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同时又将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中。

渡荆门送别

李白

原文: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译文:我从遥远的荆门山外渡江,要去古老的楚国漫游。

巴山尽头渐渐现出原野,江水就在这广阔无际的原野上奔流。

皎洁的明月在空中流转,如同飞在空中的明镜。云气在大江面上变幻莫测,如同海市蜃楼一般。

虽然进入异地,我仍然依恋着故乡的水水山山,它不远万里,一直伴着我这位游子。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祖籍陇西成纪。人称“诗仙”。他常以奔放的激情抒发自己的抱负和理想,以强烈的叛逆精神和傲岸不驯的态度抨击社会,鞭挞权贵。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韵律和谐多变。杜甫曾给予李白的诗篇极高的评价:“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写作背景:

诗人李白一生足迹几乎踏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写了不少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名诗佳篇。这首诗是诗人于开元十三年(726)辞亲远游,出蜀至荆门时在旅游途中所作。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诗人在二十五岁之前一直住在四川,这次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重点赏析: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上句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它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化静为动)

下句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此句著一“入”字,力透纸背,用语贴切。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景中含情)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象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这一联将水中月明比作从天上飞下的明镜,同时又反衬出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二十五岁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

这里既非朋友在送别诗人,也不是诗人在送别朋友,而是故乡之“水”在送别他远游的儿子——李白,所以题中“送别”二字是理解全诗的关键,不能删去。

主题思想:本诗表达了作者对长江中游秀丽景象的赞叹和对故乡的留恋。

拓展积累:

一、离别送别的诗句

1.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李白: 《送友人》)

3.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白居易: 《赋得古原草送别》)

4.渭城朝雨悒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 《送元二使安西》)

5.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 《芙蓉楼送辛渐》)

6.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 《别董大》)

7.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 《赠汪伦》)

8.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 《送孟浩然之广陵》)

9.轮台东门送君去,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0.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李叔同: 《送别》)

二、思乡思亲的诗句

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2.胡马依北,越鸟巢南枝。--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3.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唐.王维《杂诗三首》

4.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5.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

6.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唐.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7.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唐.贺知章《回乡偶书》

8.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登岳阳楼

陈与义

原文: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注释:岳阳楼,湖南岳阳西门城楼,在长江南岸,濒临洞庭湖。始建於唐代,与黄鹤楼、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① 旌:酒店或茶馆的幌子。

②夕阳迟:夕阳缓慢地下沉。迟,缓慢。

③吴蜀横分地:三国时吴国和蜀国争夺荆州,吴将鲁肃曾率兵万人驻扎在岳阳。横分,这里指瓜分。

④徙倚(xí yǐ):徘徊。

⑤三年多难:1126年(宋钦宗靖康元年)春天北宋灭亡,到写此诗时已有三年。⑥凭危:指登楼。凭,靠着。危,指高处。

译文: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之东长江之西,黄昏时分,风平浪静,楼阁上的旌旗静止不

动,落日缓缓下坠;登临当年吴国和蜀国的分界之处,在黄昏的湖光山色中徘徊。为避战乱我奔波三年,不远万里来此登高望远。登楼凭吊古人,我自己也已是两鬓如霜,看着远山的古树,青苍中,隐含无限的伤悲。

作者简介:

陈与义(1090~1138):宋代诗人,字去非,自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陈与义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他的诗歌创作可以金兵入侵中原为界线,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诗风明快,很少用典,受到徽宗的赏识。南迁之后,经历了和杜甫在安史之乱时颇为相似的遭遇,转学杜甫。成为宋代学习杜甫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著有《 简斋集》。赏析:

首联“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写景,一“东”一“西”形象生动的说明了岳阳楼的地理位置., “帘旌不动夕阳迟”由远及近,从“帘旌”到“夕阳”,描绘出了一幅静谧而惨淡的夕阳落山图。面对这样的景色,想到自己的漂泊生活,诗人不由悲从心来。

颔联中,” 登临吴书蜀横分地”从历史角度介绍了岳阳楼,此句仿杜诗中”吴楚东南坼”,意境雄伟,让人想起战火纷飞的三国时代,怀古伤今,在这样美丽的岳阳楼畔,诗人却提不起半点观赏山水的雅兴,仅”徙倚”二字,便把诗人那满腔愁绪表现的淋漓尽致。

颈联从杜甫”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脱胎而来,而又未生搬硬套,“万里”、“三年”说明了诗人逃难时遥远的路途以及具体的时间,恰当的表现了自己背井离乡,漂泊不定的生涯。

尾联情景相生, “风霜”既指秋色浓重,又与自己的“白头”相映衬,且暗示了当时政治局势的严峻, “老木沧波”既指眼前实景,又是作者憔悴悲愁,饱经风霜的自我写照.主题思想:这首诗通过登楼观感,抒发了诗人辗转江湘、颠沛流离之苦,国家瓯缺、中原动荡之忧,以及老大伤悲的落寞情怀。

记叙文知识点梳理

记叙文知识点梳理一、记叙文概念记叙文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它的主要特点是通过生动的形象 事件来反映生活,表达作......

记叙文知识点梳理

记叙文知识点梳理一、记叙文概念在初中阶段,记叙文包括一般记叙文、小说、散文、戏剧、消息、通讯、童话1、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2、叙述......

《离骚》知识点梳理

《离骚》知识点梳理《离骚》的形式来源于楚国人民的口头创作,诗人又将之加以改造,构成长篇,使之包含了丰富的内容。下面的知识点梳理,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一、重点词语1.掩涕:长......

立体几何知识点梳理

1.证明线面垂直的方法1线面垂直的定义:a与内任何直线都垂直a;m、n,mnA2判定定理1:l;lm,ln3判定定理2:,a;4面面平行的性质:,a;5面面垂直的性质:,l,a,ala.2.证明线线垂直的方法1平面几何中证明......

汉语拼音知识点梳理 

汉语拼音知识点梳理 拼音是小学教学的第一道难关。也是小学教学中最枯燥乏味的内容之一。下面是小编分享的汉语拼音知识点梳理 ,一起来看一下吧。一、音节1. 汉语的一个汉字......

下载30课知识点梳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30课知识点梳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