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静安区探索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与思考(优秀)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社会管理创新路径研究”。
以“善治”理念引领社会管理创新
——上海市静安区探索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与思考
静安区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郑健麟
社会管理创新,是全国政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部署的三项重点工作之一,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动力源泉。今年6月召开的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会议及*同志在会上的重要讲话,对于我们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初步探索:以创新社会管理塑造安全有序的社会环境
传统的社会管理是依托行政体系,通过对社会生活实施控制来维护社会稳定,追求的目标是政府本位的“善政”。新型社会管理追求的目标是实现社会本位的“善治”,贯彻“以人为本”,以社会公共利益为核心,强调服务公众理念,达到兼顾各方面利益基础上的公共利益最大化。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静安区在社会建设中引入“善治”理念,提出构建和谐社区共同体,编制社会安全网络,从理念、机制、主体等方面积极探索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推行了一系列体现社会管理创新的公共政策。
(一)优化社区管理模式,提高公共服务效率
2009年,静安区在全面梳理、科学定位条块管理职能的基础上,按照“归口管理、明晰职责、扁平运作、高效行政”的原则,优化调整社区(街道)管理体制机制,在社区(街道)层面组建了“五部一室”的组织架构,即党群工作部、平安工作部、人民武装部、社区管理工作部、社区服务工作部和党政办公室。将职能相近、业务范围趋同的事项相对集中,由一个部门统一管理,最大限度地提高行政效率。
(二)有效挖掘社会资源,完善大调解工作格局
健全人民调解员、司法助理员、律师、民警、法官、检察官协同机制,实现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有效衔接,不断发展具有静安特色的“一个平台,三种调解,多方协同”社区大调解格局,打造出“柏万青工作室”、“商务楼宇人民调解委员会”等一批有影响的调解品牌。
(三)坚持服务导向,加强对特殊人群的管理帮教
积极推进“政府主导推进、社团自主运作、社会多方参与”的预防和减少犯罪体系建设,建立了“三位一体”(社区民警、居委干部、社工)的帮教模式。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区检察院推动“校园安全年”和静安区“精品教育区”建设;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以洪智公司为基地的职业安置与社工帮教相结合,努力促进这一群体顺利回归社会。
(四)鼓励社会参与,创新对社会组织的管理模式
通过党建引领,加快培育社会组织并引导其参与社会管理、社区服务等工作。完善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工作协调机制,加强统筹协调,创新社会组织“1+5+X”的枢纽型管理模式。在社区(街道)和有关条块部门登记设立“社会组织联合会”并同步建立党组织,积极探索社会组织“业务+党务”的发展模式,建设了一支以社会需求为动力、社会公益为使命、社会服务为宗旨、社会和谐为目标的社会组织力量。
(五)整合基层资源,打造社区(街道)综治中心工作平台
综治工作中心按照平安联创、治安联防、问题联治、矛盾联调、人员联管的“五联”工作机制,分别对应设置了五个工作室,为中心城区加强综治维稳基层基础建设提供了一种探索模式。目前综治中心已经成为法制宣传、法律服务、发动群众、接受监督的市民服务窗口;成为职能整合、权责清晰、流程规范的工作协调平台;成为上当好参谋助手、下宣传发动群众、中协调职能部门的基层社会管理枢纽。
二、直面矛盾:充分认识社会管理创新的制约因素
当前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存在一些客观制约因素,正确加以分析并寻求突破,将使工作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行政资源稀缺与群众公共服务需求增长的矛盾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群众的公共服务需求也不断提高,在社会安全和稳定方面,集中体现为对平安稳定、社会和谐、公平正义、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的需求。面对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政府的社会服务公共产品的供给相对不足。静安区域小,回旋余地少,政府硬件设施公共产品相对缺乏。受原体制条块分割弊端影响,公共产品资源配置效率不高。这就要求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必须加快发展,突破行政化的企事业单位层级限制,充分拓展区域内各种公共服务的物品、场所、人员、知识等软、硬件资源,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二)经济发展的社会成本与社会发展的经济成本的矛盾
这是社会建设认识上的一对矛盾。发展社会事业,需要大量资金和资源投入,这些投入不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一些党政领导干部对维护稳定成本缺乏认识,只计算社会建设的经济成本,看不到经济发展的社会成本,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社会稳定风险,导致了社会矛盾的产生。此外,一些产生矛盾的单位、项目只承担经济责任而不承担社会稳定责任,出现矛盾后,稳定的责任落到了基层,从而产生了权与责分离的问题。这就需要进一步强化各地区、各部门主要领导的社会稳定责任,真正做到“一岗双责”。
(三)基层联动机制与条线管理考核的矛盾
现在全市街镇一级的综治、维稳资源实现了整合,但一些职能部门的条线本位观念仍然存在,工作中常常过分强调条线独立,习惯于单条布置和考核,不善于对综治中心平台的综合运用;一些社区(街道)在内部管理上没有适应机制的转型,工作中互补及合力不够。这就需要各级党委政府进一步协调好部门之间的工作,支持基层的力量整合、管理联动。
(四)公共服务提供渠道单一与社会管理对象复杂的矛盾
目前,政府承担了过多的社会稳定压力,社会管理环境、管理对象、社会管理领域的变化,要求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的基础上,扩大社会管理参与面,拓展公共服务的提供渠道。社会组织远未发育成熟,虽然已有一定群众参与的工作基础,但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型,参与路径也需随之转型。这就需要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建立完善志愿者服务机制,努力扩展参与途径,形成社会共治的局面。
三、对策思考:在不断创新中推进社会管理
社会管理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创新体现在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要通过“善治”的理念,引领社会管理在各方面不断创新,充满活力。
(一)机制创新:以整合行政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效能
社会管理的机制创新,核心是通过行政资源的合理配置,推行集约化行政,提升管理的效率。通过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和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提高应对各种风险的能力,并形成维护社会长期稳定和有效处理社会公共危机事件的社会稳定机制;通过建立不同社会主体之间平等、民主的社会合作机制,规范、协调不同
利益关系,从源头上预防社会矛盾的产生,促进社会伙伴关系的形成;通过完善利益诉求和矛盾调处机制,畅通民意表达与利益诉求渠道,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及时化解各类社会矛盾,推进利益表达顺畅化、矛盾调处经常化;通过完善社会治安防控机制,坚持预防为主、打防结合,推进基层平安创建活动,实现社会治安防控网络化。
(二)主体创新:扩展社会管理的参与面
正确处理好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公民、社会与公民、公民与公民之间关系,逐步构建起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提高社会管理体制整体效能。社会管理是政府的重要职能,离不开党的领导和政府的主导推进。但政府又不能包办一切,要继续促进公众对社会管理创新的参与。公众参与首先需要公民意识的培育和普及。要通过舆论引导,着力培育符合时代特点、能为社会成员接受的共同价值观和社会认同感,培育社会成员的社会责任和参与意识。社会组织是公众参与的主要途径。加强社会组织的党建工作,优化社会组织的管理模式,凸显中立地位,完善其扩大群众参与、反映群众诉求、协同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社会参与机制。志愿者服务是公众参与的直接渠道。探索完善平安志愿者组织和服务机制,保留世博会期间建立起来的平安志愿者队伍,积极推动社会志愿活动健康发展,使志愿行动成为扩大公共服务的有效形式。
(三)技术创新:以信息化技术丰富社会管理手段
在加强社会管理机制建设的同时,要注重增强社会管理和治安防控的科技含量。科学技术的运用在创造社会稳定价值、提升生活质量,保障安全环境、提高行政效率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信息化浪潮正席卷全球,运用好新技术尤其是信息化管理技术,是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关键的一环。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要充分依托信息化,社会管理职能部门要顺应时代潮流,把信息化建设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在维稳工作中做到信息灵敏,在打击犯罪工作中做到反应快速,在服务群众工作中做到便捷高效。
(四)领域创新:把社会管理延伸到虚拟社会
传统社会管理的空间是现实社会,而网络虚拟社会发展迅速,社会空间的扩展,要求社会管理向虚拟空间覆盖,构建网上网下结合的防控体系。推进虚拟社会建设管理创新,要提高对互联网的认识,注重研究互联网的内在规律和规则;要充分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加强互联网的建设与有效管理,可以考虑网络
社会管理立法,若干执法部门设立网络执法机构,组建网络管理队伍,规范互联网上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活动,依法保证互联网健康有序发展。要高度重视网络舆情,既要把网络舆情作为了解民意的重要渠道,又要科学评估舆情影响,主动回应,正确引导,维护网上秩序,营造有利于社会稳定的网络舆论环境。
来源:人民网-上海频道
北京市社会建设与管理创新探索与实践一、社会建设与管理概念的由来与内涵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政府经济部门要转变职能,加强政府社会管理职能,保证国民经济正常运行和......
中心城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探索与思考【摘要】:胡锦涛同志强调,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对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阿荣旗关于创新社会管理的实践与思考------------------作者:陈腊梅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84更新时间:2011-11-15阿荣旗关于创新社会管理的实践与思考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
政府转型引领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广东省惠州市转变政府职能与社会创新管理的调查与思考中央党校第32期中青一班第二支部第二小组课题组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摆在......
XXX村创新社会管理调查与思考XX县XX镇XX村是一个典型的“城中村”,近年来,XX村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东风,积极创新基层民主管理模式,实现了由散乱向条理的华丽转型,并由此呈现了......